諾貝爾獎主研究團隊:解決了物理學中的一個150年的方程式難題

2020-12-13 量子認知

安德烈·海姆(Andre K. Geim),俄羅斯裔英國籍物理學家,因「在二維石墨烯材料的開創性實驗」而與其學生康斯坦丁·諾沃肖洛夫一同獲得2010年諾貝爾物理學獎,2013年獲得科普利獎,現為曼徹斯特介觀科學與納米科技研究中心主任、曼徹斯特大學教授。

海姆所率領的研究團隊,最近又解決了物理學中的一個150年的方程式難題,該最新研究結果論文,題為:「原子尺度限制下的毛細管冷凝」,發表在這一期的《自然》雜誌上。

該研究團隊與論文作者中有四位中國研究學者,包括論文第一作者楊前(Qian Yang)。

水的毛細管冷凝在自然界和技術中無處不在。它通常發生在顆粒狀和多孔性介質中,可以極大地改變諸如粘合、潤滑、摩擦、和腐蝕等特性,並且在微電子、製藥、食品、和其他行業使用的許多過程中都很重要。

具有150年歷史的開爾文方程式通常用於描述冷凝現象,並且已被證明對直徑小至幾納米的液體彎月面非常適用。對於甚至更小的毛細管,這些毛細管在環境溼度下會發生凝結,因此具有特別的實用價值,由於所需的限制變得與水分子的大小相當,因此開爾文方程式有望被打破。

該研究團隊使用二維晶體的範德華裝置來創建原子級毛細管,並研究其中的凝聚。所用的最小的毛細管高度不到4埃ngstrms,1埃=10^–10米= 0.1奈米),只能容納單層原子尺度的水。

出乎意料的是,即使在這種尺度下,研究人員也發現利用大量水的特徵的宏觀開爾文方程式,準確地描述了在強親水性毛細管中的縮合轉變,並且對於弱親水性(石墨)毛細管仍然在質量上有效。

研究表明,這種性質可歸因於毛細管壁的彈性變形,它抑制了原子級毛細管與水分子之間的可比性所期望的巨大振蕩行為。該研究結果為更好地了解毛細血管效應提供了基礎,這可在許多現實情況下都非常重要的領域內發揮重要作用。

舉例來講,在海灘上建造沙堡,儘管基本的基礎物理學是眾所周知的,但在過去十多年時間裡,物理學家仍繼續對這種引人入勝的粒狀材料獲得新的見解。這一最新突破解決了這一問題。

製造沙堡所需的全部只是沙子和水。水就像一種膠,通過毛細作用力將沙粒保持在一起。研究表明,建造結構合理的沙堡的理想比例是每八桶沙子中有一桶水。

在2008年,物理學家就深入研究為什麼沙子在變溼時會變粘。通過使用X射線顯微照相技術拍攝了溼玻璃珠的3D圖像,其形狀和大小與沙粒相似。當他們將液體添加到乾燥的粒子中時,觀察到了各個粒子之間形成的液體「毛細管橋」。添加更多的液體會使橋變得更大,並且這種情況發生時,粒胎圈表面會與更多的水接觸,從而進一步增加了粘合效果。但是,隨著橋結構的增大,毛細作用力的相應減小抵消了增加的結合作用。該研究得出結論,即使水分含量發生變化,將粒子粘合在一起的力也不會改變。

從數學上講,這種毛細管冷凝現象,即環境空氣中的水蒸氣將如何在多孔材料內部或接觸表面之間自發冷凝,通常由1871年開爾文所提出的方程式描述。儘管這是一個宏觀方程,但事實證明,精確到10納米尺度都非常精確,但是缺乏能說明甚至更小的尺度的完整描述,這使物理學家長期感到沮喪。

這種冷凝的典型溼度在30%到50%之間,但是在1納米或更小的分子尺度(水分子的直徑約為0.3納米)下,在1納米內只能容納一到兩個分子層的水毛細血管。在這樣的尺度下,開爾文方程似乎沒有意義。這對於建造沙堡可能並不重要,但是毛細管冷凝也與許多微電子、製藥和食品加工行業有關。該研究找到了一種克服長期研究分子規模毛細管實驗挑戰的方法。

論文第一作者楊前表示:「這真是一個很大的驚喜。我期望傳統物理學會徹底崩潰。」 「原來的方程式行之有效。最終解決百年之謎的過程有點令人失望,但也令人興奮。因此,我們可以放輕鬆,所有這些冷凝效應和相關特性現在都得到了有力的證據支持,而不是憑直覺似乎有效而可以使用公式。」

海姆說:「好的理論常常超出其適用範圍。」 「開爾文勳爵是一位傑出的科學家,做出了許多發現,但即使他也一定會驚訝地發現,他的理論,最初考慮的是毫米級的管子,甚至可以保持在一個原子級別上。事實上,開爾文在開創性論文中評論到正是這種可能性。所以我們的工作同時證明了他的是與非。」

參考:Capillary condensation under atomic-scale confinement,Nature(2020).DOI: 10.1038/s41586-020-2978-1,www.nature.com/articles/s41586-020-2978-1

相關焦點

  • 150年後,物理學家終於解決了這個沙雕問題
    但即使物理學發展到如此程度,我們身邊不少小問題在物理學上仍然沒有令人滿意的答案。例如「沙雕是怎麼立起來的?」,這種看上去有些「沙雕」的問題,實際上卻是物理學家150年來都未能解決的難題。近日,曾以看上去有些「沙雕」的方式獲得諾貝爾獎的物理學家,在《自然》雜誌上發表了一篇論文,以看上去不那麼「沙雕」的方式,終於回答了這個「沙雕」問題。
  • 2015搞笑諾貝爾獎:動物排尿時間研究獲物理學獎
    研究團隊通過流體動力學建立的模型  中新網9月18日電 據外媒報導,一年一度的「搞笑諾貝爾獎」頒獎典禮於美國時間17日下午6時在哈佛大學揭曉。而來自喬治亞理工學院生物物理學教授胡立德的研究「幾乎所有哺乳動物的尿尿時間一樣」,使他獲得了物理學搞笑獎。  報導稱,胡立德教授與其團隊使用一架高速攝影機拍攝包括老鼠、山羊、牛、大象、狗等哺乳動物的排尿過程,並通過流體動力學建模發現,只要體重超過3公斤的哺乳動物,它們的排尿時間都在21秒左右。
  • 愛因斯坦的方程式是錯誤的?量子物理學從新定義黑洞的存在
    愛因斯坦的方程式是錯誤的? 量子物理學從新定義黑洞的存在。幾十年來,黑洞被認為是由一個巨大的恆星在核聚變反應的燃料耗盡而「死亡」後,發生引力坍縮形成的。黑洞的體積十分微小,只是太空中的一個點——就像地球被壓縮成像花生米大小的一個球體——被稱為奇點。
  • 2020年諾貝爾物理學獎揭曉,這次研究的是黑洞!
    今年的物理學獎一半被授予英國科學家羅傑·彭羅斯(Roger Penrose)、另一半被授予德國科學家萊因哈德·根澤爾(Reinhard Genzel)和美國科學家安德裡亞·格茲(Andrea Ghez),以表彰他們在「黑洞研究及發現銀河系中央的超大質量天體」方面的貢獻。圖片來源:諾貝爾獎社交媒體帳號截圖。
  • 經濟學中的諾貝爾獎:金融研究的角色(修訂)
    19個義大利諾貝爾獎包括6個文學獎,5個物理學獎,1個化學獎,5個醫學獎,1個和平獎和1個經濟學獎(奇怪的是,他們中的一些人包括諾貝爾醫學獎得主DanielBovet;事實上,根據諾貝爾獎網站上的提示,博維被歸為瑞士所有,儘管他是以義大利公民的身份獲得該獎的)。
  • 薩克爾-泰特洛德方程式 ——熵如何符合量子力學
    但有一個令人困擾的問題卻一直沒有答案,那就是熵的絕對值可確定嗎,或 它總需要加入一個未知的常數? 薩克爾-泰特洛德方程式越來越多人注意到玻爾茲曼(Ludwig Boltzmann,1844~1906,奧地利物理學家)的想法,他對此問題長期研究的結果總結為 S=klnW,此一精簡方程式就刻在他位於維也納的墓碑上。
  • 瑞士牛人數學家,智商305,耗時17年,解決使牛頓頭痛的月離難題
    比如數學家歐拉就是知名的頂尖數學家,歐拉全名叫做萊昂哈德·歐拉,生於1707年,亡於1783年,其是瑞士知名的數學家以及自然學家。011707年美麗的巴塞爾地區,有一個牧師家裡,誕生了一個胖嘟嘟的小男孩,起名字叫萊昂哈德·歐拉。
  • 復旦研究團隊觀測到三維量子霍爾效應 四個諾貝爾獎曾與之直接相關
    復旦研究團隊觀測到三維量子霍爾效應 四個諾貝爾獎曾與之直接相關  Emma Chou • 2018-12-19 10:40
  • 在經典物理學中,這是個頗具難度的問題
    諾貝爾獎是由瑞典著名的化學家諾貝爾於1895年所創立的獎項。一直以來諾貝爾獎都被認為是世界範圍內最重要的獎項。對於普通人而言,諾貝爾獎似乎與我們的距離很遠,但它也可以離我們很近,如果你弄清了應該如何倒啤酒,那麼下一個諾貝爾物理學獎可能就是你的了。
  • 諾貝爾獎:中國差距「相當大」 老是差一步—新聞—科學網
    天野浩 生理學或醫學獎垂青「大腦GPS」 本報訊(記者馮麗妃)「這簡直不太可能,我從未預料到,這是一項崇高的榮譽 「但是,我們應該看到,我們得到支持的力度與發達國家相比,仍有相當差距;我們的研究水平在神經科學的幾個分支,比方說神經系統的可塑性研究、感覺的研究等方面,達到了國際先進水平,但從整體來講,力量還比較薄弱,研究水平的差距還相當大。」楊雄裡說。 蒲慕明也表示,整體上,我國腦科學研究在高水平、有競爭力的實驗室數量,科學成果總量和影響力等方面,與先進國家相比都有很大差距。
  • 這個方程式的預言讓人驚奇,萬物都具有波動性
    關於光的研究經歷了一個漫長的過程,首先是牛頓的微粒說,到惠更斯和託馬斯·楊的波動說,愛因斯坦大膽接受普朗克的量子說並將光量子化後,光的本質才得以顯露真容。海森堡說:我還記得我與玻爾(1927年)討論的情形我們討論了好幾個小時,直到深夜才在幾近絕望中結束。我一個人在公園裡散步,心裡一直在想一個問題,那就是,自然界對我們還有比這些原子實驗更荒謬的嗎?
  • 2019年諾貝爾獎物理學獎預測,這幾位日本科學家希望不小
    2015年開始,諾貝爾物理學獎先後表彰了如下成果,分別為:2015年的中微子振蕩(天體物理或粒子物理)、2016年的拓撲相變(凝聚態物理)、2017年的引力波(天體物理)以及2018年的光鑷和啁啾放大(雷射物理)。2019年,將會是一個新周期的起始,自然,2017年和2018年的兩大領域再次獲獎的可能性會非常小。與之對應,粒子物理和凝聚態物理將迎來屬於自己的年代。
  • 諾貝爾欠他一個物理學獎?那些手握「諾獎級」成果的物理學大佬們
    (這門物理學的分支以小於宏觀物體(肉眼可視)但大於原子的物體為研究對象)Imry生於特拉維夫,1967年獲魏茨曼研究所博士學位,之後在康奈爾大學完成博士後研究。介觀物理學是物理學中一個新的分支學科。「介觀」這個詞彙,由Van Kampen於1981年所創,指的是介乎於微觀和宏觀之間的尺度。微觀,介觀和宏觀的區別從材料學角度來說主要是: 材料學分為微觀(nm尺度),介觀(um尺度)和宏觀(mm尺度)。微觀更接近物理學,研究原子和分子的電子結構和晶體結構的改變會怎樣影響材料的基本性質。
  • 日本醫生「接吻改善皮膚過敏」研究獲搞笑諾貝爾獎
    參考消息網9月19日報導 日媒稱,「搞笑諾貝爾獎」頒獎典禮17日在坐落於美國麻薩諸塞州坎布裡奇的哈佛大學舉行,為幽默有趣的科學研究頒發獎項。此次醫學獎頒發給了大阪府一家診所所長木俁肇(62歲),他研究證明了接吻可以減輕皮膚過敏反應。
  • 2020年諾貝爾物理學獎揭曉!三人因黑洞研究獲獎
    2020年諾貝爾獎獲得者的獎金為1000萬瑞典克朗(約合760萬元人民幣),比2019年增加了100萬瑞典克朗。在物理獎中,羅傑·彭羅斯獲得獎金的一半,而另兩人分享另外一半。羅傑·彭羅斯(Roger Penrose)是英國理論物理學家,1931年出生。
  • 朱棣文早期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原子物理學上
    朱棣文早期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原子物理學上,通過發展雷射冷卻技術和利用雷射對原子進行磁光俘獲。他和他在貝爾實驗室的同事們發明了一種冷卻原子的方法,即使用6束成對對置的雷射束,並以直角排列在三個方向上。用這種方法捕獲原子是科學家能夠非常精確地研究單個原子。
  • 數學家解決了一個數學中著名的長期未解決的隨機遊走問題
    它能用來表示不規則的變動形式,如同一個人酒後亂步所形成的隨機過程記錄。1905年,由卡爾·皮爾遜首次提出。隨機遊走理論的思想和原理已在許多學科領域中運用。生物學家可以使用隨機行走來模擬動物的活動和行為方式。物理學家使用它來描述和模擬粒子的行為。機器學習使用它來模擬人的智能。在金融經濟學家 通過「隨機遊走假說」用於建模股價和其他經濟因素。
  • 給老媽講諾貝爾獎:2018年物理學獎的啁啾是什麼?|小爐匠沙龍
    2018年物理學諾貝爾獎的一半授予了發明雷射「啁啾」技術的穆魯和斯特裡克蘭。據八卦消息說,穆魯教授有一天去滑雪,在纜車上突然得了靈感,結果這項技術引發了雷射技術的革命,還一不小心得了諾貝爾獎。撰文 | 吳建永(美國喬治城大學教授)如今最熱門的追星就是諾貝爾獎了,連老媽都追。
  • 剛剛,2018年諾貝爾物理學獎揭曉!
    今年諾貝爾物理學獎授予雷射物理學革命性發明。雷射物理通過新的裝置可對非常小的物體進行實驗,並實現難以置信的快速進程,先進的精密儀器正在開闢未知研究領域,並應用於工業和醫療領域。科幻已經成為現實。光鑷或光鉗使得我們可以利用光束作為工具,去進行觀察,轉動,切,推或者拉的動作。在許多實驗室中,光鉗被廣泛用於對生物過程的觀察,比如蛋白質,分子馬達,DNA或者細胞內部活動。
  • 揭開黑洞之謎的物理學家獲得諾貝爾獎
    數學物理學家羅傑·彭羅斯與安德烈·蓋斯和萊因哈德·根澤爾共同獲得諾貝爾獎,他們在星系中心發現了一個巨大的黑洞。羅傑·彭羅斯,安德烈·蓋斯和萊因哈德·根澤爾(從左到右)因他們對黑洞的研究獲得了2020年諾貝爾物理學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