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人往經第六
如是我聞,一時佛遊舍衛國,在勝林給孤獨園。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我當為汝說七善人所往至處及無餘涅盤。諦聽,諦聽,善思念之!」時諸比丘受教而聽。
這「七善人所往至處」,其實這七善人,不是世間一般的善人,而是已經證得三果的聖人。證得三果後,就能不來也。這不來是說,雖還未證得解脫,還有下輩子,但不會再到欲界天或人間去投胎、受生。
於是已證得三果者命終後,將往生何處?就是這部經所講的重點。雖已證得三果了,但於事相上還有一些差別,把這差別歸為七等:
佛言:「云何為七?比丘行當如是,我者無我,亦無我所;當來無我,亦無我所。已有便斷,已斷得舍,有樂不染,合會不著。如是行者,無上息跡慧之所見,然未得證;比丘行如是,往至何所?
「無我,亦無我所」:無我之體、我之性、我之相。亦無與我相關的一切。
這是先說明三果的聖人,他最初是怎麼修的。知道「我者」,一般世間人都認為有一個我,但是佛法經過理性的思考後,乃確認是「無我」。
上次已經說過:無我不是什麼都沒有,因為至少各位還在這裡聽經聞法。然既還在聽經聞法,為什麼是無我呢?無我最重要的是從因緣法去認定的;生命的存在,生命的示現方式,都是通過種種不同的因緣而存在、而示現的。今天有講經的因緣,所以各位來聽,這也是因緣示現的一種方式。雖法師同樣講,但每個人所聽到的其實還不一樣,這乃牽涉到各位過去的緣、現在的緣、跟未來的緣。因眾緣不同,所以成種種事相的差別。
所以為何是無我呢?無「我的相」。我們所感受到的我,其實是經常在變化的,故未有常相、未有自相。那性呢?就眾生的個性而言,其實也是在變化的。比如結交了好朋友,個性就會變得比較柔善;反之,結交了惡友,個性就會變壞。住到好的環境、住到不好的環境,對我們的個性都會有些影響。尤其學佛、聽經聞法,對個性更有深刻的影響。所以從較寬廣的視野來看我們的生命,其實是沒有個體,沒有自性的,以此而確認是無我。
因此無我非否定現有的一切事相,而是讓我們的心胸、視野更寬廣,更寬廣後,心能包容更多的存在與變化。以此,一方面可以減少煩惱,二方面真要修福修慧也比較利落。如果已經確認無我的知見,即於「八正道」中得有正見。
「我者無我,亦無我所」眾生既以為有我,就有跟我相關的一切,這就稱為「我所」。現既肯定無我,就沒有跟我相關的一切,故曰「亦無我所」。
既一切都跟我不相關,那我們心裡上的執著、負擔就會減輕很多。云何現代人煩惱都很多?因為現代人都太富有了。因為若覺得這是我的、這與我有關,那我們就會擔心它會有什麼變化。有的愈多,當然負擔就越重。反之,既一切都不是我的,都與我不相關;心裡上就沒有負擔了。
「當來無我,亦無我所。」從過去看現在是無我,從現在看未來,亦是無我,亦無我所。
「已有便斷」:心中若起執著,警覺已便截斷。
這已有的有,不是指存有、擁有,而是指心裡起了執著,有了罣礙。所以「已有便斷」不是指本來有家,現不要家;本有兒女,現不要兒女。而是說不要因為有而起煩惱;比如很多人對於自己的親人、兒女,都想度他來學佛;結果你愈勸,他就是不聽你這一套,於是他厭煩、你煩惱,大家都苦也。
大部分眾生對於自己的親人,都情執很重,因為情執重,所以會有煩惱。如果我們把他當作一般的眾生──較有緣的眾生;能度就度,不能度的話,尊重各人的選擇,就沒有負擔、煩惱。
大部分都是起我跟我所的執著。我應該是什麼?這個跟我相關的這些應該是什麼?所以我們都很希望順著我的方向去努力,結果它因緣不順,就有很多的煩惱。
「已有便斷」所以修行的心要:是覺察到我們心中起了什麼執著?既覺察到了,就應該想辦法去對治、消除、截斷。
「已斷得舍」:既截斷已,心即放下無事也。
如果都已經消除了,就放下無事!都已消除者,貪瞋具斷。所以真會修行的人,當越修行越輕鬆;因為已把本來很重的擔子,都放下了。故不只心裡越來越輕鬆,頭腦也當越來越清楚。
所以,我過去作過一次演講,講題是〈修行與休閒〉。現代人都強調得休閒,但休閒不是放下沒事,而是忙著東奔西走,去參加一大堆所謂的「休閒活動」;結果只是更勞碌不堪爾!
現代人都忙著去休閒!所以假日到處交通阻塞,心裡也跟著七上八下,那曾休閒過呢?所以休閒,最重要的是心中沒有負擔、沒有罣礙。從沒有負擔去看一切,乃都是休閒!何必再作什麼「休閒活動」呢?放下者,即無事也!
「有樂不染」:既不染現世樂,亦不染來世樂。
問:染不染涅盤樂呢?答:以不染故,得涅盤樂。
很多人都希望追求快樂,於是有些人會問:「法師!您出家這麼久,覺得快樂嗎?」我說:「並不覺得快樂!」於是他們都納悶:「法師!您已算是很有福報了,您都還不快樂,那我們怎麼辦呢?」其實我說的不快樂,跟一般人的定義是不一樣的。一般人說的不快樂,即是謂心裡負擔很重,既苦悶又憂鬱。而我說的不快樂,是說根本沒有什麼特別的感覺。同理,有人再問:「法師,您現在還好嗎?」我說:「得過且過,也不覺得有什麼好、不好。」
一般人所追求的快樂,其實只是一種覺受;而覺受乃不出無常的本質,故「快樂」者,乃樂受很快就消失矣!故佛法所追求的不是快樂,而是心安;心安其實只是沒有負擔。
沒有負擔,算不算快樂呢?是更深層的「樂」。但這種樂,不是從佔有、從有所得而爭取到的。相反地,是從對過去、現在、未來的一切,都能坦然去面對、去承擔,故心裡沒有任何負擔。
「有樂不染」,這不染者,即是不追求、不迷戀。在人間,人都在追求快樂,且各有不同追求方式;但從另個的角度去看,那根本不是快樂。
比如有些人喜歡喝酒,能喝酒時,就覺得很快樂。但對不喜歡喝酒的人而言,那麼難喝的水有什麼好喝的!甚至喝了還要付錢,不是很愚痴嗎?有些人喜歡爬山,成天往山上跑。但對不喜觀爬山的人而言,在都會區裡不是很好過日嗎?為什麼要弄得那麼辛苦;尤其大山,既要很多昂貴的裝備,又有一些危險,何苦來哉?
有些人喜歡追求金錢,但錢其實夠用就好,幹嘛賺那麼多呢?似每個人都要為自己找一樣活下去的理由,或者找些活下去的樂趣。但從另個角度來看,那都不算什麼。所以如果能把一切別人認為最重要,別人熱心追求者,我都能平淡視之,那我的負擔,必會越來越輕,以至於消盡。
對樂的追求,一般人直接追求的就是現世樂。有些人認為這輩子受點苦沒關係,只要下輩子能夠升天,就值得了,所以追求的是「來世樂」。
而真正的佛法,既不追求現世樂,也追求來世樂。反而是要能看破這些虛妄而放下,放下反能夠安心、自在。
在佛法上別說有「涅盤樂」,那涅盤樂能不能追求呢?從名相來講,佛法似在追求涅盤樂。但事實上,既有心追求,那就不是涅盤樂。因為只要有追求的心,那就有得失、負擔,而非「涅盤樂」矣!
因此涅盤樂不是向外追求的,而是把種種追求的心、追求的習氣,慢慢消掉,消到盡了,就自然能安心自在,這才稱為「涅盤樂」。
「合會不著」:既愛合不著,亦怨會不著。
佛法再三說到,人生的苦有:愛別離、怨憎會。喜歡的偏偏得不到,或者雖得易失,很快就得別離。而不喜歡的卻常跟著來,趕也趕不走,避也避不了。但事實上喜歡的、不喜歡的,都源於自己心中的期待;因為有了期待,所以才會分出好跟不好,相應的即好,不相應即不好。如果心中沒有期待,則什麼都一樣,等而視之。所以當我們心中無期待時,便絕愛別離、怨憎會矣!
「無上息跡慧之所見」:能夠以解慧的方式,肯定有解脫與涅盤。
所以能夠用這樣的方式去觀照我們的心,對修行證果就能有極大的肯定,相信只要往這個方向繼續去努力,定可以得到解脫。因為解脫不是被別人束縛住了,而是被自己束縛住了,被自己的觀念、被自己的欲望束縛住了。如果能把觀念調整好,把欲望降伏了,那束縛也就自然解脫了。所以真正的求解脫,乃是先求不要把自己束縛住了。
我從小對會增加自己的束縛者較敏感,所以能繞過不碰。而世間人對很多情境,往往只看到好處,沒看到壞處,就跳進去了,跳進去就被套牢了。或者好處看得多,壞處看的少,也一樣勇猛地去追求它。雖追求到了,但等過一段時間後,更多的壞處慢慢顯現時,你已脫不了身而被套牢住了。
像現代很多高科技的生化產品,能夠讓你美容、健康。其實以我的習慣,我不會去做實驗品的,因為現在好處雖很多,但壞處是什麼?不太確認。等五年、十年後慢慢出現時,已經吃了一大把。等問題發生時,再去發明另一種新藥吧!於解決問題時,再製造新的問題。其實我們的生命,一向都是這個樣子。待被套牢時,再去解套;解套時,又帶著新的桎梏。
所以真正的解脫,是要從消除自己執著作起,執著慢慢消除了,束縛也就不見了。以此,我們必能肯定:只要往這個方向去努力,定可得到解脫,定可證得涅盤。
「然未得證」:雖已證得初果、二果,然未得究竟解脫。
「往至何所」:於下界命終後,往生至何處?
其實未得證,並非完全沒有證得,而是至少已證得二果、三果。二果者,貪瞋已薄;三果者,貪瞋具盡。但為仍有細微的我慢未消盡,所以未證得不受後有,還會再往生一次。
「比丘行如是,往至何所?」那他們命終之後,會到哪裡去呢?各位看講義,我的重點並不是說明三果比丘會到哪裡去,因為我們連初果都未證得,哪有閒暇去關心三果的問題。所以我比較重視的是:我們當如何去「調心」?
1.譬如燒麥,才燃便滅。當知比丘亦復如是,少慢未盡,五下分結已斷,得中般涅盤。
「中般涅盤」:於欲界死後,即在中有時,得般涅盤。
這裡有一個專有名詞「中般涅盤」。在佛教的理論裡,眾生都在六道中輪迴,故這一生死後,如未證得阿羅漢果者,都還會有來生。但從這一生死後,到來生之間,必會有一段時空的距離,這段距離在較早的佛法裡,並未作較詳細的描述;到後來才說有一個過度的生命,叫「中有」或「中陰身」。佛教的度亡,即認定雖仍有下一生,但能在中陰身時,得聽法修行,則下一生可能往生到更好的善道去。
因原始佛教並未明確講有中陰身,所以有些人並不認同中陰身的說法。對於這個問題,我的看法是:
先以世間法的計算機做比喻──若眾生的業識像硬碟裡的數據,則這一生是甲主機的數據,下一生則變成乙主機。於是數據云何從甲計算機複製到乙計算機呢?如果是實時的且距離不遠,原則上是可以直接對傳的;如用紅外線或藍芽等。但如果這兩個計算機距離很遙遠,或者時間也相差有七天、二十一天、三十五天,無法直接對傳,那怎麼辦?我們大概都會用一種中介,比如說隨身碟、光碟等;反正就是先把數據複製到中介裡,然後再複製到另外一個計算機去。如果複製進去後,這個中介就可以不要了。
於此中介者,乃比喻「中陰身」也。必借著有形的質體,才能將業識暫存一下,並轉給新的生命。用計算機的比喻,即軟體必依附硬體才能儲存、複製也。
從這個角度來看,一個人如果一生修善,品位非常高,故很快就生天去了,可能不需要經過中陰身的過程。同理,如果造的惡業很重,也直接下地獄去了,而不需經過中陰身的過程。但是界於兩端者,拖延的時間會比較久,比較久者,即會經過中陰身的階段。所以我並不是說一定有中陰身,也不是說定無中陰身。主要是看業識的差別。
「五下分結已斷」:故不再於人道或欲界天裡受生。
「少慢未盡」:我慢斷盡,才證解脫。少慢未盡,還未解脫。
「才燃便滅」:此我慢,非為我見故,而是為業習故。譬如妄念,起已即覺,覺已則除。
「譬如燒麥,才燃便滅。」第一種狀況是一個修行人在臨命終前,其實已修得很好了;但為我慢未盡,故對生命的意識還是存在的。在很快進入中陰身時,因在中陰身,較沒有身體的障礙,故其感官會比生前靈敏,思辨也會比生前利落。
當發覺已變成中陰身時,因為生前的知見都還在,他可以很快修法而證得涅盤。為什麼呢?因為既生前就已證得三果,這時身體的障礙又比人間少很多;故只要提起正見,很快啟修,即能在中陰身中,直接證得涅盤。
關於「五下分結已斷」,如前已述。云何「才燃便滅」?就像麥片,一下子就燒掉了。這表示雖我慢的習氣還在,但只要一現形,便很快警覺到了;警覺到了即刻消除,而不需要再刻意對治。
譬如妄念,對修定修得好的人而言,起已即覺,覺已則除。
2.譬如鐵洞燃俱熾,以錘打之,迸火飛空,上已即滅。當知比丘亦復如是,少慢未盡,五下分結已斷,得中般涅盤。
「上已即滅」:不只動心,而且妄念完全浮現了。待浮現了,才警覺;覺已則除。
第二種如打鐵店的火星:「以錘打之,迸火飛空,上已即滅。」鐵燒得紅紅的,拿出來放在砧板上,用錘一打,就火星四散。但火星在迸飛上去還沒掉下來以前,就已息滅了。
這個跟前面只有一點點差別,云何「上已即滅」?說到動心起念,就修定而言,會發覺打妄念還是可分作幾個層次:第一是心動了,但妄念還未完全呈現。就像大海裡起了一個泡泡,這泡泡慢慢上升,上升到水面時,才會「啵」地一聲,掀起一片浪花。從初冒泡到變成浪花時,這妄念才完全現形。若在起冒泡時,就警覺到心已動了;即可將之克除。
所以心雖已動了,但起的是什麼念頭,則不是很清楚。於是只有心動,但還不至打妄想。這是第一種狀況:起已即覺,覺已則除。
至於第二種,乃妄想已完全浮現。就像泡泡,已升至水面,並「啵」地一聲,掀起一片浪花。等到妄念打過了,才警覺到:已打妄想了。於是妄想隨即消失,以此而能證得中般涅盤。
3.譬如鐵洞燃俱熾,以錘打之,迸火飛空,從上來還,未至地滅。當知比丘亦復如是,少慢未盡,五下分結已斷,得中般涅盤。
「從上來還」:不只打了此妄念,又牽扯了其它的妄念。譬如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又如地瓜藤,到處蔓延。
「未至地滅」:然在未採取行動前,便打消念頭了。
第三、譬如火星,迸飛空中,從上還落,未至地面,就息滅了。這鐵燒得紅紅的,乃比喻眾生的業識,就像火一般,猛烈地在那邊燃燒。以錘打之,即喻碰到境界。至於火星飛散,則喻妄想紛飛也。
第三層次者,火花未落地前就息滅了。以未至地面前就息滅了,故猶能還證得中般涅盤。
剛才講到打妄念,有的人打了一個妄念,還不夠仍繼續打,於是一個妄念,又牽扯其它的妄念,譬如「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
那為什麼說在未落地前就息滅了?如果只是打妄想,都不會造太重的業。何以故?未採取行動也。就如到百貨公司亂逛,看這、看那都很喜歡,東想、西想到最後,卻剎板:「還是不買吧!」那就沒事了!
還沒有到地,就是還未受生。以第一、二、三種都是在未到地面前就已息滅了,故稱為中般涅盤。
4.譬如鐵洞然俱熾,以錘打之,迸火飛空,墮地而滅。當知比丘亦復如是,少慢未盡,五下分結已斷,得生般涅盤。
「墮地而滅」:雖隨妄想而採取行動,但馬上反悔。
「得生般涅盤」:於欲界死後,即在色界初受生時,得般涅盤。
佛法裡說眾生有四種生──卵生、胎生、溼生、化生。我們人是胎生的,從母親懷胎而受生,剛生出來時形體小小的,既發育不全,心智也不靈光。要慢慢長大,到二十歲才稱為「成人」。不只身體已發育完全,心智也成熟了。所以才能為自己的行為負責任,這是講胎生。
第四種是生般涅盤,已經到色界受生了。色界天根本沒有男女的欲望,所以不可能卵生、胎生,而是直接化生。然因為是化生的關係,所以出生時,身心即已完全成熟,甚至無隔陰之迷,就可繼續修行,以至證得解脫果。
故「墮地而滅」者,像有些人打了妄想還不夠,並已經採取行動;但在採取行動的當下,就很快後悔了。於是雖造了語業、身業,因很快就反悔了,所以還不會太嚴重。
5.譬如鐵洞燃俱熾,以錘打之,迸火飛空,墮少薪草上,若煙若燃,燃已便滅。當知比丘亦復如是,少慢未盡,五下分結已斷,得無行般涅盤。
「墮少薪草上,燃已便滅」:隨習而造業,但不久即了矣!
「無行般涅盤」:於色界受生後,不必加行,即得般涅盤。
這火星不只已掉落地面,且又把其它的薪草燒起來了。不只已在色界受生,並且又造了其它的業。這裡有「得無行般涅盤」,云何為無行呢?即不需要刻意去努力。
若要經過人的作意、努力,則稱作加行。所以我們剛開始學佛時,都需要加行。因為對佛法還很生疏,既需要不斷地提起道心去聽經聞法,也要經常地返照自己的念頭,看起的是善或惡,善的云何保任?惡的云何對治?都需要不斷地作意、努力,故稱為加行。
如果努力過一段時間後,已經相應而不用再提,即可自然上路,便稱為無行。所以無行般涅盤的境界比行般涅盤高。
6.譬如鐵洞燃俱熾,以錘打之,迸火飛空,墮多薪草上,若煙若燃,燃盡已滅。當知比丘亦復如是,少慢未盡,五下分結已斷,得行般涅盤。
「行般涅盤」:於色界受生後,得再加行,才得般涅盤。
云何「加行」?其實加行者,即減行也──減少自我意志的造作。
這「行般涅盤」即是還需要再努力修行,才能證得涅盤。各位注意「云何加行?」,其實是減行也。
為什麼呢?因為佛法的修行,不是加法而是減法,從斷盡我見、減少我們的貪、瞋、慢去努力。加法的修行就像地瓜藤一般,既不斷地蔓延出去,又常糾結在一起。而減法的修行則像剝芭蕉一樣,愈剝愈少,以至於剝盡。愈剝愈少,就能證得初果、二果、三果。以至於剝盡,便能證得四果。
譬如野火燒不盡,云何能滅?一者、去薪,二者、噴水。去薪者,避免境界的誘惑。噴水者,加強智慧止觀的能力。
世間常把生命比喻作火,所以一般人都是希望自己的火越來越旺。但以佛法的思考方式,這火應越來越小,小到最後就息滅。
那火云何能越來越小,以至息滅:一者、去薪,即指避免境界的誘惑,而能不再造業。二者、噴水,加強智慧、止觀的能力,而能制心不動。
甚至說修行像牧牛;但減法的修行卻非將牛養得越來越胖,而是得越來越瘦,瘦到最後沒有能力吃草了,瘦到最後竟死了。死者,我愛、我慢全銷盡也。
7.譬如鐵洞燃俱熾,以錘打之,迸火飛空,墮多薪草上,若煙若燃;燃已便燒村邑、城郭、山林、曠野。燒村邑、城郭、山林、曠野已,或至道、至水、至平地滅。當知比丘亦復如是,少慢未盡,五下分結已斷,得上流阿迦膩吒般涅盤,是謂第七善人所往至處。
於色界受生後,得再加行,才能從初禪,漸上至色究竟天,而般涅盤。
譬如車速很快,故雖已關油門,已踩煞車;仍得衝得老遠,才能停車。
這「得上流」是指到色界最高層的阿迦膩吒天,或稱為色究竟天。這是說不只在色界天受生,而且要慢慢修行,才使境界慢慢提升,提升到最後得在色究竟天證得般涅盤。這就像車子,車速很快,所以雖關油門、踩煞車,它還是得衝得老遠,最後才慢慢停下來。
以上雖把從證得三果到最後證得無餘涅盤,分七層次講,但事實上如已證得三果了,哪還有這麼多分別呢?
就修行而言,如果真往佛法的方向去努力,差異應會越來越小。為什麼呢?比如要到涅盤城,住在城外靠東邊者,其要進城,得往西行;住在城外靠西邊者,其要進城,得往東行。所以兩者最初的距離一定很遠,但越走則會越來越近。至於進城後,差別更少矣!所以從證得三果後,到般涅盤前是否有這麼多差別呢?
就算有,也不重要。因為能證得初果,就已無大問題了;更何況能證得三果,還會有什麼問題嗎?
一般人都把修行講得很複雜,故要證初果,便很不可思議了;何況要證三果,更覺得天地懸隔。但若把握減法的大原則,雖不是很快就成就,但方向其實是很單純的:減得越多,負擔就越少;減得越多,就越能安心自在也。
云何無餘涅盤?比丘行當如是:我者無我,亦無我所;當來無我,亦無我所。已有便斷,已斷得舍,有樂不染,合會不著。行如是者,無上息跡慧之所見,而已得證。我說彼比丘不至東方,不至西方、南方、北方、四維、上下,便於現法中息跡滅度。」
「於現法中息跡滅度」:於現世中,證得涅盤,故不受後有也。
這「慧之所見」不只在思惟上已確認方向了,而且已經證得解脫道、證得阿羅漢果了。
「我說彼比丘,便於現法中息跡滅度。」修行證果在原始佛教中,並非那麼艱難遙遠。有很多人在一生中,就能證得阿羅漢果。其怎麼證的?還是一樣,從證初果去消除我見;於二果貪、瞋淡薄;三果貪、瞋具斷;四果完全消除我慢的習氣,以此而證得解脫道。息跡:乃指不受後有也。
佛說如是經已,彼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