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阿含善人往經第六

2021-02-07 中觀論頌

善人往經第六

如是我聞,一時佛遊舍衛國,在勝林給孤獨園。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我當為汝說七善人所往至處及無餘涅盤。諦聽,諦聽,善思念之!」時諸比丘受教而聽。

這「七善人所往至處」,其實這七善人,不是世間一般的善人,而是已經證得三果的聖人。證得三果後,就能不來也。這不來是說,雖還未證得解脫,還有下輩子,但不會再到欲界天或人間去投胎、受生。

於是已證得三果者命終後,將往生何處?就是這部經所講的重點。雖已證得三果了,但於事相上還有一些差別,把這差別歸為七等:

佛言:「云何為七?比丘行當如是,我者無我,亦無我所;當來無我,亦無我所。已有便斷,已斷得舍,有樂不染,合會不著。如是行者,無上息跡慧之所見,然未得證;比丘行如是,往至何所?

「無我,亦無我所」:無我之體、我之性、我之相。亦無與我相關的一切。

這是先說明三果的聖人,他最初是怎麼修的。知道「我者」,一般世間人都認為有一個我,但是佛法經過理性的思考後,乃確認是「無我」。

上次已經說過:無我不是什麼都沒有,因為至少各位還在這裡聽經聞法。然既還在聽經聞法,為什麼是無我呢?無我最重要的是從因緣法去認定的;生命的存在,生命的示現方式,都是通過種種不同的因緣而存在、而示現的。今天有講經的因緣,所以各位來聽,這也是因緣示現的一種方式。雖法師同樣講,但每個人所聽到的其實還不一樣,這乃牽涉到各位過去的緣、現在的緣、跟未來的緣。因眾緣不同,所以成種種事相的差別。

所以為何是無我呢?無「我的相」。我們所感受到的我,其實是經常在變化的,故未有常相、未有自相。那性呢?就眾生的個性而言,其實也是在變化的。比如結交了好朋友,個性就會變得比較柔善;反之,結交了惡友,個性就會變壞。住到好的環境、住到不好的環境,對我們的個性都會有些影響。尤其學佛、聽經聞法,對個性更有深刻的影響。所以從較寬廣的視野來看我們的生命,其實是沒有個體,沒有自性的,以此而確認是無我。

因此無我非否定現有的一切事相,而是讓我們的心胸、視野更寬廣,更寬廣後,心能包容更多的存在與變化。以此,一方面可以減少煩惱,二方面真要修福修慧也比較利落。如果已經確認無我的知見,即於「八正道」中得有正見。

「我者無我,亦無我所」眾生既以為有我,就有跟我相關的一切,這就稱為「我所」。現既肯定無我,就沒有跟我相關的一切,故曰「亦無我所」。

既一切都跟我不相關,那我們心裡上的執著、負擔就會減輕很多。云何現代人煩惱都很多?因為現代人都太富有了。因為若覺得這是我的、這與我有關,那我們就會擔心它會有什麼變化。有的愈多,當然負擔就越重。反之,既一切都不是我的,都與我不相關;心裡上就沒有負擔了。

「當來無我,亦無我所。」從過去看現在是無我,從現在看未來,亦是無我,亦無我所。

「已有便斷」:心中若起執著,警覺已便截斷。

這已有的有,不是指存有、擁有,而是指心裡起了執著,有了罣礙。所以「已有便斷」不是指本來有家,現不要家;本有兒女,現不要兒女。而是說不要因為有而起煩惱;比如很多人對於自己的親人、兒女,都想度他來學佛;結果你愈勸,他就是不聽你這一套,於是他厭煩、你煩惱,大家都苦也。

大部分眾生對於自己的親人,都情執很重,因為情執重,所以會有煩惱。如果我們把他當作一般的眾生──較有緣的眾生;能度就度,不能度的話,尊重各人的選擇,就沒有負擔、煩惱。

大部分都是起我跟我所的執著。我應該是什麼?這個跟我相關的這些應該是什麼?所以我們都很希望順著我的方向去努力,結果它因緣不順,就有很多的煩惱。

「已有便斷」所以修行的心要:是覺察到我們心中起了什麼執著?既覺察到了,就應該想辦法去對治、消除、截斷。

「已斷得舍」:既截斷已,心即放下無事也。

如果都已經消除了,就放下無事!都已消除者,貪瞋具斷。所以真會修行的人,當越修行越輕鬆;因為已把本來很重的擔子,都放下了。故不只心裡越來越輕鬆,頭腦也當越來越清楚。

所以,我過去作過一次演講,講題是〈修行與休閒〉。現代人都強調得休閒,但休閒不是放下沒事,而是忙著東奔西走,去參加一大堆所謂的「休閒活動」;結果只是更勞碌不堪爾!

現代人都忙著去休閒!所以假日到處交通阻塞,心裡也跟著七上八下,那曾休閒過呢?所以休閒,最重要的是心中沒有負擔、沒有罣礙。從沒有負擔去看一切,乃都是休閒!何必再作什麼「休閒活動」呢?放下者,即無事也!

「有樂不染」:既不染現世樂,亦不染來世樂。

問:染不染涅盤樂呢?答:以不染故,得涅盤樂。

很多人都希望追求快樂,於是有些人會問:「法師!您出家這麼久,覺得快樂嗎?」我說:「並不覺得快樂!」於是他們都納悶:「法師!您已算是很有福報了,您都還不快樂,那我們怎麼辦呢?」其實我說的不快樂,跟一般人的定義是不一樣的。一般人說的不快樂,即是謂心裡負擔很重,既苦悶又憂鬱。而我說的不快樂,是說根本沒有什麼特別的感覺。同理,有人再問:「法師,您現在還好嗎?」我說:「得過且過,也不覺得有什麼好、不好。」

一般人所追求的快樂,其實只是一種覺受;而覺受乃不出無常的本質,故「快樂」者,乃樂受很快就消失矣!故佛法所追求的不是快樂,而是心安;心安其實只是沒有負擔。

沒有負擔,算不算快樂呢?是更深層的「樂」。但這種樂,不是從佔有、從有所得而爭取到的。相反地,是從對過去、現在、未來的一切,都能坦然去面對、去承擔,故心裡沒有任何負擔。

「有樂不染」,這不染者,即是不追求、不迷戀。在人間,人都在追求快樂,且各有不同追求方式;但從另個的角度去看,那根本不是快樂。

比如有些人喜歡喝酒,能喝酒時,就覺得很快樂。但對不喜歡喝酒的人而言,那麼難喝的水有什麼好喝的!甚至喝了還要付錢,不是很愚痴嗎?有些人喜歡爬山,成天往山上跑。但對不喜觀爬山的人而言,在都會區裡不是很好過日嗎?為什麼要弄得那麼辛苦;尤其大山,既要很多昂貴的裝備,又有一些危險,何苦來哉?

有些人喜歡追求金錢,但錢其實夠用就好,幹嘛賺那麼多呢?似每個人都要為自己找一樣活下去的理由,或者找些活下去的樂趣。但從另個角度來看,那都不算什麼。所以如果能把一切別人認為最重要,別人熱心追求者,我都能平淡視之,那我的負擔,必會越來越輕,以至於消盡。

對樂的追求,一般人直接追求的就是現世樂。有些人認為這輩子受點苦沒關係,只要下輩子能夠升天,就值得了,所以追求的是「來世樂」。

而真正的佛法,既不追求現世樂,也追求來世樂。反而是要能看破這些虛妄而放下,放下反能夠安心、自在。

在佛法上別說有「涅盤樂」,那涅盤樂能不能追求呢?從名相來講,佛法似在追求涅盤樂。但事實上,既有心追求,那就不是涅盤樂。因為只要有追求的心,那就有得失、負擔,而非「涅盤樂」矣!

因此涅盤樂不是向外追求的,而是把種種追求的心、追求的習氣,慢慢消掉,消到盡了,就自然能安心自在,這才稱為「涅盤樂」。

「合會不著」:既愛合不著,亦怨會不著。

佛法再三說到,人生的苦有:愛別離、怨憎會。喜歡的偏偏得不到,或者雖得易失,很快就得別離。而不喜歡的卻常跟著來,趕也趕不走,避也避不了。但事實上喜歡的、不喜歡的,都源於自己心中的期待;因為有了期待,所以才會分出好跟不好,相應的即好,不相應即不好。如果心中沒有期待,則什麼都一樣,等而視之。所以當我們心中無期待時,便絕愛別離、怨憎會矣!

「無上息跡慧之所見」:能夠以解慧的方式,肯定有解脫與涅盤。

所以能夠用這樣的方式去觀照我們的心,對修行證果就能有極大的肯定,相信只要往這個方向繼續去努力,定可以得到解脫。因為解脫不是被別人束縛住了,而是被自己束縛住了,被自己的觀念、被自己的欲望束縛住了。如果能把觀念調整好,把欲望降伏了,那束縛也就自然解脫了。所以真正的求解脫,乃是先求不要把自己束縛住了。

我從小對會增加自己的束縛者較敏感,所以能繞過不碰。而世間人對很多情境,往往只看到好處,沒看到壞處,就跳進去了,跳進去就被套牢了。或者好處看得多,壞處看的少,也一樣勇猛地去追求它。雖追求到了,但等過一段時間後,更多的壞處慢慢顯現時,你已脫不了身而被套牢住了。

像現代很多高科技的生化產品,能夠讓你美容、健康。其實以我的習慣,我不會去做實驗品的,因為現在好處雖很多,但壞處是什麼?不太確認。等五年、十年後慢慢出現時,已經吃了一大把。等問題發生時,再去發明另一種新藥吧!於解決問題時,再製造新的問題。其實我們的生命,一向都是這個樣子。待被套牢時,再去解套;解套時,又帶著新的桎梏。

所以真正的解脫,是要從消除自己執著作起,執著慢慢消除了,束縛也就不見了。以此,我們必能肯定:只要往這個方向去努力,定可得到解脫,定可證得涅盤。

「然未得證」:雖已證得初果、二果,然未得究竟解脫。

「往至何所」:於下界命終後,往生至何處?

其實未得證,並非完全沒有證得,而是至少已證得二果、三果。二果者,貪瞋已薄;三果者,貪瞋具盡。但為仍有細微的我慢未消盡,所以未證得不受後有,還會再往生一次。

「比丘行如是,往至何所?」那他們命終之後,會到哪裡去呢?各位看講義,我的重點並不是說明三果比丘會到哪裡去,因為我們連初果都未證得,哪有閒暇去關心三果的問題。所以我比較重視的是:我們當如何去「調心」?

1.譬如燒麥,才燃便滅。當知比丘亦復如是,少慢未盡,五下分結已斷,得中般涅盤。

「中般涅盤」:於欲界死後,即在中有時,得般涅盤。

這裡有一個專有名詞「中般涅盤」。在佛教的理論裡,眾生都在六道中輪迴,故這一生死後,如未證得阿羅漢果者,都還會有來生。但從這一生死後,到來生之間,必會有一段時空的距離,這段距離在較早的佛法裡,並未作較詳細的描述;到後來才說有一個過度的生命,叫「中有」或「中陰身」。佛教的度亡,即認定雖仍有下一生,但能在中陰身時,得聽法修行,則下一生可能往生到更好的善道去。

因原始佛教並未明確講有中陰身,所以有些人並不認同中陰身的說法。對於這個問題,我的看法是:

先以世間法的計算機做比喻──若眾生的業識像硬碟裡的數據,則這一生是甲主機的數據,下一生則變成乙主機。於是數據云何從甲計算機複製到乙計算機呢?如果是實時的且距離不遠,原則上是可以直接對傳的;如用紅外線或藍芽等。但如果這兩個計算機距離很遙遠,或者時間也相差有七天、二十一天、三十五天,無法直接對傳,那怎麼辦?我們大概都會用一種中介,比如說隨身碟、光碟等;反正就是先把數據複製到中介裡,然後再複製到另外一個計算機去。如果複製進去後,這個中介就可以不要了。

於此中介者,乃比喻「中陰身」也。必借著有形的質體,才能將業識暫存一下,並轉給新的生命。用計算機的比喻,即軟體必依附硬體才能儲存、複製也。

從這個角度來看,一個人如果一生修善,品位非常高,故很快就生天去了,可能不需要經過中陰身的過程。同理,如果造的惡業很重,也直接下地獄去了,而不需經過中陰身的過程。但是界於兩端者,拖延的時間會比較久,比較久者,即會經過中陰身的階段。所以我並不是說一定有中陰身,也不是說定無中陰身。主要是看業識的差別。

「五下分結已斷」:故不再於人道或欲界天裡受生。

「少慢未盡」:我慢斷盡,才證解脫。少慢未盡,還未解脫。

「才燃便滅」:此我慢,非為我見故,而是為業習故。譬如妄念,起已即覺,覺已則除。

「譬如燒麥,才燃便滅。」第一種狀況是一個修行人在臨命終前,其實已修得很好了;但為我慢未盡,故對生命的意識還是存在的。在很快進入中陰身時,因在中陰身,較沒有身體的障礙,故其感官會比生前靈敏,思辨也會比生前利落。

當發覺已變成中陰身時,因為生前的知見都還在,他可以很快修法而證得涅盤。為什麼呢?因為既生前就已證得三果,這時身體的障礙又比人間少很多;故只要提起正見,很快啟修,即能在中陰身中,直接證得涅盤。

關於「五下分結已斷」,如前已述。云何「才燃便滅」?就像麥片,一下子就燒掉了。這表示雖我慢的習氣還在,但只要一現形,便很快警覺到了;警覺到了即刻消除,而不需要再刻意對治。

譬如妄念,對修定修得好的人而言,起已即覺,覺已則除。

2.譬如鐵洞燃俱熾,以錘打之,迸火飛空,上已即滅。當知比丘亦復如是,少慢未盡,五下分結已斷,得中般涅盤。

「上已即滅」:不只動心,而且妄念完全浮現了。待浮現了,才警覺;覺已則除。

第二種如打鐵店的火星:「以錘打之,迸火飛空,上已即滅。」鐵燒得紅紅的,拿出來放在砧板上,用錘一打,就火星四散。但火星在迸飛上去還沒掉下來以前,就已息滅了。

這個跟前面只有一點點差別,云何「上已即滅」?說到動心起念,就修定而言,會發覺打妄念還是可分作幾個層次:第一是心動了,但妄念還未完全呈現。就像大海裡起了一個泡泡,這泡泡慢慢上升,上升到水面時,才會「啵」地一聲,掀起一片浪花。從初冒泡到變成浪花時,這妄念才完全現形。若在起冒泡時,就警覺到心已動了;即可將之克除。

所以心雖已動了,但起的是什麼念頭,則不是很清楚。於是只有心動,但還不至打妄想。這是第一種狀況:起已即覺,覺已則除。

至於第二種,乃妄想已完全浮現。就像泡泡,已升至水面,並「啵」地一聲,掀起一片浪花。等到妄念打過了,才警覺到:已打妄想了。於是妄想隨即消失,以此而能證得中般涅盤。

3.譬如鐵洞燃俱熾,以錘打之,迸火飛空,從上來還,未至地滅。當知比丘亦復如是,少慢未盡,五下分結已斷,得中般涅盤。

「從上來還」:不只打了此妄念,又牽扯了其它的妄念。譬如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又如地瓜藤,到處蔓延。

「未至地滅」:然在未採取行動前,便打消念頭了。

第三、譬如火星,迸飛空中,從上還落,未至地面,就息滅了。這鐵燒得紅紅的,乃比喻眾生的業識,就像火一般,猛烈地在那邊燃燒。以錘打之,即喻碰到境界。至於火星飛散,則喻妄想紛飛也。

第三層次者,火花未落地前就息滅了。以未至地面前就息滅了,故猶能還證得中般涅盤。

剛才講到打妄念,有的人打了一個妄念,還不夠仍繼續打,於是一個妄念,又牽扯其它的妄念,譬如「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

那為什麼說在未落地前就息滅了?如果只是打妄想,都不會造太重的業。何以故?未採取行動也。就如到百貨公司亂逛,看這、看那都很喜歡,東想、西想到最後,卻剎板:「還是不買吧!」那就沒事了!

還沒有到地,就是還未受生。以第一、二、三種都是在未到地面前就已息滅了,故稱為中般涅盤。

4.譬如鐵洞然俱熾,以錘打之,迸火飛空,墮地而滅。當知比丘亦復如是,少慢未盡,五下分結已斷,得生般涅盤。

「墮地而滅」:雖隨妄想而採取行動,但馬上反悔。

「得生般涅盤」:於欲界死後,即在色界初受生時,得般涅盤。

佛法裡說眾生有四種生──卵生、胎生、溼生、化生。我們人是胎生的,從母親懷胎而受生,剛生出來時形體小小的,既發育不全,心智也不靈光。要慢慢長大,到二十歲才稱為「成人」。不只身體已發育完全,心智也成熟了。所以才能為自己的行為負責任,這是講胎生。

第四種是生般涅盤,已經到色界受生了。色界天根本沒有男女的欲望,所以不可能卵生、胎生,而是直接化生。然因為是化生的關係,所以出生時,身心即已完全成熟,甚至無隔陰之迷,就可繼續修行,以至證得解脫果。

故「墮地而滅」者,像有些人打了妄想還不夠,並已經採取行動;但在採取行動的當下,就很快後悔了。於是雖造了語業、身業,因很快就反悔了,所以還不會太嚴重。

5.譬如鐵洞燃俱熾,以錘打之,迸火飛空,墮少薪草上,若煙若燃,燃已便滅。當知比丘亦復如是,少慢未盡,五下分結已斷,得無行般涅盤。

「墮少薪草上,燃已便滅」:隨習而造業,但不久即了矣!

「無行般涅盤」:於色界受生後,不必加行,即得般涅盤。

這火星不只已掉落地面,且又把其它的薪草燒起來了。不只已在色界受生,並且又造了其它的業。這裡有「得無行般涅盤」,云何為無行呢?即不需要刻意去努力。

若要經過人的作意、努力,則稱作加行。所以我們剛開始學佛時,都需要加行。因為對佛法還很生疏,既需要不斷地提起道心去聽經聞法,也要經常地返照自己的念頭,看起的是善或惡,善的云何保任?惡的云何對治?都需要不斷地作意、努力,故稱為加行。

如果努力過一段時間後,已經相應而不用再提,即可自然上路,便稱為無行。所以無行般涅盤的境界比行般涅盤高。

6.譬如鐵洞燃俱熾,以錘打之,迸火飛空,墮多薪草上,若煙若燃,燃盡已滅。當知比丘亦復如是,少慢未盡,五下分結已斷,得行般涅盤。

「行般涅盤」:於色界受生後,得再加行,才得般涅盤。

云何「加行」?其實加行者,即減行也──減少自我意志的造作。

這「行般涅盤」即是還需要再努力修行,才能證得涅盤。各位注意「云何加行?」,其實是減行也。

為什麼呢?因為佛法的修行,不是加法而是減法,從斷盡我見、減少我們的貪、瞋、慢去努力。加法的修行就像地瓜藤一般,既不斷地蔓延出去,又常糾結在一起。而減法的修行則像剝芭蕉一樣,愈剝愈少,以至於剝盡。愈剝愈少,就能證得初果、二果、三果。以至於剝盡,便能證得四果。

譬如野火燒不盡,云何能滅?一者、去薪,二者、噴水。去薪者,避免境界的誘惑。噴水者,加強智慧止觀的能力。

世間常把生命比喻作火,所以一般人都是希望自己的火越來越旺。但以佛法的思考方式,這火應越來越小,小到最後就息滅。

那火云何能越來越小,以至息滅:一者、去薪,即指避免境界的誘惑,而能不再造業。二者、噴水,加強智慧、止觀的能力,而能制心不動。

甚至說修行像牧牛;但減法的修行卻非將牛養得越來越胖,而是得越來越瘦,瘦到最後沒有能力吃草了,瘦到最後竟死了。死者,我愛、我慢全銷盡也。

7.譬如鐵洞燃俱熾,以錘打之,迸火飛空,墮多薪草上,若煙若燃;燃已便燒村邑、城郭、山林、曠野。燒村邑、城郭、山林、曠野已,或至道、至水、至平地滅。當知比丘亦復如是,少慢未盡,五下分結已斷,得上流阿迦膩吒般涅盤,是謂第七善人所往至處。

於色界受生後,得再加行,才能從初禪,漸上至色究竟天,而般涅盤。

譬如車速很快,故雖已關油門,已踩煞車;仍得衝得老遠,才能停車。

這「得上流」是指到色界最高層的阿迦膩吒天,或稱為色究竟天。這是說不只在色界天受生,而且要慢慢修行,才使境界慢慢提升,提升到最後得在色究竟天證得般涅盤。這就像車子,車速很快,所以雖關油門、踩煞車,它還是得衝得老遠,最後才慢慢停下來。

以上雖把從證得三果到最後證得無餘涅盤,分七層次講,但事實上如已證得三果了,哪還有這麼多分別呢?

就修行而言,如果真往佛法的方向去努力,差異應會越來越小。為什麼呢?比如要到涅盤城,住在城外靠東邊者,其要進城,得往西行;住在城外靠西邊者,其要進城,得往東行。所以兩者最初的距離一定很遠,但越走則會越來越近。至於進城後,差別更少矣!所以從證得三果後,到般涅盤前是否有這麼多差別呢?

就算有,也不重要。因為能證得初果,就已無大問題了;更何況能證得三果,還會有什麼問題嗎?

一般人都把修行講得很複雜,故要證初果,便很不可思議了;何況要證三果,更覺得天地懸隔。但若把握減法的大原則,雖不是很快就成就,但方向其實是很單純的:減得越多,負擔就越少;減得越多,就越能安心自在也。

云何無餘涅盤?比丘行當如是:我者無我,亦無我所;當來無我,亦無我所。已有便斷,已斷得舍,有樂不染,合會不著。行如是者,無上息跡慧之所見,而已得證。我說彼比丘不至東方,不至西方、南方、北方、四維、上下,便於現法中息跡滅度。」

「於現法中息跡滅度」:於現世中,證得涅盤,故不受後有也。

這「慧之所見」不只在思惟上已確認方向了,而且已經證得解脫道、證得阿羅漢果了。

「我說彼比丘,便於現法中息跡滅度。」修行證果在原始佛教中,並非那麼艱難遙遠。有很多人在一生中,就能證得阿羅漢果。其怎麼證的?還是一樣,從證初果去消除我見;於二果貪、瞋淡薄;三果貪、瞋具斷;四果完全消除我慢的習氣,以此而證得解脫道。息跡:乃指不受後有也。

佛說如是經已,彼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相關焦點

  • 雜阿含經卷十二之九
    雜阿含經相關連結雜阿含經卷一之一|雜阿含經卷一之二|雜阿含經卷一之三|雜阿含經卷一之四|雜阿含經卷一之五|雜阿含經卷一之六|雜阿含經卷一之七|雜阿含經卷一之八|雜阿含經卷一之九|雜阿含經卷一之十|雜阿含經卷一終|雜阿含經卷二之一|雜阿含經卷二之二|雜阿含經卷二之三|雜阿含經卷二之四|雜阿含經卷二之五|雜阿含經卷二之六|雜阿含經卷二之七|雜阿含經卷二之八
  • 阿含正義 | 增壹與雜阿含本是大乘經,但被結集為二乘經
    歡迎收看「三乘菩提之阿含正義」,我們今天想要和大家分享的主題是〈增壹與雜阿含本是大乘經,但被結集為二乘經〉。這個主題聽起來比較嚴肅,但是卻與我們修學佛法的次第正確與否息息相關,如果沒有弄清楚其中的道理,那麼修學的次第可能就完全顛倒、錯誤了。 近代有位法師主張:「唯識思想的源泉,應從《阿含經》去探索。」
  • 《法華經》為何稱之為經中之王?
    天台宗是以《法華經》作為宗經、作為根本經的,所以凡是「教宗天台」的法師,一定最喜歡《妙法蓮華經》。《法華經》是真正的經中之王。唐代道宣律師給《妙法蓮華經》寫的《弘傳序》,第一句就是「《妙法蓮華經》者,統諸佛降靈之本致也」。
  • 道德經(27)人盡其才,物盡其用,善人者,不善人之師
    《道德經》 第二十七章,本章老子認為,善於做各種事情的人,都是因為掌握了規律,所以能事半功倍。聖人根據這個道理,善於待人接物,做到人盡其才,物盡其用。【原文】善行,無轍跡;善言,無瑕謫;善數,不用籌策。
  • 【雜阿含經】第13經 (第1卷)
  • 《道德經》第七十九章,老子說「天道無親,常與善人」是啥意思
    老子在《道德經》第七十九章中說,「和大怨,必有餘怨,安可以為善?是以聖人執左契,而不責於人。有德司契,無德司徹。天道無親,常與善人」。這一章的意思是,和解深重的怨恨,必然還會殘留難以消除的怨恨,這怎麼可以能算是妥善呢?
  • 道德經解讀:老子說:「道者萬物之奧。善人之寶,不善人之所保」
    善人之寶,不善人之所保。美言可以市尊。美行可以加人。人之不善,何棄之有。故立天子、置三公,雖有拱璧以先駟馬,不如坐進此道。古之所以貴此道者何。不曰求以得,有罪以免邪?故為天下貴。 【名家解讀】任繼愈先生認為,這一章講「道」的好處與用處。
  • 《雜阿含經論對讀》六入處誦:179-180-235經
    《雜阿含經論會編》(上冊)印順導師編著開仁法師講六入處誦第二【1】釋開仁編 2017
  • 雜阿含經第1經講解,正觀五蘊無常,苦、空、非我
    感恩覺啟師兄錄音聽寫整理,感恩慧生師兄校對聽寫雜阿含經卷一宋天竺三藏求那跋陀羅譯釋真勝 法師 標點(一) 如是我聞:一時,佛住舍衛國祗樹給孤獨園。所以就是因為受是無常的,它才有變化,即使同一種感受在你樂的過程中呢,就是樂受的時候它也是在不斷變化的,苦受中呢也是不斷變化的,所以「受」也是無常的。然後再說「想」,想就是我們的取像。
  • 詩城青島丨善人匾
    驅車趕往上馬街道張哥莊社區,紅瓦綠樹中掩映著一座二層小樓,社區黨支部書記趙顯湖熱情地接待了我們。趙書記和村民韓高州帶著敬畏之情給我們講述了一個個發生在北張村的感人故事。 全村人敲鑼打鼓將繫著紅色綢帶的善人匾掛在兩處房子相隔的胡同口上方。 善人匾不但是苟家人的榮耀,也是全村人的光榮。全村人鄰裡和睦,互相幫助的好風尚蔚然成風,當時村裡夜不閉戶、路不拾遺隨處可見。苟家的後人秉承「家道忠厚 行善積德」的家訓,日子越過越好, 家道也越來越興旺。他們把節省下來的錢購置了許多土地和鹽灘,自家人手少,就僱用了許多長工。
  • 《太上感應篇圖說》48:所謂善人
    主編《太上感應篇》全文讀誦視頻⬇點擊下文查看《太上感應篇》原文⬇太上感應篇(注音全文)【註解】承上文所述,凡是積德行善之道就可以勇於施行,至少不為自身的行為後悔,這樣才稱得上是善人善人胸懷坦蕩,與日月相映。和那種勢利小人有天壤rǎnɡ之別,善人升天堂,惡人下地獄。【案例】元代末年,儲chǔ紹shào衣信奉力行《感應篇》,刻印成書,廣為傳播,儲將每句各編彈詞,連家庭婦女也能理解領會。當時,軍閥fá混戰,各霸bà一方。陳友諒少年時貧窮無賴lài,儲紹衣曾經周濟過他。後來,友諒起兵,佔領了湖廣諸郡jùn,立大漢國,自稱帝王。
  • 關於行善的10則名言警句,天道無親,常與善人!
    關於行善的10則名言警句,天道無親,常與善人。1. 君子莫大乎與人為善。出自《孟子·公孫丑上》。君子所具備的最高德行,便是同人們一道行善。這句話講出了行善的重要性。天道無親,常與善人。出自《老子·第十七章》。自然法則不分親疏,對所有的人一視同仁,善人遵循天道,所以會得到天道的護佑。3. 禍因惡積,福緣善慶。出自《千字文》。之所以發生災禍的原因,是因為經常作惡才積累起來的。幸福產生的緣由是因為行善而得到的獎賞。
  • 雜阿含經第二經《正思惟經》講義
    首先看一下雜阿含經的第二部經《正思惟經》,請大家先讀一遍經文,熟悉一下內容。根據經文的定義,所謂正思惟是一種離欲思惟和無嗔思惟及無害思惟(雜阿含經784經),是與善相應的思惟,是一種有了智慧才能做到的思惟。       熟讀原始經典的人都知道,所謂思惟指的就是修行而非一般世間所說的邏輯思考的思維。佛教經典裡所說的思惟跟世俗裡所說的,一般意義的思考不一樣,思考是一種推理或邏輯思維,而佛教裡的思惟指的是修行有關的思惟。
  • 雜阿含經卷十六428-438,當修無量三摩提,專心正念
    2020-12-20 08:43:27 來源: 軍情博覽 舉報   雜阿含經卷十六
  • 誤以為《道德經》中的「善」為善良,給許多人帶來了困惑
    許多人用現代漢語的意思,來解讀老子《道德經》,結果產生了很多的困惑。比如《道德經》第七十九章雲,「天道無親,常與善人。」我們在前面的文章中進行了解讀。見「《史記·老予伯夷列傳第一》中云:「若伯夷、叔齊,可謂善人者非邪?積仁潔行,如此而餓死。且七十子之徒,仲尼獨薦顏淵為好學。然回也屢空,糟糠不厭,而卒蚤夭。天之報施善人,其何如哉?」司馬遷也感嘆,善良的人「遇禍災者,不可勝數也。」
  • 《勝鬘經講記》自序
    由此可知此經之重要。然此《勝鬘經》義理深邃難知,古來少有能作深入淺出而完全正確之解釋者;今此講記中,確有如是功德,能令讀者深入理解而建立正知見;對於久修佛法而深覺茫無所趣之老參,誠屬難得一見之講述實記,允宜熟讀而助入道。
  • 何為善人?你做到這些了嗎?
    如何才能做一個善人?我們都希望自己作一個受人尊敬的善人。作一個善人,要有合乎善人的條件。怎麼樣做一個善人呢?要敬上念下:一個善人、好人,對長上要恭敬,對晚輩要愛護。如果對上不敬重,對下不愛護,怎麼能算是一個善人。要矜恤孤貧:世界上有很多有錢、有勢、有地位的人,我們不必錦上添花;但是有很多鰥寡孤獨、無依無靠的人,卻需要我們去幫忙。
  • 雜阿含經卷第二十一570-575,不放逸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雜阿含經卷第二十一  (五七○)如是我聞:一時,佛住菴羅聚落菴羅林中,與眾多上座比丘俱。    答言:「長者,愚痴無聞凡夫見色是我、色異我、色中我、我中色;受、想、行、識見是我、識異我、我中識、識中我,長者,是名身見。」  復問:「尊者,云何得無此身見?」  答言:「長者,謂多聞聖弟子不見色是我,不見色異我,不見我中色、色中我;不見受、想、行、識是我,不見識異我,不見我中識、識中我,是名得無身見。」
  • 雜阿含經卷940-949,若見眾生愛念歡喜者當作是念
    雜阿含經卷三十四(九四○)如是我聞:一時,佛住舍衛國祗樹給孤獨園。
  • 正信明思 善人俱會
    福從做中得歡喜,上人看見眾多志工踏實付出,是在災難頻仍的世間中,稍能心安的事。 「看,這一年天下災難偏多;每一天,我都很安心,也很操心。我常常都跟大家說,我這一生中沒有煩惱,但有擔憂——擔憂跟煩惱是不一樣喔!煩惱在佛法說,是無明,無明顛倒叫做煩惱,因為他不明白道理,所以所做的、所想的、所要的,都是錯誤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