諡號是對一個人一生行為的評價,下面為你解讀

2020-12-22 少帥回憶

諡號是對一個人一生行為的評價。

我們平常說的齊桓公、楚莊王、晉文公等等,其中,「桓」、「莊」、「文」都是他們的諡號,是在他們去世之後才加上的,也就是說,他們還在世的時候,是不可能被叫做齊桓公、楚莊王、晉文公的。

諡號有好有壞,有不好不壞的。

今天就來說說一個不好的諡號——「靈」。

諡法云:亂而不損曰靈,什麼叫「亂而不損」呢?字面意思就是國家亂了,但是還沒有傷害到根基,簡單的理解就是——荒唐。

我們來看看《史記》中9位諡號為靈的君主都做過哪些荒唐事。

1、晉靈公(前624年―前607年)

晉靈公是歷史上有名的混蛋君主,《左傳》中專門有一篇《晉靈公不君》。

晉靈公花天酒地,窮奢極欲,沒錢了就從老百姓身上收稅。

他最喜歡做的一件事情,就在在高臺上用彈弓射擊行人,看人家躲避彈丸的樣子哈哈大笑。

曾經有一個御廚,因為晉靈公的催促,沒有把熊掌燉爛,晉靈公就把廚師殺了。

以趙盾為首的大臣們規勸晉靈公改邪歸正,但晉靈公在奸臣的攛掇下,居然派刺客去刺殺趙盾。

結果這個名叫鉏麑的刺客,關鍵時刻良心發現,認識到趙盾是個忠臣,就一頭撞在樹上自殺了。

晉靈公最後被趙盾家族的趙穿刺殺而死。

2、楚靈王(?―公元前529年)

楚靈王同樣是春秋時代有名的昏暴之君。

楚靈王最出名的是一句俗語:「楚王好細腰,宮中多餓死」。

因為楚靈王奇特的偏好,朝中的大臣們,減肥之風勁吹,把一日三餐減為只吃一餐。上朝之前,都要先屏住呼吸,然後把腰帶收到最緊。一年下來,個個面黃肌瘦、營養不良。

楚靈王對外窮兵黷武,對內大興土木,他下令修建的「章華宮」,又稱「細腰宮」,專門為他收集細腰的男人和女人。

沒錯,楚靈王就是一個男女通吃的傢伙。

後來,楚靈王的統治被不堪忍受的人民推翻,楚靈王孤身逃亡,走投無路,吊死在郊外。

3、秦靈公(?—公元前415年)

秦靈公,在位十年,是秦國歷史上一個過渡性君主。執政期間,沒什麼大事跡,唯一值得一提的是首次祭祀黃帝和炎帝,但這事和荒唐扯不上邊啊?

《史記·六國年表》中,有這樣一句話,「(秦靈公)八年,初以君主妻河」。這裡「君主」是公主的意思,河伯娶妻的陋習在黃河沿岸各個國家都有存在,也許就是秦靈公想出了一個荒唐的點子:提高祭祀河伯的規格,把公主獻祭。

再不然,就是秦靈公的後任秦簡公故意為之的埋汰評價,因為秦簡公是秦靈公的叔叔,他是依靠非正常手段的奪位,繼承秦國國君位置的,黑一下前任的侄子很正常。

4、鄭靈公(?—前605年)

鄭靈公在位一年不到,死於一鍋王八湯引發的血案。

當時,楚國送給鄭靈公一隻大王八,大夫公子宋和子家兩個人正好去朝見鄭靈公,見到有王八湯可吃,兩位大夫相視而笑。

原來,在路上,公子宋「食指大動」,就預言說今天有好吃的,果然被他說中。

鄭靈公覺得公子宋太出風頭,不太高興,於是在召集大臣分享王八湯的時候,故意不給公子宋。

公子宋也生氣了,很無禮地走到湯鍋前,伸出手指,蘸了一口湯放進嘴裡,然後揚長而去。

鄭靈公對公子宋動了殺機,卻沒有想到公子宋搶先動手,幹掉了鄭靈公。

成語「食指大動」、「染指於鼎」都出自這段故事。

5、衛靈公(前540—前493年)

衛靈公的「靈」多少有些抹黑的意思。

除了喜好男風之外,衛靈公還是個很不錯的君主。

衛靈公雖然受限於國力衰弱,但他的所作所為,尤其是知人善任,一點也不遜於齊桓公晉文公這樣的霸主。據《孔子家語·賢君第十三》記載,魯哀公問孔子「當今之君,孰為最賢?」時,孔子回答說:「丘未之見也,抑有衛靈公乎?」,評價不可謂不高。

也正是因為孔子來到衛國,沒有受到衛靈公的賞識,孔子又和衛靈公的夫人南子鬧出了一段緋聞,讓羞惱不已的孔子給了衛靈公「無道」的評價。

著名的「分桃」說的就是衛靈公和他的男寵彌子瑕,孔子身上一段說不清的緋聞「子見南子」也是發生在衛靈公時期。

6、陳靈公(?―公元前599年)

陳靈公的荒唐事,和春秋時期一個著名的女人——夏姬有關,這個女人史稱「三為王后、七為夫人」,《左傳》說她「殺三夫一君一子,亡一國兩卿」。

這個淫蕩的女人同時和陳靈公以及陳國兩位大夫通姦。

這天,一君二臣在夏姬家喝酒,喝高了的三個人開起了玩笑,陳靈公指著夏姬的兒子夏徵舒說,「這孩子像你倆。」兩位大夫回擊,「像你才對!」

夏徵舒一怒之下,召集手下,幹掉了陳靈公。

7、蔡靈侯(?—公元前531年)

從古到今,蔡靈侯一直被認為是一個大逆不道的人,一個醉生夢死的昏君。

但其實,蔡靈侯比竇娥還冤。

他爸爸蔡景侯老不要臉,硬上了自己的兒媳婦、蔡靈侯的老婆,蔡靈侯一氣之下,殺掉了自己的老爸。

另一個以「靈」為諡號的楚靈王藉口蔡靈侯「弒父」,誘殺了蔡靈侯。

但其實,蔡靈侯治理國家還不錯,至少比他無恥的爸爸強。

只是一篇膾炙人口的古文名篇讓蔡靈侯背上了黑鍋,一背就是幾千年,這篇文章叫《莊辛論幸臣》。

在這篇文章裡,作為楚國名臣的莊辛為了勸諫自己的君主楚頃襄王,不惜把蔡靈侯說成一個湎女色、耽於玩樂的昏君,說他「南遊乎高陂,北陵乎巫山,飲茹溪流,食湘波之魚,左抱幼妾,右擁嬖女,與之馳騁乎高蔡之中,而不以國家為事。」

徹頭徹尾的污衊。

8、齊靈公(?—前554年)

齊靈公,其實是一個比較少見的三諡號的君主,他的全稱應該是「齊桓武靈公」。

從諡號可以看出,齊靈公還是不錯的,他在位期間,著名的晏子輔佐他還是做了一些事情的,只是爭霸沒有成功而已。

他的「靈」在反映在他的一個特別嗜好上。

齊靈公特別是喜歡看後宮女子女扮男裝,結果這種風潮風行全國,滿大街都是女扮男裝,一發不可收拾。

好在晏子出手,才「撥亂反正」。

9、趙武靈王(約公元前340年—前295年)

趙武靈王也是雙諡號的君主,他大力改革,推行胡服騎射,使趙國前所未有地強盛,梁啓超甚至吹噓他為「黃帝之後第一偉人」。

這樣的厲害角色也有「靈」的一面?

趙武靈王晚年,在立嗣問題上出了昏招,先是廢長立幼,接著又主動退位,當起了太上皇,結果長子發動「沙丘兵變」,將自己英明神武的老爸活活餓死在沙丘宮中。

死法荒唐。

各種荒唐事,各種心酸事,這都是歷史中無法迴避的部分。

相關焦點

  • 對古代皇帝一生的評價——諡號
    今天我們來說說對古代皇帝一生的評價——諡號~對古代帝王的蓋棺定論諡號產生於西周初年。有了諡號,人們就不稱呼死者的姓名。各代帝王在世就一律稱為「天王」,但死了之後便不能這樣叫了。於是繼任者,就要為他取一個諡號。
  • 蓋棺定論,以漢武帝的諡號為例,解析中國帝王「諡號」文化
    中國人講究「蓋棺定論」,而"諡號"就很好的代表了這個傳統,一個人能否擁有諡號,擁有的諡號好壞,都可以影響到對此人的判斷。皇帝的諡號就是最佳代表,一個皇帝的諡號,基本可以概括帝王的為政之舉、為君之德如何,含有評價之意。
  • 古代上諡號的制度與規則,文人夢寐以求的一個諡號,皇帝不輕易給
    中國有句古話叫:蓋棺定論,意思是一個人在世時不好評價他的是非功過,只有等到他逝世後,才能公正評價他的一生,所以當皇帝與文武大臣死後,朝廷都會給他上一個諡號,用一個字來概括他的一生,可別看諡號只有簡單的一個字,裡面可蘊含著大學問。
  • 古代迷之行為之諡號,努爾哈赤諡號多達29字,為何諡號會變長?
    諡號其實就是指人死後,後人對逝者的評價,其文字長短不一。但是我國近代著名學者王國維從金文中發現,諡號應該形成於西周中期的恭王、懿王時期。古代人物去世後,他的是非功過,用幾句話來表達往往很難表達清楚,所以後人為了方便就給他起諡號,以他們的生平事跡為依據,用簡單的幾個字給逝者一個具有評價意義的稱號,諡號有褒有貶,是用來概況總結這個人一生的奉獻和作為。
  • 古代的諡號是怎麼來的?為何楊廣會被評為「煬」這個諡號
    諡號,分為「諡」和「號」,「諡」,指的是行為舉止,即評定這個人要看他這一生所做的行為舉止。「號」,即要看他一生的功績。諡號分為上諡、下諡和平諡三種。上諡就是美諡,比如漢文帝的文、漢武帝的武、漢景帝的景,莊、宣、襄、明、康。下諡是惡諡,比如周厲王的厲,晉靈公的靈,隋煬帝的煬。
  • 明穆宗的諡號「穆」是什麼意思?評價是否中肯?
    其中有一位諡號為「穆」的君主,他在位僅為六年,這短短幾年卻是明代中期振衰起敝、承上啟下的重要時段。接下來我們就為大家介紹一下明穆宗在「穆」的評價上是否合格。 《逸周書》清代刻本 開門見山,我們需要了解一下中國古代社會中諡號和諡法的意義
  • 宋仁宗給夏竦選定的諡號為「文正」,後來為何修改成「文莊」?
    然而,就是這樣的一個人,宋仁宗在他去世之後竟然想把「文正」這個諡號封給他。 說起「文正」這個諡號,很多人是聽說過的,畢竟清政府給曾國藩的諡號就是「文正」,後人多尊稱他為「曾文正公」。
  • 左宗棠諡號是文襄,李鴻章諡號是文忠,誰的規格更高
    左宗棠病逝後,朝廷追贈太傅,諡號「文襄」,併入祀昭忠祠、賢良祠。 1901年,李鴻章病逝於北京賢良寺,享年79歲。李鴻章病逝後,朝廷追贈太傅,諡號「文忠」,併入祀賢良祠。由於昭忠祠的主殿在1900年被八國聯軍炮火轟毀,因此李鴻章沒有享受到入祀昭忠祠的待遇。 那麼,左宗棠的「文襄」諡號和李鴻章的「文忠」諡號,誰的規格更高?
  • 評價最高的五個皇帝諡號,擁有其中一個的皇帝,幾乎都是千古帝王
    諡號起源於中國西周王朝,是對一個生前有一定地位的人(包括帝王、后妃、將相等),死後給予的能夠概括其一生功過的稱呼。諡號有評價高的,叫「美諡」,有評價低的,叫「惡諡」,也有評價中等的,叫「平諡」,本文只討論皇帝的諡號。
  • 諡號文正,對於古代臣子究竟是怎樣的殊榮,千年來只有32人
    說到追求一個諡號,似乎是古人為官者的必然追求,每個人都渴望死後得到一個名垂千古的諡號。同時臣子的諡號也是有著文武之分的,武官最高的諡號為武忠,例如嶽飛被誣陷致死之後先諡「武穆」,後來平凡諡「忠武」。文正,也可以叫做文貞,在宋仁宗之前,這一諡號一直被寫作文貞。對於文的解釋有很多,經緯天地曰文;道德博聞曰文;與賢同升曰文。總的來說就是規格最高的對一個人的評價。
  • 關於古代皇帝的諡號你不知道的那些事兒,不光有講究還能看人品
    儘管如此,宋仁宗還是對她呵護有加,連她死後都滿足她的心願追封為皇后,諡號溫成皇后。其實一開始她並不叫這個名字,因為之前的名號和她的為人不匹配,所以才被改成了溫成。說到這裡大家或許會想,不就是一個名稱嗎?有什麼關係呢?其實古代諡號相當於一種榮譽,一種來自大眾的認可。除了皇帝、皇后以及大臣等在社會上地位相對高的人物才能擁有,一般人不是想擁有就能擁有的。
  • 臣子竟可以評價皇帝?看看漢朝的諡號制度,堪稱古代的「民主」
    題/臣子竟可以評價皇帝?看看漢朝的諡號制度,堪稱古代的「民主」文/唐晉盜用警告/本號已與「維權騎士」籤約,可實時監測全網盜用文章行為,請遵守道德底線,莫伸手伸手必被捉!現在你知道為何自從唐代之後為何不稱皇帝諡號,而以廟號、年號作為稱謂了吧。所以諡號的真正價值與意義,集中體現在漢代。(朱元璋)漢朝尤為重視諡號的評定,上到皇帝、下到臣子,皆以獲得「美諡」為榮,以獲得「惡諡」為恥。
  • 中國歷史上一共有29人諡號「文正」,誰最名副其實,誰又最有爭議
    在古代,皇帝死後通常都會有諡號,作為對他一生功過的蓋棺定論。同樣,對於地位比較高的臣子們,尤其是對國家社稷有過巨大貢獻的臣子,在他們死後,皇帝也會給他們一個諡號,作為對他們一生的貢獻的肯定。 最初,在這眾多的諡號中,「文」算是對臣子最高的評價。
  • 揭秘:古代諡號怎麼來的,有什麼含義?而楊廣為什麼被稱隋煬帝?
    諡號是在人去世之後,後人根據其生平功過而給予的一種評價,因為對於一個人的評價很難用三言兩語講清楚,於是便有了給諡號的做法,用一個簡單的諡號來高度概括一個人的是非功過。而能夠獲得世人評價的,也一定是有身份的人,所以,古代的諡號只有死去的帝妃、諸侯和大臣才可以獲得,因此,從某種意義上來說,擁有諡號,也是一個人尊貴的象徵。
  • 文正是如何在宋代成為第一諡號的
    諡號是個東方所獨有的文化現象,糅雜進蓋棺論定、為死者諱、春秋筆法等多種文化認知。諡號中,不僅能夠看到一個人的身前事,也能夠看到這個人的身後名。南宋宰相秦檜的諡號由「忠獻」改為「謬醜」再改回「忠獻」,還可以看出南宋朝政傾向的變化。
  • 皇帝諡號竟是這樣分類
    皇帝起「諡號」的傳統起於周代,諡號代表著皇帝死後人們對其一生功過的總體評價。最早時候,只有「美諡」和「平諡」,就是要麼誇前一任皇帝,要麼即使不誇也不能批評皇帝。歷史上大多數皇帝的諡號都是「美諡」,比如皇帝有經天緯地之才,或者起碼勤奮好學,那麼可以給個「文」字(如漢文帝劉恆、魏文帝曹丕等);如果這皇帝有著開疆拓土或者平定禍亂的巨大功業,那麼則可以諡號為「武」(如戰國時趙武靈王、漢武帝劉徹、魏武帝曹操等);「容儀恭美曰昭。
  • 從諡號看晚清中興四大名臣為何功勳蓋世的左宗棠最差
    諡號是古代帝王、諸侯、大臣等死後朝廷根據其生平行為事跡給予的稱號,用以褒貶善惡,一般有上諡、中諡和下諡。上諡就是讚揚之意,中諡表同情,下諡表否定。所以諡號幾乎就是朝廷對有功之臣死後的蓋棺定論。四位諡號分別是文正、文忠、文襄、文忠。在晚清歷史上,曾國藩、李鴻章、胡林翼、左宗棠四人可謂赫赫有名,並稱晚清四大名臣。既然是名臣,生前顯赫,死後自然也會獲得皇帝冊封的諡號,既表示對逝者的尊敬,也是對此人一生的評價。那麼,看看這四位名臣到底是什麼諡號?
  • 號、諡號、廟號、年號,這些都是什麼意思?
    而號是名和字之外人的又一個稱呼,一般為自己所起,他更能體現出一個人的性格和追求,如白居易號易安居士,張居正號太嶽,海瑞號剛峰。從歷史人物的號中,我們能更好的了解這個人。張居正,字叔大,號太嶽,諡號文忠諡號是人死後,後人根據其生前的事跡所作出的評價,具有蓋棺定論的作用。
  • 古代的諡號,遠不止一個稱呼
    古代的諡制屬於禮制的喪葬禮儀的一種,諡號是概括逝者生前的行事品德功績所賜予的稱號,進行褒貶的一種方式,對其死後的諱稱,通俗來講就是「蓋棺定論」。生前尊其爵位,卒後赴告其名,葬後諱名舉諡號。所以《禮記·樂記》書道:「聞其諡,知其行」。
  • 解讀一下他賜五虎將的諡號,你就知道了
    而在其他的方面,我們也可以看出劉禪的識人之明,那就是他賜給「五虎將」的諡號。正史沒有所謂的五虎將,但是陳壽在編寫《三國志》時將關張趙馬黃五位蜀漢主要將領並列列傳,所以才有了這樣的說法。 關羽諡號壯繆侯,武而不遂曰壯,名與實爽曰繆,承認關羽擁有獨當一面的勇武,但是卻壯志未成反而兵敗生死,「盛名之下,其實難副」,關羽是開國功臣,卻也是丟失了荊州,引起了蜀漢一次大的崩盤,劉禪認為關羽是功過皆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