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課程標準》明確指出「九年義務教育階段的語文課程,必須面向全體學生,使學生獲得基本的語文素養。語文課程應培育學生熱愛祖國語文的思想感情,指導學生正確地理解和運用祖國語言語,豐富語言的積累,培養語感,發展思維。」怎樣培養學生的語言積累指導,從而培養學生良好的語文素養呢?筆者認為我們可以從以下三方面進行努力:
一、強化熟讀背誦,在誦讀中積累語言
《教育心理學》指出:「在兒童的記憶倉庫中,豐富的語言材料的儲備,是理解和運用語言能力的必要條件,也是提高思維能力和智能活動水平的基礎。這個『儲備』的手段,就是背誦。不背誦是不會將規範的書面語言『植入』記憶的倉庫,內化為自己的語言的。」但縱觀多年來,語文教學採用的卻是「以理解為目標,以講解為手段」的閱讀模式。為了理講得深透,老師唯有不停地講,豈不知講解得越多,教學效率就越低下,其主要癥結是違反了「背誦」這一學習語言的基本規律。所以,我認為,現代語文教學模式取而代之的應該是「以掌握祖國的語言為目的,以熟讀背誦為手段。」為了強化這一手段我採取了以下三條措施:
1、閱讀教學淡化內容分析,加強朗讀、背誦訓練。語文教學時著重在熟讀課文上下功夫;在記憶常用詞語,名言警句上下功夫;在背誦詩文佳作上下功夫。一課書教完了,通過檢查是否讀熟、是否能把該背誦的地方背誦出來,作為評價自己教學成敗的首要標準。
2、增加課本中的背誦量。就現用的教材來看,不論是寓理於事的寓言故事,意境優美的散文,還是含蓄雋永的詩歌,都是學生語言積累的優秀範文,但教材中要背誦的地方卻為數不多。以小語第九冊為例,要求背誦的課文中涉及到7篇,共1090字,平均每天背誦卻不足10個字。這是多麼令人惋惜的數字!所以我除了落實課本的背誦量,每單元還挑選3—4個妙語佳句、精彩片斷讓學生熟讀成誦,並把增加的部分列入考核之列。
3、每學期補充八篇左右的詩文和現代中外名篇,要求學生在粗知大意的基礎上背下來。一代偉人毛澤東酷愛讀書,許多名篇熟讀成誦。江澤民總書記訪問南開大學,他認真聽大學生們吟誦蘇軾的《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這兩例,不正從一個側面印證了「背誦古詩文和名篇受益匪淺」嗎?現用教材雖有精選部分古詩文和中外名篇,但數量太少了,所以我有計劃地給學生提供一定數量的篇目,讓學生博聞強記。久而久之,學習對語言的運用就得心應手了。
二、抓好課外閱讀,在博覽中積累語言
博覽,能給大腦皮層形成多側面的語言刺激,而在閱讀過程中,能再次強化大腦皮層已有的語言信息,使大腦中業已形成的聯繫系統更為完整、嚴密。因此,我除了上好閱讀課外還注意指導學生開展課外閱讀,讓學生從大量的課外閱讀中汲取養料。
我採取了以下四方面的措施:
1、指導學生精心選擇讀物
語文課外閱讀活動。目標尚在起步階段,一套完善的語文課外閱讀教材仍未問世,所以,作為小學語文教師,有責任,也有必要指導學生選擇課外讀物,使其在讀中積累語言。我是從三方面引導學生的:(1)省編的《小學生補充閱讀》與教材配套,便於學生遷移自學,是閱讀的好材料。(2)訂閱少兒刊報。我根據學生的年齡特點,除要求他們人人訂閱《中國少年報》和《小學生優秀作文》外,還推薦了一些優秀的刊物讓學生自行訂閱,並組織學生交換閱讀。3)結合學校、班級開展的主題活動組織學生到圖書館、書店借閱。
2、指導學生養成「不動筆墨不讀書」的良好習慣
俗語云:「好腦瓜比不上爛筆頭。」學生讀的東西不少,但是真正留在記憶中的卻不多。指導學生寫讀書筆記,不失為一種好辦法。讀書筆記立足於讀,落實於記。就類型而言,包括摘錄好詞好句、編寫寫作提綱和寫讀後感。寫讀後感是屬於創造性讀記,它使閱讀活動由被動接受變為主動探究,調動了學生的思維、想像用情感活動的有效參與。
3、給學生展示「才華」的機會
在大量的課外閱讀中,學生增長了知識,開闊了眼界,掌握了許多的精妙詞句,他們就非常渴望自己的努力得到別人的肯定。所以我給學生提供儘量多的機會讓他們展示「才華」。我的做法是:(1)每周星期四的語文活動課,便讓它成為學生們表演的舞臺。活動形式多種多樣,比如「詞句接力賽」、「美文欣賞會」、「朗誦擂臺賽」等。(2)在班上的學習園地中,我專門開闢了「讀書」專欄,其中設有「採蜜集」和「知識角」等小欄目,發動學生把課外閱讀中學業到的精詞妙句、百科知識等摘抄上去,以互相交流學習。如此一來,學生的閱讀成績獲得了肯定的展示,心理上產生了極大的滿足感,從而更加激發了他們課外閱讀的熱情。
三、增加作文密度,從寫中積累語言
熟讀背誦是通過語言輸入增加大腦皮層的語言信息,作文訓練是調動大腦中的語言信息來激發大腦皮層細胞之間的信息回憶、交流篩選,從而達到鞏固、運用語言的目的。因此,俄文是更高層次的積累語言過程。要使大腦的語言信息系統靈活自如地運轉,必須加大語言運用的頻率。那麼怎樣指導學生巧紅筆,使其像數學練習一樣,課課練,日日練呢?我認為,除了結合單元小練筆和俄文題指導寫作外,更重要的還是恰當地把握課堂練筆的時機。著眼點有四方面:
1、練在知能轉換處
如教學《孔子遊春》,為了讓學生理解並掌握聯想的用法,教學時在引導學生分析理解了課文中有關句子,(大自然多像一位偉大的母親!……茂密的森林是她的長髮,和煦的陽光是她明亮的眸子……)我讓學生自己仿寫幾句,學生的能力得到了鍛鍊,有的說:「青青的草地是她美麗的長裙,粉紅的桃花是她的發卡……
2、練在情感交融處
如《聶將軍和日本小姑娘》,課文教學到最後一段時,我指導完學生分角色朗讀後,學生完全沉浸在課文情境中,我馬上安排了寫一段話的練筆:「四十年後,美穗子帶著她的全家來看望當年的救命恩人——聶榮臻將軍」這樣一安排,學生就自然而然有話說了。
3、練在思維的發散點
如教學《林衝棒打洪教頭》最後一段後,為了訓練學生的發散性思維和表達能力,我提出假設:「假如林衝比武輸了,你還認為他是英雄嗎?請以『假如林衝輸了』為開頭寫一段話。」這樣既訓練了學生的思維,幫助其形成正確的價值觀,又鍛鍊了學生的寫作。
4、練在情節的空白處。
如《如夢令》中「爭渡,爭渡,誤入藕花深處』這段用筆簡練,為了加深對李清照當時郊遊歸途的印象,我安排了一次擴寫練習,讓學生想想當時會是怎樣的一幅畫面?訓練了學生的想像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
憑藉以上途徑,學生的語言運用頻率不斷加大。學生在不斷運用語言中,既激活了自身的語言積澱,又吸收了其他的新鮮語彙,不斷豐富自身的語言。
綜上所述,誦讀、博覽、作文,三者都以語言積累為軸心,再加上三管齊下,持之以恆,堅持不懈,學生的語文素養定能得以提高,相信積「溪流」,定可以成「江海」。
[責任編輯:胡俊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