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齊澤宏
義務教育和高中《語文課程標準》(以下簡稱《課標》)均非常重視體驗與感悟的生成與發展。「體驗」「 感悟」「 感受」等詞在《課標》中出現的頻率極高:「體驗」在高中《課標》中出現19處,在義務教育《課標》中出現24處;「感悟」在高中《課標》中出現3處,在義務教育《課標》中出現5處;「感受」在 高中《課標》中出現22處,在義務教育《課標》中出現25處。可見,以「體驗」與「感悟」為主要形式的個性化閱讀,是學生形象思維與創造性思維培養的重要途徑。而體驗與感悟的獲得依賴於教師的必要引導。遵循目標導控、微格操作、小步推進的原則,從感受、領悟、積累、運用等幾個層面,通過導學、導疑、導練、導結這樣目標導控的方法,可逐步深入地使學生語文素養得到提升。
下面以《濟南的冬天》自讀課教學為例,簡單介紹一下按照學習語言的規律性操作序列,培養學生言語能力的具體操作流程。
第一步,定標導向
(一)展示學習目標
1.領會作者抓住濟南冬天的主要景物的主要特徵細緻描繪的方法,增強對語言的理解和感悟能力。
2.品味文章的畫面美,體會作者所描繪的美景,感受作者對濟南冬天的熱愛,培養熱愛祖國大好河山的感情。
(二)教給學習方法
運用美讀感染法、圈點批註法、引導發現法、定向質疑法、問題閱讀法、章法剖析法、比較閱讀法、變式寫作法等,引導學生初步感知文本,並力圖深入其內部。
第二步,整體感知
指導學生通過初讀與粗思獲得對課文整體的粗略認知。
1.初讀。
學生初讀課文句段, 初步感知富有表現力的關鍵語句、精彩的文段。
要求:邊讀邊採用評點法標出重點詞語、優美語句及自己的疑問。
設問:請找出濟南冬天的總體特徵,用文中的一個詞表述(「溫晴」)。此過程可以通過讀一讀、查一查、比一比的方法,捕捉初感,粗解情意,達到口腦並用之效,如與北平相比、與倫敦相比、與熱帶相比。對所讀內容做到初步定向,具有直覺性和隨意性的特點,處於一種朦朧而不確定的狀態。
2.粗思。
學生在初讀、初感的同時或之後,對捕捉到的語意粗加思考。
設問:文中選取了哪些具有代表性的景物描寫濟南的冬天?分別突出了這些景物的什麼特點?(山景、水色)這裡可以通過同桌或小組內議一議、辯一辯:陽光朗照下的山——溫靜;薄雪覆蓋下的山——秀氣;城外的遠山——淡雅;水色—— 綠、清、亮。思可以幫助學生進一步進行聯想比較,體驗情景,感受語言,觸發語感,從而訓練學生聽、說、讀、寫、思的能力。
在這個環節上,教師指導學生有意識地聯想與這一詞語(溫靜、秀氣、淡雅)相關的詞語,使之從已有的語言積累中去搜尋可以替換的材料,並進行比較。這對深層理解文章、詞句起到很好的點撥作用,激發了學生積極運用和錘鍊語言的興趣。
第三步,局部理解
充分發揮學生間的合作學習和探究學習的能力。
1.深入理解文本,領悟語言內涵。
引導:欣賞薄雪覆蓋下的山景圖和水色圖,品味美妙的語言,找出你認為寫得特別美的語句,有感情地讀一讀,並思考為什麼寫得好。
2.體驗人文情懷,感悟美感哲理。
(1)濟南的冬天,在老舍的筆下如此嬌媚動人,是因為哪些修辭手法運用得好?請找出來,並說說好在哪兒。
(2)濟南的山有什麼特點?文中用哪些修辭手法來描寫雪後山景的?
這一學習環節,教師要在在上一環學習節引導學生「讀」和「思」的感知和體驗的基礎上,學生對文本內容的理解逐步接近了作者的創作時心態,從而誘發其分享個人所得的欲望,呈現「心求通而未得,口欲言而弗能」之態。為此,教師不僅要進行相機點撥,幫助學生體會作者運用語言的技巧,理解文本表情達意的巧妙,還要通過刪減、增補、替換、變式等形式,指導學生比較、分析、探究、評價,進行抽象概括、聯想想像等能力訓練,提高其品味語言、形成語感的能力。
第四步,思維操練。
教師結合課文文本或拓展材料,運用比較、分析、綜合、概括、聯想、想像等思維方法對學生進行思維訓練,培養其運思能力。
(1)作者是怎樣寫出陽光朗照下的小山特別可愛的?
(2)文中說「最妙的是下點小雪呀」,「妙」在何處?
這一學習環節,學生在學習小組內各抒己見,整個學習過程有思維碰撞的火花,有分歧爭論,也有讚賞認同,對文本的理解漸漸由感性而至理性。教師需要做的是要求學生大聲的、有條理的表達出個人理解和觀點,並引導其他學生提出修正意見,或作適當點撥,並進行必要的輔導和激勵。
第五步,自查自結。
一是通過梳理知識網絡,揭示思維規律,對前面的內容進行適時適度的遷移訓練,以變式練習,實現積累語言、培養語感的目標。
(1)為什麼作者能運用如此優美的語言描繪出這麼精彩的畫面?
(2)說說本文在寫法上與《春》一文有什麼相同之處。
除此之外,這一學習環節教師還可以補充拓展性閱讀材料,讓學生運用書面語或口頭語表達出他們思維的結果。比如,可以拓展閱讀林斤瀾的《春風》、老舍的《風》或夏丐尊的《白馬湖之冬》等,並輔以必要的訓練題,通過及時反饋、糾正,提高學生的語文核心素養。
二是通過課堂限時訓練或檢測,發現存在的問題,並及時進行糾補,最終使學生積累語言,強化達標,活化所學。具體訓練和專項訓練包括:①句式句型轉換;②解讀文本內涵;③仿寫續寫;④擴展語句;⑤壓縮語段;⑥簡明、連貫、得體;⑦欣賞形象;⑧布局謀篇;等等。如仿照《濟南的冬天》,寫一篇作文《 的冬(春)天》。
以學生的平均認知水平和認知水平差異等心理發展特點為依據來落實以學生認知結構發展和需要為目標的教學思想,符合認知規律,具有較強的操作性。經過一段時間的訓練,學生就會生發出定勢與注意兩種心理因素,其心理結構也會日漸穩定下來,並選擇指向和集中到語言、思維、審美、文化等語文核心素養的提升上,使學生的潛能與個性得到了挖掘與發展,從而由「教我學習」變為「自覺學習」,直至最後達到「自能學習」。
美國心理學家J.R.安德森認為,一種活動如果滿足三個條件才能稱為問題解決活動:「它必須是受目標指引的,它必須包含有一個序列的操作,而且這些操作必須具有重要的認知成分。」①]以上所做恰恰符合這三點,一是使語文自讀課從靜態的語言教學轉向動態的言語訓練,二是將語文和現實生活緊密結合在了一起,三是將聽、說、讀、寫融為一體,解決了讀寫與聽說嚴重脫節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