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TA那裡,不那麼重要,但我本具足

2020-12-15 漿果甜甜Janine

在日常生活中,我們總是會出現這樣的情境:

情侶吵架了,原因是「他對我不夠好」;朋友鬧掰了,原因是「他沒把我當朋友」;同事矛盾了,原因是「他憑什麼這麼對我」;……

這些原因其實可以總結為一條:我在TA那裡,不那麼重要。

01

你為什麼那麼渴望「我很重要」

你有沒有想過這樣一個問題:為什麼自己一定要在別人那裡很重要,你才會安心,才會不吵不鬧?

是因為「不重要感」會激發你的「被拋棄感」,也就是說如果別人覺得你不重要,他可能會隨時離開你,拋棄你。那為什麼你會對被拋棄如此恐懼呢?

有的人可能會說,因為我不想一個人孤零零地活著;有的人大概會說,被人拋棄是很丟面子的一件事兒;還有人也許會說,被拋棄會讓我產生很深的挫敗感;……其實,這些都只是很表象的答案。你之所以如此恐懼「被拋棄」,是因為潛意識深處源於對死亡的恐懼。而且我們大多數的恐懼,其實都是源於對死亡的恐懼。

想像一下:

一個幾個月大的嬰兒,如果在和母親的互動中,體驗到自己是不重要的,體驗到自己有可能被拋棄,她是不是會非常驚慌和害怕?害怕的不是母親的離開,害怕的是沒有了母親的餵養,她就沒有生存下去的本事,她就不得不面對死亡。

再想像一下:

一個幾歲大的小孩兒,面對此起彼伏的家庭戰爭,他也一定感到很害怕,他害怕的不僅僅是父母不要自己了,他潛意識最深處的害怕,是如果父母不要他了,他從哪裡獲得食物,從哪裡獲得保暖用的衣物?他沒有能力獲得這些讓自己活下去的物資,他還是要面對死亡。

在我們生命的最早期,我們在潛意裡就把「被拋棄」與「死亡」劃上了等號,所以我們會覺得「被拋棄」是如此的可怕和恐懼。

這也可以解釋,為什麼有一些人在戀情不順遭遇到被拋棄的時候,會選擇各種各樣的方式自殺,因為他的潛意識認為,被拋棄就是自己要死掉了。

沒有人會嚮往死亡,所以,也沒有人會喜歡自己被拋棄。

如何才能不被拋棄呢?在對方的生命裡,如果自己足夠重要,才能避免自己被拋棄的命運。

這就是你為什麼如此渴望「我很重要」的答案。

02

如何證明「我很重要」

既然,感覺到「我很重要」很重要,那麼如何才能證明「我很重要」呢?

「如果對方什麼事兒都聽我的,那不就說明我很重要了嘛」,很多人會這樣想。

於是乎,無論是通過一哭二鬧三上吊的方式,還是採用表面溫和背後尖銳的懷柔政策,總之,他們會使用渾身解數,讓對方聽自己的。

一旦對方真的聽自己的了,他便會感覺自在通暢,有一種「我是世界中心」的快感。

但是你知道嗎?

「我是世界的中心」,是一個人關於自我的最大誤解。

美國有心理學家做過一個很好玩的實驗:

在美國結婚的註冊中心去訪問結婚的新人,問他們這樣一個問題:「你覺得你會和另一半離婚嗎?」80%的新人回答:我絕對不會和另一半離婚的。但事實上,美國公開的離婚數據顯示離婚率高達50%,而且這還不包括沒有辦理法律文書但早已分居的夫婦。

這個實驗說明了什麼問題呢?

說明我們每個人對自我的認知都是有偏差的,我們可以把它稱為關於自我的積極認知偏差。

這又是什麼意思呢?

意思是說,我們會在不經意間習慣性地誇大自己的感受,誇大自己的能力,誇大自己的體驗,最終導致一種不切實際的「自我中心感」。

存在主義哲學家薩特在他宣揚「他人即地獄」的劇本《緊閉》裡,寫過這樣一句話:

「他人就是我,他人就是另一個我,他人就是那個不是我的我,他人就是我所不是的人」。

聽上去很像繞口令,其實這句話可以簡單地理解為:

雖然人與人有很多表面上的不同,比方說有人喜歡吃饅頭,有人喜歡吃包子;但在本質上,人也有很多共通的人性,比方說都不喜歡被批評指責,都不喜歡被他人無視。所以,當你用「他一切都聽我的」來證明自己的「重要感」,本質上是在用控制的方式剝奪他人的意志。也就是說,你的存在感是建立在他人的毀滅感之上的。

對此,你有問過自己這樣一個問題嗎:那個被你剝奪自由意志的人,是什麼感受?他能體驗到「我很重要」的感覺嗎?他有一天反抗你的剝奪,你怎麼辦?

所以,這種建立在對他人剝奪之上的「自我重要感」是虛幻的,因為他人一旦不同意,你的「自我重要感」就會被摧毀。

03

依託自我的「重要感」方能恆久

既然,依託他人的「自我重要感」行不通,那麼如何來獲得「我很重要」的信念呢?

在回答這個問題之前,我們來講一個眾人皆知的禪宗小故事。

說的是釋迦摩尼有一次在靈山大會上說法,其中有一個弟子問他:「世尊,我想問您,到底如何才能參悟聖道?」釋迦摩尼聽聞不語,手摘一朵鮮花示人微笑。眾人皆漠然,只有世尊旁邊的迦葉破顏微笑。後來,世尊傳法與迦葉。

沒錯,這就是禪宗裡「拈花微笑」的故事。

我為什麼在這裡要講這樣一個故事呢?當然不是為了講法,也不是為了誦傳某種宗教,而是想問大家這樣一個問題:你有仔細地端詳過路邊綻放的野花嗎?

我想,在我們匆匆忙忙的人生中,很少有人能夠詩意地停下來,去端詳路邊那一朵朵不起眼的野花,在我們每個人的眼裡,它們似乎都是那麼地不重要。

但是,這些野花,沒有因為沒有人端詳它,它就不綻放了;也沒有因為遭遇過暴風雨,就不再成長了,它即便凋謝了,也還是會重新發出新芽,再次含苞待放。

所謂「一花一世界」,既是說花與花之間的不同,也是說每朵花都有自己的生命,每朵花都自成一個生態系統。即便沒有外界關照,它依然可以在自己的世界裡自由地花開花謝,綻放凋零,這就是一朵花所呈現出的生命力。

花是如此,人又何異?

只有不啻外物,依託自我的「重要感」,才能成為我們自身最重要的生命力,支撐我們扛過黑暗,自由綻放。

早在2000多年前的軸心時代,古希臘哲學家蘇格拉底把太陽神阿波羅神殿上的那句「人啊,認識你自己」作為自己最重要的哲學研究命題,他是一直試圖尋找「你是誰」的答案。

我想,600多年前的中國哲學家王陽明給這個問題寫了一個很好的答案:我本具足。

我就是我,我渺小如塵埃,卻也龐大如宇宙。

我存在的本身,就是最美麗的呈現。

我無需他人的凝視,也可以自由地綻放,就像一朵花兒一樣。

相關焦點

  • 你我本自具足
    每個人,本自具足。身體裡沒有我,身體不是我。身心合起來,也沒有我。這就夠了,可是,我們依然搞出了很多方法來。本自具足的事情,迷惑和醒悟就在一念間。人類的主觀和客觀的認知概念,是一個錯覺。本來,我們不是活在肚子裡的自我。就是說,肚子裡面沒有我,肚子外邊也沒有我,肚子,也不是我。
  • 三心沒那麼難,很容易具足
    因為善導和尚早就知道眾生有這樣的疑慮,所以早早地解釋好,放在那裡,破除我們心中的疑障。什麼叫「深心」?決定心就是「深心」。如果覺得往生不定,當然還在搖擺,還是淺。總而言之,於我等念佛往生之事絕不懷疑,這就叫作「深心」。
  • 本自具足是什麼意思?
    本自具足:佛家理念,願意自己已經具備圓滿的結果。佛教常用語。出自六祖「何期自性,本自具足」。通俗一點就是:自己內在什麼都不缺,所以不必過多計較外在世界的得失。生活中的大多計較,都來源於自己認為自己缺這個缺那個,不然我就會怎麼怎麼下常然後產生資源(有形物質,無形情感)的爭奪,小到幾十塊錢,一句冷暖的話語,大到房子車子。佛教的具足,不僅僅是具有的意思,而且還有圓滿具備的意思。一絲不缺,一切圓滿,用於具足這個字。在佛法當中,用在不同的地方,也有不同的意思。
  • 我所理解的中國:本自具足的大國崛起
    經過半年多的時間,我補充了一些新的思考,結合上篇文章,寫就這篇《我所理解的中國:本自具足的大國崛起》。有兩句話我覺得特別好——不忘初心,牢記使命。宗旨就是為人民服務,要為數以十億計的人民創造價值,因此更重要的是舍小取大。從企業成長的角度,一個非常小的創業公司成長到萬億級別的平臺型巨頭,這個過程中國家無疑給了它無數的支持。
  • 心想生:你是本自具足的
    這個地方再跟大家說一下關於本體,我們在說到錢的時候很多人就會說:哎呀我本來是具足的,我叫本自具足,何期自性本自具足,他就會認為本體是很有錢的。我不說它豐盛啊,因為豐盛和有錢是兩回事。所以當你一說到造物主,你說造物主是本自具足。對吧,何期自性本自具足,就是一心三藏嘛,就是那個真相、那個覺,它本自具足。
  • 六祖所說:「何期自性本自具足!」動靜皆平,都是平等,沒有差別
    法界觀行的重要如《華嚴經》即不然,一念頓證法界法門,身心性相,本唯法體。施為運用,動寂皆平,任無作智,即是佛也。最後境界,成佛的境界,要參考《華嚴經》。華嚴所標榜的理不同哦!修行行門也不同。一念之間,頓證法界法門,空有雙方面都具足了。
  • 生命本自圓滿具足
    生命如同一粒種子,本自圓滿具足,擁有所有的可能性!種子可以長成幼苗、莖葉、花苞、花朵、果實。顏色、香氣、甜美的滋味,這些元素都蘊含在種子裡,無一或缺,這是種子的空性。種子從不懷疑自己的圓滿,種子的一生就是盡情的成長、綻放。
  • 淨宗法師:一句佛號具足信願行
    善導大師解釋就很簡單,什麼叫信願行具足?「南無阿彌陀佛」六個字,信願行就具足了。人家一聽,「噢,這樣啊,那我就具足了,我念南無阿彌陀佛」,這就好啦。信願行最後的結歸,是歸在一向專念,只要一向專念了,信願行通通就有了。很多人在那裡鼓勁:「我一定能往生!」然後第二次舉就不舉那麼高了,「我一定要往生!」
  • 佛教『南懷瑾』何期自性,本自具足!
    2、所以,我在鄉下當年,我的父親當年告訴我,有個出家的和尚,他詩作的好。後來我就偷偷抄了一首詩,我還很小給我父親看。父親說你也會做詩啊,我說會埃你抄那個和尚本子上來的,就一下給他抓住了,揭穿了。他就講,一個大字不認識,出家了。3、出家也不念經也不打坐,就拜佛。天天拜了兩三年,不拜了。跑去睡覺了。
  • 七情六慾,善惡具足,才是我的真實
    一九六五年,徐嵐生廣西浦北,早年任職一日本廣告公司,本已身居要位,後來卻淡然辭職,於今則任教偏安一隅的南方某大學,一年裡有那麼幾個月以授課為業,閒時則「以書畫琴棋附庸,或行遊鄉野,或居隱都市」。簡而言之,或可曰:閒散人一枚。看閒散人的朋友圈是一件樂事。
  • 禪宗六祖:何其自性本自清淨!何其自性本自具足!
    真學佛的人,需要真修實證,需要「只問耕耘莫問收穫」,禪宗初祖達摩大師有言:無上大道,曠劫精勤,難行能行,非忍而忍;換句話說,學佛修道不是一生一世的事情,今生能有成就,是不知道付出了多少生的努力,才有今生的因緣成熟,能夠悟道證道。學佛最怕走錯道路,有兩點我們要有清醒的認識,不然就會南轅北轍,離佛越來越遠了。
  • 塔羅佔卜:我喜歡的ta,喜歡我嗎?趣味測試
    塔羅佔卜:我喜歡的ta,喜歡我嗎?趣味測試最美好的事莫過於,我喜歡ta,ta也剛好喜歡我,我們都不是故事裡的人,可以由作者執筆把結局寫的完美!那麼,今天的趣味測試就是,我喜歡的ta,喜歡我嗎?一起塔羅一下吧!
  • ta 陪伴我考上清華
    ta陪伴我考上清華宅在家中兩個半月從最初聽說不能回校,大呼我啥也沒帶回來到現在全套裝備備份完成,要啥啥不缺之前翻箱倒櫃找東西的時候最後一天的紫操不眠夜,看著公寓窗口的燈光在深夜裡一點點暗下去,突然心裡湧上一股不可名狀的衝動––我明年一定要回來。暑校留下的、與清華最相關是這個本子,我開始每天在上面寫下我今天的目標,做幾套額外的卷子、去操場跑幾圈步、英語課別再睡覺,諸如此類。
  • 「本自具足——王鑑為個展」探索「自我」與「萬物」之間的內在關聯
    展覽海報2019年8月10日,北京艾米李畫廊王鑑為新作展——「本自具足」正式開幕。展覽以藝術家王鑑為最新完成的繪畫作品「本自具足」系列為主,輔以其最新創作的汝瓷雕塑和書法作品。「本自具足」出自六祖言:「何期自性,本自具足」——我們每個人的內在都是完滿具足的,「我」即宇宙——「我」帶著時空而來,萬物也因此而生。
  • 具足法爾平等性義
    什麼是具足法爾平等性義呢?就是不管淨土穢土它都是真心所顯現,都是平等平等又平等的。不以為我們的穢土是由眾生造業所感的,而淨土是諸佛菩薩清淨心所感的,因淨穢不同而生不平等之感。同時須知一切色相皆是幻影,不管好、惡、美、醜都不可得;故是平等的。
  • 塔羅佔卜:默念ta的名字,他對我是喜歡還是愛
    註:本文轉載自網絡,不代表本平臺立場,僅供讀者參考,著作權屬歸原創者所有。我們分享此文出於傳播更多資訊之目的。如有侵權,請在後臺留言聯繫我們進行刪除,謝謝!   喜歡一個人,並不一定要愛她;但愛一個人的前提,卻是一定要喜歡她。喜歡很容易變為愛,但愛過之後卻很難再說喜歡。因為喜歡是寬容的;而愛,則是自私的。喜歡是一種輕鬆而淡然的心態。
  • 什麼是高我?它與本我、自我、超我有什麼關係?
    那麼,什麼是「高我」呢?其實說到本我、自我和超我,大部分都是知道。而高我對於好多人來說都還算是比較生疏的一個說法,於是,我的來訪者們在聽說了高我後,都會問我:「高我與自我、本我和超我之間有什麼關係」?現在,我們先來看看之前大家都熟知的本我、自我和超我。
  • 梅宮主:信自己本自具足
    1、 想成功你就應該活成朋友圈的瘋子神經病,做別人不敢做的事,他們會時不時的過來看看瘋子神經病過的怎麼樣了。若是跟普通人一樣,話都不敢說,朋友圈不敢發,毫無價值感和個性,全靠做個評論區噴子和蹭熱點的乞丐。這輩子……廢了2、未來創業者,三業莫犯。身業,莫坑人害人。
  • 此刻已然具足——清淨法師
    經濟學家:「為什麼不趁天氣好多種一些呢?」農夫:「沒那麼多地,這樣也夠吃了!」經濟學家:「你可以承包別人的地啊!」農夫:「承包別人的地幹什麼?」經濟學家:「地多了可以多產糧食啊!」農夫:「產那麼多糧食幹什麼?」經濟學家:「糧食多了可以多賣錢,也可以深加工,再擴大承包規模。」
  • 我想說一句話,心裡的那個ta:「我想你了,真的想你了。」
    曾經看到過一個問題:「假如有一天,你見到了你最想念的那個人,你會對那個ta說些什麼」?有人回答到:「然後一年有三百六十五天,那麼我恨不得把每時每秒我們的所見所聞,所思所想通通告訴你,每一分每一秒我都想和ta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