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石夯」為象徵,挖掘灘區鄉土文化內涵

2020-12-23 大眾日報

□ 本報記者 陳巨慧

9月26日上午,首部以黃河灘區脫貧遷建為題材的故事電影《高家臺》在東營市利津縣舉行開機儀式。電影導演楊真,影片主演馬詩紅、於月仙等出席開機儀式。

影片講述高家臺村新上任的黨支部書記韓明軍,藉助國家推動黃河灘區脫貧遷建工作的東風,克服重重困難,完成房臺加固、改變村民思想、走上產業振興之路的故事,向新中國成立70周年和改革開放40周年獻禮。做好故事講述的同時,影片以「石夯」為象徵,突出互幫互助、團結向上的「灘區精神」,挖掘灘區鄉土文化內涵,助力鄉村文化振興。

對黃河灘區特色文化的展現,是影片的一大亮點。主演馬詩紅表示:「到現場看了之後,才理解了黃河灘區遷建、房臺改造對灘區老百姓的意義,也讓自己對劇中角色所做的工作更加欽佩。」

在影片中出演王翠花一角的於月仙直言,自己是被影片濃濃的文化味所吸引,但是作為這部戲中重要道具的「石夯」以及其所見證的灘區百姓的苦難、灘區百姓的旺盛的生命力,都是吸引自己的地方。

以喜劇形象為觀眾所熟知的劉亞津,這次出演了一個有點悲情的角色,他表示,自己飾演的杜傳林既有過往困難時期的印記,同時又是開啟村莊新時代的一扇「門」,在表演上對自己是個挑戰。

導演楊真表示,影片關注的是一個字——「變」。其中有黃河灘區從一家一戶的小房臺到一村一臺的變化、從年年洪水泛濫到安居樂業的變化、從傳統農村到現代農村的變化以及現代文明對傳統農業文明的衝擊等。

值得一提的是,在劇中飾演老書記的藝術家沙景昌只有兩場戲,但他仍然從山西趕來參加拍攝。他調侃,自己戲份少,但是重要性大,在故事發展中發揮了重要作用。

電影《高家臺》製片人夏建華告訴記者,電影將展現灘區居住環境的重大變化,從年年擔憂洪水來襲到安居樂業,呈現歷史的苦難和當前的幸福。「影片是對鄉村振興的呼應,書記回村是呼應人才振興和組織振興,中醫藥發展是產業振興,石夯灘區精神則是文化振興。在故事講述上,讓『石夯』參與故事,對故事走向產生重大影響,將過去以『石夯』為代表的互幫互助精神,升華為當前萬眾一心共建社會主義新農村的時代擔當。這個象徵,是這部影片的魂。」

相關焦點

  • 鄒城挖掘「鄉土文化資源」打造校本課程「活化教材」
    濟寧齊魯網11月30日訊(記者 賈鑫 通訊員 王昌軍 徐峰)中國精神--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國粹藝術--京劇臉譜、民俗文化--福喜相連……當你走進鄒城市中心店鎮後南宮小學,會發現每一個角落都會有一幅幅精巧生動的剪紙圖畫。
  • 鄉土建築的文化內涵
    原標題:鄉土建築的文化內涵  中國有一個非常漫長的自然農業的歷史,五千年的中華文明,基本上是農業文明。農業文明的基礎是鄉村的社會生活。
  • 新農村建設須重視鄉土建築文化內涵
    但在新村建設中也存在忽視農村文化的現象,致使建起來的新村、新屋缺乏文化內涵。比較突出的現象有:  一是村場規劃設計缺少文化內涵。許多老村場的改造為了把村道搞得筆直,而不顧古樹名木、村中古建築和生態環境的保護。許多新村場的建設,本來地形地貌依勢延綿很美,但非要推到一個水平線上,統一設計、統一修建,樣式統一卻缺乏民俗內涵。
  • 鄉村學校涵養鄉土文化生態
    一方面,鄉村學校的存在使鄉村具有適合村民居住和生活的意義,這是鄉村社區存在的重要條件,也是鄉土文化存在的基本場域依託。鄉村學校,不僅是當地社區建築的物質證明和「村落中的國家」符號存在,也是鄉村社區的文化中心和道德高地;不僅是鄉村學生學習科學文化知識、接受正規教育的場所,也是現代文明進入鄉村社區的象徵;不僅是將鄉村社區人們聯繫在一起的膠合物,更是鄉村居民對未來充滿希望的精神寄託之地。
  • 以教育之名,承鄉土文化
    以教育之名,承鄉土文化中華傳統文化源遠流長,蘊藏著豐富的人文內涵。近日,浙江師範大學實踐隊就走進黃店,深入挖掘其內核,並開展了一系列傳統文化課程。賞·鄉土婺劇演技精湛,自具一格,起源於金華的婺劇一向有著極強的魅力。隊員們緊跟潮流,開設了一系列「婺劇」特色課。課堂上,隊員播放《僧尼會》《牡丹亭》《火燒子都》等精彩視頻,激起學生高昂興致,也讓學生對婺劇形成初步了解。欣賞之餘,關於婺劇本身的技藝知識也搬上課堂。「老師,這個故事講了什麼?」
  • 寒亭區融合鄉土文化資源激發德育工作「新活力」
    積極推進鄉土文化與學科教學的滲透,將新時代德育思想貫穿於學科教學的全過程,全方位推動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落實。立足本土文化資源優勢,對蔡家欄子紅色教育基地、柳毅傳說、楊家埠木版年畫等鄉土文化內涵進行挖掘、整理、總結,結合教學內容進行研究開發,構建起集課本知識與鄉土文化為
  • 「農文化」教育應充分挖掘鄉土資源
    問:傳承並弘揚優秀的鄉土文化,有利於促進新農村建設。但是現在越來越多的農村孩子遠離了鄉土文化,對農村、農業生產知之甚少。那麼,鄉村學校可以通過哪些途徑來幫助孩子們傳承鄉土文化呢?答:我國的勞動人民在長期農業生產和日常生活中形成了豐富的文化,我們可以稱為「農文化」。農文化不是所謂的落後文化,而是中華民族生生不息的精神財富。導致農村孩子遠離農文化的原因有很多,比如:村級校點撤併,使很多孩子從幼兒園開始就住校;進入學校後,國家統編教材內容與鄉村生活相關的並不多;很多家長教育孩子努力離開農村等。
  • 青州市彌河小學:以鄉土文化資源教育為突破口 踐行社會主義核心...
    大眾網·海報新聞記者 劉臻 通訊員 孫啟濤 濰坊報導青州市彌河小學深入挖掘本地鄉土資源,創造性轉化為教育資源,並以此為突破口深入進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推進了素質教育深入實施,促進了學生健康成長。挖掘鄉土資源 搭建3條育人渠道深入挖掘本地承載的優秀教育資源,搭建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平臺。一是以紅色教育為中心的紅色文化。利用彌河抗戰支前糧站、華東保育院、陳毅紀念館等基地,積極探究紅色文化涵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實現路徑。二是爭做好少年文化。
  • 鄉土教育:文化傳承與創新的重要途徑
    追求鄉土認同與國家認同的統一  「鄉土教育是人文教育的基礎,指學生在了解和認識家鄉的基礎上,激發鄉土情感、產生鄉土關懷和鄉土認同,並能為改善鄉土環境、促進國家認同貢獻力量。」謝治菊說,鄉土教育注重人的個性發展,維護純真的自然和人文生態環境,以自然規則培育身心健康、人格健全、意志頑強、道德高尚、尊重他人、勇於擔當之人。
  • 一畝田農業資訊網-南京江寧鄉土文化「點睛」美麗鄉村,區域經濟...
    交匯點記者 張旭近年來,南京市江寧區注重挖掘與保護歷史遺蹟,傳承與弘揚傳統文化,突出鄉村人文氣息,強勢推進農村環境連片整治,把農村生態環境保護和農村特色文化彰顯融入美麗鄉村建設,強化鄉土材料、鄉土工法、
  • 加強鄉土文化教育 增強文化自信 「安慶文史知識」何時進課堂?
    「希望有關部門加強中、小學生本土歷史文化教育,由教育部門委託相關專家或專業團隊編寫通俗易懂的安慶市歷史文化鄉土教材,並作為學校第二課堂進行必修教育。」對於這種情況,安慶市綠地實驗學校王麗麗老師深有同感。王老師在接受記者採訪時說,在學校裡,中、小學生學的文化知識不少,但有關安慶的歷史、文化等方面的知識並不算多。「加強本地文化教育,可以讓孩子們了解家鄉、熱愛家鄉。」
  • 鄉土教育的課程特徵與實施策略
    由古及今,鄉土及鄉土教育從來都是具有本土特徵的概念,具有豐富的歷史基因和文化傾向。古代的鄉土定義就具有豐富的教育內涵,《周禮》云:「以俗教安,則民不偷」「以鄉之物教萬民,而賓興之」。而「鄉人之教」的屬性延續至今。王伯昂在1948年將「鄉土」定義為「屬於吾人所居住之本鄉本地的一切自然和人為的環境」,強調了自然與人文的分化。
  • 挖掘鄉土教育資源 弘揚愛國主義精神
    今年是新中國成立70周年,我們要充分挖掘這些鄉土愛國主義教育 資源,大力傳承弘揚好愛國主義精神。市領導李森、周毅、王紅紅參加調研。姚曉東先後實地察看了關天培墓、關天培祠現狀,詳細聽取了關天培生平事跡介紹,仔細查看碑文、史料等展陳情況,全面了解瞻仰環境整治工作。
  • 一位鄉土人眼中的太行古堡——論太行古堡的文化內涵及核心價值
    今天,我很高興參加「古堡·家園」文化論道活動。在這裡,首先請允許我向向我發出邀請的第五屆山西(晉城)太行山文化旅遊節太行古堡研討會組委表示感謝,能夠與仰慕已久的專家學者近距離交流學習,我深感榮幸。其次作為一名太行鄉土「文化」人,我樂意參與到太行古堡的研究中,樂意發揮自己的點滴光熱,樂意助力太行古堡群申遺工作開展。
  • 挖掘民俗文化時代內涵,汲取更多精神營養
    清明,既是自然節氣點又是傳統節日,兼具自然與人文兩大內涵。《歲時百問》中就說:「萬物生長此時,皆清潔而明淨,故謂之清明。」融匯了寒食節與上巳節的習俗,雜糅了多地多種民俗為一體,清明節具有極為豐富的文化內涵。2006年,清明節經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十裡不同風,百裡不同俗。清明節歷史悠久,在傳承發展中積澱了豐富的文化內涵。
  • 傳承鄉土文化是鄉村教育的使命
    閬中樸素而幸福的鄉村教育實踐,也許正在醞釀著中國鄉土教育的一條新路。(據1月27日《中國教育報》)   農民荒廢的土地,變成素質教育的良田,勞動實踐課程教學與農村生產生活對接;青瓦白牆的單層建築修繕後,成了一間間溫馨質樸的「雅舍」;散落在農村的農具找到了安身之所,化身鄉土文化的教材,讓孩子們記住「被遺忘的鄉愁」……四川閬中市鄉村學校教育實踐的探索,無疑讓人眼前一亮。
  • 四川邛崍:特色鄉土美術教育下的川劇文化復興
    ,「沉睡」的鄉土文化遺產正在「甦醒」。  在邛崍市「文化立校,提升邛崍區域教育品質」的春風吹拂下,大批中小學挖掘、傳承地域文化,形成了「一校一品」、百花齊放的盛景。其中,川劇作為傳承地方厚重文脈的載體,讓傳統文化在巴蜀四大歷史文化名城之一的古臨邛煥發生機。
  • 婺源木雕裝飾藝術特點及文化內涵
    由於婺源地處山區,人多地狹,民居建築範圍受到制約,民居更加追求對建築構件雕刻的裝飾表現,婺源木雕便是在這樣特定的自然環境和文化環境中脫穎而出的。婺源傳統民居現存的木雕,從審美、實用價值等角度來表達鄉土思想和樸素情感,蘊含古徽州社會變革、禮制、宗法制度和經濟政治狀況等鮮明的特徵,傳遞出特有的藝術情趣和文化內涵等。一、婺源木雕的裝飾價值。
  • 岢嵐縣舉辦鄉土文化能人藝人技能培訓
    12月16日上午,岢嵐縣文化和旅遊局在縣圖書館一層舉辦岢嵐縣文化能人藝人技能培訓。全縣文化能人藝人、文化帶頭人等共計62人參加培訓。山西省群眾文化惠民工程是省政府2020年10件民生實事之一。主要打造一批群眾文化惠民服務品牌,培育一批鄉村群眾文藝隊伍,挖掘一批鄉土文化能人藝人,培養一批鄉村文化帶頭人,支持一批專業文藝演出五方面內容,通過「五個一批」的打造,實現文化人才本土化、普遍化,文化活動常態化、規範化、品牌化。
  • 搖出來的中國扇文化——漫談中國扇子的文化內涵
    扇子作為一種器物有著它獨有的內涵,尤其是當扇子與中國的傳統文化藝術相融合,所散發出扇的靈魂和神韻,使扇子成為了中國特定社會形態的一種標誌,傳達了象徵、禮儀、審美等思想文化觀念。從扇子產生至今,無論是扇子的功能,還是扇子的形制,都在發生著變化。扇子也從開始的實用功能性提升到文化性,具有一定的象徵性和寓意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