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報記者 陳巨慧
9月26日上午,首部以黃河灘區脫貧遷建為題材的故事電影《高家臺》在東營市利津縣舉行開機儀式。電影導演楊真,影片主演馬詩紅、於月仙等出席開機儀式。
影片講述高家臺村新上任的黨支部書記韓明軍,藉助國家推動黃河灘區脫貧遷建工作的東風,克服重重困難,完成房臺加固、改變村民思想、走上產業振興之路的故事,向新中國成立70周年和改革開放40周年獻禮。做好故事講述的同時,影片以「石夯」為象徵,突出互幫互助、團結向上的「灘區精神」,挖掘灘區鄉土文化內涵,助力鄉村文化振興。
對黃河灘區特色文化的展現,是影片的一大亮點。主演馬詩紅表示:「到現場看了之後,才理解了黃河灘區遷建、房臺改造對灘區老百姓的意義,也讓自己對劇中角色所做的工作更加欽佩。」
在影片中出演王翠花一角的於月仙直言,自己是被影片濃濃的文化味所吸引,但是作為這部戲中重要道具的「石夯」以及其所見證的灘區百姓的苦難、灘區百姓的旺盛的生命力,都是吸引自己的地方。
以喜劇形象為觀眾所熟知的劉亞津,這次出演了一個有點悲情的角色,他表示,自己飾演的杜傳林既有過往困難時期的印記,同時又是開啟村莊新時代的一扇「門」,在表演上對自己是個挑戰。
導演楊真表示,影片關注的是一個字——「變」。其中有黃河灘區從一家一戶的小房臺到一村一臺的變化、從年年洪水泛濫到安居樂業的變化、從傳統農村到現代農村的變化以及現代文明對傳統農業文明的衝擊等。
值得一提的是,在劇中飾演老書記的藝術家沙景昌只有兩場戲,但他仍然從山西趕來參加拍攝。他調侃,自己戲份少,但是重要性大,在故事發展中發揮了重要作用。
電影《高家臺》製片人夏建華告訴記者,電影將展現灘區居住環境的重大變化,從年年擔憂洪水來襲到安居樂業,呈現歷史的苦難和當前的幸福。「影片是對鄉村振興的呼應,書記回村是呼應人才振興和組織振興,中醫藥發展是產業振興,石夯灘區精神則是文化振興。在故事講述上,讓『石夯』參與故事,對故事走向產生重大影響,將過去以『石夯』為代表的互幫互助精神,升華為當前萬眾一心共建社會主義新農村的時代擔當。這個象徵,是這部影片的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