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完你會感(tou)嘆(xiao),日本朋友的英語真的是輸在了起跑線上。
全文1259字,閱讀約需2分鐘
日前,日式英語在外交部新聞發布會上賣了一次萌。
12月19日,在外交部的例行記者發布會上,一位日本記者用英語提問:
「熊貓香香今天在上野動物園公開亮相,對此有何評論?」
由於該記者發音不太標準,外交部新聞發言人華春瑩將「香香」誤聽為日本外務省事務次官「杉山」,於是一本正經地回答道:
「我們希望日方與中方能夠相向而行,按照中日之間的四點原則共識和四個聯合文件,來妥善處理好有關的問題。」
華春瑩回答完後,場面一度陷入尷尬。
一位中國記者解釋道,日本記者問的是關於大熊貓「香香」的問題。
華春瑩恍然大悟,瞬間被逗樂,並回答道:
「大熊貓非常招人喜歡,是促進中外友好交流的'小使者'。我們相信,香香在日本將得到日本人民的友好款待。我們也希望香香能夠為增進中日人民之間的感情和友誼,為推動中日關係健康發展發揮『小使者』的積極作用。」
▲華春瑩誤把熊貓「香香」聽成「杉山」 發現後一臉萌笑。新京報「動新聞」出品
其實,這不是日式英語第一次遭遇尷尬了。
不久前,一位馬來西亞華人歌手寫了一首名為《Tokyo Bon東京盆踴り2020》的歌曲,上傳到YouTube上後立即引發熱議。
這首歌吐槽了一位在東京旅遊的歪果仁被日式英語弄得一頭霧水,歌詞使用了大量令人忍俊不禁的日式英語,比如:
馬庫多那魯多:McDonald(麥當勞)
撒拉大:Salad(沙拉)
咕咕嚕:Google(谷歌)
她哭戲: Taxi(計程車)
斯達巴庫斯:Starbucks(星巴克)
霍特魯:Hotel(酒店)
一位在日留學生告訴小編,在日本問路時,如果當地人以為她是外國遊客,對方便會瞬間緊張起來,並嘗試用獨(口)具(音)特(濃)色(厚)的日式英語進行交流,這時,她會果決地打斷對方,稱還是切換回日語吧,頓時,雙方都鬆了一口氣。
看來,日式英語的發音確實是別具一格。
不過,日本人的英語能力到底啥水平?
2013年,國際成人能力評估調查(PIAAC)顯示,在識字技能和識數技能上,日本人排名世界第一。
然而,根據2016年的託福考試數據顯示,即便是在亞洲地區,日本排名也是倒數第四。
那麼問題來了:
為啥日本人英語不好?
這個問題似乎困擾著世界各國人民,在問答論壇Quora上,包括日本人在內的一群歪果仁就此問題各抒己見。
日語句子結構與英語完全不同。日語是「主語-賓語-動詞」,英語是「主語-動詞-賓語」。另外,我們日本人沒有太多的話要說,因為我們的想法都很相似,我們不跟別人爭辯,因為覺得分歧是不禮貌的。我們沒有受到過如何表達自己的訓練。我們靜靜地忍受著一切。這些態度妨礙了我們學習其他語言。
在教育體系中,英語語法比英語應用和會話更受重視。不過,教育現狀是正逐漸以對話為主的應用英語作為重點。日本人很害羞,不希望犯錯或者有別於人群,這意味著日本人,尤其當他們一起在教室學習時,缺乏發言能力,而這對於學習任何語言來說都是負擔。
我會指出兩個主要原因,一是他們學習英語是為了通過筆試,而不是為了用英語交流;二是當他們說英語時,會用片假名來發音(類似於用拼音標註英文),這意味著他們只能使用現有的日文發音(不包括「th」和「v」,不能明確區分「r」和「l」)。簡單來說,就是日本人英語說不好得賴日本文化和教學方式。
除此之外,日本的英語初級教育晚、要求低。
2000年,日本學校根據需要將英語學習導入自主學習時間中,2011年,英語學習作為一項外語活動成為小學5,6年級學生的必修課程,每周一節課,每節課40分鐘。
東京獲得奧運會的舉辦權後,日本政府決定,從2020年起,把英語初等教育從小學5年級提前到3年級,中學的英語課將完全使用英文進行教學。
相比之下,從90年代後半期開始,中國不少地區的學校就已經把英語導入小學3年級學生的課程之中,而韓國也自1997年起將英語作為小學3年級學生的必修課程。
看來,日本朋友的英語也算是輸在了起跑線上。
文/方辰
值班編輯:李二號 張一對兒
推薦閱讀:
「保姆縱火案」庭審中斷,這場意外並非毫無端倪
與「極限詠寧」相似的爬樓黨,靠直播能賺多少錢?
家有監控的注意,你可能已成偷窺視頻的男女主角
本文部分內容首發自新京報公號「外事兒」
未經新京報書面授權不得轉載使用
歡迎朋友圈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