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至,俗稱「冬節」、「長至節」、「亞歲」等,二十四節氣之第二十二個節氣,在每年12月21日至23日之間。 冬至,是二十四節氣中最早制訂出的一個,是農曆中一個非常重要的節氣,也是中華民族的一個傳統節日。早在二千五百多年前的春秋時代,中國就已經用土圭觀測太陽,測定出了冬至。 最早的土圭觀測臺在今天的河南登封,名叫周公測景(影)臺。
冬至是北半球全年中白天最短、黑夜最長的一天,過了冬至,白天就會一天天變長,黑夜會慢慢變短。古人對冬至的說法是:陰極之至,陽氣始生,日南至,日短之至,日影長之至,故曰「冬至」。現代天文科學測定,冬至日太陽直射南回歸線(又稱為冬至線),北半球白天最短,黑夜最長。冬至過後,太陽又慢慢地向北回歸線轉移,北半球的白晝又慢慢加長,而夜晚漸漸縮短,所以古時有「冬至一陽生」的說法,意思是說從冬至開始,陽氣又慢慢地回升。
民間活動
民間還流行填九九消寒圖以供消遣。九九消寒圖通常是一幅雙鉤描紅書法,上有繁體的「庭(亭)前垂柳珍重待春風」九字,每字九劃,共八十一划,從冬至開始每天按照筆畫順序填充一個筆畫,每過一九填充好一個字,直到九九之後春回大地,一幅九九消寒圖才算大功告成。最雅致的九九消寒圖是作九體對聯。每聯九字,每字九劃,每天在上下聯各填一筆,如上聯寫有「春泉垂春柳春染春美」;下聯對以「秋院掛秋柿秋送秋香」,稱為九九消寒迎春聯。每天填充筆畫所用顏色根據當天的天氣決定,晴則為紅;陰則為藍;雨則為綠;風則為黃;落雪填白。
冬至的傳說
在江南水鄉,有冬至之夜全家歡聚一堂共吃赤豆糯米飯的習俗。相傳,有一位叫共工氏的人,他的兒子不成才,作惡多端,死於冬至這一天,死後變成疫鬼,繼續殘害百姓。但是,這個疫鬼最怕赤豆,於是,人們就在冬至這一天煮吃赤豆飯,用以驅避疫鬼,防災祛病。
相傳漢朝時,北方匈奴經常騷擾邊疆,百姓不得安寧。當時匈奴部落中有渾氏和屯是兩個首領,十分兇殘。百姓對其恨之入骨,於是用肉餡包成角兒,取「渾」與「屯」之音,呼作「餛飩」。恨以食之,並求平息戰亂,能過上太平日子。因最初製成餛飩是在冬至這一天,在冬至這天家家戶戶吃餛飩。
冬至吃狗肉的習俗據說是從漢代開始的。相傳,漢高祖劉邦在冬至這一天吃了樊(fan)噲(kuai)煮的狗肉,覺得味道特別鮮美,讚不絕口。從此在民間形成了冬至吃狗肉的習俗。現在的人們紛紛在冬至這一天,吃狗肉、羊肉以及各種滋補食品,以求來年有一個好兆頭。
蕭山人過冬至的吃食,除了糰子,還有湯圓、麻團、「夾子」等小吃。麻團就是把煮好的湯圓,滾上一圈芝麻或者炒米。「夾子」和糰子類似,也是裹餡的,有青色的,也有白色的,造型也更豐富,有圓的、三角地,也有餃子型的。做「夾子」就是為了能在吃了以後把嘴巴夾牢不罵人,為新年討個好彩頭。
在蕭山,不管是東片、中片還是南片,都會在冬至之前前往逝去親人的墳前加點墳泥。冬至以後,天氣一天比一天冷,接下來隨著小寒、大寒節氣的到來,蕭山將迎來一年中最寒冷的日子。因此,在冬至前,家家戶戶都會來到逝去親人的墳前加點墳泥,讓自己親人的「被子」能厚實點,暖暖和和過冬。
總結:以上就是為大家介紹冬至的由來,以及各個地方的風俗,如果你家鄉有其他不同的風俗,歡迎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