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身為父母的我有「依戀障礙」,該如何自救?怎樣做不影響教養我的孩子?

2021-01-15 蝸牛伴行


你知道嗎?作為父母,我們兒時的依戀模式在影響我們當下的生活。



作為父母,我們到底是誰?

我們對如何成為今天的自己的理解,不僅對我們的幸福很重要,還對我們與孩子、與愛人、與同事朋友等等的人際關係的健康發展都很重要。



01 到底什麼是依戀關係?


在《以家之名》的電視劇中,凌霄與媽媽的依戀關係因為妹妹的離世,造成了一生都無法修復的裂痕。作為一個成長中的孩子,會從過往的經驗中總結出一些模式,以此來預期將要發生的事情,或者說,依照某種依戀關係,我們決定做出什麼樣的回應、產生怎樣的情緒,以及如何過濾我們的感知。比如,凌霄,他對有著敏感、甚至神經質的媽媽有著被愛的渴望,也有著想永久逃離的恐懼,這一切都基於兒時的經歷。


所以,依戀關係就是我們與父母或者兒時的照料者的關係。這種依戀模式,自動發揮著作用,它不需要我們成長後有意識的調用它。依戀模式分為兩大類,一種是安全型的依戀,另一種是不安全的依戀。如果你很幸運,曾經擁有安全的依戀關係,那麼,這種依戀會使我們比較靈活,能夠理解,並且會輕鬆自如的與他人交往;而不安全的依戀關係會在某種程度上損害我們的靈活性和理解自己以及與他人交往的能力。美國心理學家瑪麗•愛因斯沃斯開發了一種陌生情境測驗,藉由把兒童與母親分開一段時間,再讓雙方重聚的情景設定來觀察兒童的不同反應,以此區分不同的依戀類型。最終歸納出了四種類型,分別是安全型矛盾型迴避型紊亂型嬰兒出生後6個月至1歲半,是依戀形成最重要的時期。在這個關鍵期裡,幼兒離開母親或者頻繁更換養育者,他的依戀的形成就容易遭到破壞。此外,孩子在兩三歲時很容易產生母子分離焦慮,這也是一段非常敏感的時期,如果沒有得到妥善應對,分離焦慮在孩子內心留下的陰影也將延續到成人之後,容易因遭到拋棄而產生強烈的焦慮的情緒。所以,我們每個人的依戀形式都以「與母親的關係」為出發點,並在經年累月的人際互動中逐漸成型。作為父母的我們,可能曾經擁有多種類型的依戀模式,所以,當我們接觸到不同情境或場景的時候,會自動激活不同的模式,這也是為什麼,在不同的環境下,我們和不同的人在一起時,我們會不同的原因。而作為經歷了不安全依戀關係的父母會把同樣的苦惱帶給下一代:一種是打從心底裡討厭孩子,另一種是想愛卻不知該如何去愛,無法正常表達對孩子的支持和喜愛。究其根本,就是在自我認同上出現了偏差。這樣的父母缺乏安全感,很難認同自我。要麼會用貶低自己的方式博人一笑;要麼以辛辣毒舌為武器,向周圍的一切開炮。他們的共同點就是沒有把自己放在與他人對等的位置上,要麼過低,要麼過高。會從自身在社會中的感知,他們會整合社會聯繫,社會參與感幫助他們形成共贏、雙贏的局面,通常,這類的父母,既能感到自己的獨特性,又能與他人保持聯結。於是,在教養自己孩子的時候,會充分信任孩子,會給與孩子充分的自主空間,懂得轉化,不會過多的幹涉孩子的決定或選擇。


多觀察孩子的需求和想法,能夠與孩子同頻,不把自己的想法強加給孩子

認同孩子的感受,不會把自己的感受和意見強加給孩子;

積極地、並重新看待孩子犯錯誤這件事,會幫助孩子在失敗中找到積極有效的意義,把每一次犯錯都當做成長和學習的好機會

也會發脾氣、有情緒,但是,知道如何運用情緒,不讓情緒傷害到自己和別人

當父母自己遇到困難或挑戰的時候,產生了某種情緒,他們也會坦誠的表達,尋求積極的慰藉——在具有安全依戀關係父母的教養下長大的孩子,自主能力、安全感也會非常足。

懂得如何信任孩子,帶著愛放手

......

「著名的心理學家卡爾.榮格」說:「原生家庭對家裡子女的影響越深刻,子女長大之後越傾向於按照幼年時小小的世界觀,來觀察和感受成年人的大世界」。
如今,終有一天,「子女」們,終將長大成人,做了父母。「小小的世界觀」卻潛藏在幼年形成的認知中,如果,身為父母不懂得自省,慣性就一直存在;反之,如果父母懂得從「管教孩子」的模式轉變為「我是否需要做哪些改變」上,情況將大不一樣了!那麼,我們可以做些什麼呢?
首要的,不要「簡單粗暴」的跟自己貼標籤,去尋求精神科醫生或心理治療師、心理諮詢師等專業人士的幫助。學會鼓勵的技巧,是療愈自己依戀創傷必要的條件。只要與父母或代替父母的親人、朋友、戀人保持良好的關係,使受傷的依戀得以修復,成年之後多半能夠以恰當的方式融入社會。第三,對於正在克服依戀障礙的人來說,療愈他人是療愈自己的依戀創傷必需的環節。通過互相幫助,雙方都能面對並克服自己的依戀障礙。第四,越早彌補童年時期的缺憾,越可能及早修復依戀創傷。再次,記錄與孩子互動時的小事件,在記錄中找到「共性的爆點」。不管你願不願意直面過去,過去也都在影響著我們的今天。但是,過去的經歷羈絆著現在的我們是一回事,我們清醒的認識到過去的經歷對今天造成了怎樣的影響又是另外一回事。當我們像往常一樣的管教孩子的時候,遵循的「老模式」會頻頻啟動,事情過去後,記得及時的記錄下來,在那個當下,你說了什麼?孩子說了什麼?當下,你有什麼感受?再猜一猜,孩子會有什麼感受?當我們把發生了什麼的具體事件與過程用文字、視頻、錄音等方式記錄下來的時候,一次、兩次、十次,你終會找到那些小事件的共同點,會覺察到,原來那些話可以那樣說,也可以「這樣」說!第四,不再執著於某種關係的親密程度,專注自己的社會角色。在完成社會責任或職業責任的過程中,可以累積面對人群的經驗,提高與人相處的技巧,體驗和他人在一起的樂趣。誠然,人格的地基取決於一個人三歲前的安全感,但我們都回不到過去,都無法去改變無法改變的事實與發生,那些都是「過去式」;而未來,也不是我們能夠掌控的,我們能夠做的、能夠影響和改變的只有當下!!願身為父母的我們把教養焦點從孩子的身上轉移到父母內心的覺醒上,創造機會使整個家庭從深層和根本上得到真正的教養覺醒!全球第69位,吉林省首位、目前唯一一位國際鼓勵諮詢導師 (ECMT)吉林教育廣播電臺《天天家長會》《美麗閱讀》做客嘉賓





    蝸牛伴行,意在倡導身為父母、老師的我們關注並給予孩子們積極、正面的教育的同時,引導其理解孩子的成長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家長們放慢腳步,像「蝸牛」一樣陪伴孩子的每個點滴的成長。與此同時,我們立志打造一個有教育主張的社群平臺,引導成年人只有不斷學習、思考、覺察和踐行,才能培養自信獨立、遠見卓識的孩子。


    蝸牛伴行,是孫淼老師在2015年創辦的,持續提供國際父母成長必修系列課程:

0-3歲精靈父母課(一日)、國際父母成長(0-6歲)必修課(三日)、國際父母成長(7-15歲)解密青春期必修課(三日)、自我探索鼓勵課程(三日)、國際鼓勵諮詢師認證(三日)課程、專項主題線上系列微課&讀書會、VIP學員線下讀書私享會&沙龍


    目前,孫淼老師在長春舉辦了近三十期線下國際父母成長課堂,累計開展線上/線下家長主題講座、主題沙龍、專屬課程100+場,直接受益10000+個家長、家庭、老師和教育工作者。


「育人先育己,育兒先育心!」

是我們不忘初心秉持的理念

「成就智慧父母、養育勇氣孩童」

是我們和善而堅定的目標。


Long-press QR code to transfer me a reward

As required by Apple's new policy, the Reward feature has been disabled on Weixin for iOS. You can still reward an Official Account by transferring money via QR code.

相關焦點

  • 怎樣培養孩子的「安全型依戀」
    而也正是因為知道父母 (或未來的戀人) 是時刻歡迎他回來的避風港, 安全型依戀的個體也更勇於探索世界。安全型依戀關係應該如何建立?從出生到3個月時,嬰兒的依戀表現為對人不分化的反應。到嬰兒七八個月時,已能敏銳的辨別熟人和生人了,這樣,嬰兒真正的依戀行為便產生了。作為父母應在孩子生理成熟時,提供更多的機會與他們在一起,給孩子以溫暖和安全的感覺。了解兒童的教養類型:易教養型、難教養型和緩慢活潑型。
  • 依戀障礙:別讓孩子傷在敏感期
    每個人都有屬於自己的依戀形式,不只是人際關係和感情生活,連工作方式及人生態度都深受不同的依戀形式影響。擁有穩定依戀形式的人,無論在人際關係還是工作上,都會表現出強韌的適應力。令你頭疼的問題,可能與依戀問題有著千絲萬縷的關係為什麼孩子總是暴躁易怒?為什麼孩子會有自卑感?為什麼孩子會對父母冷漠,甚至有攻擊性?為什麼孩子總是不願與人交流?為什麼孩子面對輕微壓力時都容易受傷?
  • "我警告你 你給我起來" 孩子沒教養 父母難逃責任
    若然父母面對孩子的這些熊行為,卻選擇了縱容和溺愛的話,這個孩子就會一直往「沒教養」的錯誤方向繼續錯誤下去了。家長言傳身教孩子是否有教養這個問題,可以從父母的身上得到答案,如果家長可以給予孩子良好的教育,那麼孩子勢必會變成有教養的模樣。
  • 孩子抑鬱了,父母該如何做,才能消除自己對孩子的負面影響
    如果孩子從小沒有被父母引導,正確地去面對考試失利,也就是孩子如何面對自己的失敗,失敗了情緒該怎麼處理,失敗了自己該怎麼站起來……這樣的孩子往往就會因為某些事情的挫折,對自己的做不到、不完美,掉進煩躁、抑鬱的情緒漩渦中,也就是我們常說的那種『只能贏,輸不起』的孩子!
  • 「我不!」「我就要!」面對孩子的任性,父母究竟該怎樣做?
    有時,家長們會發現,不知從什麼時候開始,家裡那個曾經乖巧可愛的小天使,開始變得任性又抗拒,「我不」「我就要」「再來一次」等詞語成了寶寶的口頭語,打也打不得,說也說不得,讓家長很是鬧心!不禁疑惑起來,自己的寶寶是怎麼了,為什麼會發生這麼大的變化呢?
  • 《依戀障礙》| 別讓孩子傷在敏感期
    為什麼孩子總是不願與人交流?為什麼孩子面對輕微壓力時都容易受傷?為何長大了的我們,總是無法好好愛人,好好愛自己? 你可知道:每3個孩子就有1個有依戀問題;出生6~18個月是培養兒童依戀的「關鍵期」;父母的養育態度,決定了孩子的依戀形式。
  • 你會如何回憶我,依戀風格有話說-你會如何回憶我,依戀風格有話說...
    你會如何回憶我?帶著笑或是很沉默?人們對他人的回憶和他們的依戀風格(attachment style)有關。你有著怎樣的依戀風格,它又怎麼影響著你的社會活動?和你一樣關心這些問題的,還有發育心理學領域的心理學家們。嬰兒對養育者的依戀依戀作為發展心理學的研究主題已經很久了。
  • 【親子】父母四種錯誤教養方式影響孩子的個性發展
    俗話說:「有其父必有其子」,父母的教養方式對子女的個性發展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不管是在身體的發育、知識的累積、人格的形成、人際關係以及人生觀、價值觀的建立都給予了孩子的雛形,這都是在日常生活中親子之間潛移默化的影響,
  • 建立「安全型依戀」有多重要?父母這樣做,孩子贏在起跑線
    文 | 朗朗育兒課堂(文章原創 ,版權歸本作者所有,歡迎個人轉發分享)最近有小夥伴講述了她的煩惱:「孩子四歲了還是很粘人,因為疫情也不方便外出,國慶放假就一直待在家裡,這幾天去哪都想跟著。雖然是放假可是我自己還是有好多事情需要忙,在孩子身邊又做不了事情。
  • 父母的教養方式對孩子能力高低的影響
    諸多研究一致表明,在所有影響兒童發展的家庭因素中,父母教養方式對兒童發展的影響最大,也最直接。我們總是反覆在強調孩子某個年齡階段能力要達到多高、提升孩子某某能力等;但卻沒想到孩子成長背景下父母這個大環境對孩子能力的影響有多大。父母對待和管教孩子的方式千差萬別,有的父母則武斷專制,嚴厲有加,而有的父母對孩子百依百順,有求必應。
  • 父母的教養方式,對孩子的未來影響其實並不大……
    聽起來非常有道理對不對?完全沒有問題對不對?哈裡斯的反駁又是什麼呢?① 如果父母能很好地管理自己的生活,擁有良好的人際關係,那麼孩子的確更可能也這樣——但這往往不是因為父母給了孩子好的教養,而是因為父母給了孩子好基因,以及好的環境。
  • 父母與孩子在關鍵期建立「安全型依戀」關係,能讓孩子受用一生
    我:你為什麼不願意回去,是不是不喜歡待在奶奶家?兒子:嗯……,我玩什麼他們都不讓,爺爺奶奶總是向著弟弟,爺爺還總是打我。我:你在這裡,如果做錯事我也會責怪你啊,你每天還必須要做我布置給你的作業;咱們剛換的這個房子地方又小還沒有空調,還不如老家舒服。
  • 父母對孩子的影響有多大?不要讓不合格的父母毀掉孩子的教養。
    父母對孩子的影響有多大?不要讓不格的父母毀掉孩子的教養。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孩子的智力可以到學校開發,但孩子的教養需要父母以身作則、日積月累的去培養。如果說父母是原件,孩子是複印件。複印件出了問題,那錯誤多半是出在原件上。
  • 依戀布偶、小被子……孩子戀物是病嗎?父母該如何幹預?
    事實是,她有一個讓人詫異的習慣——到哪都不忘了身上斜挎著一根紅圈圈。剛開始大家以為是裝飾品,後來才知道這根紅繩不但有作用還有名字,它叫「摸摸」。實際上這是孩子將對父母親人的依賴轉移到物品上的表現。△孩子「戀物」不必強行戒掉很多父母發現孩子戀物後,擔心影響不好,就會採用強制的手段幫助孩子戒掉,例如,強行拿走依戀物,或者用語言提醒制止等。
  • 孩子叛逆期如何教育:教養不是套路,而是父母的修行
    作者丨壹心大哥編輯丨笨拙的老狼關於孩子叛逆期如何教育的問題,很多家長問到:「遇到孩子某某情況,我該怎麼辦」。這些父母以為溝通是更好地講道理,是未知的一套方法。教練:【那看來是你的情緒與念頭讓自己困在裡面了,你是否可以放下這些,不去管孩子玩手機這件事情嗎?】媽媽:【我懂你的意思,我壓根做不到完全放下啊!哪有父母不去為孩子的成長操心的,對孩子不管不問能是個負責任的父母嗎?】教練:【那在你的認知中,母親這個角色的功能又是什麼?
  • 做有教養的父母,你是孩子人生的「第一面鏡子」
    甚至,由於現實的種種原因,媽媽和子女相伴的時間更多更長,所以,媽媽對孩子的影響更大,教育責任也更大。父母是孩子的「鏡子」,表現在其生活習慣對孩子潛移默化的影響,並促成孩子長大後有一定共性的生活習慣。父母的日常生活習慣,對少兒時期的孩子,潛移默化的影響是極其深刻的。對這一點,筆者有著極其深刻的體會。
  • 李玫瑾教授說育兒:父母是孩子天然的「依戀人」
    ,說不聽,罵無用,打不過……當他們無奈地向我訴說孩子的問題時,我只有一個感受:「為時已晚」——他們錯過了心理教育的最佳時間…… 一般而言,孩子出現行為問題或心理問題,如:逃學、撒謊、網癮、頂撞父母、離家出走、動輒自殺、打架傷害、參與搶劫等「發病期」多在12歲至18歲前後。
  • 父母的格局影響孩子的高度:你的教養,就是孩子的起跑線
    父母的格局影響孩子的高度,窮養、富養,都不如讓孩子有教養。對孩子來說,最好的教育就是父母的言傳身教。想要培養出一個優秀的孩子,父母應該怎樣做?一、以身作則,給孩子樹立好榜樣孩子本身是「一張白紙」,父母的行為會被孩子無意識模仿,如果父母張口就是髒話、胡亂插隊、公共場合大聲喧譁,怎麼指望孩子文明?
  • 你有多接納孩子,就有多接納自己!父母的教育裡,藏著孩子的未來
    我們接納孩子的能力與接納自己的能力密切相關,我們尊重孩子的程度取決於我們尊重自己的程度。因此,放下為人父母的架子,放棄「應該怎樣」的想法,從接納自己開始,尊重孩子的真實需求。因此這一點就顯得愈加關鍵:身為父母,我們不能錯誤地認為自己有權決定孩子是什麼樣的人。我們憑什麼來評判他們呢?他們需要知道,在這個世界上,他們理所當然有權利認同最本真的自己。而且,這個權利不是由我們授予的,而是與生俱來的。
  • 如何與孩子建立安全型依戀關係?
    既要分離,又不能分離過早,但也不能分離過晚,如何把我度:有一個孩子3歲多,上幼兒園扔東西打人,媽媽覺得孩子有問題,但是實際上是媽媽本身就有很大的問題,可是別人不管怎麼說她,她都不承認是自己的問題,一直在指責孩子和別人,所以沒辦法青春期之前的十餘年中,缺少充足的涵容或保護屏障被嚴重損毀的孩子,通常會在未來發展出焦慮、人格障礙等心理病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