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知道嗎?作為父母,我們兒時的依戀模式在影響我們當下的生活。
作為父母,我們到底是誰?
我們對如何成為今天的自己的理解,不僅對我們的幸福很重要,還對我們與孩子、與愛人、與同事朋友等等的人際關係的健康發展都很重要。
01 到底什麼是依戀關係?
在《以家之名》的電視劇中,凌霄與媽媽的依戀關係因為妹妹的離世,造成了一生都無法修復的裂痕。作為一個成長中的孩子,會從過往的經驗中總結出一些模式,以此來預期將要發生的事情,或者說,依照某種依戀關係,我們決定做出什麼樣的回應、產生怎樣的情緒,以及如何過濾我們的感知。比如,凌霄,他對有著敏感、甚至神經質的媽媽有著被愛的渴望,也有著想永久逃離的恐懼,這一切都基於兒時的經歷。
所以,依戀關係就是我們與父母或者兒時的照料者的關係。這種
依戀模式,自動發揮著作用,它不需要我們成長後有意識的調用它。依戀模式分為兩大類,一種是安全型的依戀,另一種是不安全的依戀。如果你很幸運,曾經擁有安全的依戀關係,那麼,這種依戀會使我們比較靈活,能夠理解,並且會輕鬆自如的與他人交往;而不安全的依戀關係會在某種程度上損害我們的靈活性和理解自己以及與他人交往的能力。美國心理學家瑪麗•愛因斯沃斯開發了一種
陌生情境測驗,藉由把兒童與母親分開一段時間,再讓雙方重聚的情景設定來觀察兒童的不同反應,以此區分不同的依戀類型。最終歸納出了四種類型,分別是
安全型、
矛盾型和
迴避型、
紊亂型。
嬰兒出生後6個月至1歲半,是依戀形成最重要的時期。在這個關鍵期裡,幼兒離開母親或者頻繁更換養育者,他的依戀的形成就容易遭到破壞。此外,孩子在兩三歲時很容易產生母子分離焦慮,這也是一段非常敏感的時期,如果沒有得到妥善應對,分離焦慮在孩子內心留下的陰影也將延續到成人之後,容易因遭到拋棄而產生強烈的焦慮的情緒。所以,
我們每個人的依戀形式都以「與母親的關係」為出發點,並在經年累月的人際互動中逐漸成型。作為父母的我們,可能曾經擁有多種類型的依戀模式,所以,當我們接觸到不同情境或場景的時候,會自動激活不同的模式,這也是為什麼,在不同的環境下,我們和不同的人在一起時,我們會不同的原因。而作為經歷了不安全依戀關係的父母會把同樣的苦惱帶給下一代:一種是打從心底裡討厭孩子,另一種是想愛卻不知該如何去愛,無法正常表達對孩子的支持和喜愛。究其根本,就是在自我認同上出現了偏差。這樣的
父母缺乏安全感,很難認同自我。要麼會用貶低自己的方式博人一笑;要麼以辛辣毒舌為武器,向周圍的一切開炮。他們的共同點就是沒有把自己放在與他人對等的位置上,要麼過低,要麼過高。會從自身在社會中的感知,他們會整合社會聯繫,社會參與感幫助他們形成共贏、雙贏的局面,通常,這類的父母,既能感到自己的獨特性,又能與他人保持聯結。於是,在教養自己孩子的時候,會充分信任孩子,會給與孩子充分的自主空間,懂得轉化,不會過多的幹涉孩子的決定或選擇。
多觀察孩子的需求和想法,能夠與孩子同頻,不把自己的想法強加給孩子;
認同孩子的感受,不會把自己的感受和意見強加給孩子;
積極地、並重新看待孩子犯錯誤這件事,會幫助孩子在失敗中找到積極有效的意義,把每一次犯錯都當做成長和學習的好機會;
也會發脾氣、有情緒,但是,知道如何運用情緒,不讓情緒傷害到自己和別人
當父母自己遇到困難或挑戰的時候,產生了某種情緒,他們也會坦誠的表達,尋求積極的慰藉——在具有安全依戀關係父母的教養下長大的孩子,自主能力、安全感也會非常足。
懂得如何信任孩子,帶著愛放手;
......
「著名的心理學家卡爾.榮格」說:「原生家庭對家裡子女的影響越深刻,子女長大之後越傾向於按照幼年時小小的世界觀,來觀察和感受成年人的大世界」。
如今,終有一天,「子女」們,終將長大成人,做了父母。
「小小的世界觀」卻潛藏在幼年形成的認知中,如果,身為父母不懂得自省,慣性就一直存在;反之,如果父母懂得從「管教孩子」的模式轉變為「我是否需要做哪些改變」上,情況將大不一樣了!那麼,我們可以做些什麼呢?
首要的,不要「簡單粗暴」的跟自己貼標籤,去
尋求精神科醫生或心理治療師、心理諮詢師等
專業人士的幫助。學會鼓勵的技巧,是療愈自己依戀創傷必要的條件。只要與父母或代替父母的親人、朋友、戀人保持良好的關係,使受傷的依戀得以修復,成年之後多半能夠以恰當的方式融入社會。第三,對於正在克服依戀障礙的人來說,療愈他人是療愈自己的依戀創傷必需的環節。通過互相幫助,雙方都能面對並克服自己的依戀障礙。第四,越早彌補童年時期的缺憾,越可能及早修復依戀創傷。
再次,記錄與孩子互動時的小事件,在記錄中找到「共性的爆點」。不管你願不願意直面過去,過去也都在影響著我們的今天。但是,
過去的經歷羈絆著現在的我們是一回事,我們清醒的認識到過去的經歷對今天造成了怎樣的影響又是另外一回事。當我們像往常一樣的管教孩子的時候,遵循的「老模式」會頻頻啟動,事情過去後,記得及時的記錄下來,在那個當下,你說了什麼?孩子說了什麼?當下,你有什麼感受?再猜一猜,孩子會有什麼感受?
當我們把發生了什麼的具體事件與過程用文字、視頻、錄音等方式記錄下來的時候,一次、兩次、十次,你終會找到那些小事件的共同點,會覺察到,原來那些話可以那樣說,也可以「這樣」說!第四,不再執著於某種關係的親密程度,專注自己的社會角色。在完成社會責任或職業責任的過程中,可以累積面對人群的經驗,提高與人相處的技巧,體驗和他人在一起的樂趣。
誠然,人格的地基取決於一個人三歲前的安全感,但我們都回不到過去,都無法去改變無法改變的事實與發生,那些都是「過去式」;而未來,也不是我們能夠掌控的,我們能夠做的、能夠影響和改變的只有當下!!願身為父母的我們把
教養焦點從孩子的身上轉移到父母內心的覺醒上,創造
機會使整個家庭從深層和根本上得到真正的教養覺醒!全球第69位,吉林省首位、目前唯一一位國際鼓勵諮詢導師 (ECMT)吉林教育廣播電臺《天天家長會》《美麗閱讀》做客嘉賓
蝸牛伴行,意在倡導身為父母、老師的我們關注並給予孩子們積極、正面的教育的同時,引導其理解孩子的成長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家長們放慢腳步,像「蝸牛」一樣陪伴孩子的每個點滴的成長。與此同時,我們立志打造一個有教育主張的社群平臺,引導成年人只有不斷學習、思考、覺察和踐行,才能培養自信獨立、遠見卓識的孩子。
蝸牛伴行,是孫淼老師在2015年創辦的,持續提供國際父母成長必修系列課程:
0-3歲精靈父母課(一日)、國際父母成長(0-6歲)必修課(三日)、國際父母成長(7-15歲)解密青春期必修課(三日)、自我探索鼓勵課程(三日)、國際鼓勵諮詢師認證(三日)課程、專項主題線上系列微課&讀書會、VIP學員線下讀書私享會&沙龍
目前,孫淼老師在長春舉辦了近三十期線下國際父母成長課堂,累計開展線上/線下家長主題講座、主題沙龍、專屬課程100+場,直接受益10000+個家長、家庭、老師和教育工作者。
「育人先育己,育兒先育心!」
是我們不忘初心秉持的理念;
「成就智慧父母、養育勇氣孩童」
是我們和善而堅定的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