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文章來源於麥可思研究 ,作者MyCOS
在線教學似乎不只是疫情時期的短暫行為,從教育部及高校的政策、措施可見一斑。之所以如此,是因為在線教學有其「過人之處」?那為何還有部分教師對在線教學「無感」?是擔憂教學效果還是學校支持力度不夠?本文將通過相關數據的分析為大家答疑解惑。
受疫情影響,教育部為支持高校做好「停課不停教、不停學」的工作,相繼出臺政策引導高校有序開展在線教學,眾多教師投身這場如火如荼的在線教學「運動」的同時,不禁會思考疫情結束後,在線教學還能保留多少。對此,杭州電子科技大學副校長徐江榮表示:「疫情期間開展在線教學猶如一場教改『遭遇戰』,但我們要把此次挑戰轉化為機遇,大力推進在線教育研究和實踐,加強在線教育資源和平臺建設,即便是疫情結束返校上課,也不能停止線上線下混合教學探索推進的步伐。」
「在線教學工作不僅是應對疫情的短期行為,更是一場長期的教學革命。高校教學管理部門應當利用這一契機,通過支持性、激勵性的措施,引導和鼓勵更多教師向『線上線下』雙師角色轉型,促進在線教育在更新教育觀念、優化教學方式、提高教育質量、推動教育改革等方面發揮更積極的作用。」中國教科院教師研究所博士後研究人員李威也說道。
其實,在線教學不是近期興起,自2013年中國慕課元年以來,它一直頗受教育部及高校的重視。而且在2019年10月,教育部發布《關於一流本科課程建設的實施意見》也明確指出,認定萬門左右國家級一流本科課程,並從2019年到2021年要完成4000門左右國家級線上一流課程(國家精品在線開放課程)、6000門左右國家級線上線下混合式一流課程等,由此可見我國對在線教學的重視程度。
那麼在線教學的價值如何?目前國內對於相關方面的研究尚少,蓋洛普(Gallup)於2019年10月發布的《2019年教師對信息技術的態度調查》(《2019 Survey of Faculty Attitudes on Technology》)及麥可思進行的在線教學與學習適應性分析,或可為我們了解在線教學價值、改進在線教學成效提供一些思路。
被「粉」是因為值得
超七成教師認為在線教學更有利於工作的開展
蓋洛普對美國1967名一線教師及178名監管高校在線教學工作的管理者進行了調查,數據顯示,近七年,教師開設在線課程的比例呈現上升趨勢,從2013年的30%提升到2019年的46%。其中,有過在線教學經歷的教師中,開展在線教學超過10年的教師比例為25%,5~10年的教師比例為34%,5年以下的教師比例為41%。
在線教學的使用者數量持續上漲,得益於其自身優勢突出。有在線教學經歷的教師中,有77%的人表示在線教學經驗對提高教學技巧、改進教學質量有幫助。
具體來看,教師認為在線教學會促進自身「更加批判性地思考如何吸引學生參與到教學中」(75%),「更好地利用多媒體資源」(65%),「為改善學生的學習體驗更願意作出嘗試和改變」(63%),「更加有效地利用學校的學習管理系統」(61%),「能根據教學目標及時調整教學內容和評價方式」(58%)。
對此,俄勒岡州立大學課程研發與創新處的執行主任香農·裡格斯也表示:「有過在線課程開發或在線教學培訓經歷的教師,通常都會在個人的課程設計模式及教學方法等方面作出一定的改進和調整。」
鑑於此,高校可以根據學校的教學安排及教師自身情況等因素,有的放矢地為教師提供在線教學的相關培訓和輔導,包括在線教學設計、在線教學方法、教學設備的使用等,為鼓勵一線教師創新教學方式提供良好的氛圍。
在線教學將為學生提供更多的學習機會
在線教學除了對教師個人的教學工作有幫助外,被訪教師認為對學生也有較大益處。數據顯示,64%的教師認為在線教學「可以為那些因工作或家庭而無法參加面對面課程的學生提供學習機會」,57%的教師表示「讓學生使用有效的在線學習工具時,他們會學得更好」。
不過,一些問題依然存在,比如一些學生因為硬體設備缺乏沒有辦法接受在線教學。麥可思有關「在線教學與學習適應性分析」的數據顯示,被訪學生中表示「不具備線上學習情況」的比例為10%,原因是「沒有電腦等播放工具」「網絡條件無法支持線上教學」等。
面對上述情況,學校可以依據學生實際需求做好「一生一策」工作。如上海海洋大學,為確保線上教學「一個不能少」,實時摸排學生最新動態,積極宣傳相關資助政策,幫助學生解除經濟上的後顧之憂;針對網絡條件較差的學生,學校安排任課教師調整學習預案,並通過微信將電子書、課程PPT等相關資料及時發送給學生,同時通過微信在線布置作業、進行答疑輔導等,最終幫學生形成詳細的個性化學習方案,確保學生正常學習。
在線教學也並非「人見人愛」
部分教師認為在線教學無法達到理想效果
在線教學並非完美到「人見人愛」,也有部分教師依然反對使用在線教學。究其主要原因是「教師認為不採用在線教學,可以更好地達到理想的教學效果」(65%),還有的教師認為「採用在線教學會讓自己失去課堂上的主導性」(35%)。
另外,「學校對教師開展在線教學的支持力度不夠」,也是部分教師反對使用在線教學的原因之一。這一問題具體體現在教師認為學校在「對教師在線教學工作量的計算」(25%),「對在線教學有突出貢獻的教師進行適當獎勵」(22%),「在晉升中,把在線教學納入考核範圍」(22%)等方面還有改進的空間。
教師比較關注學校真正看重的以及對其個人職業生涯發展有一定積極影響的因素。因此,不管是疫情當下還是在疫情結束之後,學校要從根本上提高教師對在線教學的積極性,還需針對性地予以支持和幫助。
近四成教師認為在線教學無法與線下教學實質等效
同時值得注意的是,雖然採用在線教學的教師比例逐年上升,但被問及「是否認為在線教學與線下教學實質等效」時,仍有部分教師存疑。受訪者中持否定態度的教師比例為36%,略高於持肯定意見的教師(32%)。
不過把調查群體限定在有過在線教學經歷的教師群體時,他們認為「線上教學與線下教學實質等效」的比例超過四成(44%),遠遠高出持否定態度的比例(26%)。在線教學經驗豐富的教師認為「在我的教學中,線上教學與線下教學效果相當」的比例達61%,對此持否定態度的比例僅佔20%;從未開展過在線教學的教師認為線上線下教學實質等效的比例僅為14%。
註:同意為選擇「非常同意」和「同意」的比例之和,不同意為選擇「非常不同意」和「不同意」的比例之和。
六成教師認為在線學習中學生更容易「作弊」
鑑於在線教學的遠程性、跨時空性等特徵,教師認為學生在線學習中更易出現掛機、找人刷課、考試作弊等行為。數據顯示,認為「在線教學比線下教學更容易出現學術作弊」的教師比例為60%,比例較高;認為「在線教學和線下教學作弊機率差不多」的教師比例則是39%。
在具體的識別和監測上,受訪教師中表示「使用用戶名和密碼登錄」是學校最常用的方式,也是個人最可能用的方式,比例為88%;其後較常使用的方法有「實時監控」(22%)、「通過攝像頭遠程網絡監控」(18%)和「照片識別」(15%)。
整合資源 保證效果
超五成教師認為教學實踐中同事的建議或指導最有效
教學效果的保障離不開教師精心的教學設計、合理的教學組織,在線課程也不例外。
數據顯示,受訪者談到個人所負責的在線課程時,有一半教師表示「均是自己設計並建立的」,還有的表示「部分是完全自己設計並建立的」(19%),「是在教學設計師的幫助下建立了所有或大部分的課程」(17%),「是從其他教師處接手的」(14%)。
儘管過半在線教學教師課程設計和講授靠「自力更生」,但教師在在線課程的設計和講授中,還是會藉助一些外在的資源和幫助。數據顯示,有過在線教學經歷的教師認為「本校同事的建議和指導」對自己的課程設計和教學都是最有幫助的。而在線教學中,學生的作用也十分重要。
事實上,麥可思開展的某校教師對同事支持各方面的評價數據也顯示,在「同事會就教學/研究的想法和問題向自己徵求意見」(97%)、「同事會教給自己一些知識和技能」(95%)等方面教師的評價均較高。所以,從學校層面看,可適當為教師創造相互交流學習的機會,正如南京郵電大學組織教師開展「在線教學經驗分享周」活動,邀請在線教學經驗豐富的教師結合課程性質和學情調查情況,圍繞在線教學平臺選擇、教學素材準備、線上教學活動開展、線上師生互動、作業布置等環節進行分享和交流,實實在在地形成了「人人參與、人人學習、人人提高」的在線學習氛圍。
主要參考文獻:
[1] Doug Lederman. 」Professors' Slow, Steady Acceptance of Online Learning: A Survey.」 The Inside of Higher Education.October 30th, 2019. Web.
[2] 2019 Survey of Faculty Attitudes on Technolog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