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北京的範圍比現在的北京可小多了,所謂「內九外七皇城四」,說的就是北京內城有九個城門樓子,外城有七個城門樓,「皇城四」是說皇城東西南北有四個門樓,即東安門、西安門、中華門、地安門。這就是老北京的範圍,其實就是現在的二環以內這麼一小塊地兒。出了二環就是農村了,一望無邊的都是莊稼地,農民生產出的糧食瓜果蔬菜運到城裡很方便,路程近,推車挎籃都不是事兒,走街串巷吆喝賣的也就多了。所以當時北京城裡吃的都是時令農產品,什麼季節吃什麼食物,久而久之也就成了生活習慣。
作者 何大齊 文並繪
秋天是收穫的季節,大量的新鮮的農產品由農民肩挑車載湧入了城,城裡人就有了口福。北京郊區盛產花生,秋天花生成熟了,農民從地裡刨出花生,就把其中一部分加工成熟食,如炒花生、煮花生等,這樣就好賣出,可以多掙些錢。就拿這煮花生來說吧,先要把新鮮花生用清水把上面的泥土洗乾淨,然後把每個花生都在上沿邊兒的地方捏開一個裂口,為的是好入味兒。隨後把開口的花生倒入灶上的大柴鍋,加水,用柴火燒開,然後放入花椒、大料、八角、桂皮和大鹽粒,開鍋二十多分鐘,最後放入少量的白胡椒粉和陳醋來提味兒,這一鍋鹽煮花生就齊活了。煮是煮好了,但不能立刻去賣,必須撈出來放到大瓷盆裡,在五香的鹽水湯汁浸泡一夜,讓每粒花生充分入味兒。第二天一早就可以撈出放在柳條筐中,挑擔或推車進城串胡同吆喝:「五香鹹落花生!」「鮮花生哎鹹花生,五香鹹花生!」「好香的下酒菜哎!」
農民在加工花生的過程中投入了時間、勞力、輔料等,必然就提高了花生的售價,一斤煮花生,可比生花生加一倍或更多的價格賣出,農民就是靠勤勞掙一點兒辛苦錢。那會兒我們家裡有時也買生花生自己煮,但總感到味道不如賣的好吃,聽奶奶說是因為農民用的是大柴鍋,燒的是灶火,煮出的東西都有香味兒,也可能吧。
五香花生大人孩子都愛吃,在那物質貧乏的歲月,煮花生就成了秋季零食的主角。我記得那時家裡的男性長輩有的喜歡喝白酒,煮花生就成了他們最常吃的下酒小菜了。小孩兒也特別愛吃,因為花生不但美味,而且含有豐富的營養物質,對孩子長身體也特別有好處,在零食匱乏的時代,大人聽到胡同賣煮花生的吆喝聲,也經常給買一大盆,即有營養,又飽腹頂餓,還能讓不時閒兒的孩子安靜好一會兒,那真是大小同樂了。
在上個世紀五十年代中期開始,農產品都統購統銷了,農民個體不能私自出售,賣煮花生這一行也就在京城絕跡了。現在五花八門的零食都數不清了,哪個家裡的孩子不是變著花樣吃玩兒,但唯獨那不起眼兒的吃煮花生的滋味,卻成了我童年生活抹不掉的美好記憶。
來源:北京晚報
編輯:tf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