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ST或IGRA結果呈陽性的高危人群患結核病風險較高

2020-12-11 科學網

TST或IGRA結果呈陽性的高危人群患結核病風險較高

作者:

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20/3/12 13:48:46

加拿大麥吉爾大學Dick Menzies研究團隊最近分析了結核菌素皮膚試驗陽性或幹擾素-γ釋放試驗陽性人群患結核病的風險。該項研究成果發表在2020年3月10日出版的《英國醫學雜誌》上。

為了確定初治的結核菌素皮膚試驗(TST)陽性或幹擾素-γ釋放試驗(IGRA)陽性或兩者兼有的結核病的年增長率,這些特徵常被認為會增加患結核病的風險,研究組對1990年1月1日至2019年5月17日Embase等大型資料庫中結核病抗原陽性(TST和/或IGRA)的研究進行了一項系統回顧和薈萃分析。

最終共納入122項研究。在三項一般人群研究中,33811名參與者中TST硬結≥10mm的結核病發生率為每1000人年0.3。在19個高危人群中,潛伏性肺結核感染的116197例陽性檢測結果中,發病率始終高於普通人群。

在所有類型的結核病接觸者中,IGRA結果陽性參與者的結核病發生率為每1000人年17.0,TST硬結≥5 mm陽性結果參與者的結核病發生率為每1000人年8.4。在HIV感染者中,IGRA結果陽性參與者的結核病發生率為每1000人年16.9,TST硬結≥5mm陽性結果的參與者為27.1。

移民、矽肺病或需要透析的人、移植??受者和囚犯的發病率也很高。在所有檢測中,幾乎所有風險組的檢測陽性與檢測陰性參與者之間的患病比率均顯著高於1.0。

總之,TST或IGRA結果呈陽性的高危人群,結核病發生率很高。該研究結果有助於指導臨床決策,以檢測和治療潛伏性結核感染。

附:英文原文

Title: Absolute risk of tuberculosis among untreated populations with a positive tuberculin skin test or interferon-gamma release assay result: systematic review and meta-analysis

Author: Jonathon R Campbell, Nicholas Winters, Dick Menzies

Issue&Volume: 2020/03/10

Abstract: AbstractObjective To determine the annual rate of tuberculosis development after a positive tuberculin skin test (TST) or interferon-gamma release assay result (IGRA), or both, among untreated populations with characteristics believed to increase the risk of tuberculosis (at risk populations).Design Systematic review and meta-analysis.Data sources Embase, Medline, and Cochrane Controlled Register of Trials from 1 January 1990 to 17 May 2019, for studies in humans published in English or French. Reference lists were reviewed.Eligibility criteria and data analysis Retrospective or prospective cohorts and randomised trials that included at least 10 untreated participants who tested positive to tuberculosis antigens (contained in TST or IGRA, or both) followed for at least 12 months. Following the preferred reporting items for systematic reviews and meta-analyses (PRISMA) and meta-analyses of observational studies in epidemiology (MOOSE) guidelines, two reviewers independently extracted study data and assessed quality using a modified quality assessment of diagnostic accuracy studies (QUADAS-2) tool. Data were pooled using random effects generalised linear mixed models.Main outcome measures The primary outcome was tuberculosis incidence per 1000 person years among untreated participants who tested positive (TST or IGRA, or both) in different at risk subgroups. Secondary outcomes were the cumulative incidence of tuberculosis and incidence rate ratios among participants with a positive test result for latent tuberculosis infection compared with those with a negative test result in at risk subgroups.Results 122 of 5166 identified studies were included. In three general population studies, the incidence of tuberculosis among 33811 participants with a TST induration of ≥10 mm was 0.3 (95% confidence interval 0.1 to 1.1) per 1000 person years. Among 116197 positive test results for latent tuberculosis infection in 19 different at risk populations, incidence rates were consistently higher than those in the general population. Among all types of tuberculosis contacts, the incidence of tuberculosis was 17.0 (95% confidence interval 12.9 to 22.4) per 1000 person years for participants with a positive IGRA result and 8.4 (5.6 to 12.6) per 1000 person years for participants with a positive TST result of ≥5 mm. Among people living with HIV, the incidence of tuberculosis was 16.9 (10.5 to 27.3) for participants with a positive IGRA result and 27.1 (15.0 to 49.0) for participants with a positive TST result of ≥5 mm. Rates were also high for immigrants, people with silicosis or requiring dialysis, transplant recipients, and prisoners. Incidence rate ratios among test positive versus test negative participants were significantly greater than 1.0 in almost all risk groups, for all tests.Conclusions The incidence of tuberculosis is substantial in numerous at risk populations after a positive TST or IGRA result. The information from this review should help inform clinical decisions to test and treat for latent tuberculosis infection.

DOI: 10.1136/bmj.m549

Source: https://www.bmj.com/content/368/bmj.m549

相關焦點

  • PPD試驗陽性就一定患了結核病嗎?聽聽專家怎麼說
    其中,PPD試驗最主要的用途篩查結核病,因為肺結核病是呼吸道傳染病,容易在學校這樣的密集人群場所中傳播。 PPD怎麼操作? 看到這裡肯定有人疑惑了,既然有紅暈還有硬結,那麼看結果到底是看紅暈還是硬結呢?多項資料顯示,PPD實驗後觀察的內容是硬結而非紅暈。
  • ​入學體檢中結核菌素皮試陽性,就是結核病?
    *本文所涉及專業部分,僅供醫學專業人士閱讀參考   我國結核感染率高,學生更是結核病的高危人群它是機體對結核分枝桿菌抗原刺激產生的持久性的免疫反應,但臨床上沒有任何活動性結核病的徵象。簡單說就是,臨床上無結核病症狀和體徵、影像學改變證據,結核菌素皮膚試驗和/或γ-幹擾素釋放試驗(IGRA)結果陽性,就是結核潛伏感染。
  • 【科普】新生入學體檢PPD陽性(結核菌素試驗)——就是得了結核病嗎?
    陽性反應(+):硬結平均直徑≥5mm者為陽性。其他情況:如既往患過結核病或感染過結核桿菌,PPD也會在相當長的時間呈現陽性。在PPD陽性的人群中,絕大多數是潛伏結核桿菌感染、卡介苗接種和非結核分枝桿菌感染,結核病患者僅佔極小的比例,一般不到1%。
  • 南京一早教中心老師疑似患肺結核 已致7名幼童PPD試驗結果呈陽性
    南京一早教中心老師疑似患肺結核 已致7名幼童PPD試驗結果呈陽性中新網南京6月14日電(記者 崔佳明)南京一早教中心老師患肺結核,7名幼童PPD試驗結果呈陽性。6月10日,建鄴區疾控中心向美吉姆南京萬達中心出具《學校結核病疫情控制意見書》指出,該中心7名寶寶PPD試驗結果呈陽性,其中4名寶寶為「潛伏結核感染」,3名寶寶為「結核接觸」,所有接受檢査的寶寶胸片無明顯異常;所有接受檢查的家長均沒有預防性抗結核治療的指證。
  • ——PPD陽性就是得了結核病麼?
    陽性反應(+):硬結平均直徑≥5mm者為陽性。是指機體感染了結核分枝桿菌,但沒有表現出結核病臨床症狀的一種持續性感染狀態。一般機體抵抗力正常時是不會發病的,但有5%~10%的潛伏感染者會在一生中發生結核病。環境中存在大量的非結核分枝桿菌,如果這些非結核分枝桿菌感染人體,正常情況下不會發病,但會引起PPD陽轉。如既往患過結核病或感染過結核桿菌,PPD也會在相當長的時間呈現陽性。
  • 接種了預防結核病的卡介苗,為什麼結核病依然在人群中傳播?
    我們幾乎每個人在出生的時候就接種了預防結核病的卡介苗,但是結核病依然在人群中傳播。難道是疫苗沒有效果嗎?帶著這個疑問我們來一探究竟。一、什麼是結核病?卡介苗又稱為皮內注射卡介苗,是目前全球範圍內公認的唯一可以預防結核病的疫苗,因此得到了廣泛的推廣。它的主要成分是結核菌苗,是一種對人體無害但卻能產生結核病免疫抗體的活疫苗。由於我國的結核病患病率僅次於印度,是患者數量排名世界第二。因此,按照中國的免疫規劃程序,正常的新生兒出生24小時內必須接種卡介苗。
  • 今冬流感以乙型病毒為主 兒童老人是流感高危人群
    近期,我國南北方均已進入冬季傳染病高峰季節,呼吸道感染病原學監測結果顯示,目前門診就診病例中以流感為主,還有部分為呼吸道合胞病毒、腺病毒和副流感病毒等。  北京市疾病控制中心近日發布,北京地區流感病毒檢測陽性率已達往年高峰水平,且仍呈上升趨勢,其中以乙型流感病毒為主,甲型H3N2和甲型H1N1流感病毒共同流行。
  • 新研究證實:根除結核病的卡介苗確實降低了新冠死亡率 或對高危...
    一項新的研究發現,在1953年至2005年期間給每個英國青少年接種的預防結核病的卡介苗可以預防Covid-19。 1924年,卡介苗首次大規模生產,直到結核病被有效根除後,英國才停止了對中學生的廣泛接種。
  • 關注愛滋病 不能忽視結核病
    一般認為,一個HIV陰性者感染結核菌後,在他一生中有10%的機會發生結核病;而HIV陽性者,在一年中就有10%的機會發病。    問題1:如何預防愛滋病病毒感染者發生結核病?  預防愛滋病病毒感染者發生結核病的最好方法是採用藥物預防。
  • 多名學生結核病篩查呈強陽性複查又沒事
    華商記者多方了解後得知,篩查強陽性並不等於患肺結核,複查是對當事學生,也是對學校師生的負責。有其他家長遇到同類問題請不要過於擔心。  接到學校的複查通知 家長擔心了  「周一接到學校通知,說孩子在結核病篩查中呈強陽性,讓必須複查。」
  • 病毒檢測結果呈陽性,勇士發緊急聲明:庫裡患流感而非冠狀病毒
    此外,還有一些媒體爆料,庫裡的病毒檢測結果呈陽性。這樣的消息一出,也是引起熱議,以及關注。因為,最近的疫情,影響還是蠻大的。所以,許多人也好奇,庫裡也是這樣的事情嗎?對此,勇士隊也是第一時間發布了聲明:「在今早的病毒檢測結果呈陽性後,庫裡被診斷為感染甲型流感。我們已經確認他可能的接觸病源身份不屬於籃球運營人員。他並無感染新型冠狀病毒的特定風險。
  • 這項體檢結果將納入學生健康檔案!你知道為什麼嗎?
    卡介苗, 簡稱BCG,中文名稱來自於其發明者卡氏-介氏,是用於預防結核病的疫苗,使用活的無毒牛型結核桿菌製成。疾控專家介紹,卡介苗可明顯降低兒童患結核性腦膜炎和血行播散性肺結核的風險,對兒童肺結核也有保護作用。但卡介苗對結核分枝桿菌原發感染保護率較低。另外卡介苗的保護效果也會隨著時間的推移而慢慢減弱。通過注射卡介苗獲得的這種抵抗力,維持的時間在15歲以後就不再起到作用。
  • 智飛生物6項目構造結核病精準預防矩陣
    智飛生物的EC主要用於結核菌感染高危人群篩選與結核病早期診斷,能有效區分:(1)未接種過卡介苗或卡介苗接種後陰轉人群;(2)卡介苗接種維持陽性人群;(3)結核分枝桿菌潛伏感染者,從而為針對三類人群進行不同的精準預防提供基礎條件。而且,以皮試的方法檢測,操作簡便,成本低廉,適於大規模篩查。
  • 屠德華:結核病預防不能全靠卡介苗
    結核病可分為原發性肺結核、 血行播散性肺結核、繼發性肺結核、結核性胸膜炎和其他肺外結核5種。  李琦介紹,患肺結核的病人如果是排菌病人傳染性相對較高,反之,傳染性較低。「肺外結核」一般不具傳染性,但是也不排除傳染的可能性。比如,如果健康的人不慎接觸了患有消化系統結核病病人的排洩物就有可能因此被傳染。  在各種結核病中,耐多藥結核病的治癒率較低。
  • PPD皮試結果異常怎麼辦?看看我院專家怎麼說
    結果以皮膚硬結為準 , 硬結的平均直徑<5mm或無反應者為陰性 ; 硬結的平均直徑≥5mm 者為陽性 , 其中硬結平均直徑≥5mm 且<10mm為一般陽性 , 硬結平均直徑≥10mm 且<15mm為中度陽性 , 硬結平均直徑≥15mm 或局部出現雙圈、水泡、壞死及淋巴管炎者為強陽性 。 那什麼樣的結果才提示有結核菌感染呢?
  • 結核病:糾纏人類上千年,危害程度不亞於新冠肺炎
    復旦大學附屬華山醫院感染科主任張宏文:中國的疾控中心每年都要對結核病進行傳報,每年約有86萬人患此病,是目前國內發現新冠肺炎患者總數的十倍。(二)肺結核病的主要症狀 ·咳嗽、咳痰、咯血、胸痛及呼吸困難; · 全身不適午後低熱; · 倦怠,乏力,盜汗,消瘦等; · 如果連續咳嗽、咳痰三周以上或痰中帶血絲; · 並與痰塗片陽性肺結核病人直接接觸的人應該提高警惕性
  • 香港普檢首批樣本結果出爐 6例呈陽性反應
    中新網9月4日電 據香港文匯網報導,香港普及社區檢測計劃首批完成化驗的樣本結果出爐,無「假陽性」個案,在12.8萬個已完成檢驗的樣本中,有6個樣本經復檢後確認對新冠病毒呈陽性反應,其中4例屬於早前感染個案,陽性比率為0.0046%。資料圖:香港市民參加「普及社區檢測計劃」。
  • 查出這個病毒陽性,就是鼻咽癌?--中國數字科技館
    體檢報告上,赫然寫著:EB病毒抗體陽性!  該不會是患上鼻咽癌了吧?  黃曉明教授是鼻咽癌診治領域的權威專家,他肯定地說:這並沒有什麼可怕的。但別忘了,複查不能省!  如果不是癌,為何呈陽性  其實,EB病毒感染在人群中非常普遍。  比如,當你感冒了,或鼻子、咽喉正發炎時,也有可能檢出陽性結果來。
  • 新生結核病篩查方法:結核菌素皮膚試驗,TB-PPD
    這篇文章在開學季給所有解放的家長與學校敲響警鐘,潛伏在學生密集的校園裡的「殺手」—結核病或許正在步步緊逼。結核病疫情監測結果分析,學生肺結核病患者所佔肺結核總發病數比例不大,但由於肺結核是通過飛沫經呼吸道感染傳播的慢性傳染病,而學校是人群高度密集的場所,近距離頻繁接觸增加了學生感染肺結核的風險,一旦出現活動性肺結核病患者,很容易在同宿舍、同班級甚至校園內引起疫情的傳播和蔓延,引發聚集性疫情。學生正處在長身體、長知識的關鍵期,感染結核病會給學生的學習、生活和身體健康帶來極大的危害。
  • 接種過卡介苗也可能得結核病
    講座主題:預防結核病  主講人:杭州市紅會醫院結核科副主任醫師魏強  新生兒在出生時一般都接種過「卡介苗」。你可以看看自己左上臂處是否有一個凹凸的疤痕,那就是打「卡介苗」留下的印記。  接種過「卡介苗」是否就高枕無憂了?  關於卡介苗的保護力,學術界其實是有爭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