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30日,《悅寶大咖說》第三季微課直播第七期:寶寶如何交到更多朋友?高情商寶寶必備技巧來幫你!如約而至~悅寶園金牌講師Patricia老師為家長們細緻講解了幼兒社交發展的6個關鍵點,以及不同年齡段的寶寶該如何培養社交能力、當寶寶遇到社交衝突時該如何引導等內容。小編特意整理了這篇回顧文,帶大家了解下本次課程的重點吧~
沒有一個父母不想養出一個討人喜歡、人見人愛的寶寶。所以當寶寶在與他人相處出現膽小、害羞、不合群或是有攻擊行為時,父母往往會比較擔心寶寶的社交出了問題。那麼,這些表現真的說明寶寶的社交能力有問題嗎?
想要得到答案,家長們首先要了解寶寶不同階段社交能力的發展過程:
很多父母會認為寶寶的同伴交往才是社交,但其實生命最初的親子交往才是未來寶寶社交和情商發展的基礎。在開始的幾個月裡,照顧寶寶的父母是他們最重要的人。但隨著寶寶活動範圍的擴大、語言能力的發展,其他同伴會變得更加重要。
圖片來源:紀錄片《北鼻的異想世界》
研究表明,幼兒很早就會對其他孩子產生興趣,他們會觀察、模仿與他們相似的小孩,在一起學習、玩耍的過程中練習社交互動,解決衝突與協作,這些都是自然行為。寶寶從兩歲開始就會根據自己對別人的評判來選擇自己喜歡互動的人。
美國心理學家帕頓將0-6歲幼兒的遊戲類型,按照社交發展情況分成了為六個層級:
1. Unoccupiedplay (無所事事 )
寶寶看起來什麼也沒做,ta呆在某個固定的地方,手、腳等身體部位可能在活動,或是隨意走來走去,這種形式出現在0-2歲的寶寶身上比較多。
2. Solitaryplay (獨自遊戲)
寶寶會自己一個人玩,不在意其他人玩的什麼,也沒有想要和別人一起玩。這種形式多出現在2-3歲的寶寶身上。但對於其他年齡段的寶寶來說也是非常重要的一種自娛自樂方式。
3. Onlookerplay (旁觀遊戲)
寶寶會在一旁觀察別人做遊戲或者玩玩具,可能會和參與遊戲的人聊天,但不會一起玩。多出現於2歲半-3歲半的幼兒,其他年齡的寶寶身上也會出現。
4. Parallelplay (平行遊戲)
寶寶們會離得很近或挨在一起玩,但他們的活動之間不會有交集。他們通常會玩同類遊戲,或者會模仿其他人的動作。這種形式多出現於2歲半-3歲半的幼兒,其他年齡的寶寶身上也會出現。
5. Associativeplay (協同遊戲)
寶寶們會一起玩了,但他們沒有共同的目標和互相幫助的行為,他們的遊戲也沒有規則,主要還是以個人興趣為主。一般寶寶在3-4歲之後會開始這樣玩,一直持續到學齡前。
6. Cooperativeplay (合作遊戲)
寶寶們終於開始有團隊合作了,他們對周圍的小夥伴和以及活動都很感興趣。團體活動中通常會有領導出現,每個人都有分配好的團隊角色,也會有共同的團隊目標。這樣的方式一般在寶寶4-6歲時才會出現。
可見,寶寶有時把大量時間花在獨自玩耍上,不一定代表他們存在社交問題,只是處在社交發展的不同階段。而如果寶寶在社交中出現爭搶玩具、推搡等衝突事件也是不可避免的,父母一般不必直接幹預,只需做觀察者和引導者,放手讓ta自己在歷練中學會交往。
當然如果寶寶經常表現出過度誇張和戲劇化的動作、很難控制自己的情緒、或者有較多的攻擊性行為,因此不被同伴所接受時。這時候可能會需要父母更多的注意和進行必要的幹預。
0~1歲:
1歲以前的寶寶,他們的社交對象主要是成人,作為父母的一項重要工作就是教會寶寶認識和表達這些複雜的情緒。通過不同的哭、目光接觸、笑等表情,我們的小社交家完全能和周圍人互動起來。
媽媽、爸爸、以及其他家人的撫摸、親吻等積極的回應,都能為寶寶提供滿滿的安全感,讓ta感覺舒適、自在,願意與他人互動。小小社交家的社交第一步就是在家庭中完成的。
1~2歲:
這個階段的寶寶自我認知進入一個飛躍期,ta開始知道什麼「我」這個概念,ta把自己和別人區分開來,自己去探索,不太願意與他人交流。Patricia老師給到家長們兩個建議:
1、允許寶寶獨立探索。家長需要把這個問題放輕鬆。無論是早教課上ta獨自探索或者在家一個人閱讀繪本,都不要輕易打斷他們的獨處時間,允許他們放飛自我就好了,因為這個時候要培養的正是他們的專注力和獨處能力。
2,親自示範。這個階段的寶寶還喜歡觀察其他小朋友,可能會模仿別人做的事情。所以,家長在早教課堂中,確保寶寶在教室安全的地方探索時,不妨自己享受地參與到老師正在進行的活動中。寶寶很可能因為家長享受的參與,也加入遊戲。
另外,此階段的寶寶會以自我為中心,可能會不知道怎麼表達好感而不小心傷到其他孩子。即便如此,家長依舊要給寶寶創造與其他孩子玩耍的機會。需要注意的是,在準備玩具或者零食的時候,要做到人人有份,要不然很容易出現搶奪場面。因為「分享」對這麼大的寶寶來講是沒有任何意義的。
2~3歲:
這個階段的寶寶依然延續著1歲多時以自我為中心的現象,依然會出現搶玩具、拒絕分享等行為,家長們也不要因此就認為寶寶自私或社交能力差。想讓寶寶學習如何與別人打交道,最好的辦法就是給ta充分的嘗試機會,為寶寶打造「朋友圈」。
比如,吃完飯帶寶寶在小區裡散步,周末帶ta去公園、遊樂場玩,上早教中心的集體課程等。任何時候家長都不要放棄寶寶與他小朋友交流的機會,像一起坐電梯時主動和鄰居家的小朋友打招呼,邀請同事或是朋友的小孩來家裡玩等。
如果當寶寶與其他孩子有社交衝突時,這個階段Patricia老師建議家長們用直接引導法,並通過一個案例來解釋說明:
案例:一個小朋友在早教中心大廳玩自己帶去的心愛玩具,我的寶寶看見了也想玩,為了得到玩具,寶寶打了小朋友。
建議:
1、危機幹預,抱開寶寶。
2、接納、複述他的欲望,理解。「媽媽知道寶寶也特別喜歡那個玩具,也想玩。」
3、告知事實。「但是,這個玩具不是寶寶的,玩具是彤彤小朋友的。所以寶寶不能搶,更不能打其他小朋友,這樣會傷害到她,讓她感到疼痛和傷心」或者「你努力控制了自己憤怒的情緒,沒有去打小朋友,做的很好。」
4、提供建議。「寶寶如果很想玩彤彤的玩具,我們需要先和彤彤說「對不起」,她原諒了以後再和她商量「彤彤,我能和你一起玩嗎?」
5、鼓勵他回去,在旁觀察。如果另一個小朋友接受了寶寶的道歉並同意一起玩玩具,這個小衝突寶寶就自己解決了。
如果其他小朋友不願意分享,寶寶可能會沮喪或生氣。我們可以增加一個步驟:鼓勵寶寶剛才的社交行為,並示範一種交涉方式給寶寶做示範。「寶寶剛才和彤彤道歉了,特別勇敢。但是有點遺憾,彤彤沒有同意和你分享玩具。我們是重新找一個玩具玩呢還是選擇一個你最喜歡的玩具,再試試和她交換呢?」
3~6歲:
這個階段的寶寶開始上幼兒園了,家長要耐心地引導和傾聽寶寶分享交友的感受。應該讓寶寶明白交際帶來的不僅僅是歡樂,也有衝突和不愉快,在不同的體驗中學會反省自己的行為和表現,引導他們思考可以怎麼解決這個問題。Patricia老師為家長們分享了兩個方法:
1、角色扮演法
a、父母角色扮演。父母根據白天發生在自己寶寶和其他寶寶之間的矛盾表演情景劇,讓寶寶在旁觀看,表演過程中讓寶寶也嘗試模仿家長剛才表現的社交行為去解決問題。
b、玩具/手偶代入。和第一個方法類似,是增加了玩具,因為寶寶可能對大人的表演不是那麼敏感,那就可以加入玩具,用玩具增加代入感。
c、繪本閱讀。家長可以找一些關於人際關係和社交方面的繪本講給寶寶聽,讓寶寶進入故事中的角色或情節,他們可以潛移默化地學會一些社交技能。
2、故事分析法。
適用於5歲及以上的孩子。有個家長曾遇到過這樣一個情形:她帶兒子去聽音樂會,結束時家長們在聊天,她兒子總是去撩旁邊的小姐姐,手指點一下人家肩膀就趕緊跑開,做了好多次制止了也沒有用,讓這個家長感覺很尷尬。
而我們要看到的是:這個小男孩有很強的社交欲望,但是他的社交能力沒有跟上。他不知道如何和陌生的小朋友去打交道,破除和陌生人之間的冰山,所以就需要家長進行引導。具體怎麼做呢?
a、立場置換,讓孩子以第三視角去了解當時發生什麼?
詢問小朋友:如果有一天,佳佳(孩子很熟悉的人)沒事忽然拍一拍豆豆(另一個孩子熟悉的朋友)就跑掉,你在旁邊看著,你覺得豆豆會是什麼感受?是沮喪?生氣?還是開心呢?
b、引導孩子評價事件
你覺得豆豆會喜歡佳佳嗎?你覺得佳佳是有禮貌還是沒禮貌呢?
c、理解孩子的行為
但是媽媽知道佳佳一定是想和豆豆一起玩,對麼?
d、引導解決辦法,不是給出答案
如果你是佳佳,你覺得怎麼做會好一些呢?
這個方法不是由家長直接告訴孩子怎麼想或者怎麼做,而是通過對話幫助ta理解別人的感受、學會和別人和諧相處。注意的是「交流」,而不是「說教」。交流是雙向的,而說教是單向的。每說完一段話停下來,給孩子時間反應,讓ta用ta的方式來回應。
千萬不要認為寶寶還小,培養社交能力沒那麼重要,寶寶從不善於社交到擁有良好社交能力的過程是漫長的。從小我們要多多給寶寶鼓勵、支持和引導,以及給寶寶足夠的安全感,這都會幫助寶寶勇敢地邁出社交第一步!
下期《悅寶大咖說》中,悅寶園金牌講師蔣海燕老師會帶領家長們了解,如何通過繪本閱讀來有效提升寶寶的情商,敬請期待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