寶寶不合群,人緣差怎麼辦?0~6歲社交培養關鍵點全收藏

2020-11-02 悅寶園美式早教


10月30日,《悅寶大咖說》第三季微課直播第七期:寶寶如何交到更多朋友?高情商寶寶必備技巧來幫你!如約而至~悅寶園金牌講師Patricia老師為家長們細緻講解了幼兒社交發展的6個關鍵點,以及不同年齡段的寶寶該如何培養社交能力、當寶寶遇到社交衝突時該如何引導等內容。小編特意整理了這篇回顧文,帶大家了解下本次課程的重點吧~



沒有一個父母不想養出一個討人喜歡、人見人愛的寶寶。所以當寶寶在與他人相處出現膽小、害羞、不合群或是有攻擊行為時,父母往往會比較擔心寶寶的社交出了問題。那麼,這些表現真的說明寶寶的社交能力有問題嗎?

想要得到答案,家長們首先要了解寶寶不同階段社交能力的發展過程:

0~6歲寶寶的社交能力如何發展?

很多父母會認為寶寶的同伴交往才是社交,但其實生命最初的親子交往才是未來寶寶社交和情商發展的基礎。在開始的幾個月裡,照顧寶寶的父母是他們最重要的人。但隨著寶寶活動範圍的擴大、語言能力的發展,其他同伴會變得更加重要。

圖片來源:紀錄片《北鼻的異想世界》

研究表明,幼兒很早就會對其他孩子產生興趣,他們會觀察、模仿與他們相似的小孩,在一起學習、玩耍的過程中練習社交互動,解決衝突與協作,這些都是自然行為。寶寶從兩歲開始就會根據自己對別人的評判來選擇自己喜歡互動的人。

美國心理學家帕頓將0-6歲幼兒的遊戲類型,按照社交發展情況分成了為六個層級:

1. Unoccupiedplay (無所事事 )

寶寶看起來什麼也沒做,ta呆在某個固定的地方,手、腳等身體部位可能在活動,或是隨意走來走去,這種形式出現在0-2歲的寶寶身上比較多。


2. Solitaryplay (獨自遊戲

寶寶會自己一個人玩,不在意其他人玩的什麼,也沒有想要和別人一起玩。這種形式多出現在2-3歲的寶寶身上。但對於其他年齡段的寶寶來說也是非常重要的一種自娛自樂方式。


3. Onlookerplay (旁觀遊戲)

寶寶會在一旁觀察別人做遊戲或者玩玩具,可能會和參與遊戲的人聊天,但不會一起玩。多出現於2歲半-3歲半的幼兒,其他年齡的寶寶身上也會出現。


4. Parallelplay (平行遊戲)

寶寶們會離得很近或挨在一起玩,但他們的活動之間不會有交集。他們通常會玩同類遊戲,或者會模仿其他人的動作。這種形式多出現於2歲半-3歲半的幼兒,其他年齡的寶寶身上也會出現。

5. Associativeplay (協同遊戲)

寶寶們會一起玩了,但他們沒有共同的目標和互相幫助的行為,他們的遊戲也沒有規則,主要還是以個人興趣為主。一般寶寶在3-4歲之後會開始這樣玩,一直持續到學齡前。


6. Cooperativeplay (合作遊戲)

寶寶們終於開始有團隊合作了,他們對周圍的小夥伴和以及活動都很感興趣。團體活動中通常會有領導出現,每個人都有分配好的團隊角色,也會有共同的團隊目標。這樣的方式一般在寶寶4-6歲時才會出現。

可見,寶寶有時把大量時間花在獨自玩耍上,不一定代表他們存在社交問題,只是處在社交發展的不同階段。而如果寶寶在社交中出現爭搶玩具、推搡等衝突事件也是不可避免的,父母一般不必直接幹預,只需做觀察者和引導者,放手讓ta自己在歷練中學會交往。

當然如果寶寶經常表現出過度誇張和戲劇化的動作、很難控制自己的情緒、或者有較多的攻擊性行為,因此不被同伴所接受時。這時候可能會需要父母更多的注意和進行必要的幹預。

不同年齡寶寶的社交能力如何培養?

0~1歲:

1歲以前的寶寶,他們的社交對象主要是成人,作為父母的一項重要工作就是教會寶寶認識和表達這些複雜的情緒。通過不同的哭、目光接觸、笑等表情,我們的小社交家完全能和周圍人互動起來。

媽媽、爸爸、以及其他家人的撫摸、親吻等積極的回應,都能為寶寶提供滿滿的安全感,讓ta感覺舒適、自在,願意與他人互動。小小社交家的社交第一步就是在家庭中完成的。

1~2歲:

這個階段的寶寶自我認知進入一個飛躍期,ta開始知道什麼「我」這個概念,ta把自己和別人區分開來,自己去探索,不太願意與他人交流。Patricia老師給到家長們兩個建議:

1、允許寶寶獨立探索。家長需要把這個問題放輕鬆。無論是早教課上ta獨自探索或者在家一個人閱讀繪本,都不要輕易打斷他們的獨處時間,允許他們放飛自我就好了,因為這個時候要培養的正是他們的專注力和獨處能力。

2,親自示範。這個階段的寶寶還喜歡觀察其他小朋友,可能會模仿別人做的事情。所以,家長在早教課堂中,確保寶寶在教室安全的地方探索時,不妨自己享受地參與到老師正在進行的活動中。寶寶很可能因為家長享受的參與,也加入遊戲。

另外,此階段的寶寶會以自我為中心,可能會不知道怎麼表達好感而不小心傷到其他孩子。即便如此,家長依舊要給寶寶創造與其他孩子玩耍的機會。需要注意的是,在準備玩具或者零食的時候,要做到人人有份,要不然很容易出現搶奪場面。因為「分享」對這麼大的寶寶來講是沒有任何意義的。


2~3歲:

這個階段的寶寶依然延續著1歲多時以自我為中心的現象,依然會出現搶玩具、拒絕分享等行為,家長們也不要因此就認為寶寶自私或社交能力差。想讓寶寶學習如何與別人打交道,最好的辦法就是給ta充分的嘗試機會,為寶寶打造「朋友圈」

比如,吃完飯帶寶寶在小區裡散步,周末帶ta去公園、遊樂場玩,上早教中心的集體課程等。任何時候家長都不要放棄寶寶與他小朋友交流的機會,像一起坐電梯時主動和鄰居家的小朋友打招呼,邀請同事或是朋友的小孩來家裡玩等。

如果當寶寶與其他孩子有社交衝突時,這個階段Patricia老師建議家長們用直接引導法,並通過一個案例來解釋說明:

案例:一個小朋友在早教中心大廳玩自己帶去的心愛玩具,我的寶寶看見了也想玩,為了得到玩具,寶寶打了小朋友。

建議:

1、危機幹預,抱開寶寶。

2、接納、複述他的欲望,理解。「媽媽知道寶寶也特別喜歡那個玩具,也想玩。」

3、告知事實。「但是,這個玩具不是寶寶的,玩具是彤彤小朋友的。所以寶寶不能搶,更不能打其他小朋友,這樣會傷害到她,讓她感到疼痛和傷心」或者「你努力控制了自己憤怒的情緒,沒有去打小朋友,做的很好。」

4、提供建議。「寶寶如果很想玩彤彤的玩具,我們需要先和彤彤說「對不起」,她原諒了以後再和她商量「彤彤,我能和你一起玩嗎?」

5、鼓勵他回去,在旁觀察。如果另一個小朋友接受了寶寶的道歉並同意一起玩玩具,這個小衝突寶寶就自己解決了。

如果其他小朋友不願意分享,寶寶可能會沮喪或生氣。我們可以增加一個步驟:鼓勵寶寶剛才的社交行為,並示範一種交涉方式給寶寶做示範。「寶寶剛才和彤彤道歉了,特別勇敢。但是有點遺憾,彤彤沒有同意和你分享玩具。我們是重新找一個玩具玩呢還是選擇一個你最喜歡的玩具,再試試和她交換呢?」

3~6歲:

這個階段的寶寶開始上幼兒園了,家長要耐心地引導和傾聽寶寶分享交友的感受。應該讓寶寶明白交際帶來的不僅僅是歡樂,也有衝突和不愉快,在不同的體驗中學會反省自己的行為和表現,引導他們思考可以怎麼解決這個問題。Patricia老師為家長們分享了兩個方法:

1、角色扮演法

a、父母角色扮演。父母根據白天發生在自己寶寶和其他寶寶之間的矛盾表演情景劇,讓寶寶在旁觀看,表演過程中讓寶寶也嘗試模仿家長剛才表現的社交行為去解決問題。

b、玩具/手偶代入。和第一個方法類似,是增加了玩具,因為寶寶可能對大人的表演不是那麼敏感,那就可以加入玩具,用玩具增加代入感。

c、繪本閱讀。家長可以找一些關於人際關係和社交方面的繪本講給寶寶聽,讓寶寶進入故事中的角色或情節,他們可以潛移默化地學會一些社交技能。

2、故事分析法。

適用於5歲及以上的孩子。有個家長曾遇到過這樣一個情形:她帶兒子去聽音樂會,結束時家長們在聊天,她兒子總是去撩旁邊的小姐姐,手指點一下人家肩膀就趕緊跑開,做了好多次制止了也沒有用,讓這個家長感覺很尷尬。

而我們要看到的是:這個小男孩有很強的社交欲望,但是他的社交能力沒有跟上。他不知道如何和陌生的小朋友去打交道,破除和陌生人之間的冰山,所以就需要家長進行引導。具體怎麼做呢?

a、立場置換,讓孩子以第三視角去了解當時發生什麼?

詢問小朋友:如果有一天,佳佳(孩子很熟悉的人)沒事忽然拍一拍豆豆(另一個孩子熟悉的朋友)就跑掉,你在旁邊看著,你覺得豆豆會是什麼感受?是沮喪?生氣?還是開心呢?

b、引導孩子評價事件

你覺得豆豆會喜歡佳佳嗎?你覺得佳佳是有禮貌還是沒禮貌呢?

c、理解孩子的行為

但是媽媽知道佳佳一定是想和豆豆一起玩,對麼?

d、引導解決辦法,不是給出答案

如果你是佳佳,你覺得怎麼做會好一些呢?

這個方法不是由家長直接告訴孩子怎麼想或者怎麼做,而是通過對話幫助ta理解別人的感受、學會和別人和諧相處。注意的是「交流」,而不是「說教」。交流是雙向的,而說教是單向的。每說完一段話停下來,給孩子時間反應,讓ta用ta的方式來回應。

千萬不要認為寶寶還小,培養社交能力沒那麼重要,寶寶從不善於社交到擁有良好社交能力的過程是漫長的。從小我們要多多給寶寶鼓勵、支持和引導,以及給寶寶足夠的安全感,這都會幫助寶寶勇敢地邁出社交第一步!


下期《悅寶大咖說》中,悅寶園金牌講師蔣海燕老師會帶領家長們了解,如何通過繪本閱讀來有效提升寶寶的情商,敬請期待哦

相關焦點

  • 如何培養寶寶的社交能力
    導語:學齡前也就是0-3歲時,是培養寶寶們社會交往能力的重要時期。家長通過觀察發現寶寶不合群並不可怕,但要意識到:或許通過家長的幫助,寶寶可以改善自己的交際能力,可以交到朋友。那麼如何來打造我們的「社交寶寶」呢?這裡倒是有三條錦囊妙計。
  • 孩子不合群怎麼辦?做這些遊戲讓寶寶成「社交達人」
    這樣玩遊戲專「治」孩子不合群  孩子上幼兒園之後,許多家長會收到老師的善意提醒——「你們家孩子是不是太內向啦?他總是一個人坐在地上玩積木或者看書。老師給指令的時候,他心不在焉,坐在一邊看著。做遊戲時,總願意自己一個人玩,幾乎不和老師、其他小朋友交流。」
  • 孩子在學校不合群怎麼辦?培養孩子社交能力,家長應該知道這些
    不少家長常常有這樣的煩惱:孩子在學校不合群,總是形隻影單,交不到朋友怎麼辦?真替孩子感到著急。事實上,當家長有這樣的顧慮,首先應該問問孩子的想法,而不是用自己的視角去判斷孩子的感受,沒準孩子覺得沒什麼呢?
  • 3歲孩子不和小夥伴一起玩,不合群,如何培養孩子的社交能力?
    孩子不合群,和家長的教育有關孩子不會和其他的小朋友一起玩,很多父母都會擔心娃長大以後交往能力不好,寶寶出現這種不合群的情況,和家長平時的教育有很大的關係。孩子很少接觸外面家長自己帶娃,很少去接觸外界和年齡相仿的小朋友。
  • 培養寶寶社交四部曲
    2歲開始,寶寶進入社交期,作為家長,怎麼樣給寶寶正確培養社交能力呢?今天跟大家分享一下社交四部曲。1. 做好孩子的榜樣。2歲的孩子模仿能力已經非常強了,榜樣這個詞聽起來有些俗氣,但是在社交這件事件上,榜樣的力量是巨大的。只有我們大人給寶寶展現出社交的愉悅,重視與人的交往,理解對方的情緒,孩子也會模仿我們去做。
  • 寶寶在幼兒園為啥不合群?干著急沒啥用,教你幾招助娃開闊社交
    家長滿心歡喜送孩子進入幼兒園,開啟他們人生的新篇章,卻發現孩子出現了不合群的情況,這可怎麼辦?執筆:王豔微編輯:王之風定稿:蘇子後上幼兒園這件事,不論對於家長還是孩子本身來說可謂是大事一樁,這預示著他們開始走進幼兒園這個小社會了。
  • 寶寶在幼兒園為啥不合群?干著急沒啥用,教你幾招助娃開闊社交
    家長滿心歡喜送孩子進入幼兒園,開啟他們人生的新篇章,卻發現孩子出現了不合群的情況,這可怎麼辦?4、缺少社交技能在家裡,孩子是家庭的中心,家人都圍著他們轉,所以並不需要社交技巧也能很好的和家人交流。當他們進入幼兒園這個小集體時,十幾個小朋友彼此都不相識, 而且都是爸媽的心肝寶貝,誰也不會禮讓誰,這種情況下,缺乏社交能力的寶寶並不知該如何與如此多的同齡小夥伴相處,從而就出現了一個人孤零零的情況。
  • 孩子不合群、沒朋友?家長了解這5點,幫助提高孩子社交能力
    對於這些"不合群"的孩子,家長應該怎麼幫助呢?寶媽笙笙有個4歲的寶寶,孩子上幼兒園有一段時間了,但依舊很不合群,這讓媽媽感到很擔憂。每次去幼兒園,笙笙都能看到自家娃躲在一邊玩積木,而其他孩子都聚在一起玩。教室裡布滿了歡聲笑語,對比之下,兒子的安靜就顯得格外悽涼了。笙笙覺得這樣下去不好,就鼓勵孩子去跟小朋友們一起玩,可放學時詢問老師、孩子,才知道兒子又自己度過了一天。
  • 寶寶0-6歲是關鍵,若父母能做到這3點,孩子將來會很省心
    根據專家研究,孩子寶寶0-6歲是很重要的時期,換句話來說,寶寶6歲前父母怎樣培養,決定著孩子以後會成為什麼樣的人。6歲這段時間中,這段時間是孩子心理、性格、習慣培養的一個關鍵時期。換句話來說,6歲之前家長老是縱容、嬌慣、寵溺孩子,就會養成壞習慣,以後再想改過來可就難上加難了。
  • 培養孩子專注力,關鍵在0-6歲!做好這6點,長大輕鬆變學霸
    其實,0-3歲是提升孩子專注力的關鍵時期,很多家長卻忽視了!如果說寶寶小時候注意力沒有培養好,那麼就會影響孩子幼兒園、上學,甚至有的孩子不能正常上課!研究發現: 3歲孩子能集中注意3~5分;4歲10分鐘,5~6歲15分鐘左右!7-10歲是20分鐘;10-12歲是25分鐘;到了13歲以後是30分鐘。如果說我們讓3歲以下的孩子家長要求進行半個小時畫畫或者學習,其實是不現實的!孩子的自我專注力時間是達不到的!
  • 孩子膽小害羞不合群,可能與這5個因素有關,父母做引導很關鍵
    6歲之前是孩子性格形成的關鍵時期,有些孩子性格內向不合群,其實與小時候「社交智力」的發展情況有關。孩子膽小害羞又不合群,或與「社交智力」有關係像淇淇這樣在人際交往中出現害羞又不合群的情況,就可能與「社交智力」有關。那麼什麼是「社交智力」呢?
  • 孩子不合群、怕生怎麼辦,家長如何正確引導
    孩子與別的小朋友一起玩耍是其社會行為的開端,其情緒的發展、同情心的養成、與他人合作等都在這個時期形成,所以這個階段是很關鍵的,家長一定要重視。孩子的不合群是可以改變的1.提高自理能力,為避免孩子在集體生活時的難堪,家長要及早培養其良好的自理能力,否則入園後可能會因不會自己吃飯、尿褲子、不會用手紙等小事而經常被小夥伴們嘲笑,於是漸漸而變得害羞、不合群;2.增進皮膚觸覺學習,對觸覺防禦過當的孩子會排斥集體活動,糾正的關鍵是提供有益而豐富的觸覺刺激
  • 寶寶0-3歲情商培養關鍵期,父母該如何陪伴
    0~3歲是性格、習慣、意志品質形成和發展的第一關鍵期,而這些情商要素真正決定了孩子的成功和幸福快樂。美國心理學家辛普森和他的同事做過一項非常有名的研究,用20多年時間對78個人進行了長期的跟蹤研究,結果發現根據一個12個月大的嬰兒的情緒行為,就基本可以預測出在21歲以後是什麼類型的人。
  • 孩子不合群怎麼辦?| 『讓愛留守』
    孩子不合群怎麼辦?,怎麼辦?孩子不合群,怎麼辦?案例今年9歲的小林是小學四年級的學生,由於父母外出打工,他由外婆代為照顧。分析同伴交往是小學階段重要的發展任務,良好的同伴關係有助於小學生學習社交技能和策略,促進其社會行為向友好積極的方向發展,有助於培養小學生的積極情感,有助於促進小學生認知能力的提高和性格的發展。
  • 思迪姆:孩子不合群怎麼辦?小心錯誤方法讓寶寶更孤僻!
    前幾天朋友聊天和我說,她的孩子馬上3歲了,但是平時在小區裡遛彎,一群小朋友玩的不亦樂乎,但是她的孩子卻不愛和小朋友玩,要麼自己玩要麼纏著大人玩,她很擔心孩子上了幼兒園不合群,更擔心這樣的性格平時可以試著多用這些句子:「沒關係,我們可以再試試」「媽媽相信你,你也要相信自己」「慢慢來,寶寶是最棒的」,而不是急於求成,只有當孩子能從我們身上汲取到寬容、自信、鼓勵的時候,他才能將這些正能量散發出去,成為一個受歡迎的人。
  • 孩子上學後"不合群"該怎麼辦?家長應該要做好這3點,別不了解
    孩子上學後&34;該怎麼辦?家長應該要做好這3點,別不了解現在很多家庭由於只有一個孩子,因此家人對孩子也是非常寵愛,這樣的話就很容易讓孩子形成以自我為中心的性格,在以後進入幼兒園之後,孩子由於不能得到在家裡一樣的關注,有可能會出現變得不合群的現象,這對於孩子的身心健康發展都是不利的。
  • 孩子在幼兒園"不合群"?父母做好這5點,提升娃的社交能力
    父母有這樣的擔憂也無可厚非,畢竟這是孩子第一次自己面對集體生活,如果不合群被排擠的話,可能會影響到他們後續的校園生活。原因大多如下:①性格問題性格也會影響到孩子在幼兒園裡的生活,一個不合群的孩子,大多存在一些性格問題。比如比較內向,不敢或者是不喜歡和其他小朋友說話,慢慢地就變得不合群了;或者孩子在家被慣壞了,嬌生慣養性格很壞,這類孩子在幼兒園裡通常也不合群,容易被排擠。
  • 為啥孩子在幼兒園不合群?教你3招讓孩子人見人愛,提高社交能力
    那麼家長如何應對孩子在幼兒園不合群的情況呢?另外,可以多帶孩子參加社交活動,或者是去朋友家,可以讓孩子多與年齡相仿的小夥伴玩耍,見的人多了,孩子自然不會怕生,更容易放鬆下來。當然,父母不要急於催促孩子一定要打招呼,一定得跟小朋友交換玩具等等,而是做好示範和引導,對於性子比較慢熱的孩子,父母可以暫時先放放。
  • 武漢兒保中心:培養優質寶寶,關鍵抓住0-3歲大腦發展黃金期
    培養優質寶寶,關鍵抓住0-3歲大腦發展黃金期 「同是一起長大的孩子,為什麼會有這麼大的差別?」好像有些從小就聰明機靈、學習能力強;而有些從小就表現愚鈍,雖費了九牛二虎之力,成績仍然「慘不忍睹」,總是比別人 「慢半拍」;還有些從小就任性、嬌生慣養(我一直很鄙視那些縱容或溺愛孩子的人),整天調皮搗蛋、惹是生非…… 回憶一下你的那些小夥伴,是不是也有這樣的情況?我想肯定有!為什麼會出現這種情況呢,這就要把目光轉向父母了。古語講得好,三歲看大,七歲看老!
  • 如何培養0-1歲寶寶的情商,怎樣建立安全感?6點實用建議送給你
    今天先來分享0-1歲孩子的情緒發展內容,以及情商培養方法。1-3歲、3-6歲的內容會在後續文章裡介紹,記得關注哦。01 寶寶的每個表情都是有用的寶寶出生後,我們在他臉上最常看到的兩種表情就是哭和笑。02 6個養育重點,培養高情商的寶寶看完了0-1歲寶寶情緒發展的三大特點,會哭、會笑、會害怕,我們再來看看哪些養育方式能夠促進寶寶情商的發展,哪些誤區需要避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