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段時間陸陸續續地有家長在各個平臺上向我們諮詢:
孩子是自閉症,什麼方法是最有效的?
自閉症怎麼訓練?
吃藥管用嗎?
孩子剛被診斷為自閉症,家長通常一下子就慌了神。了解了一圈,嘗試過五花八門的療法,康復之路上踩過無數的「坑」,孩子的情況卻也不見起色。
因為自閉症的發病率逐年攀升以及心智障礙群體的不斷擴大,家長們對於康復治療都有著極大、極緊迫的需求,導致了目前的幹預市場良莠不齊。
早在2015年,中國環球網、人民網等都轉發了《財新周刊》一篇名為《自閉症醫療騙局》的報導,其中揭露了一批「莆田系醫院」兜售神奇療法進行連環欺詐,騙取不義之財的惡行。
他們大肆推廣「生物修復法」、「神經修復技術」等等號稱可以徹底攻克兒童發育疾病的「神奇療法」,利用這些家長急迫的心情,大發「災難財」。
這些價格不菲見效甚微的「神奇療法」不僅能輕而易舉地掏空一個家庭數十年的積蓄,最重要的是還耽誤了孩子最佳的康復期。
為了避免落入騙子的圈套,家長們一定要先明白一個概念,那就是:自閉症是一種先天性的神經發育障礙,目前醫學界還未找到明確的病因,也沒有任何藥物顯示對自閉症的康復有效。
自閉症雖然是「病」,但是卻無「藥」可醫。
目前唯一被證實科學有效的方法就是「行為幹預」,也是治療自閉症最常見的康復手段之一。
什麼訓練方法最有效?
現在我們基本都了解到自閉症這種特殊的病症,只能採取「行為幹預」的方法來幫助孩子建立起社會適應性行為。
那麼在眾多的行為療法中,什麼樣的方法對於自閉症孩子而言才是行之有效的方法呢?
大家都知道,這個世界上沒有完全相同的兩片樹葉,也沒有完全相同的兩個自閉症孩子。甚至是同一個自閉症孩子,他在前一刻跟後一刻都有可能出現截然不同的反應。
所以針對自閉症孩子的訓練來說,他的多變性和不確定性就是他們訓練的複雜和難度所在。
孤獨症領域的實操專家杜佳楣老師根據她數十年的一線教學經驗,幫家長們總結了三個選擇幹預方法的要點:
01
需要針對孤獨症的核心缺失進行訓練
有些家長覺得,孤獨症孩子的核心特徵就是語言障礙、溝通障礙、不與人交往等等。但其實這些障礙最核心的根源就在於孤獨症孩子的動機不夠。
比如他們缺乏識別環境中社交刺激的能力,這個缺失就導致了其交往動機的缺失。
不主動的跟別人打招呼、不跟別人眼神接觸、不想了解別人的想法、不對別人的問候給予回應,也不願意與別人分享自己的玩具、興趣、愛好、情感,更不會主動發起或者維持社交活動,這些都是因為孩子交往動機的缺失的表現。
而語言溝通能力的缺失也是同樣的情況:不會說話的孩子不想開口學說話,會說話的孩子也不願意說話,他們有時候寧願用手勢來表達自己的需求。不會主動提出話題,也不喜歡主動提出需求......
所以對於孤獨症孩子來說,正是因為動機這個核心因素的缺失,導致他們出現多個領域關鍵技能的缺失。
所以如果有一種方法能準確針對孩子的動機進行訓練,那這種方法應該是一種比較有效的方法。
02
要教會家長靈活地處理孩子所遇到的問題
科學的康復訓練都會著重強調的一個概念就是:家庭共同成長體系。
所以孩子得了自閉症並不是他自己一個人的問題,而是需要整個家庭一起面對、一起行動的事情。
因此,一個好的幹預方法在提升孩子能力的基礎上,也需要教會家長們靈活地去處理生活中孩子會遇到的問題。
這種方法並非是讓家長「依葫蘆畫瓢」,而是教會家長遇到不同的問題如何用專業方法去進行分析,然後一步步地去解決。
畢竟我們在機構訓練的時間十分有限,家長們如何把握好在家庭中的時間也是決定孩子康復程度的關鍵因素之一。
03
針對不同的孩子要有不同的訓練方案
之前我們也說到過,這個世界上沒有完全相同的兩個自閉症孩子。
雖然社交溝通障礙、興趣狹窄以及重複刻板行為是自閉症的主要特徵,但個體之間的表現卻千差萬別。
比如,有些自閉症的孩子在語言方面能力比較差,教學就需要有針對性地著重訓練孩子的模仿發音與口肌;肢體協調性比較差的孩子,教學就會著重鍛鍊孩子的大肌肉等等。
所以自閉症孩子的訓練必須要有「針對性」,並且在這個過程中不斷對孩子目前的能力水平進行評估,來及時調整訓練方案。
也就是說要「缺哪練哪」,這樣我們才能做到有的放矢地進行訓練。
如果有一種方法能夠滿足以上這三點要求,那對我們孤獨症孩子康復而言這種方法應該是非常有效的。
所以家長在選擇正確的幹預方法的時候,一定要注意方法的科學性與有效性,切勿病急亂投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