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師大博導8年走遍四川 完成四川方言語音地圖

2020-12-25 環球網

廣元旺蒼方言調查。

周及徐的學生到鄉下作方言調查。

四川師範大學文學院語言學專業語言學教授、博士生導師周及徐和他的方言調查工具「電子聲門儀」。

方言孤島

南 充 屬於湖廣方言區,在南充發現南路話,相當於在稻田裡發現了一塊麥田。這在語言學上稱為「方言孤島」。

南充方言調查:有人講「南路話」

四川師範大學文學院307,是語音實驗室。一排排電腦,連著語音資料庫,每個顯示器旁邊,都有一個耳機。平常,周及徐帶的博士、碩士,就在這裡研究語音圖譜、方言發音……

中午12點,周及徐電話響了,是研二的李敏打來的。

「周老師,下午的語言學沙龍我不參加了,我在南充做調查。」

「那邊調查怎麼樣啊?」「已經調查了三個方言點了,發音很理想,錄音也很清楚。」李敏突然提高聲音,「在龍蟠鎮的大通,發現了南路話!」

周及徐介紹,沿著岷江,從都江堰開始,一直往下到樂山、宜賓,整個岷江行程一個「L」型。在岷江以西以南,語音屬於南路話,比如樂山、夾江、崇州、大邑、溫江。而以東、以北,則屬於湖廣話,比如重慶、成都、南充。

李敏有些興奮,但周及徐卻並不感到意外。在此前的調查中,一些湖廣方言片區,也發現有人講南路話。

「那你繼續調查嘛,回來後我們再來跟其他南路話進行比較、校聽,如果確證了,我們的方言地圖上,又可以增加一個南路話的方言點。」周及徐告訴李敏。

李敏是上周從成都出發的。此前,周及徐給李敏安排了調查任務,本來是安排了兩個人,但另一個同學有事情,所以李敏一個人去了。更早的時候,周及徐跟李敏規劃了調查區域,把這次方言調查的點選在南充的蟠龍鎮,8年來,四川的方言調查已經進行得差不多,只剩下一些零星的區域沒有調查。

選好方言點後,李敏通過學校的同學,聯繫了當地的語音發音人。選取發音人,幾個條件,首先是要受教育程度不能太高,然後是土生土長的人,年齡在70歲以上的,口齒清楚,必須是男性。「女性的語言適應能力太強了,容易被其他方言影響。」

選好了發音人後,李敏從學校開了介紹信,就直奔南充去了。李敏隨身帶著電腦和錄音設備,以及一本錄音文本。在發音人前,她擺好電腦和錄音設備,拿出錄音文本,讓發音人對著話筒念。錄音文本一共3500個字。這套錄音設備,是從國外進口的,錄音軟體也非常先進,發音人念了發音後,軟體自動把這個字截取下來,形成單獨的一個字的發音。

方言地圖

目前,周及徐的課題組,已經採集了整個四川140 多個方言片區。在採錄的同時,課題組也製作了四川方言 地 圖 ,目前,地圖已經接近完成。

建語音資料庫完整描繪四川方言

周及徐為四川方言語音建資料庫,已經進行了8年。

1998年,周及徐在川大開始讀博士,2001年博士畢業後,進入上海博士後工作站。從博士後工作站出站後,又到美國賓夕法尼亞大學做了一年的訪問學者。

在上海博士後工作站,周及徐師從潘悟雲。最開始都是做文獻,做上古音方面研究,偏重音韻學。這天,潘悟雲告訴他,現在研究方言語音,完整描寫方言語音體系的比較少,語言變化很快,這些工作需要人去做,其他一些省已經有人開始做了,但四川還沒有人去做。潘悟雲的這番話,奠定了周及徐四川方言語音研究的方向。

2007年,周及徐進入川師大,隨後開始了對四川方言的語音建立資料庫和研究。

那年暑假,他背著一臺電腦,獨自跑到雅安,在名山、漢源等區縣轉了好大一圈。因為修水庫,漢源老城幾乎成了空城。好不容易找到一位老鄉,攀談分析後,周及徐發現這個老鄉是理想的發音對象,於是趕緊採集了錄音。

去年,再去漢源,原來採錄老鄉的地方,已經成了一片空闊的水域。「如果不去採集發音,人們搬遷融合,方言就消失了。」

通過一年的工作,周及徐發表了一些論文,隨後成功申請到國家課題。申請到國家課題後,研究進行得非常順利。有了課題這個平臺,其他很多學校的老師也加入進來,自己帶的很多學生都加入進來。

周及徐給課題組的成員進行培訓,從音韻學等專業的角度,讓大家認知四川方言體系,辨別發音人的發音是不是純粹的當地土音,以及整個工作流程,每個人熟練掌握。然後,大家就分頭做田野調查,到各個縣的方言點採錄方言語音。每個縣都必須有採錄,有些縣方言複雜,還得採錄幾個點。

整個採錄工作非常嚴謹,如果發現不合格,還要重新採錄。回來整理後,交給周及徐反覆校聽、修改、溝通,定下來後,形成資料庫。按照音系規律,把發音切分開歸納好,做成音檔資料庫。「我們採集的語音,不能只光聽就行了,要做到能夠進行語音圖譜分析,要想到幾十年以後或者更多的人要來做分析,可以用這個做標本。」

目前,140多方言的語音資料庫,保存在語音實驗室電腦裡。等四川整個方言體系調查完了後,將用這個資料庫寫書出版,成為紙質的和光碟。

在採錄的同時,課題組也製作了四川方言地圖,目前,地圖已經接近完成。

「很多人只是把我們的工作作為一個純粹的學術研究。其實方言也是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一部分,我們做這個工作是很有意義的。」周及徐說。

方言危機

這些年,周及徐也感到 了 緊 迫。如果現在不記錄,再過二十年,講純正四川方言的老人都去世了,地道的成都話都找不到了。

講四川方言的人多,但未來也不容樂觀

實際上,關於四川方言語音的調查,歷史上有過兩次。

第一次是在抗日戰爭時期,就是1945年前後。當時大批語言學大腕隨著中央研究院史語所搬來四川,在宜賓李莊駐紮。他們就在四川做了第一次這個調查,但是當時調查有局限,學生來代表家鄉發音,學生出來後,發音有很多偏差,而且當時沒有錄音。上世紀80年代,臺灣把它整理出版了,大概1000多頁。

第二次調查是在大躍進時期。1956年組織的全國方言調查,是由四川大學、四川師範學院,還有西南師範大學聯合調查的,1960年做了總結,發表在四川大學一個學報上。出的書只有大概100頁的樣子。此後,就沒有再做過大規模的方言調查。

時隔五十多年後,當周及徐再次用現代技術手段進行第三次調查時,很多講地道四川方言的老人卻正在漸漸減少。

四川省語言學會理事黃尚軍介紹,全世界講得最多的語言是漢語,而漢語裡講四川話的人最多,但四川方言仍然面臨著消失的危險。

黃尚軍介紹,很多大學生,剛剛進校時一口方言,後來覺得土,不好意思講,幾個月後都一口成都話了。結婚生孩子後,也不注重娃娃學普通話。「我覺得不準娃娃說四川方言不對,俗話說『二天變鬼都找不到地方領錢了』。」

在四川方言的發展過程中,有很多詞彙消失了。黃尚軍曾寫了一篇論文,就是關於近百年來四川方言詞彙的演變。

對於黃尚軍的感受,周及徐也有同感,現在幼兒園都講普通話,「十幾二十年後,他們長大了,就再也不會講標準成都話了。」這些幾百上千年形成的四川方言,一旦消失就找不回來了。周及徐認為,方言演變是經濟文化在推動,是大趨勢,阻止不了,幾千年來人類語言一直在變化,所以只能保存。現在全世界都面臨這個問題,國外的語言學家也在做這個事情。

這些年,周及徐也感到了緊迫。如果現在不記錄,再過二十年,講純正四川方言的老人都去世了,地道的成都話都找不到了。所以,周及徐鼓勵學生講方言,「如果你連自己的方言都不會去分析,只會說普通話,那你的音韻學就沒學好。」

周及徐說,採錄工作雖然為了學術研究,但也是為了給四川人留住文化的根。四川方言怎麼形成的?成都溫江為何講話不一樣?你的老家處在方言地圖什麼位置?請關注本報系列報導。 華西都市報記者苟明攝影吳小川

相關焦點

  • 四川畫家手繪《中英文版成都話》 用圖片方式記錄傳承方言文化
    四川畫家手繪《中英文版成都話》 用圖片方式記錄傳承方言文化 來源:人民網-四川頻道  王波  2015年11月03日05:00   人民網成都11月3日電(王波)日前,有媒體報導:四川師範大學博士生導師周及徐花8年時間走遍四川完成四川方言語音地圖,他表示,如果現在不記錄,再過二十年,講純正四川方言的老人都去世了
  • 四川方言很多詞彙在消失 20年後找不到地道成都話
    更早的時候,周及徐跟李敏規劃了調查區域,把這次方言調查的點選在南充的蟠龍鎮,8年來,四川的方言調查已經進行得差不多,只剩下一些零星的區域沒有調查。  選好方言點後,李敏通過學校的同學,聯繫了當地的語音發音人。選取發音人,幾個條件,首先是要受教育程度不能太高,然後是土生土長的人,年齡在70歲以上的,口齒清楚,必須是男性。「女性的語言適應能力太強了,容易被其他方言影響。」
  • 說方言,是川人最驕傲的選擇 | 四川方言
    當人們很多年以後再看到這些方言詞的時候,也能想像出彼時的情景習俗。 比如四川方言裡有一個詞叫做「裝舅子」。這個詞是諷刺一個穿戴太講究,或者穿著不合時宜。後來也引申為諷刺某人裝腔作勢。為啥子是「裝舅子」,不是「裝么兒」、「裝堂哥」呢?因為以前四川有一個習俗,姐姐或者妹妹出嫁時,其哥哥或弟弟一定要穿戴十分整潔去送親。
  • 「扯把子」的四川方言近日開課了,四川話到底有多魔性?
    現今四川話形成於清朝康熙年間的「湖廣填四川」的大移民運動時期,是由明之前流行於四川地區的蜀語和來自湖廣、廣東、江西等地的各地移民方言逐漸演變融合而形成的。四川話是流行於川渝地區及周邊省份鄰近地區的主要漢語言,約有1億2千萬的使用者。四川話是如何被大眾喜愛的?文化輸出在早些年移動網際網路還沒普及的時候,我們就知道有這麼一位四川成都的老藝術家。
  • 四川方言的歷史發展 四川禁忌語 四川方言概況(下)
    四川方言的歷史發展 四川禁忌語 四川方言概況(下)摘要:四川話,又稱巴蜀方言,屬漢語西南官話。現今四川話形成於清朝康熙年間的「 湖廣填四川」的大移民運動時期,是由明之前流行於四川地區的 蜀語和來自 湖廣、廣東、江西等地的各地移民方言逐漸演變融合而形成的。
  • 四川難懂方言top10!第一名竟然是……
    來源:大成都(dachengdu)老話說的好啊xio好四川話,走遍天下都不怕在大力普及普通話後方言也被喚醒要傳承下去>不過在四川,每個城市都有自己的鄉音可能隔壁郊縣的都聽不懂你在說啥子四川方言難懂?△李伯清之前,有媒體對2002人進行了一項關於方言的調查62.8%的人會說家鄉方言65.8%的朋友認為方言包含家鄉的歷史文化
  • 四川方言和湖北方言到底多相似?四川人:湖北話和四川話沒區別!
    你們知道方言怎麼來的嗎?那是漢族的先民開始時人數很少,使用的漢語也比較單純。後來由於社會的發展,居民逐漸向四周擴展,或者集體向遠方遷移,或者跟異族人發生接觸,漢語就逐漸地發生分化,產生了分布在不同地域上的方言。最近小傑發現,四川居民講話和湖北居民講話的方言竟然是出奇的一致啊!要知道這兩個省份可是相隔百裡,接下來讓我們一起來探秘一下到底是什麼原因吧!
  • 四川人嘴裡的「寶器」究竟是啥子寶貝|四川方言
    | 方言十八扯 025哪個四川人身邊沒有一兩個「寶器」。區別是,有的寶器是真的「寶器」,有的寶器是屬於你一個人的「寶器」。這些方言詞在今天的重慶、貴州、湖南等地還能聽到。而正因為如此「寶器「一詞並不專屬於四川地區,上述渝貴湘地區也有在使用,只不過意思上有細微的差別。如果你要說一個重慶人是」寶器「,他估計會直接和你翻臉,在重慶話裡面「寶器」可以理解為說某人不夠格,行為談吐沒有水準。
  • 四川師大附中簡介
    四川師範大學附屬中學是一所具有近60年辦學歷史的純公辦學校,簡稱「四川師大附中」或「川附」,是四川省首批重點中學、四川省首批授牌的國家級示範性高中。 高中部坐落在風景優美的獅子山麓,緊鄰書香四溢的四川師範大學,現有44個教學班,學生近2500餘人。校園環境優美,建築面積近50000平方米,多媒體室、語音室、計算機室、實驗室等設施設備一流、功能齊全,有20餘萬冊館藏圖書,有寬敞現代的學生食堂,有美觀大氣的塑膠運動場。初中部位於交通便捷的蓮桂路口,蓮花小區旁。
  • 四川方言裡的「豬」
    古人說「方言俗語,皆有所據」,那麼「溜溜」一語是否也有古語可據呢?為此我們不得不追溯到2000多年前的春秋時期。據《左傳》記載,公元前946年(魯定公十四年),衛國夫人南子與宋國公子之間有不正當關係,民間就此事流傳出一首民歌,其中一句是:「既定爾婁豬,盍歸吾艾豭?」  婁豬的「婁」,這個字原本特指母豬,到宋代《集韻》裡已經將「婁」作為了豬的泛稱。
  • 風雨60年桃李滿天下--不斷奮進的四川師大
    1946年,川內知名人士、原東北大學理學院院長李季偉教授等人倡議,利用原東北大學校舍、遷餘的部分圖書、設備與羈留的川籍和南方籍為主的大量師資和三分之二學生,續辦高等學府,籌備成立私立川北農工學院,李季偉教授在《國立東北大學遷移後三臺高等教育當如何調整芻議》一文中指出:為「乘東北大學遷移後,就其原有設備,因地制宜,改設川北農工學院,以期造就經濟建設所需之高級技術人才,以圖川北農工生產事業之現代化」,引起各界人士關注
  • 四川方言丨胡華強:說「瓜」
    「瓜」的基本意思就是「傻」,但在成都方言裡,「瓜」的含義遠不止於此。表示「傻」的意思:你好瓜啊,這麼簡單的題都答不出來!表示尷尬:當著大家的面你揭他的老底,弄得他好瓜啊!表示不入流:大家都很隨便,你何必那麼瓜兮兮的嘛?
  • 四川話,四川人都聽不懂的話
    四川話,四川人都聽不懂的話四川方言的數量有多恐怖?,走遍天下都不怕四川人好學尤其是愛學別個地方的方言大街上隨便問個四川人都能給你說道兩句「自貢內江從來不承認自己捲舌」「成都人說話既牙尖又好聽」相互傳遞雖然四川話各個地方有各個地方的特色(會粵語的同學:感覺有被冒犯到)但這絲毫不影響「學好四川話,走遍天下都不怕」這個既定事實
  • 四川妹子教AI助手天貓精靈學四川話,月賺10萬
    近日,阿里巴巴宣布,旗下的人工智慧助手天貓精靈可以說四川話了。也就是說,你在使用天貓精靈的時候,如果用到鬧鐘、天氣、你想我猜等日常生活及娛樂功能時都可以用四川方言來對話。人工智慧助手學會一種方言,似乎沒什麼大不了的。
  • 英文版四川話教材出版 或為四川方言對應英語的唯一出版物
    當川話10級碰撞到英語4級!恐怕沒得點造詣也是看不懂的哦。你知道四川話裡的「好生抬起」、「把腳腳逗起」、「撈起」、「列宗活路」用英語怎麼說嗎?還記在被英語四、六級,託福、雅思、GRE等考試「虐」的日子裡,曾咬牙切齒說「有本事讓外國人來翻譯我們大四川的方言!」嗎?事實上,在百年前的蜀地,金髮碧眼的「歪果仁」們真的操著一口接地氣的四川話。兩年前,華西都市報曾對四川大學華西醫院近百年前的「英譯川」中文教材進行了詳細報導(2013年10月05日),如今,這本外國人學說四川話的「歷史見證」重新走入人們身邊,正式出版銷售。
  • 膝蓋叫「kei膝門兒」向後靠叫「pen」 有音無字的川話你會嗎(組圖)
    方言之奇  收錄那些「有音無字」的川話  「我們通常說的打耳光,四川人會說piang你兩耳屎,那piang字怎麼寫呢,就不知道了。」此外,就像北京話帶「兒」音,川話也習慣在詞語後面加上本地特有的後綴,例如把腳趾稱作「腳趾拇兒」,無名指叫做「邊指拇兒」。還有一些川話,有自己特有的構成,例如我們把麻雀叫做「麻拐子」,形容人高興,則用一長串「歡(讀做huái)喜拐拐打難蛋」來表現。「不過時代終究是變了,這些老一輩說起來津津樂道的方言,即使是現在本地的年輕人也並非都知曉。」汪啟明的語氣有些遺憾。
  • 【方志四川•方言志音頻】《四川方言的來龍去脈》第30期:德陽話
    四川省地方志工作辦公室、成都故事廣播FM88.2傾力製作 方言文化傳承專題節目——《四川方言》,帶你回望四川方言千年發展歷史,在鮮活接地氣的四川方言中感受巴蜀文化獨特的魅力。各位聽眾,各位網友,歡迎收聽《四川方言》節目。我是浩岷。今天我們將要去的地方是距離成都大約78公裡的德陽市。
  • 四川首次推出「暖冬陽光地圖」 邀全國遊客來川曬太陽
    來源:中新網四川 中新網四川新聞12月8日電 (唐倩 肖奉琳)8日,由四川省文化和旅遊廳主辦的「冬季到攀西曬太陽」四川冬季旅遊資源專題推介會在成都舉行。
  • 明末清初,四川實行「兩廣填川」後,為何四川不說「廣東話」?
    隨著普通話的流行,全國各地之間的人們相互交流,也減少了許多讓人尷尬的局面,但是一些地方的方言依然讓絕大多數人都聽不懂。比如說廣東話聽起來很高大上的樣子,實際上對於不懂的人來說,比天書不差多少。而就是古代明末清初的時候,四川因為人口稀少,所以實行了所謂的「兩廣填川」,理論上大量的廣東、廣西進入了四川,可實際上之後的四川人很少會講廣東話,這是為何呢?可能很多人對於「兩廣填川」存在於某種誤解,在當時所謂的兩廣,並非我們現代人所理解的廣東與廣西,而是湖廣,也就是說湖南、湖北與廣東、廣西。
  • 四川方言丨胡華強:拽
    1、zhuǎi,有「拉」的意思,如「生拉活拽」(川渝方言說「生拉活扯」);2、zhuāi,意思有兩個,一是「拋」「扔」,如「拿骨頭拽狗」,二是「腿腳有毛病,走路不靈便」;3、yè,同「曳」,如「曳光彈」。這樣一考察,我們就猛然明白,川渝方言中這個廣為流行的「拽」字,竟在咱母語中真有其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