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晚我讓妻子給孩子錄製一個視頻,讓孩子介紹一種閱讀方法,就是在閱讀時在書上同時做好標記符號,以便下一次閱讀時知道哪些是重點、哪裡有不懂的,從而節省閱讀時間,更好的掌握知識。
這個方法我很早就教給孩子了,孩子也經常使用,因此現在我想錄製個視頻,然後上傳到網上。但是在錄製的過程中,卻問題頻發,整的我妻子後來說「咱孩子智商是不是有問題」。
事情是這樣的,孩子一開始表達時,存在很多問題,比如她說「記住興趣」,「興趣」怎麼能「記住」呢?但是這些問題卻屢教不改,明明我妻子告訴她這樣做不對,不要這樣說,但是下一次依然犯同樣的錯誤,或者說,下一次記住了,再下一次時又出現這種同樣的錯誤。
是不是很多父母在輔導孩子作業時也有這樣的感覺?屢教不改,明明都告訴孩子好幾遍了,但是孩子每次依然都犯同樣的錯誤。孩子的這樣表現怎能讓父母不感到氣餒,怎能不懷疑孩子的智商呢?
其實這還真不能完全怪孩子智商問題,嚴格來說,更多的是父母的教育方法存在問題,他們的教育方法違背了人的思維原理,這才導致了孩子屢教不改。
父母在教育孩子時,習慣採用指出孩子缺點不足,然後通過講道理、批評指責或者打罵等方式教育孩子,迫使孩子改正,這樣的教育方式被我稱之為「否定式教育」。絕大多數的父母都是在採用這樣的教育方式。
但是這樣的教育卻嚴重違背了人的思維原理。
因為人的思維加工通常運用的是圖像,而不是文字語言或者其他的符號。比如我說「給我拿個蘋果」,我們頭腦中出現的圖像是「蘋果」這個客觀的物體形象,而不是「蘋果」這個詞。無論我們是思維還是記憶,大腦最通常調用加工的就是這種圖像。所以,當我們說任何的語言時,大腦往往是把文字符號轉換成圖像,然後再進行思維加工。圖像加工,這就是我們人的思維特點。
建立這個思維原理的基礎上,當我們指出孩子的缺點時,錯誤的方式不僅沒有幫助孩子改正錯誤,反而在孩子頭腦中加劇了這種錯誤思維圖像。
比如說,我們看到孩子寫作業拖拉磨嘰,我們就會教育孩子:「別磨磨唧唧,別開小差。」而這樣的語言傳導到孩子的大腦後,孩子大腦就構建了「磨磨唧唧、開小差」的形象。因為你無法構建「別磨嘰、別開小差」,這需要大腦進一步思考「不磨嘰、不開小差」是什麼樣子,然後才能構建。顯然,我們的大腦沒有那麼勤快,因此也就無法構建積極的心理意象。
於是,我們這種越是否定孩子缺點的教育方式,反而越是加劇了孩子不良心理圖像。當他再遇到同類的問題時,大腦中首先出現的還是錯誤的心理圖像,於是孩子也就再一次犯同樣的錯誤。
說到這裡,父母也應該明白了,為什麼我們越是強調孩子的錯誤,越是不讓他們犯這類錯誤,孩子越是容易犯的原因了吧。
那父母應該怎麼做呢?難道由著孩子自由發展?
肯定不是了。
其實明白我們的思維認知規律,我們就應該懂得如何教育孩子了。
其實,如果有朋友看過我的《肯定式教養》專欄的話,就應該明白如何做,因為我的「肯定式教養」理念中,專門有一章就介紹了人的這種思維特點,並且告訴父母們應該如何做。這也是我為什麼一直認為「肯定式教養,才是最理想的教養方式」的原因,因為它遵循了我們的規律。
當面對孩子錯誤時,我們不要強調孩子的錯誤,而應該直接糾正孩子的錯誤,告訴他應該怎麼做。然後當孩子做對時,積極的肯定表揚他,強化正確心理圖像。
比如說孩子演講出現錯誤時,我不應該說「記住興趣」這裡不對,而應該告訴她,這個地方最好這樣說「記住知識」,從而讓孩子構建正確的心理圖像。這樣不斷強化,孩子下一次到這個地方時,就會首先聯想到正確的心理圖像,做出正確的表達。
再比如說,當孩子粗心時,父母不要總是跟孩子強調「不要粗心,要細心」。說這些都沒用,因為這就是在跟孩子強化「他是粗心的」心理圖像,只會讓他越來越覺得自己粗心。正確的做法應該是教會孩子一套避免出錯的方法,然後當孩子有細心表現時,就肯定表揚他的細心,從而讓孩子建立「自己是細心的」心理圖像,從而會變得越來越細心。
看到這裡,父母們也應該懂得孩子為什麼屢教不改了吧?這不僅僅是孩子的問題,更主要是父母教育的問題,採用了錯誤的「否定式教育」。
父母應該學會用「肯定式教養」的理念教育孩子,這樣孩子才會避免強化錯誤心理圖像,從而可以避免重複同樣的錯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