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至是二十四節氣之一,而且是其中最重要的一個節氣。冬至是按天文劃分的節氣,古稱「日短」、「日短至」。冬至這天,太陽位於黃經270度,陽光幾乎直射南回歸線,是北半球一年中白晝最短的一天,相應的,南半球在冬至日時白晝全年最長。
冬至節的由來
冬至過節源於漢代,盛於唐宋,相沿至今。《清嘉錄》甚至有「冬至大如年」之說。這表明古人對冬至十分重視。人們認為冬至是陰陽二氣的自然轉化,是上天賜予的福氣,。漢朝以冬至為「冬節」,官府要舉行祝賀儀式稱為「賀冬」,例行放假。《後漢書》中有這樣的記載:「冬至前後,君子安身靜體,百官絕事,不聽政,擇吉辰而後省事。」所以這天朝庭上下要放假休息,軍隊待命,邊塞閉關,商旅停業,親朋各以美食相贈,相互拜訪,歡樂地過一個「安身靜體」的節日。唐、宋時期,冬至是祭天祭祀祖的日子,皇帝在這天要到郊外舉行祭天大典,百姓在這一天要向父母尊長祭拜,現在仍有一些地方在冬至這天過節慶賀。
冬至的傳說
1在以前的老北京有著「冬至混沌夏至面」這樣的說法。據說漢朝時,北方的匈奴時常騷擾邊疆地區,使百姓不得安息。但是的匈奴部落裡面有渾氏和屯是兩個首領,十分的兇狠和殘忍。百姓們對他恨之入骨,於是百姓們就用肉餡包成角,取「渾」與」屯「的音,叫做餛飩。百姓們吃了混沌,就乞求平息戰亂,希望過上平靜安寧的日子。因為最初製作餛飩就是在冬至的這一天,所以在冬至這天家家戶戶吃餛飩。
2冬至時河南人吃餃子的俗稱叫做」捏凍耳朵「。為什麼要這樣叫呢?相傳南陽醫聖張仲景在長沙做官告老還鄉回南陽的時候正是大雪紛飛的日子,天氣極為寒冷。而在路途中他發現南陽的百姓們衣不蔽體,有好多人的耳朵都被動爛了,他的心裡很難過,就叫他的弟子們搭了個棚子,把肉、辣椒和一些驅寒的藥材放到鍋裡面煮,煮過之後撈出來剁碎,用麵皮包成像耳朵一樣的形狀,然後再放入鍋裡面煮,做成了一種叫做」驅寒矯耳湯「的藥物送給百姓們吃。百姓們吃了過後耳朵恢復如初。後來每次到了冬至的時候,人們都模仿做著吃,所以形成了」捏凍耳朵「這種習俗。此後人們稱這種食物為」餃子「,還有的人們叫它為」扁食「,人們紛紛傳說吃了冬至的餃子的人耳朵不會被凍壞。
冬至的到來,說明天氣也漸漸的冷了下來。冬至完了就是年,數九過後便春天,寒冷的天會轉暖。把煩惱放昨天,要懂得珍惜眼前,給自己加油打氣,定會有收穫滿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