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中國推出的世界矚目的一帶一路政策中,中亞是關鍵性地區;中國打擊三股勢力,中亞地區國家是最重要的合作夥伴,中亞從原本歐亞大陸腹地一塊不受人重視的地區一躍而成舉重若輕的戰略樞紐地帶。可是,中亞地區的範圍在哪裡?生活著什麼樣的人民?他們的祖先是如何在這裡生根發芽?他們又是如何影響這一地區?
歷史上似乎從來沒有明確地定義和描述過中亞的地域範圍和生活在這個地區的人民,可以表明中亞身份的符號來自於家族,部落,地域和宗教信仰等多方面的相互聯繫,這是一個複雜的多層次含義的概念。鑑於該地區大多數人口遊牧的生活方式,行政區劃並不是一個重要概念:擁有了人口就等於擁有了版圖。
千年以來中亞地區已發展成中國、印度、伊朗、地中海沿岸等東西方區域之間的橋梁,近幾個世紀以來,俄羅斯對中亞地區擁有著最大的影響力,這片地區也是薩滿教、佛教、拜火教、猶太教、基督教、伊斯蘭教和其他一些宗教的匯集地。無論是民族語言還是政治和文化邊界都在不斷變化,它連接著兩個相互影響又有著許多本質不同的生活方式。生存於此的人們處於不同的地理環境中:定居於綠洲或遊牧於稀樹草原上。古代的東方和中世紀時期的歐洲把這片地區看作文明的邊緣,而當代的歷史學家則把這裡視為歐亞大陸的心臟地帶和支點,在這片廣袤的地區裡曾經產生過現代文明之前最為遼闊的帝國。
中亞地區佔有地球陸地面積的七分之一約兩千萬平方公裡,今天中亞地區的西部主要是一些從前蘇聯獨立的穆斯林國家,包括土庫曼斯坦,烏茲別克斯坦、哈薩克斯坦、塔吉克斯坦、吉爾吉斯斯坦五國,歷史上稱為西突厥斯坦。這些現代國家的國名和國界繼承自蘇聯的版圖。把疆域與土地、民族、語言、文化的劃分統一起來,這在歷史上也是第一次,而在以前這都由政治因素決定。從穆斯林的角度說,中亞還包括信仰伊斯蘭教的中國土著維吾爾人,也就是所謂的東突厥斯坦,以及其他一些信仰伊斯蘭教的突厥民族。今天的中亞地區包括從阿穆爾河到中國新疆之間的廣大地區,這裡歷史上曾經伊朗語佔主導地位,現在則操突厥語,一千五百年來一直經歷著劇烈的變化,創造出具有鮮明突厥波斯特徵的文化體系。它的南邊是阿富汗,這是個民族與語言與北方鄰居有千絲萬縷聯繫的微縮版中亞國家。
中亞地區東部則指主要信仰佛教的蒙古地區,今分為蒙古人民共和國、中國內蒙古自治區和中國的東北三個區域。中國的西藏自治區在語言上與中亞地區毫無關係,但歷史上在中亞事務中曾經扮演過重要的角色。
在西伯利亞與伏爾加河之間這片廣闊的的稀樹草原上,還生活著一些重要的信仰伊斯蘭教的突厥民族,他們在歷史上和文化上紮根於中亞地區,中亞地區是重要的人口輸出地,外遷的範圍西至匈牙利、烏克蘭、俄羅斯和中東。
歐亞大陸北部的這片草原,既有草場,也有沙漠和半沙漠地區,這一地貌是這片從匈牙利經阿爾泰山一直延伸到中國東北森林地帶的通道的主要形態,雖然一年之間有三分之一的時間為冰雪覆蓋,但豐美的草場蓄養了龐大的牧群,熾熱的沙漠和點綴其間的綠洲是這片地區最鮮明的地貌特徵。尤其在南部,乾旱的區域非常廣闊,20世紀早期,在新疆東部的羅布泊,英籍匈裔探險家奧瑞爾斯丁(Aurel Stein)仍然能夠聞到垃圾堆中刺激性材料散發的氣味。雪山融化的雪水匯成河流,在烈日炙烤下形成一個個的水坑和乾涸的河床,侵蝕和乾枯是一直存在的威脅。
綠色的植物春天發芽,酷熱的夏季則進入休眠,綠洲農業在河水的澆灌下繁榮,塔吉克斯坦的澤拉夫尚就是這樣形成的。阿姆河和錫爾河匯流而成鹹海,它實際上是一個大湖,現在汙染嚴重。這些內陸河大部分時間是半結冰的,持續時間一般超過半年,通常時間更長。與偉大的中國、印度、兩河流域和埃及文明不同,這些河流的沿岸地區人煙稀少,也不是商業和交通動脈,蒙古的額爾渾、色楞格、克魯倫諸河是與偉大的草原帝國聯繫在一起的,但是經濟上可以忽略,除了漁業,遊牧民族並沒有好好利用這些河流,最多是使用充氣皮筏順著河流旅行而已。
草原遊牧民族與相鄰的農耕民族的交往使得我們獲得了關於中亞的許多重要知識,定居民族對這些遊牧民族的描述帶有明顯的文化偏見,稱他們是「居住在不毛之地的野蠻人」。按照波斯傳統,描述善惡的兩個詞分別是Iran和Turan,Iran是指善的波斯人,Turan是指阿姆河以東的野蠻的操伊朗語部落。一些中國史書中用於稱呼中亞民族的詞語翻譯成英語就是「野蠻人「,但這些詞語的具體所指實際上差別很大,有的含義是」屬國「,有的意思是」外國「,但通常都不是友好的用語。對於這些遊牧民族的」粗俗「的習俗、烹飪、使用獸皮的服飾,中國的史家一點也不掩飾他們輕蔑。
然而考古學家認為,有些遊牧民族的生活其實十分富裕,甚至可以說奢華,這一點那些與遊牧民族同時代的定居民族也不否認,這些遊牧民族用來自中國的絲綢裝飾他們的毛皮衣物,還有來自伊朗的十分名貴的織物。黃金和鍍金飾物很常見,著名的文物「Golden Man「大量使用黃金和黃金飾物,直到中世紀時期,這裡的婦女們還大量使用黃金飾物。此外,遊牧民族有許多優秀的口傳詩歌、歌曲和音樂,一些學者認為遊牧民族是許多現代弦樂器的發明人,比如小提琴,來自一種古老的樂器qobz,這是一種現今仍舊流行於哈薩克斯坦和吉爾吉斯斯坦的民間樂器。2008年在對蒙古一座武士墓葬的考古發掘中,出土了一把名為morin khuur的馬頭琴,其歷史可以追溯到公元七世紀或八世紀。
在那個時代許多描述外族世界的文章中,人們常可以讀到關於「野蠻人「的描述,但是現實中,遊牧民族與」文明的「鄰居們相比無論是在血腥還是貪慾上差別都不大。儘管大草原的生存環境要比農耕世界的環境惡劣,但遊牧民族認為,相比把畢生精力花費在農地耕作的鄰居們,他們更優越。中亞地區的城市居民富裕且文化多元,經濟以商業為導向,與遊牧民族形成了共生關係,成為草原與綠洲的聯繫紐帶。
中亞歷史中存在著一個關鍵要素:運動!人群和語言的運動,以及新群體的誕生。多種語言匯集成語系,這種語系能表現出普遍意義上的語言學起源,而不是生物學起源。歷史上中亞地區兩大語系—印歐語系和阿爾泰語系—佔主導地位。公元前4500年到公元前4000年之間在黑海周邊的草原地區形成了印歐語系的社會群體,公元前3000年到2500年,這個社會群體解體並開始四下遷徙,中亞、南亞、西亞以及地中海北岸。其語言學意義上的後裔分布於操印度伊朗語的南亞地區(印地語-烏爾都語、旁遮普語、其他印度次大陸語言)、操伊朗語的伊朗、阿富汗、中亞(波斯語、塔吉克語、普什圖語以及其他伊朗方言)直到不列顛群島和其他一些歐洲地區,這其中不包括巴斯克語、愛沙尼亞語、芬蘭語族以及它的遠親—匈牙利語。
阿爾泰語系主要分布於西伯利亞南部、蒙古東部和中國東北地區,包括土耳其語以及中亞地區使用的土耳其方言,例如烏茲別克語、哈薩克斯坦語、維吾爾語、蒙古語,還有蒙古、臨近的中國內蒙古和俄羅斯相鄰地區生活的包括伏爾加地區的卡爾梅克人、中國東北一些少數民族如人數極少的通古斯人所操的蒙古方言,這些地區所操的語言成為了阿爾泰語系的東部分支。一些學者認為還應該包括古朝鮮人和日本人的先祖。而有些學者不同意這個觀點,也否認阿爾泰語系能夠稱為語系。他們認為之所以形成了各種不同的阿爾泰語只是因為相互作用和詞彙借鑑。
中亞的歷史充分說明現代民族的形成來自於多族群多語言的相互影響融合,而非政治操作的結果,現代社會尤其如此。語言是如何傳播的一直都不是個可以清晰闡述的話題。徵服或者大規模移民以及由此導致的徹底的更替是一種傳播模式,另一種模式是漸進的滲透、交流或使用雙語的結果,移民群體自身就是族群和語言交流的一種產物,無論如何,這種傳播和變化如萬花筒般令人眼花繚亂,而我們今天看到的族群和語言的分布圖,僅僅是過去數千年間變化的一個瞬間,新的民族族群的誕生會一直進行下去並永不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