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漢理工大學大力推進協同創新以「三種模式」促進學校發展

2020-12-25 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

武漢理工大學大力推進協同創新以「三種模式」促進學校發展

2012-10-17 來源:武漢理工大學

  武漢理工大學積極探索與行業、地方合作共建,通過學校與行業、地方聯合共建多層次人才培養支撐體系、合作共建高水平科技創新體系,大力推進共建體制創新,形成共建長效機制,從而有力地促進了行業科技進步、地方經濟建設和學校自身發展。

  ——以「團隊培養模式」構建校企人才培養協同機制

  學校以人才聯合培養基地為依託,針對社會發展對高層次應用型專門人才的需要和地方產業集群及主導產業的技術、產品和商務需求,積極整合學校和企業的人才培養資源,探索建立了全日制專業學位碩士研究生的「團隊培養模式」。

  一是組建由不同學科領域導師組成的導師團隊。其中,每個學科領域至少包含一名校內導師和一名企業的合作導師,由導師團隊共同制定團隊研究生培養計劃。

  二是構建「平臺+模塊」的課程體系。平臺課程包含公共學位課和專業學位課,著重強化專業基礎理論知識,奠定解決實際工程和技術問題的理論基礎,其學習和考核在學校完成;模塊化課程注重理論知識的應用及工程實踐能力的培養,由團隊導師根據生源類型、培養基地需求、崗位資質、就業取向等多方面因素,共同設計選修課課程,在團隊所在的培養基地完成。

  三是形成學位論文撰寫和答辯制度。進入團隊培養的研究生在基地實踐的時間不得少於12個月,學位論文選題必須來自於企業的項目,由導師團隊組織論文答辯。

  「團隊培養模式」促進了校企資源的有效對接,推動了專業學位研究生理論密切結合實踐的專業化研究,創新了校企人才培養的協同機制,形成了校企雙贏的格局。目前,已有 4個培養團隊通過評審,共遴選了50位校內導師、27位企業合作導師,並在河北省沙河市、浙江省寧波市等相關行業企業建立了人才培養團隊,接受培養的學生達120人。

  ——以「沙河模式」構建政產學研科技合作協同機制

  針對縣域經濟中小企業、民營企業普遍存在的技術人才缺乏、創新能力不足、無法獨立承擔重大科研開發項目的問題,學校瞄準河北省沙河市玻璃特色產業轉型升級的迫切需求,與河北省沙河市共建沙河玻璃技術研究院,在探索中形成了依託學校、政府主導、服務企業、協同創新的政產學研合作形式,在共建過程中建立了「三四三」合作發展新格局,有效形成了「沙河模式」政產學研合作模式。

  一是構建「三大推進機制」。政府前期投入推進,學校幫助制定玻璃產業升級路線圖和產業發展規劃推進,學校和地方政府在人才、裝備、項目、機構等方面給予政策推進。

  二是形成「四大支撐體系」。匯聚國內外科研優勢,構建一流技術支撐體系;培養和引進科研力量,構建高端人才支撐體系;引進尖端技術生產線,構建現代化裝備支撐體系;牽手「國字號」和世界名企,構建品牌支撐體系。

  三是建立「三大合作模式」。建立由政府及學校主導的管理委員會、學術委員會、院長負責制的決策與執行模式;建立政校院企資源共享、合作共贏、良性發展的玻璃技術研究戰略合作聯盟模式;建立以武漢理工大學沙河大學科技園為平臺的科技孵化和示範輻射模式。

  「沙河模式」有力推進了沙河產業結構調整和轉型升級,形成了針對縣域經濟發展的示範指導效應;突破了只有學校和企業共建產學研基地的模式,改為政府主導出資,依託學校,綁牢了大學與企業、政府、研究院的關係;結成了緊密型利益聯合體,構建了政產學研科技合作的協同機制。幾年來,學校承接沙河市各類項目10多項,累計項目經費3千多萬元,4項科研成果獲得投產轉化;在沙河建立了「研究生科研創新基地」和「卓越工程師培養基地」,每年輪派20多名博士生、碩士生到玻璃技術研究院參與研發工作,每年選派20名優秀教師常駐沙河工作。

  ——以「文體中心建設模式」構建校地文體合作協同機制

  根據學校與武漢市政府的戰略合作框架協議,針對學校在南湖校區需要建設體育場館但缺少建設資金、武漢市洪山區政府急需在學校所在的南湖地區興建文化體育設施但沒有場地的狀況,雙方籤訂了共建武漢理工大學體育中心(武漢市洪山區文體中心)的協議。雙方通過探索建立校地「文體中心建設模式」,構建了「共建、共管、共享、共贏」的文化合作協同機制。

  一是由學校提供建設用地、市區政府投入2.5億元資金共同建設。

  二是校地雙方成立了共建共管領導小組,由學校校長、武漢市洪山區政府區長為組長,研究解決工程建設及中心竣工運行後續的管理問題,並將為校地合作舉辦大型賽事進行積極的探索。

  三是該中心將成為大學文化傳承與創新的重要基地,既極大地改善了學校體育基礎設施條件,又滿足了學校教育教學和師生體育文化生活需求,並成為城市區域全民健身、普及群眾文體活動的高水平運動場所,同時積極推動區域文化體育事業的快速發展,實現了教育功能與城市功能的有效統一。

  「文體中心建設模式」開創了國內高校與地方合作共建的新模式。校地雙方共享這一文體設施,避免了重複建設,極大地節約了投資,提高了場館使用效益,促進了校地雙方緊密合作、互利共贏。文體中心已於2011年9月奠基並開工建設,包含有1個兩萬座體育場、1個五千座主體育館和1個一千座恆溫遊泳館及附屬文化大廈,2013年9月將作為主會場服務於武漢市第九屆城運會。

(責任編輯:王唯)

相關焦點

  • 武漢理工大學京津冀協同滄州研究院揭牌
    8月7日,副校長吳超仲帶隊訪問河北省滄州市,並出席武漢理工大學京津冀協同滄州研究院揭牌儀式,推進政產學研深度合作。滄州市副市長詹鵬、滄州經濟開發區管委會主任郭萬義出席揭牌儀式。  吳超仲副校長在致辭中祝賀校地科技合作邁上新臺階,表示學校⾼度重視科技創新和成果轉化,認為滄州具有重要的區域優勢,產業發展方向與學校學科專業契合度⾼,學校將從人才資源、科技成果和行業資源方向大力支持研究院建設,並期望研究院立足高站位,打造⼀⽀科創隊伍,轉化⼀批科技成果,孵化⼀批⾼科技企業。
  • 武漢理工大學京津冀協同滄州研究院揭牌!武漢理工副校長吳超仲、滄州市副市長詹鵬出席
    【點擊右上角加'關注',全國產經信息不錯過】8月7日,副校長吳超仲帶隊訪問河北省滄州市,並出席武漢理工大學京津冀協同滄州研究院揭牌儀式,推進政產學研深度合作。滄州市副市長詹鵬、滄州經濟開發區管委會主任郭萬義出席揭牌儀式。
  • 武漢理工大學:17個拔尖創新人才培養試點班將於新生入學後選撥
    武漢理工大學:17個拔尖創新人才培養試點班將於新生入學後選撥  ——訪武漢理工大學招辦副主任王秀梅  摘要  2017年,武漢理工大學在全國31個省(區、市)普通本科招生計劃為9030人,比去年增加30人。
  • 大力發展鋼結構建築,住建部:鼓勵醫院、學校採用鋼結構,推進鋼結構...
    (二)促進多專業協同。通過數位化設計手段推進建築、結構、設備管線、裝修等多專業一體化集成設計,提高建築整體性,避免二次拆分設計,確保設計深度符合生產和施工要求,發揮新型建築工業化系統集成綜合優勢。(三)推進標準化設計。
  • 武漢理工大學領導率隊赴京走訪調研
    他介紹了學校近年來在高層次人才隊伍建設、學科建設、人才培養質量、科技創新能力、服務社會能力、國際合作聲譽等方面的突破與提升。他指出,學校始終堅持「特色創優勢」的發展思路,立足行業、依託行業、服務行業。他表示,今年是武漢理工大學合併組建20周年,將在10月份舉辦紀念活動和行業高端論壇,誠摯邀請大家出席。希望學校在今後的發展中能得到相關部門和企業的大力指導和積極支持,相互開展更多的實質性的合作。
  • 武漢理工大學信思金:以高質量科技供給助推經濟高質量發展
    來源:經濟日報原標題:以高質量科技供給助推經濟高質量發展□ 堅持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經濟主戰場、面向國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大力推進科技創新,為經濟高質量發展提供科技支撐。□ 強化創新文化建設,強化創新型教師隊伍建設,強化創新平臺建設,激發人才創新活力,為經濟高質量發展提供人才支持。
  • 武漢理工大學推進輪機工程軟體工程一流專業建設
    未來網高校頻道9月24日訊(記者 楊子健 通訊員 魏韜)武漢理工大學以立德樹人為根本,與我國高等教育質量意識、質量文化和質量革命的改革發展同步伐,牢固樹立本科教育中心地位,厚植卓越教育理念,立足行業特色和優勢,深化教育教學改革,推進一流本科教育「五大計劃·八大行動」,積澱形成了一批特色鮮明
  • 武漢理工大學大力推進就業指導隊伍專業化建設
    武漢理工大學大力推進就業指導隊伍專業化建設 2011-11-02 來源:武漢理工大學   武漢理工大學高度重視學生就業指導工作,把大學生就業指導教師擺在學校師資隊伍建設的重要位置,建立了一支以專職就業工作人員為基礎,就業指導專職教師為骨幹、輔導員為主體、職業指導專家廣泛參與的就業指導隊伍,開發了適合學校實際的就業指導人員培訓模塊,建立了職業指導專家引進機制,形成了一支能夠滿足學生職業生涯發展個性化需求的學生就業指導隊伍,近幾年學校畢業生就業率保持在94%以上。
  • 武漢理工大學舉辦第九屆全國船舶與海洋工程發展論壇
    8月29日,由武漢理工大學、中國造船工程學會、武漢造船工程學會主辦,武漢理工大學能源與動力工程學院、《船海工程》雜誌社承辦的第九屆全國船舶與海洋工程發展論壇開幕式及主會場報告在我校餘家頭校區大禮堂舉行。本次論壇主題為「智能·安全·綠色·融合」,中國造船工程學會副理事長、我校副校長劉祖源,校黨委副書記趙經、中國工程院院士嚴新平等出席論壇並致辭。
  • 青島理工大學:大力培養人才 優化專業建設
    河南商報記者 李文川 文/圖近年來,學校始終堅持教學中心地位不動搖,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深入貫徹黨的十九大以及十九屆歷屆全會精神和全國教育大會精神,堅持以本為本、推進「四個回歸」,全面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重構本科教學人才培養體系,以專業認證為抓手,以爭一流創一流的專業建設目標,加強專業內涵建設,創新人才培養模式
  • 武漢輕工大學與四川鐵騎力士集團舉辦校企合作·產業發展生態推進會!校黨委書記譚曉明、黨委副書記劉豐林出席
    8月14日上午,我校與鐵騎力士集團共同舉辦的校企合作·產業發展生態推進會在四川綿陽召開。本次會議旨在營造人才生態,鑄就創新高地,構建「開放·共享·融合」智造產業大平臺,探索校企深度合作新模式。他談到,四川鐵騎力士集團是一家重視科技發展的企業,28年持之以恆地踐行「科技為人」的企業文化,為企業建設不斷賦值、賦能,得到了社會的普遍認可。企業的進步發展離不開科技創新,學校的發展壯大也離不開企業做支撐。在中國肉蛋消費量急增背景下,雙方應該積極響應國家戰略發展要求,充分利用各自在食品領域的有利條件和資源,促進優勢互補,深化強強合作。
  • 武漢之行,第三屆中國房地產校企協同育人創新峰會圓滿召開...
    本次峰會上,隆重發布了全國首批11所高校共建不動產大數據協同育人示範基地,50家校企合作共建「中國房地產校企協同育人創新實踐基地」,2020《全國高校房地產專業案例教材》,及2020頒獎盛典。#校企協同數位化發展今年全球經濟被新冠疫情狠狠撞了一下腰,房地產市場亦不能倖免。但對於房地產市場的多元化推進來說,卻帶來了革命性的巨大變革。
  • 武漢理工大學重慶研究院正式註冊成立,將發力新能源新材料等領域
    12月10日,上遊新聞·重慶商報記者從兩江新區獲悉,落戶在兩江新區協同創新區的武漢理工大學重慶研究院正式註冊成立,將圍繞新能源、新材料、汽車摩託車、船舶與動力、人工智慧、大數據等領域,服務重慶及兩江新區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
  • 北京理工大學重慶創新中心、重慶微電子中心籤約落地
    唐良智說,當前,我們正緊緊圍繞習近平總書記對重慶提出的「兩點」定位、「兩地」「兩高」目標、發揮「三個作用」和營造良好政治生態的重要指示要求,立足區位、生態、產業、體制四大優勢,堅定不移推動高質量發展,堅定不移推進改革開放,加快推動城鄉融合發展,深入抓好生態文明建設,努力在推進西部大開發形成新格局中展現新作為、實現新突破。
  • 武漢理工大學加強研究生創新創業教育
    武漢理工大學加強研究生創新創業教育 2018-01-31來源:武漢理工大學   定位新目標,培養創新創業型人才。在學校 「十三五」發展規劃中提出「培養拔尖創新人才、行業引領人才、創新創業人才」的戰略目標,推進重大科技創新,培養拔尖創新人才。以創新創業教育為主線,構建以榮譽感為核心的道德教育體系、以人生境界為核心的人文教育體系、以適應能力為核心的實踐教育體系和以創新能力為核心的專業教育體系「四位一體」卓越教育體系。
  • 武漢理工大學積極推進創新創業教育與專業教育有機融合
    武漢理工大學積極推進創新創業教育與專業教育有機融合 2017-09-21 來源:武漢理工大學   修訂培養方案,將創新創業教育融入專業教育。
  • 成都深入推進校院地協同創新,「協同」背後如何「破牆」和「轉化」?
    作為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的重要抓手,成都圍繞建設中國西部(成都)科學城、構建產業生態圈,藉助省校合作大力集聚優質創新資源,堅持對內挖潛與對外開放相結合,與清華大學、北京大學、上海交通大學大學等國內17家知名高校籤訂戰略合作協議,依託全市66個產業功能區與哈爾濱工業大學、武漢大學、華中科技大學等近80家高校達成校院企地合作項目,總投資額270億元;引入香港城市大學、清華大學、上海交通大學等8家域外知名高校在蓉設立研發機構
  • 多元合力驅動 協同創新引領
    而大學生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培育是一項系統工程,需要系統謀劃,多元協同,融會創新,全面推進。中南民族大學在推進實施大學生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培育工程的過程中,探索並初步構建了多元合力驅動、協同創新引領的綜合體系,為大學生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培育熔鑄了新動能。 第一,課內課外有機協同。
  • 陝西省加強科教協同 合理促進科技成果轉化
    陝西省科技廳與陝西省教育廳在廣泛調研、反覆協商的基礎上決定建立會商制度,加強科教協同,深化產學研合作,深入推動科技、教育與經濟社會發展緊密結合。雙方將在六個方面共同開展工作:一是加強科教結合,提升高校原始創新能力。加大對高校基礎研究的支持力度,加強重點學科建設。力爭在國際科學前沿和制約經濟社會發展的若干重大問題上取得突破性進展。
  • 武漢理工大學:卓越教育引領大學生創新創業
    原標題:武漢理工大學:卓越教育引領大學生創新創業  科技日報訊 (記者劉志偉 通訊員黎江東)「五一」假期,創辦由米定製網的蘇超超一邊趕寫畢業論文,一邊要為100多單生意聯絡客戶。他自信地對記者說:「別人這時忙著找工作,而我在為更多同學創造就業機會。」在武漢理工大學,活躍著一群像蘇超超這樣的大學生創新創業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