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壁賦》在中國文學史上地位很高?

2021-01-22 彩虹的星星

一直在心裡比較輕視蘇軾的《赤壁賦》,覺得都是老生常談,沒有新鮮之處,而深刻的印象就更無從談起了!

寫一篇關於蘇州的文章的時候,忽然想到了蘇子夜晚泛舟的典故,忽然對《赤壁賦》產生了濃厚的興趣!「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蘇子與客泛舟於赤壁之下。清風徐來,水波不興。」忽然心裡很欽慕蘇軾,感念他為中國文人留下的一份情思,讓我們平淡的生活多了一份雅致與寄託。

東坡

人們說《赤壁賦》在文學史上有著重要的地位,在中國文化史上有著重要的地位,我不這樣認為!可是有時候靜下心來仔細想想,也確實是影響巨大,忍不住想再多看幾遍!以前老不知道中國文化史是什麼,覺得抽象而概念化,但隨著歲月的沉浸,你會忽然覺得白居易鮮活而值得人品味,中國的文化史明顯而可觸摸,時空變換,忽然感念古人的情感與生活了!

泛舟

相關焦點

  • 取自《赤壁賦》中的寶寶名字 清風徐來 溫潤古典 內涵十足
    《赤壁賦》在中國文學上有著很高的文學地位,對之後的賦、散文、詩產生了重大影響。所以用《赤壁賦》給寶寶取名字是非常的溫潤古典,內涵十足,下面一起來看看吧!出自《赤壁賦》中的內涵十足的寶寶名字出自《赤壁賦》中的內涵十足的寶寶名字大全蘇子
  • 「期末精選」高一必修上《赤壁賦》理解性默寫易考10句,期末加油
    部編版新教材把《赤壁賦》放在必修(上)的位置,這一篇在高中文言中地位很高,自然會成為期末考試名句名篇默寫的重點複習篇目。小編老師在這裡給大家整理了《赤壁賦》理解性默寫最新考題,大家拿來練練手吧。1.蘇軾《赤壁賦》中描寫明月初升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前後《赤壁賦》,詩書顯華章|東坡居士的古文佳作
    赤壁賦其一:《前赤壁賦》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蘇子與客泛舟遊於赤壁之下。清風徐來,水波不興。舉酒屬客,誦明月之詩,歌窈窕之章。此賦記敘了作者與朋友們月夜泛舟遊赤壁的所見所感,以作者的主觀感受為線索,通過主客問答的形式,反映了作者由月夜泛舟的舒暢,到懷古傷今的悲咽,再到精神解脫的達觀。全賦在布局與結構安排中映現了其獨特的藝術構思,情韻深致、理意透闢,在中國文學上有著很高的文學地位,並對之後的賦、散文、詩產生了重大影響。
  • 書法名家陶秋陽翻刻《前後赤壁賦》拓本 以恩澤後代子孫(組圖)
    如今,他計劃用一年半的時間,將10年前重金收藏的一套國內十分罕見,距今約200年多年的蘇東坡大書《前後赤壁賦》拓本,翻刻在36塊青石之上,為書法愛好者造福萬代。  勤學苦練:出生於書香門第  2015年12月26日下午,冬日的陽光透過窗戶溫暖的斜照在陽臺上,陶秋陽手持錘子和刻刀,聚精會神的在青石板上鐫刻。
  • 探尋中國文學史的發展脈絡
    我在澳門大學帶的幾個博士生對學界流行的十幾種文學史,包括《劍橋中國文學史》、日本京都大學吉川幸次郎的《中國文學史》,進行過詳細分析,從中抽引出一些文學史發生學的重要命題。他們尤其研究了《劍橋中國文學史》對明代的商業經濟和八股文文化對文學的影響,以及日本漢學家對元雜劇跟日本能劇之關係。在與他們的對話中,我感覺到博士生們高度重視魯迅的《漢文學史綱要》。
  • 《紅樓夢》在世界文學史上的地位如何?
    一部文學作品在世界文學史上的地位如何,要依它參與世界文學史的程度而定。它對世界文學史的影響程度,決定了它地位的高低。但她自己並未在世界文學史佔有一席之地,那麼作為養分源頭的《紅樓夢》在世界文學史上也就不會有多少地位,因為沒有人成功地繼承它,以使它匯入大河。它只是高原上的一個湖泊,一個內陸湖,它與世隔絕,沒有參與大河的進程。
  • 蘇軾《前後赤壁賦》賞析
    在「楚辭」中句式更加自由,完全脫離了《詩經》中四言為主的表現形式,作者可以根據思想和內容表達的需要控制句式的長短,鋪陳的形式隨處可見,使賦作為一種文體趨於成熟。「漢人將屈、宋諸作皆目之為賦」,屈宋的文章對漢代文人有重要的影響,以至於在漢代出現了賈誼、淮南小山、東方朔、劉向等非常著名的楚辭作家,這說明漢賦是在屈原、宋玉騷體賦的基礎上發展的。到了兩晉南北朝時期,出現了駢體賦。
  • 赤壁賦名揚千古,佛道的超曠不可忽視,其實底色是儒家
    《赤壁賦》名揚千古,不僅僅是因為蘇軾才華橫溢,還和他的儒釋道精神息息相關。作品裡有厚重的佛道思想,其實,蘇軾的思想首先是儒家的。林語堂說蘇東坡是跳動的火焰,無論何時何地,都給人以溫暖。蘇軾奮不顧身,同老百姓一道搶救城池,幾十天不回家過夜,住在城牆上的棚子裡,監督加固外圈的城牆。奮戰45天後,洪水退去。朝廷撥下款項,蘇軾在築就的木壩上修建了「黃樓」。
  • 《赤壁賦》教學設計
    在高中教師招聘考試中,《赤壁賦》是一個重點也是一個難點,《赤壁賦》是宋朝大文豪蘇軾的一篇散文賦。這是蘇軾因「烏臺詩案」在貶謫黃州遊覽赤壁時的有感而發,文章以秀麗的語句、簡練的手法,用清風、明月、江水、小舟描繪出一幅深意無窮的赤壁夜遊圖;再加上客人主人富有哲理的對話,用水的流逝、月的盈虧以及風聲月色交代出變與不變的道理。
  • 解讀蘇東坡的赤壁賦情懷
    這句詩是蘇軾《赤壁賦》中的一句,當年,蘇軾被貶來到赤壁,見如今景象又想起幾百年前的那一場大戰,心中不時激動,寫下這篇大作。蘇軾(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又字和仲,號鐵冠道人、東坡居士,世稱蘇東坡。眉州眉山(今屬四川省眉山市人),北宋文學家、書法家、畫家。蘇軾是北宋中期的文壇領袖,在詩、詞、散文、書、畫等方面取得了很高的成就。
  • 崔宏波楷書《前赤壁賦》
    蘇軾《前赤壁賦》正文不計標點共537字,用四尺宣紙書寫成楷書四條屏,當每行24字,折5釐米方格,落款佔一行,共24行,正好每屏6行30釐米寬。也可每行25字,折5釐米方格,題目佔一行,落款佔一行,共24行,也是每屏6行。
  • 《赤壁賦》公開課學案
    這時的他已年近半百,站在磯頭,望著滾滾東去的江水,想起自己建功立業的抱負尚未實現,不禁俯仰古今,浮想聯翩,寫下了名作《念奴嬌赤壁懷古》。這年的七月十六日和十月十五日,蘇軾又兩次泛舟遊覽赤壁之下的長江,寫下了著名的《赤壁賦》和《後赤壁賦》。
  • 中國文學史上非要排個座次,我覺得他們分別第一...
    中國文化博大精深!對於中國文學有個最簡單、最通俗的概括:楚辭、漢賦、唐詩、宋詞、元曲、明清小說。下面筆者就以上的一個脈絡,把自己認為各領域最牛的人呈現給大家:〓楚辭《楚辭》是最早的浪漫主義詩歌總集及浪漫主義文學源頭。
  • 論語在文學史上的地位
    論語在文學史上的地位《論語》在中國歷史中的地位漲落#國學。可見《論語》在官方學術體系中是地位不高的。清談風中的《論語》東漢末年以後,隨著社會動亂,統治力量薄弱,個體意識逐漸覺醒,儒學的統治地位受到了挑戰,有些人公開打出「非堯舜而薄周孔」的旗號。學術也開始了由經術到玄學的轉變。魏晉士人不拘泥經典的文字以及其中的典章制度,而著重打通經義,而且往往是用玄學的理論去解釋儒家的經典,藉此「大暢玄風」。這樣《論語》不再僅僅是兒童讀物了,也成為名士們的談資。
  • 吟誦|視頻:蘇軾《前赤壁賦》
    赤壁賦宋代:蘇軾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蘇子與客泛舟遊於赤壁之下。清風徐來,水波不興。舉酒屬客,誦明月之詩,歌窈窕之章。少焉,月出於東山之上,徘徊於鬥牛之間。白露橫江,水光接天。縱一葦之所如,凌萬頃之茫然。
  • 赤壁賦原文翻譯教案匯總
    我們今天要學的《赤壁賦》,就是他作品中的名篇之一。  三、寫作背景  元豐三年(1079年),蘇軾因作詩諷刺王安石新法(「烏臺詩案」),被捕入獄。出獄後,被貶黃州團練副使。在這裡,為排遣內心鬱悶,他經常來赤壁磯遊覽眺望,或泛舟江中。他先後寫下了前後《赤壁賦》和《念奴嬌?赤壁懷古》這些名篇。《赤壁賦》在我國文學藝術史上有著深遠的影響。
  • 高中語文說課稿:《赤壁賦》範文
    《赤壁賦》說課稿各位評委、各位老師:大家下午好!我今天說課的題目是《赤壁賦》,下面我就從說教材、說教法、說學法、說教學過程、說教學效果和說板書設計六個方面來說明一下一、說教材大凡在寫景敘事中注入作家濃鬱的主觀情思的文章,語言才能神情飛動,意趣橫生,倘若在情和景交融之外,更能從物我之間抒發哲理意蘊的則更是達到化境的上乘之作蘇軾的《赤壁賦》就是這樣一篇獨具特色的 「以文為賦」的上乘之作,它兼具南北朝駢賦和唐宋古文的雙重特點
  • 吳小如 讀《赤壁賦》
    蘇軾寫這兩篇賦,沒有按照漢魏六朝時代的作家寫賦時那樣大量堆砌辭藻,但比起他本人的其他文章來,文採顯然要多。 至於「體物寫志」,則《赤壁賦》以「寫志」為主,「體物」的部分著墨不多,卻也精警凝鍊,形象鮮明。作者在賦中所鋪張的內容,主要不是景物和事件,而是抽象的道理。
  • 高中電子課本:赤壁賦原文及翻譯
    賦中語句「如怨、如慕、如泣、如訴」和「江上之清風、山間之明月」等,至今常被引用。   [譯文]   壬戌年秋,七月十六日,蘇軾與友人在赤壁下泛舟遊玩。清風陣陣拂來,水面波瀾不起。舉起酒杯向同伴勸酒,吟誦「明月」詩裡「窈窕」這一章。不多時,明月從東山後升起,盤桓在鬥宿與牛宿之間。白茫茫的霧氣橫貫江面,清泠泠的水光連著天際。聽任小船漂流到各處,越過那茫茫的江面。
  • 高考語文早讀21:《阿房宮賦》《赤壁賦》(情境助記)
    【情境默寫】1.在《赤壁賦》中,面對浩浩蕩蕩、奔騰不息的長江,吹洞簫的客人由此發出人生短暫的感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成語「滄海一粟」由蘇軾《赤壁賦》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演化而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