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班同學多數識字量200以上,最多能識1000多字
昨天,6歲的男孩麥粒(化名)坐在杭州城東某小學一年級課堂,上了人生第一節語文課,沒想到立刻感覺到了「差距」和「挫敗」。
這堂課內容其實很簡單,老師用圖示教學生來自我介紹,卡片上有「姓名」、「性別」等字,提示基本要求。別的孩子跟兩三遍就能讀了,麥粒愣是七八遍都讀不出來,他根本認不得那些字。
「老師要求學會的同學,起立說給她聽。老師教第二遍的時候,就有同學站起來了,那時候我一點都沒記住,就想等等。」麥粒後來對媽媽說。沒想到,一等兩等,等到全班同學都站起來呱呱發言的時候,他還是不能完整、流利地說出一小段自我介紹。他急得不得了,可是越急越說不好,到最後麥粒也沒有站起來,因為已經進入了下一個環節教學。
語文課上的丟人經歷,讓麥粒一整天都又傷心又害羞。放學時媽媽去接他,發現兒子耷拉著腦袋,幾番追問,兒子才斷斷續續地說出了原由,最後委屈地問:「媽媽,我是不是很笨?」
媽媽知道麥粒之前從沒正規認過字,也知道時下很多父母都讓孩子學前就認了不少字,但不知道差距這麼大。送兒子回家後,麥粒媽媽著急地找到了班主任,也就是語文老師。老師說,麥粒識字太少,連帶影響識圖能力。
在麥粒入學前學校曾做過一次小測試,麥粒的識字量是40多個。而他的班主任告訴麥媽,班上大多數學生的識字量在200個字,最多的有1000多個,像麥粒這樣認字量在兩位數的已屬落後了。
「認1000多個字!那不是連報紙都能讀了?」麥粒媽媽先是吃驚,隨即轉為憂慮:「那我們麥粒什麼時候能趕上?」
麥媽告訴記者,雖然她的幾個大學閨密早就「警告」過她:小學入學前,最好讓孩子識字到400個左右,這是時下學齡前父母們知道的「潛規則」。老師開學前家訪時也建議她:入學前先帶孩子去專業的培訓機構學認字。可當時,麥媽不信邪。她和先生都是大學本科出身,在教育孩子上比較偏向西方教育理念,從小鼓勵孩子「瘋玩」,不刻意教他識字,充分享受童年樂趣。可沒想到才開學,她的前衛教育理念就遭遇了潛規則:其他孩子都在超前認字!
難道自己錯了嗎?面對現實,麥媽對自己一向堅持並引以為豪的教育理念產生了懷疑。
聽了麥媽的憂慮,記者請教了杭州學軍小學科研室主任李勤。李勤介紹說,目前杭城小學生通用的語文課本上明確規定:一年級上半學期結束後,學生的認字量須達到400字,會書寫的字量達到100字;一年級下半學期結束後,學生的認字量達到550字,會書寫的字量達到250字。目前有些家長在孩子認字方面,的確是大大「超前」了。
學前你讓孩子認多少字
採訪時,麥粒的媽媽不止一次問記者:「上學前,到底要給孩子認多少字?」麥粒的問題,確實已是一年級小朋友中間的一個顯性問題。有小學老師說,一年級每個班裡的孩子,都明顯分成識字很厲害和相對比較弱的學生。
雖然現在很多家長心裡明白,自己當年上小學時也是不識幾個字的「小屁孩」,現在也沒怎麼「落後」,但關係到自己的孩子,就「糾結」了,總是擔心孩子還沒起跑就「輸」。
記者採訪過一位孩子兩年後才上學的年輕媽媽,她也早早就糾結於孩子的教育問題。她身邊不少同事、同學都在給孩子讀早教班,開發智力,100多元讀45分鐘的認字班,大家趨之若鶩。她說:「不怕錢貴只怕孩子沒得到好的教育,周圍人的舉動顯然刺激了我,我只能掏錢買放心,不讓孩子落後於人。」
但這樣提前給孩子認字,對孩子到底有多少「推動力」?杭州嘉綠苑小學的陳菲老師說,確實像有的家長考慮的那樣,學齡前認字多的孩子,上學後一段時間裡要比識字不多的學生學得快。但是根據陳老師的教學經驗,學生進入小學學習一個學期左右,這種差距將完全被拉平,原先良莠不齊的局面會變得實力相當。
「那些開始識字不多連自己名字都不會寫的孩子,經過了小學老師專業的指導,養成了良好的閱讀和認知習慣,認字量很快上升。而那些原本有著很大優勢,沒上學就識字一籮筐的孩子,因為循環學習了先前已經知道的內容,老本就漸漸吃光,也並不見得有特別大的優勢。」
道理大家都懂,但誰不擔心孩子剛上學就遭遇麥粒那樣的尷尬呢?每一個父母都有自己的想法,你同意什麼樣的觀點?你的孩子學前認了多少字?你的孩子是否也遇到過麥粒那樣的煩惱,或者已經從陰影中走出來?本報見習記者 章咪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