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出現這些現象,並不是鬧情緒,可能已經被心理問題纏上

2020-11-04 重慶海之聲袁家崗店12


孩子成長中會遇到很多問題,表面上的問題,家長可以通過引導幫助孩子渡過難關,但心理上的問題,就沒那麼好解決了。

在大多數人眼中,孩子是天真爛漫的的代名詞,他們無憂無慮,活潑開朗,樂觀積極,可是你知道嗎?據統計,全球青少年中,存在心理問題的竟然佔了20%左右,如果不儘早引起重視,任由心理問題發展,就會對孩子造成非常大的傷害。

你以為孩子在鬧情緒,殊不知,他已經被心理問題纏上了!

1、胃口差,消化不好,排便不規律

相信大家都經歷過情緒緊張、焦慮並伴隨肚子疼的現象,這說明情緒變化從某種程度上影響了人體內部的運作,繼而引發了一些不適症狀。孩子成長階段,出現肚子疼是很常見的,但如果飲食方面沒有任何問題,肚子疼的現象卻得不到改善,就要考慮是否為心理問題了。

2、情緒波動較大,具有攻擊性

孩子控制情緒的能力本來就不夠強,如果再存在一定的心理問題,那麼生活中受到某些刺激後,孩子就會表現得特別憤怒,甚至會出現摔砸物品的現象。

3、睡眠質量下降

對於一個正處於發育期的孩子來說,每天10小時睡眠是最基本的,因為長身體的同時,對身體也在造成消耗,所以身體需要更長的睡眠時間,才能保證體內各部分的基本運作,以及充沛的體力。但如果孩子存在一定的心理問題,就會引發情緒失調的現象,負面情緒得不到控制,思緒混亂,孩子夜間神經緊張,無法放鬆身心,睡眠質量自然會變差,即便入睡,也會頻繁醒過來。

4、出現強迫思維

人體在感到不適的時候,會採取相應的措施來緩解不適,但如果緩解焦慮的方法變得非常病態,那麼性質就變了。最常見一種強迫症表現就是頻繁洗手,孩子將自己的焦慮和洗手聯繫在一起,以至於每當感到焦慮、煩躁,就想要洗手,而且次數會越來越多,一天不洗夠多少次,孩子就無法平靜下來。

5、沒精神、沒興趣

健康的孩子都有自己所追求的東西,遇到自己感興趣的事,那麼這一天就會充滿激情和活力,但如果孩子存在心理問題,負面情緒就會壓抑孩子的興趣,導致孩子遇到任何事情都表現得非常冷漠,情緒無法被調動,提不起精神。

孩子為什麼會出現心理問題,根源在家庭上!

除了遺傳因素外,最容易影響到孩子心性方面發展的就是家長和環境,如果家長經常這樣對待孩子,那麼孩子就難免受到心理問題的折磨。

1、父母對待任何事都太過消極

生活中有這樣一種人,他們總是喪氣滿滿,無論在外工作,還是回到家中,都會愁眉苦臉看待著身邊的一切,沒有孩子的時候,夫妻兩個人對著喪,有了孩子以後,一家三口一起喪。孩子在這樣的家庭氛圍下成長,接觸到的態度、情緒都是消極的,時間長了,孩子心理負擔逐漸增加,當孩子無法消化掉這些負擔的時候,就會引發不同程度的心理問題。

2、父母對孩子太過冷漠

當代有些家長,為了事業放棄了家庭,同時失去了培養親子感情的機會,孩子得不到家長的關愛,遇到問題無法自己化解,負能量就會在心中不斷堆積,當孩子思想方面發生變化時,也就是心理問題爆發的時刻。

各位家長,不要忽視孩子的任何變化,看似鬧情緒的表現,實際上是孩子求救的信號,多給予一些關注、一些愛,以及正確的心理支持,孩子才會健康成長。

轉自:瑞哥聊聊心事

https://www.sohu.com/a/428077880_120591990?spm=smpc.author.fd-d.3.1604024817768Jih8WyB

相關焦點

  • 家中孩子有這兩種現象,不要忽視了,可能是心理問題
    很多家長往往都是第1次當父母,所以在教育孩子的問題上自然會有一些忽視,難免會出現一些各式各樣的問題,我們在教育孩子時,除了關注於孩子的學業之外,還有一點值得關注,那就是孩子的這兩種現象,因為如果你發現了,那麼可能關係到他的心理問題,所以不要忽視了第1種現象,那就是自言自語。
  • 這些是孩子出現心理問題的信號
    作為父母,我們無時不刻都在關注孩子的健康,但身體健康容易操持,心理健康呢?很多家長都感到無能為力,尤其是正處於青春期孩子的家長。但青少年心理問題日益嚴重早已成為事實,家長怎麼判斷什麼是孩子出現心理問題的不良傾向?如果孩子有心理問題,又該如何幹預?注意!
  • 孩子咬指甲,家長要重視,可能是心理出現問題了
    很多家長都不太在意孩子這個問題,以為只是孩子的個人習慣,或者是孩子缺少維生素,但直到孩子把雙手咬的血淋淋,才知道孩子咬指甲這個習慣可能是孩子的心理出現了問題。孩子咬指甲有什麼危害?1.病從口入孩子每天手都會接觸很多東西,手上會殘留非常多的細菌,特別是指甲,指甲縫裡殘留的細菌是最多的,通過洗手可能都沒法全部清洗乾淨。這是孩子喜歡咬指甲,那麼孩子就會將指甲上的細菌全部吃進肚子裡,細菌會在孩子的口腔呵呵體內在成感染,嚴重的話還會引起消化系統疾病,對孩子的身體健康傷害很大。2.
  • 研究證明:缺乏父愛,孩子會出現這些心理問題,很揪心!
    兒童心理學家關穎指出:缺少父愛的孩子常出現許多心理障礙,主要包括以下幾種。1、情緒不穩定。缺少父愛的孩子,在情緒管理方面能力較弱,他們經常會有憂鬱,緊張,焦慮和恐懼等情緒。因為父愛是孩子最渴求的兩種感情之一,跟孩子情緒管理息息相關,一旦缺乏就會使情緒波動較大,孩子缺乏安全感,並有種種負面情緒。2、具有自卑心理。在現實中,那些從小缺少爸爸陪伴的孩子,往往更加自卑。如果是女孩,可能變得不自信,如果是男孩則少了陽剛之氣,顯得更加膽小怯懦。
  • 「松鼠聊心理」如何與鬧情緒的孩子溝通
    每個做父母的,都有過面對孩子的情緒頭疼的時候。 頭疼得不行時,做父母的就只好對孩子採取種種強制措施了。 其實,多數爸爸媽媽,都打心眼兒裡,不想採用強制性措施,來解決孩子鬧情緒的問題。可是,又苦惱找不到好的方法。所以,只好在一直無奈地沿用強制性的措施,來處理孩子鬧情緒的問題。
  • 「三角纏」關係的家庭,孩子容易出現這些問題,父母要負起責任
    「三角纏」關係在很多的家庭裡都是存在的,當然這並不是人們口中常說的第三者的意思,而是爸爸媽媽和孩子三個人之間的關係。麗麗家裡的情況大抵就是如此,她的爸爸媽媽在她六歲的時候,就離婚了。但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年輕父母和長輩帶娃的思想畢竟還是不一樣的,就會在教育孩子上和老人發生衝突,這時候就會形成老人和孩子VS夫妻雙方的三角纏關係。還是建議年輕的父母對於孩子的教育不要完全託付給老人,父母的角色爺爺奶奶也是不可替代的。
  • 兒童頻繁頭痛可能是心理出現了問題
    如今兒童頭痛的現象越來越普遍,發病率已達11%,其中50%以上為非疾病引起的原發性頭痛[1]。它常常反覆發作,很難治癒,嚴重影響了孩子的生活。而這種頭痛多源於心理問題。一項兒童心理健康現狀調查數據顯示:大概8%左右的兒童存在心理問題[2],這些心理問題不僅對兒童的心理髮育不利,還是引發孩子頭痛的關鍵。
  • 孩子心理出現問題的幾大徵兆,家長別不在意
    在成長階段,我們除了關注於孩子的身體健康和學習成績之外,孩子的心理健康也尤為重要,現在有很多小孩子都會出現心理問題,那麼如何來判斷自己的孩子是否出現心理問題呢?:第一情緒波動較大你是否注意到你家的孩子最近有沒有什麼情緒波動的現象,比如出現極度悲傷或者因為一點點的小事就痛哭流涕。
  • 孩子突然喊「媽」而不是「媽媽」,意味著什麼?可能是心理有問題
    ,變得非常獨立,希望自己可以完成一些事情,不想聽從父母的管教,孩子在這個時候就會直接喊「媽」,有些母親聽到孩子這樣稱呼自己,會很傷心,但是仔細想想,這是孩子變獨立了,是非常好的現象。4、心理有問題還有些孩子比較內向,不會和父母說心裡話,當孩子與母親產生矛盾時,不會哭也不會鬧,而是選擇隱忍,時間久了,孩子會出現心理問題,也會產生心理壓力,而孩子會通過對母親稱呼的改變,來抒發自己內心的壓力。
  • 孩子鬧情緒的背後隱藏著什麼?父母知道這些後,就會從容面對了
    每個孩子都會鬧情緒,這是很正常的一件事兒。只是孩子的哭鬧有時候會讓我們手足無措,還可能大發雷霆。如何正確地處理孩子的哭鬧和不良情緒是我們很多家長都渴望的。我們首先要明白,處理某件事情,我們首先要了解事件發生的原因。
  • 產後媽媽情緒問題不可小視,這些問題經常出現
    關於產後媽媽來說,不僅僅從身份上的改變,生理上的改變,還有心理上的改變,尤其從相關的數據可知,每一年爆發的產後抑鬱的人數居高不低,而且產後抑鬱的問題可大可小,有可能會出現自殺等狀況,留下孩子和終身遺憾。
  • 孩子鬧情緒的真正原因,你知道嗎?巧用「情緒ABC理論」事半功倍
    張媽媽率先吐槽自家兒子,說他脾氣暴躁,情緒多變,一有不合他心意的事情就要哭鬧。她這一開口,身邊的媽媽們都大有同感,紛紛交流起來。李媽媽拼命嘆息搖頭,說自家女兒菲菲才五歲,她就已經有種管不了孩子的感覺了,不時讓她頭疼。不過是在一張白紙上的塗鴉,李媽媽收拾東西時不小心扯爛了便丟進了垃圾桶,菲菲居然生氣地哭了,非要她撿起來重新補上。
  • 什麼樣的孩子容易出現心理問題?
    這時候,孩子的問題繼發性獲益,很可能被繼續保留,甚至變得更糟糕,或者慢性化。此時,家庭陷入一個「死局」:妥協,問題獲益,問題會繼續;不妥協,衝突會持續,問題加重。當然,也有的父母會這樣思考:「我們家雖然也存在一些問題,但是比很多家庭強太多了,為什麼別人家的孩子沒有出問題,我們家的孩子卻出了心理問題呢?」
  • 孩子鬧情緒怎麼辦?教你三步處理法,搞定孩子的情緒管理
    家長的功課接納孩子的情緒,可能很多家長知道應該這麼做,但當時一上火就顧不上、做不到。其實,在管理孩子的情緒之前,家長首先要管理好自己的情緒。看到孩子哭鬧,心頭火起時,先要意識到「我生氣了」,有這個意識,大腦就會冷靜一點。然後理智會回來,「先別著急生氣,重要的是解決問題。對,第一步,接納孩子的情緒。」更深入來說,家長需要在心理上轉變對孩子的看法。
  • 寶寶出現這4種「怪異」現象,家長不能忽視,娃內心可能出了問題
    如果在成長過程中出現一些經常性的怪異行為,家長們就要注意了。因為行為反映心態,這可能表示寶寶的心理出現了小問題,需要及時關愛。 但是自從上了幼兒園,媽媽發現強強新添了一個毛病——喜歡用頭撞牆,問他發生了什麼也說沒事。媽媽很擔心,帶強強去找做醫生的小姨。小姨說這並不是生理性的疾病,可能是上了幼兒園後不太適,但又不敢跟家長講,所以用另一種方式表達心的不安。
  • 什麼是「鬧情緒」的哲學?看清心的本質,學會與情緒和解
    關鍵是能不能在恰當的時候表現出勇敢,而不是躲在電影院裡當「戰狼」,更不是在鍵盤上殺聲震天。而且,勇敢的方式未必就是嗓門高、握拳頭、瞪眼睛,恰當的語言、到位的姿態、必要的實力,可能是最勇敢的方式。 儒家聖人很擅長談社會問題,在推仁政的時候也會談人性的事,有時就觸及到心理活動。譬如,孟子講四端說,他對當時可能已經年邁的告子說: 「乃若其情,則可以為善矣,乃所謂善也。若夫為不善,非才之罪也。
  • 孩子為什麼會出現厭學心理
    但是,在現實生活中,有的孩子就是在學習方面,家長看起來孩子是在厭學。那孩子為什麼會出現厭學的心理呢,這種厭學的心理現象跟很多的因素有關,今天從三個方面來討論。孩子厭學的第一個原因,跟孩子身體的心智發育有關,尤其是跟孩子情緒的發育有關在孩子成長發育的過程當中都有情緒的問題,如:孩子也會有焦慮、恐懼、抑鬱的情緒,孩子出現這些情緒的時候,表示孩子遇到一些適應方面的挑戰,如:第一次跟父母分開出現的分離性焦慮、來到一個新環境的恐懼性焦慮和跟其他陌生人在一起的社交性焦慮等,這些都屬於適應方面的困難。
  • 父母是怎樣應對孩子鬧情緒的?
    誇張、怪異的畫風讓這位媽媽有點擔心孩子的心理健康問題。她找來兒子耐心地詢問原因,兒子哈哈笑了起來,說因為下午爸爸朝他發火了,他很生氣,就在本子上這樣畫爸爸。 我告訴這位媽媽,不需要擔心,孩子是在通過畫畫表達自己的情緒,是一種相對健康的發洩情緒的方式,比悶在心裡要好得多。 認識情緒、學會管理自己的情緒,不是天生就會的技能,而是每個人一生都需要學習的重要課題。
  • 小時候太乖、不哭不鬧的孩子,長大後可能問題更多,父母別忽視
    其實這並不是他們不會感到不開心,而是不敢表達自己的情緒。他們生怕自己表達真實的情緒會引起父母的不滿,所以只有把自己的情緒深深的隱藏起來。但是這樣會導致孩子承擔的負面情緒越來越多,最終會導致他們的心理髮育出現問題。
  • 孩子的這12個信號,說明出現心理問題
    但難題是:家長怎麼判斷什麼是孩子出現心理問題的不良傾向?如果孩子有心理問題,又該如何幹預?的確,孩子的心理問題成因複雜,我們很難給出一個具體建議,但可以運用簡單有效的方法去關注孩子的心理健康,從而正確面對孩子出現的心理問題。注意孩子出現心理問題的信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