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近年來,隨著精神心理衛生知識的普及,媒體對心理疾病宣傳最多的要數「抑鬱症」了。換句話說,「抑鬱症」這個詞被炒熱了,幾乎隨處可見,隨時可聞。
追述一下歷史可以發現,「抑鬱症」這個病症,在上個世紀的西方已被人稱為「世紀之病」、「心靈感冒」。意思是說,抑鬱症像傷風感冒一樣,是種常見病和多發病。
此後,日本,也頻頻報導抑鬱症及自殺的情況。同是黃皮膚的韓國也開始大聲疾呼:拯救陷入抑鬱症的韓國主婦。
在中國,隨著改革開放的推進,對抑鬱症宣傳的普及和認識的提高,抑鬱症及其相關的自殺問題也引起了社會的注意,人們不再諱疾忌醫,因抑鬱症而羞於告人,懷有「病恥感」,暗自克服的,已大為減少。
個別電視節目主持人,也不顧惜影響、聲譽,自暴長期嚴重失眠,患上抑鬱症的經歷。連香港影帝周潤發,人們心目中的陽剛堅強男人,也說自己患了抑鬱症,是在愛人的幫助下,度過難關而未熄影的。
02
重視抑鬱症的防治本身並沒有錯。
然而,長期的心理衛生科臨床經驗告訴我們,另一種極端現象正在悄悄形成,那就是:對抑鬱症認識的泛化和淡化。在傳奇故事、社會訪談節目中,抑鬱、自殺常成了報導的中心。但許多驚心動魄的事例,更多地是突現其新聞價值。從這些報導中,除喚起人們的一些同情和關注外,並達不到有效防範抑鬱症及其相關的自殺等社會危害的作用。
其實,抑鬱症也不是「社會病」、「時髦病」,它在精神醫學上是有診斷標準的,我們不能隨隨便便給人亂套「抑鬱症」的帽子,讓「抑鬱症」的名稱滿天飛。
現今國際及我們中國對抑鬱症診斷標準中都規定必須有足夠程度的抑鬱症狀表現,本人很難自拔,又持續了一定的病程時間,且影響到個人學習、工作社交等社會功能的,才能做出「抑鬱症」的診斷。
03
再說,抑鬱之源,若加細分,也數不勝數。可以導致抑鬱的心理因素,如高考落榜、生意失敗、股票賠本、工作壓力、愛情受挫……等等,還有疾病的心理反應、災難心理反應、喪親反應、被奸症候群等心理應激反應,都可能以抑鬱情緒為突出症狀,這類狀態常被稱為心因性或反應性抑鬱症。
更有一些神經過敏的神經質(疑病素質)者,除抑鬱情緒之外,還伴有焦慮、緊張、恐懼、失眠,常庸人自擾地為自己健康擔憂,懷疑起自己的精神失調,症狀常持之以時,被稱為抑鬱性神經症,屬神經症範疇。它們與心理應激引起的心因性抑鬱症,都被納入了廣義的抑鬱症。
而狹義的抑鬱症則是以心境惡劣(抑鬱)為主導症狀或伴有雙向性情感障礙的內源性抑鬱症或重性抑鬱(Major Depression)。這種抑鬱類型又常被稱為「真正的抑鬱症」。
我個人認為,把抑鬱症名稱泛化會帶來許多弊端,那就是:許多內源性抑鬱症者得不到充分治療和重視,而那些抑鬱性神經症、心因性抑鬱症者卻長期依賴於抗抑鬱藥。
04
還有,目前對精神心理學知識的宣傳存在庸俗化的傾向,碰到點事不開心、哭喪著臉,就被說成是「抑鬱症」。
雖沒有經過專業人員診斷,許多內科醫生也會隨隨便便地給病人套上「抑鬱症」的帽子。
我曾經遇到一位來訪者,因為反覆腹部不適在某一三甲醫院消化科「名醫」那裡被診斷「抑鬱症」,理由是:「消化科的藥物治療無效,那肯定是抑鬱症」,我聽後驚呆了。醫生如果態度不嚴肅,不嚴謹,採取簡單化的做法,那必然導致抑鬱症診斷的泛化。現在許多內科醫生會讓病人填一下PHQ-9抑鬱症篩查量表或者SDS抑鬱自評量表就診斷「抑鬱症」,開具抗抑鬱藥。這就是現在「抑鬱症」的診斷泛濫的醫源性原因。
對抑鬱症態度的另一極端,是輕描淡寫,把判然失常的抑鬱情緒淡化掉。除了少數神經過敏的神經質者,對於較長時間被抑鬱困擾,患上抑鬱症的人又不甘願輕易戴上抑鬱症的帽子,不肯求醫,不接受積極的治療。
曾經有一位20來歲的男青年在消化科就診,兩次治療的效果不好,被醫生懷疑是心理方面的問題,建議其去專科治療。後來該男青年去了神經內科某一「名醫」處就診,該醫生開了頭顱MR檢查,並開了抗抑鬱藥舍曲林0.5片/天,不幸的是,沒到1個月,該男青年跳水自殺死亡了。家屬來到心理衛生科諮詢,「孩子到底是什麼病而選擇了自殺」,心理衛生科醫生檢查了一下記錄,發現該男青年沒來心理衛生科就診過。這是多麼遺憾的事。殊不知,舍曲林用於抗抑鬱往往需要用到2-4片/天,而且,抗抑鬱藥在使用早期有可能會增加自殺風險的。
在對抑鬱症進行過度泛化宣傳的影響下,無論是部分百姓,還是許多非精神衛生科的醫護人員,他們都把抑鬱症問題看得太過簡單了。
05
關於抑鬱症心理諮詢與治療,也處理於泛化和濫用現象。
媒體曾曝光一例,一位女孩因家庭貧困,四次自殺,獲救未死。好的時候,能聽勸導,自我調控,一旦抑鬱籠罩,又想到死,再次自殺。其累累自殘生命,態度堅決,付諸實施,絕非一念之差,已屬重症抑鬱,發病時行為難以控制。其實,中重度抑鬱症者的大腦已有神經遞質生化的變化,而抗抑鬱藥,正是有針對性地改變這種狀況,這在很多人還不被認識,不肯接受。許多病家都怕吃藥把人吃壞,他們只信心理治療,通過心理調適,化有病為無病,化重症為輕症,不相信物質(藥物、光照、電療)治療能改變病人的內心世界及情感困擾。
部分心理諮詢行業者由於缺乏醫學的背景,礙於專業的局限,對抑鬱症的治療也往往停留於表面的心理疏導。甚至部分「中國式」的熱心人也認為自己善長心理諮詢,不斷地給身邊抑鬱症者做「思想工作」。
06
總之,抑鬱症正確的求治途徑必須是找精神科醫生或醫學心理專家。國外有許多心理診療師,但無醫師身份者,沒有處方權,他們需用藥物時得請精神科醫生會診。國內情況亦如此。
崔永元曾經有一段話:「抑鬱症在中國是新鮮事物,心理醫生不會雨後春筍般湧現,培養一個心理醫生比治好一個抑鬱病人要難得多。業內人士講,合格的心理醫生總數不會超過梁山好漢(108)的總數。可以想見,現在李鬼、鄭屠戶、西門慶、潘金蓮都穿著白大褂給人下藥,他們的執照是誰領的?……」這位名主持不僅能在螢屏上袒露自己得了抑鬱症,他對世象洞察深刻,又敢直言,有社會責任。
我在《走出絕望:心理醫生教你擺脫抑鬱的折磨》這本著作中花了一章的篇幅來「透視抑鬱認識過程中的怪現象及出路」,值得大家認真去閱讀,以避免對抑鬱症認識的泛化和淡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