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避免對抑鬱症認識的泛化和淡化

2020-09-14 心理科包博士

01

近年來,隨著精神心理衛生知識的普及,媒體對心理疾病宣傳最多的要數「抑鬱症」了。換句話說,「抑鬱症」這個詞被炒熱了,幾乎隨處可見,隨時可聞。

追述一下歷史可以發現,「抑鬱症」這個病症,在上個世紀的西方已被人稱為「世紀之病」、「心靈感冒」。意思是說,抑鬱症像傷風感冒一樣,是種常見病和多發病。

此後,日本,也頻頻報導抑鬱症及自殺的情況。同是黃皮膚的韓國也開始大聲疾呼:拯救陷入抑鬱症的韓國主婦。

在中國,隨著改革開放的推進,對抑鬱症宣傳的普及和認識的提高,抑鬱症及其相關的自殺問題也引起了社會的注意,人們不再諱疾忌醫,因抑鬱症而羞於告人,懷有「病恥感」,暗自克服的,已大為減少。

個別電視節目主持人,也不顧惜影響、聲譽,自暴長期嚴重失眠,患上抑鬱症的經歷。連香港影帝周潤發,人們心目中的陽剛堅強男人,也說自己患了抑鬱症,是在愛人的幫助下,度過難關而未熄影的。

02

重視抑鬱症的防治本身並沒有錯。

然而,長期的心理衛生科臨床經驗告訴我們,另一種極端現象正在悄悄形成,那就是:對抑鬱症認識的泛化和淡化。在傳奇故事、社會訪談節目中,抑鬱、自殺常成了報導的中心。但許多驚心動魄的事例,更多地是突現其新聞價值。從這些報導中,除喚起人們的一些同情和關注外,並達不到有效防範抑鬱症及其相關的自殺等社會危害的作用。

其實,抑鬱症也不是「社會病」、「時髦病」,它在精神醫學上是有診斷標準的,我們不能隨隨便便給人亂套「抑鬱症」的帽子,讓「抑鬱症」的名稱滿天飛。

現今國際及我們中國對抑鬱症診斷標準中都規定必須有足夠程度的抑鬱症狀表現,本人很難自拔,又持續了一定的病程時間,且影響到個人學習、工作社交等社會功能的,才能做出「抑鬱症」的診斷。

03

再說,抑鬱之源,若加細分,也數不勝數。可以導致抑鬱的心理因素,如高考落榜、生意失敗、股票賠本、工作壓力、愛情受挫……等等,還有疾病的心理反應、災難心理反應、喪親反應、被奸症候群等心理應激反應,都可能以抑鬱情緒為突出症狀,這類狀態常被稱為心因性或反應性抑鬱症。

更有一些神經過敏的神經質(疑病素質)者,除抑鬱情緒之外,還伴有焦慮、緊張、恐懼、失眠,常庸人自擾地為自己健康擔憂,懷疑起自己的精神失調,症狀常持之以時,被稱為抑鬱性神經症,屬神經症範疇。它們與心理應激引起的心因性抑鬱症,都被納入了廣義的抑鬱症。

而狹義的抑鬱症則是以心境惡劣(抑鬱)為主導症狀或伴有雙向性情感障礙的內源性抑鬱症或重性抑鬱(Major Depression)。這種抑鬱類型又常被稱為「真正的抑鬱症」。

我個人認為,把抑鬱症名稱泛化會帶來許多弊端,那就是:許多內源性抑鬱症者得不到充分治療和重視,而那些抑鬱性神經症、心因性抑鬱症者卻長期依賴於抗抑鬱藥

04

還有,目前對精神心理學知識的宣傳存在庸俗化的傾向,碰到點事不開心、哭喪著臉,就被說成是「抑鬱症」。

雖沒有經過專業人員診斷,許多內科醫生也會隨隨便便地給病人套上「抑鬱症」的帽子。

我曾經遇到一位來訪者,因為反覆腹部不適在某一三甲醫院消化科「名醫」那裡被診斷「抑鬱症」,理由是:「消化科的藥物治療無效,那肯定是抑鬱症」,我聽後驚呆了。醫生如果態度不嚴肅,不嚴謹,採取簡單化的做法,那必然導致抑鬱症診斷的泛化。現在許多內科醫生會讓病人填一下PHQ-9抑鬱症篩查量表或者SDS抑鬱自評量表就診斷「抑鬱症」,開具抗抑鬱藥。這就是現在「抑鬱症」的診斷泛濫的醫源性原因。

對抑鬱症態度的另一極端,是輕描淡寫,把判然失常的抑鬱情緒淡化掉。除了少數神經過敏的神經質者,對於較長時間被抑鬱困擾,患上抑鬱症的人又不甘願輕易戴上抑鬱症的帽子,不肯求醫,不接受積極的治療。

曾經有一位20來歲的男青年在消化科就診,兩次治療的效果不好,被醫生懷疑是心理方面的問題,建議其去專科治療。後來該男青年去了神經內科某一「名醫」處就診,該醫生開了頭顱MR檢查,並開了抗抑鬱藥舍曲林0.5片/天,不幸的是,沒到1個月,該男青年跳水自殺死亡了。家屬來到心理衛生科諮詢,「孩子到底是什麼病而選擇了自殺」,心理衛生科醫生檢查了一下記錄,發現該男青年沒來心理衛生科就診過。這是多麼遺憾的事。殊不知,舍曲林用於抗抑鬱往往需要用到2-4片/天,而且,抗抑鬱藥在使用早期有可能會增加自殺風險的。

在對抑鬱症進行過度泛化宣傳的影響下,無論是部分百姓,還是許多非精神衛生科的醫護人員,他們都把抑鬱症問題看得太過簡單了。

05

關於抑鬱症心理諮詢與治療,也處理於泛化和濫用現象。

媒體曾曝光一例,一位女孩因家庭貧困,四次自殺,獲救未死。好的時候,能聽勸導,自我調控,一旦抑鬱籠罩,又想到死,再次自殺。其累累自殘生命,態度堅決,付諸實施,絕非一念之差,已屬重症抑鬱,發病時行為難以控制。其實,中重度抑鬱症者的大腦已有神經遞質生化的變化,而抗抑鬱藥,正是有針對性地改變這種狀況,這在很多人還不被認識,不肯接受。許多病家都怕吃藥把人吃壞,他們只信心理治療,通過心理調適,化有病為無病,化重症為輕症,不相信物質(藥物、光照、電療)治療能改變病人的內心世界及情感困擾。

部分心理諮詢行業者由於缺乏醫學的背景,礙於專業的局限,對抑鬱症的治療也往往停留於表面的心理疏導。甚至部分「中國式」的熱心人也認為自己善長心理諮詢,不斷地給身邊抑鬱症者做「思想工作」。

06

總之,抑鬱症正確的求治途徑必須是找精神科醫生或醫學心理專家。國外有許多心理診療師,但無醫師身份者,沒有處方權,他們需用藥物時得請精神科醫生會診。國內情況亦如此。

崔永元曾經有一段話:「抑鬱症在中國是新鮮事物,心理醫生不會雨後春筍般湧現,培養一個心理醫生比治好一個抑鬱病人要難得多。業內人士講,合格的心理醫生總數不會超過梁山好漢(108)的總數。可以想見,現在李鬼、鄭屠戶、西門慶、潘金蓮都穿著白大褂給人下藥,他們的執照是誰領的?……」這位名主持不僅能在螢屏上袒露自己得了抑鬱症,他對世象洞察深刻,又敢直言,有社會責任。

我在《走出絕望:心理醫生教你擺脫抑鬱的折磨》這本著作中花了一章的篇幅來「透視抑鬱認識過程中的怪現象及出路」,值得大家認真去閱讀,以避免對抑鬱症認識的泛化和淡化。

相關焦點

  • 這四個抑鬱症認識誤區避免陷入!中醫對抑鬱症的見解
    抑鬱症是當今社會很常見的一種病了,造成抑鬱症的情況有很多種,大部分的抑鬱症都是自身的原因造成的,中醫認為人體和心理相互影響,喜怒憂思悲恐驚每種情緒都時刻影響著人體健康,身體五臟六腑的健康情況又影響人體心理精神。
  • 正確認識抑鬱症,這幾大誤區要避免
    抑鬱症屬於情感障礙性疾病,是一類以顯著而持久的心境低落為主要臨床特徵的精神疾病,是包含情感、軀體和認知症狀在內的多維障礙,需要用醫學手段進行幹預治療。抑鬱症患者主要表現為心情鬱悶,喪失興趣或享受感,產生負罪感,或自尊心不足,睡眠和食慾紊亂,身體疲倦,注意力不易集中等,根據嚴重程度可分為輕度、中度、重度抑鬱。
  • 正確認識抑鬱症,這幾大誤區要避免!
    抑鬱症屬於情感障礙性疾病,是一類以顯著而持久的心境低落為主要臨床特徵的精神疾病,是包含情感、軀體和認知症狀在內的多維障礙,需要用醫學手段進行幹預治療。抑鬱症患者主要表現為心情鬱悶,喪失興趣或享受感,產生負罪感,或自尊心不足,睡眠和食慾紊亂,身體疲倦,注意力不易集中等,根據嚴重程度可分為輕度、中度、重度抑鬱。
  • 正確認識抑鬱症,這幾大誤區要避免!
    抑鬱症屬於情感障礙性疾病,是一類以顯著而持久的心境低落為主要臨床特徵的精神疾病,是包含情感、軀體和認知症狀在內的多維障礙,需要用醫學手段進行幹預治療。抑鬱症患者主要表現為心情鬱悶,喪失興趣或享受感,產生負罪感,或自尊心不足,睡眠和食慾紊亂,身體疲倦,注意力不易集中等,根據嚴重程度可分為輕度、中度、重度抑鬱。
  • 記憶快速泛化 往事不再如煙
    原標題:記憶快速泛化 往事不再如煙 記憶提取快速泛化機制的發現和理論假說的提出,為相關研究提供了新思路,可能開闢一個全新研究方向。 記憶有著編碼、儲存和提取三個過程,記憶編碼和儲存的神經機制已經取得了大量研究成果,但人們對記憶提取的神經機制卻知之甚少。
  • 抑鬱症認識誤區早知道
    抑鬱症不是矯情、更不是作;而是一種高發病率、高自殺率的疾病。正確的認識、積極尋求科學、規範的治療才是科學明智的態度!以下誤區應避免:1、抑鬱症就是心情不好。其實,心情不好只是抑鬱症臨床表現之一。要判斷他是否符合抑鬱症的症狀標準,需要從這三點來看:情緒低落、興趣下降或愉快感的缺失;身體覺得疲乏無力、感到精力不夠用等。
  • 科普|抑鬱症和抑鬱情緒的區別
    預計到2022年,抑鬱症可能超過癌症,成為僅次於心腦血管病的人類第二大疾患。但是在生活中,我們很多人對抑鬱缺少基本的認識,一般抑鬱情緒和抑鬱症是有區別的,其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02嚴重程度一般抑鬱程度較輕,抑鬱症的抑鬱程度嚴重, 並且影響個體的生活、學習和工作,無法適應社會,影響其社會功能的發揮,更有甚至會產生消極的自殺言行。
  • 雙面」龍傲天「:流行詞彙的語義泛化
    由於人們對於詞彙的運用往往會帶有主觀色彩,從而導致詞彙在傳播和使用的過程中語義範圍不斷擴大,這種現象一般被稱為「語義的泛化」。這一現象在語義本就不明確、時常帶有隱喻色彩的流行詞彙中更容易發生。根據上文對於「龍傲天」一詞起源及詞義演變的介紹,我們可以將流行詞彙語義的泛化歸納為三個階段。
  • 對抑鬱症的認識亟待提高
    但是許多研究均表明,抑鬱症的患者、家屬,甚至內科臨床醫生對該病的了解程度均有待提高。WHO多中心合作研究顯示,15個不同國家或地區內科醫生對抑鬱症的識別率平均為55.6%,中國上海的識別率只有21%,遠遠低於國外水平。大多數抑鬱症狀的出現並未引起病人、家屬和醫生的重視;並且大多數因軀體疾病伴發的抑鬱障礙卻常常被人們所忽視;而被確診後,能得到規範治療的抑鬱症患者僅佔其中的10%左右。
  • 如何正確認識抑鬱症
    5.思維和注意力困難。感到自己變笨了,頭腦反應遲鈍,行動遲緩,注意力不集中,記憶力和理解力顯著降低,甚至喪失,聽不懂他人的話,學習或工作效率下降等。 6.情緒波動大。容易出現情緒失控,看什麼都不順眼,經常因一點小事而發火,過後又後悔,易發脾氣。
  • 防治青少年抑鬱症 從認識「糾偏」開始
    據國家衛健委數據顯示,我國17歲以下兒童青少年中,約3000萬人受到各種情緒障礙和行為問題困擾。同時,一項囊括38個項目,歷時18年的研究表明,中國學生群體的抑鬱發病率在23.8%左右;抑鬱症問題已經到了必須引起社會高度重視、廣泛關注和積極應對的時候了!
  • 抑鬱症是什麼?
    ,有時可能就是沒有原因的消沉,傷感就那麼不經意的來臨了,但是很快的就峰迴路轉,傷感的感情會慢慢淡化。首先,有些變化可以通過肉眼以及x光檢測觀察到,其中包括檢測出較小的額葉以及海馬體,從更微觀的角度講,抑鬱症與以下幾點有關,例如血清素,去甲腎上腺素和多巴胺為主的某些神經傳導物質的異常傳遞與消耗,生物鐘節奏混亂,以及荷爾蒙紊亂。
  • 石破天驚,首位真正徹底走出抑鬱症者談談對抑鬱症的認識
    我1998年得抑鬱症,經不斷掙扎,因遵循大腦和身體自身感覺,找到調整方法,經過十幾年每天不斷的調整和訓練,最終真正徹底走出來。我有一個從得病到痊癒的全體驗。有過一個瘋狂求治的經歷,有過一個不斷尋因的過程。有過無數的希望,卻又全化為泡影。曾無數次地反思自己得病原因,無數次地思考抑鬱症的本質。認識,是一個逐漸逼近真相的過程。越接近本質,就越能指導你走向正確的道路。
  • 抑鬱症測試題目 醫生教你認識抑鬱症
    成都商報記者採訪四川大學華西醫院心理衛生中心副主任邱昌建,他表示,網絡流傳的各種測試表有一定的依據和作用,可以了解自己的情緒問題,作為判斷是否是抑鬱症的依據,但也不能盲目地對號入座。  網絡自測抑鬱症?
  • 要想建立AI系統的信賴度和可靠性?必須估計算法的泛化能力
    全文共4016字,預計學習時長8分鐘在新數據中,深度學習系統執行(泛化)能力如何?其性能如何?要想建立AI系統的信賴度和可靠性,必須估計算法的泛化能力。我們能信任AI嗎?AI是否會像人類酗酒一樣毫無顧忌?
  • 沒有泛化的訓練不是完整的訓練
    「桐桐媽媽,今天孩子又拉褲子了,您看,要不還是把孩子接回去吧,他連上廁所這件事都沒辦法自己完成。」幼兒園老師對桐桐媽媽說。媽媽聽了之後很詫異:「怎麼會?桐桐明明已經學會自己上廁所了!老師,是不是搞錯了?桐桐在家裡上廁所已經很順利了。」
  • 如何避免妻子得產後抑鬱症?
    (4)產前就開始出現抑鬱情緒的產婦最近的美國精神障礙分類與第五版診斷標準(DSM-V)取消了「產前抑鬱」的概念,取而代之的是「圍生期抑鬱」,特指從妊娠開始至產後4周內發生的特殊時期的抑鬱症。國內的多個研究也表明,產前出現抑鬱情緒,是產後抑鬱的重要的影響因素。
  • 中國抑鬱症患者近億,以後體檢也要篩查抑鬱症了?
    「工作壓力太大,同事關係又很複雜,每天很喪,是不是要得抑鬱症了?」 大部分的問題都讓我一臉懵逼,搞不明白人們為什麼要給自己貼個「抑鬱症」。 而一項對雙胞胎研究發現,如果其中一位為抑鬱症患者,另一位患抑鬱症的機率為80%。 另一方面,抑鬱症也與成長經歷和外界環境有關。
  • 有著20年抑鬱症全經歷的人,來談談對抑鬱症的思考來認識
    我1998年得抑鬱症,經不斷掙扎,因遵循大腦和身體自身感覺,找到調整方法,經過十幾年每天不斷的調整和訓練,最終真正徹底走出來。我有一個從得病到痊癒的全體驗。有過一個瘋狂求治的經歷,有過一個不斷尋因的過程。有過無數的希望,卻又全化為泡影。曾無數次地反思自己得病原因,無數次地思考抑鬱症的本質。認識,是一個逐漸逼近真相的過程。越接近本質,就越能指導你走向正確的道路。
  • 【象芽塔學院】家長如何在家中給孩子做泛化訓練
    這是因為在學校有老師的指引和教導,給孩子做了相關的泛化訓練。我們教會孩子認識了蘋果之後,要把與蘋果相關的信息告訴孩子,「蘋果是水果、蘋果可以吃、紅蘋果甜、黃蘋果甜、綠蘋果酸、蘋果長在樹上、可以用蘋果榨果汁」等等。另外,我們可以把日常生活中的一些物品用圖片和文字製作出來,和孩子指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