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期腸道菌群領域重要研究成果一覽
近年來,科學家們在腸道菌群研究領域進行了大量的研究,同時他們發現腸道菌群與機體多方面的健康都有著密切的關聯,那麼近期腸道菌群領域又有哪些重要的研究成果呢?本文中,小編就對此進行了整理,分享給大家!
-
腸道菌群會影響男性生育能力嗎?
研究發現,在過去40多年裡,精子數量下降了60%,精子濃度下降了近45%。為什麼會突然下降呢?這在很大程度上可能要歸咎於現代生活方式。現代社會中許多常見的生活方式因素對男性生育能力有負面影響,包括壓力、高熱量的攝入、運動減少、吸菸、飲酒以及化學品、殺蟲劑和汙染等等。
-
自閉症譜系障礙(ASD)與腸道菌群研究
最近的研究報導,與正常發育(TD)的兒童相比,ASD的兒童的腸道微生物群特徵發生了改變。然而,在中國,很少有關於ASD兒童腸道細菌的研究。 為了闡明ASD患兒糞便微生物群的變化,研究人員進行16S rRNA測序,擴增16S rRNA(V3-V4)基因標籤。我們調查了35名患有ASD的兒童和6名TD兒童的糞便微生物群的差異。
-
腸道菌群——被遺忘的器官
2016年,Christoph A Thaiss等發現給予節食減重的小鼠高脂飲食後,促進了更快的體重反彈和代謝失常;將此類菌群移植到無菌小鼠並給予高脂飲食時,與移植正常菌群的小鼠相比體重增加更快。通過菌群特徵的研究發現,節食後菌群促進了黃銅類水平降低和能量消耗減少,該研究在一定程度上解釋了節食減肥為何容易引起更大的體重反彈。
-
腸道菌群失衡危害大,身體出現什麼表現,說明腸道菌群失衡了?
而在我們的腸道中,有一個菌群,這個菌群是為腸道健康保駕護航的,因為菌群的存在,腸道才能夠保持健康的狀態,這樣身體才會健康。但是由於現在人飲食習慣和食物等諸多原因,很多人出現了菌群失衡的情況,而一旦菌群失衡,會引發肥胖、免疫下降等諸多問題,後果是比較重的。所以一旦發現了菌群失衡的情況,要及時的調理。那麼,腸道菌群失衡了,身體會出現什麼表現呢?
-
我國學者發現腸道菌群異常或可導致自閉症
研究人員通過檢測自閉症兒童糞便中的腸道菌群,發現自閉症兒童的腸道微生物排毒功能障礙,進而導致毒素積累和線粒體功能障礙(ASD發病機理的核心組成部分),這可能是微生物參與孤獨症發病的重要新機制。這項研究為腸道菌群與自閉症之間的關聯提供了新的證據,也為通過恢復自閉症患者微生物排毒能力來治療自閉症患者鋪平了道路。
-
腸道菌群的形成及影響因素研究進展
最近的研究表明宿主腸道菌群的組成和結構的改變和一些複雜的疾病如行為失調、代謝性疾病等有關。比如自閉症、肝性腦病、過敏症、肥胖症、糖尿病和動脈粥樣硬化及各種神經疾病等[3]。而多種因素對腸道菌群的組成具有重要的影響,本文對此方面的研究進展進行綜述。
-
腸道菌群與「孤獨症」的關係
孤獨症兒童的消化道症狀也許就是由特定的腸道微生物引起的,而腸道早期定植的微生物出現異常很有可能會干擾大腦發育,引起或促進出現孤獨症症狀。孤獨症兒童大多數發病都是在3歲以內,這與嬰兒腸道菌群發育過程的時間節點具有相似性,可能嬰兒的大腦發育需要伴隨腸道微生物的發育而完成。
-
運動會影響腸道菌群,現在發現腸道菌群也會影響肌肉與運動
小鼠的新研究表明,腸道微生物在調節肌肉質量和功能方面發揮作用。這些發現不僅為肌肉的功能、成長和發育提供了新的線索,而且還提供了與控制運動的神經交流的新線索。大家可以私信回覆:糖尿病,加入我們線下糖尿病管理群,獲取更多專業的糖尿病等健康知識指導,學習糖尿病管理與腸道菌群調養知識!
-
結腸內壁釋放的過氧化氫,在保護腸道菌群
近日,發表在《Cell Host & Microbe》上的一項研究中,來自美國加州大學戴維斯分校領導的研究團隊發現,結腸內壁的一種酶會釋放出過氧化氫,以保護腸道菌群。大多數微生物都生活在我們的大腸中,而大腸其實是一個天然的低氧環境。研究通訊作者、加州大學戴維斯分校醫學院微生物學和免疫學教授Andreas Bumler說:「人體內有超過一半的微生物對氧氣不耐受。
-
腸道菌群和食物過敏的聯繫
越來越多的研究表明,腸道菌群的改變可能在這些問題的發生中發揮重要作用。那麼,腸道菌群的破壞是如何增加食物過敏和食物不耐受的發生的呢?恢復腸道菌群是否對這些問題的治療有益呢? 衛生假說認為,兒童時期缺乏接觸微生物的機會,會改變腸道菌群,抑制免疫系統的正常發育,從而增加對過敏性疾病的敏感性。生命早期一些導致微生物接觸減少的生活方式因素會剝奪免疫系統預防過敏性疾病所需的刺激。
-
腸道菌群影響情緒,研究發現益生菌有助改善抑鬱症狀
新的研究表明,腸道的菌群形態會對大腦發揮影響。《大腦、行為與免疫》雜誌近期發表的論文則揭示,連續12周補充益生菌,可以減輕抑鬱。在較早的研究中,曾發現患抑鬱症的風險與個體的飲食、生活方式、鍛鍊等直接相關,研究人員還試圖開發抑鬱風險指數,幫助人們識別常見的抑鬱症風險因子。
-
新發現重塑腸道菌群理論
新發現重塑腸道菌群理論。圖片描述了黏膜屏障的形成。 (圖片來源:Val Altounian/AAAS)微生物居住在人類腸道,是我們細胞數量的10倍以上。如今,奧克拉荷馬醫學研究基金會(Oklahoma Medical Research Foundation,OMRF)的科學家有了新發現,重新定義所謂的腸道菌群如何運作,以及我們的身體如何與100萬億腸道細菌共存。
-
新研究揭示體內天然「消毒液」在維護腸道健康
但一項新研究告訴我們,我們的體內也在自產「消毒液」來維護腸道健康。近日,發表在《Cell Host & Microbe》上的一項研究中,來自美國加州大學戴維斯分校領導的研究團隊發現,結腸內壁的一種酶會釋放出過氧化氫,以保護腸道菌群。該研究改寫了對腸道工作原理的認識,並闡明了微生物在結腸中的空間組織方式。同時,作者還呼籲需要一種新方法來治療腸道炎症。
-
腸道菌群與結核桿菌感染相關的研究進展
腸道菌群參與人體多種生理活動,並與多種疾病發生有關。腸道菌群與呼吸道疾病,尤其是與結核病之間的研究頗受關注。研究證實腸道菌群失調可影響宿主對結核分枝桿菌的易感性,感染結核分枝桿菌會導致宿主腸道菌群的改變。兩者通過宿主免疫反應、腸道菌群代謝產物等相互影響。因此,本文就結核桿菌感染與腸道菌群的關係及相關作用機制等進行綜述,為結核病治療提供新思路。
-
最新研究證明:腸道菌群數量越少,過敏性疾病發病率越高
目前針對人體微生物的研究已經得到了一定的成果,並在研究當中證實,過敏性疾病的發病率和人體微生物存在著非常密切的關係。因此今天我們就來討論一下,腸道菌群和過敏性疾病的種種關聯,並通過微生物研究來分析攻克過敏性疾病的方法。
-
國際研究:腸道菌群很重要
在做好日常防護的同時,要增加免疫力,減少風險;同時,還要改善腸道菌群。最近,韓國首爾高麗大學人與微生物相互作用實驗室的微生物學家Heenam Stanley Kim博士檢查了新興證據,這些證據表明腸道健康不良會對新冠病毒感染的預後產生不利影響。
-
解密|腸道菌群與健康長壽
研究發現100歲義大利老人的腸道菌群種類分布與30歲義大利人相比,出現了較明顯的變化,厚壁菌門中的擬桿菌XIVa明顯減少,而芽孢桿菌上升,身體的炎症反應狀況高,因此科學家得出長壽的關鍵因素:菌群種類的改變,更好的應對和調節炎症反應。
-
益生菌:調節腸道菌群助力腸道健康——訪蘇州大學附屬兒童醫院武慶斌
● ● ● 腸道疾病在中國人群中屬於多發疾病,在中國居民慢性病患病率中排名第四。2019年,國務院辦公廳印發《健康中國行動組織實施和考核方案》強調了腸道菌群失調可能帶來的疾病風險,呼籲國人關注腸道菌群健康。
-
關於微塑料的一些事實:腸道菌群受微塑料影響嚴重
而關於它的研究才剛剛起步,對腸道菌的影響是其中最重要的課題之一。作者 | 趙蓓 免疫學博士人人都攜帶微塑料?塑料製品遍布於我們生活的方方面面,然而塑料帶來的日益加劇的環境汙染問題也不容忽視。近年來,微塑料(Microplastics, MPs),一種直徑小於5毫米的塑料微粒,也漸漸躍入科學家們視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