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刻意練習》這本書中講了一件事,來幫助大家理解什麼是有目的的練習,什麼是「天真的練習」。我把這件事複述一下:
威奇託大學音樂教育專家史蒂夫.奧爾(Steve Oare)曾經提供一則假想對話,假設對話在一位音樂導師和年輕學生之間進行。這種對話,音樂導師經常會跟學生講。在這個例子中,導師試圖搞懂為什麼學生一直沒有進步。
當我看到這段文字的時候,背上冒出了冷汗。
在這次練習太極拳之間,我曾經有過兩次練習太極拳的經歷,一次是在大學期間,學校的體育課上教授我們24式太極拳;第二次是在大學剛畢業時,那時候在公園裡找了一位老師學了幾個月。應該說,那兩次學習,我也是很認真的,在大學武術比賽上,我還拿了24式太極拳金牌。
為什麼當時沒有堅持下來?現在想來,當時我已經落進了「天真的練習」窠臼,雖然練習,但沒有進步。如果當時有一位導師問我:你練對了多少次?我也會一臉茫然的。
《刻意練習》這本書告訴讀者,這種只是「埋頭幹」的天真的練習是沒有效果的。想要進步,只有進行有目的的練習。
而有目的的練習,有四個特點:
1、有目的的練習有定義明確的特定目標
書裡,作者依然以音樂學院的學生,指出如果學生訂出目標:「連續三次,不犯任何錯誤,以適當的速度奏完曲子。」會比漫無目標的練習要成功得多。
我在這一次練習太極拳的時候,最初都會定一個小目標:「這一段,特別是摟膝拗步時,要全程做到松腰。」一旦發現做得不好,我還會停下來,再來一次,或者遇到下一個摟膝拗步時,再一次突出這個要求來檢查。而我發現雲手時容易抬肩,也是用類似方法制定目標來糾正。
書裡有一句話我特別有感觸:有目的的練習,主要是「積小勝為大勝」「積跬步以至千裡」,最終達到長期目標。
2、有目的的練習是專注的
作者在這裡舉了一個訓練並測試記憶力的例子。這一點可說的地方其實很多,音樂演奏家,大部分時間是一個人單獨練習,花一點時間合奏排練。練習太極拳正好相反,很多人是花大部分時間合奏排練,很少花時間一個人單獨練習。
3、有目的的練習包含反饋
作者在這裡提出了一個簡單但很深刻的觀念:你必須知道某件事情自己做得對不對,如果不對,你到底怎麼錯了。
在上面那個音樂學生的例子中,學生在表演測試上得了一個C,這是一種遲到的反饋,但他在練習時,似乎沒有人給他提供任何反饋,也就是說,沒有人聽他練習並指出他的錯誤,而這位學生看起來根本不知道他的練習是不是出了錯。
我的運氣比較好,在太極拳學習過程中,遇到了幾位真練出功夫的老師,而每次他們指出我的缺陷,我都會記住,然後回家改正。
要麼自己能給自己提出反饋,要麼旁人給你提出反饋,不管什麼練習,如果沒有反饋,就不可能搞清楚哪些方面還需提高。
4、有目的的練習需要走出舒適區
作者認為,這也許是有目的練習最重要的一個組成部分,不過這個題目有點大,我們有機會單獨說一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