荔枝新聞訊 通訊員/徐文婷 陳剛 第二屆大運河文化旅遊博覽會於9月3日在無錫開幕,作為文化創意展的重要組成部分,21家省內外博物館紛紛拿出自己具有影響力和示範性的博物館教育項目和教育產品,尤其是運河文化教育項目,吸引公眾提升對博物館的認知和關注,這也是今年國內首個以展示運河文化博物館教育品牌項目、產品和服務為主要內容的集中展示。
一百年前,中國的博物館之父張謇在江蘇寫下了一段話「導公益於文明,廣知識於世界」,這也為當下國內博物館的發展提供了啟示。張謇的「設苑為教育」理念,在一百多年間被良好的繼承下來,博物館對地方教育的作用,也促進了城市的發展變化。建設世界一流的博物館,能否在博物館教育上彎道超車,未來需要走的路還很長。
博物館的功能形態也在不斷進化,人與博物館的關係將更加親密。如今博物館的理念發生了轉變,教育成為博物館首要功能,觀眾被放在第一位。博物館作為代表公眾利益並致力於為公眾服務的公益性文化機構,肩負著為公眾提供教育服務的神聖使命。近年來,江蘇省各博物館在博物館公眾教育與服務方面做了很多有益的探索與嘗試,針對不同年齡段的公眾,根據其性格特徵、內心需求、策劃開展了豐富多彩的教育活動。
目前,大運河沿線城市的博物館積極策劃並實施了大量與運河文化有關的教育項目。在策劃理念上,通過博物館與博物館之間、博物館與學校之間,共同發揮各方優勢設計開發大運河文化主題課程,讓參與者通過參與課程學習與體驗活動,系統地了解大運河歷史文化,從而更好地了解中國人民偉大的創造精神,更好地傳承大運河這一寶貴遺產,弘揚中國傳統文化。同時搭建大運河文化傳播的平臺,促進更多運河文化教育項目在更廣範圍的落地推廣。
構建「分齡分眾」的大運河主題教育活動體系
為適應觀眾結構日益多樣化、需求更加深層次的挑戰,江蘇省各博物館教育機構以公眾需求為導向,策劃實施大運河主題明確、形式多樣的教育體驗活動。教育活動「分齡分眾」,突出大運河文化特色,品質不斷提升,覆蓋範圍從館內延伸到館外。針對常設展覽,省內各大博物館館各自打造了覆蓋全年齡段的教育品牌,構建了系列化、精品化的大運河文化教育課程;針對臨時展覽,配套活動豐富多彩,多角度詮釋展覽,提升觀眾體驗;館校合作課程持續向全學科覆蓋並深入推進,青少年博物館課程體系日趨完善。
南京博物院收藏了古代不同時期的香爐、香具,早在先秦時期,香料就被廣泛應用於生活。宋代,點茶、焚香、插花、掛畫,被合稱為生活四藝。今天在現場展示的就是香纂的製作體驗活動,通過沉浸式體驗,讓我們穿越時空,感受古運河畔曾經的雅致生活。
推出「重體驗」的大運河主題教育展覽
大運河縱貫江蘇全境,楚漢文化、淮揚文化、吳越文化、江海文化貫穿其中,形成兼容並包、獨具魅力的江蘇運河文化。近年來,省內沿線各大博物館推出了與大運河文化相關的教育展覽。南京博物院一線教育人員從觀眾的學習需求出發,積極策劃了教育類展覽,先後推出了互動體驗式展覽「回家過年」、兒童展「爭霸侏羅紀」、「暑期動物緣」等。蘇州博物館則推出了暑期青少年教育互動展。鎮江博物館則以青少年的視角策劃實施了「我眼中的奇妙世界」小小策展人作品展。這些展覽體現出教育人員的專業視角和人文關懷,受到了觀眾的廣泛歡迎。其中「暑期動物緣」是南京博物院第一個原創的兒童展,策展團隊通過展前調查了解觀眾期待與需求,結合目標觀眾的認知特點,進行文物選擇與互動展項設計,最終以文物+標本+科學實驗的形式立體呈現,吸引青少年觀眾全身心參與其中。
深化教育產品服務水平
為深化教育產品服務水平,大運河沿線各博物館教育部門配合各類展覽研發了不同品類的教育產品,並先後出版了《唐伯虎小傳》(蘇州博物館)、《漢風物語》(徐州博物館)、《吳江口袋寶》(吳江博物館)等普及讀物,讓觀眾在觀展與活動之餘把博物館「帶回家」。
此外,常州博物館、鎮江博物館、淮安博物館等博物館還針對特展開發了主題導覽、互動體驗、戲劇表演等深度教育服務,為觀眾提供了多感官參與展覽的途徑。
研發立足自身特色的教育產品
無錫博物院作為無錫地區最大的青少年科普教育基地和社會實踐平臺,擁有豐富的館藏資源與受眾群體。該館充分利用院藏資源優勢,策劃了系列教育活動。紫砂陶藝作為當地珍貴的非物業文化遺產,是中華民族自我認知的重大歷史見證。其教育部門以「紫玉金砂」展覽為載體,採用講解、觀摩、踏查、體驗等多樣教育手段,讓參與者在收穫了一份優雅情懷的同時,愉悅了身心。圍繞無錫地區當前水環境保護的現實需求,教育部門還策劃實施了「小魚找新家」科普互動劇場活動。項目融合了舞臺表演、現場體驗、問答交流等多種形式來開展科普活動,讓青少年自主參與其中,通過親歷獲得啟迪,進一步提升水環境保護意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