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物館教育產品成為運博會新寵,創意融合讓運河文化「活起來」

2020-12-23 荔枝網新聞

  荔枝新聞訊 通訊員/徐文婷 陳剛 第二屆大運河文化旅遊博覽會於9月3日在無錫開幕,作為文化創意展的重要組成部分,21家省內外博物館紛紛拿出自己具有影響力和示範性的博物館教育項目和教育產品,尤其是運河文化教育項目,吸引公眾提升對博物館的認知和關注,這也是今年國內首個以展示運河文化博物館教育品牌項目、產品和服務為主要內容的集中展示。

  一百年前,中國的博物館之父張謇在江蘇寫下了一段話「導公益於文明,廣知識於世界」,這也為當下國內博物館的發展提供了啟示。張謇的「設苑為教育」理念,在一百多年間被良好的繼承下來,博物館對地方教育的作用,也促進了城市的發展變化。建設世界一流的博物館,能否在博物館教育上彎道超車,未來需要走的路還很長。

  博物館的功能形態也在不斷進化,人與博物館的關係將更加親密。如今博物館的理念發生了轉變,教育成為博物館首要功能,觀眾被放在第一位。博物館作為代表公眾利益並致力於為公眾服務的公益性文化機構,肩負著為公眾提供教育服務的神聖使命。近年來,江蘇省各博物館在博物館公眾教育與服務方面做了很多有益的探索與嘗試,針對不同年齡段的公眾,根據其性格特徵、內心需求、策劃開展了豐富多彩的教育活動。

  目前,大運河沿線城市的博物館積極策劃並實施了大量與運河文化有關的教育項目。在策劃理念上,通過博物館與博物館之間、博物館與學校之間,共同發揮各方優勢設計開發大運河文化主題課程,讓參與者通過參與課程學習與體驗活動,系統地了解大運河歷史文化,從而更好地了解中國人民偉大的創造精神,更好地傳承大運河這一寶貴遺產,弘揚中國傳統文化。同時搭建大運河文化傳播的平臺,促進更多運河文化教育項目在更廣範圍的落地推廣。

  構建「分齡分眾」的大運河主題教育活動體系

  為適應觀眾結構日益多樣化、需求更加深層次的挑戰,江蘇省各博物館教育機構以公眾需求為導向,策劃實施大運河主題明確、形式多樣的教育體驗活動。教育活動「分齡分眾」,突出大運河文化特色,品質不斷提升,覆蓋範圍從館內延伸到館外。針對常設展覽,省內各大博物館館各自打造了覆蓋全年齡段的教育品牌,構建了系列化、精品化的大運河文化教育課程;針對臨時展覽,配套活動豐富多彩,多角度詮釋展覽,提升觀眾體驗;館校合作課程持續向全學科覆蓋並深入推進,青少年博物館課程體系日趨完善。

  南京博物院收藏了古代不同時期的香爐、香具,早在先秦時期,香料就被廣泛應用於生活。宋代,點茶、焚香、插花、掛畫,被合稱為生活四藝。今天在現場展示的就是香纂的製作體驗活動,通過沉浸式體驗,讓我們穿越時空,感受古運河畔曾經的雅致生活。

  推出「重體驗」的大運河主題教育展覽

  大運河縱貫江蘇全境,楚漢文化、淮揚文化、吳越文化、江海文化貫穿其中,形成兼容並包、獨具魅力的江蘇運河文化。近年來,省內沿線各大博物館推出了與大運河文化相關的教育展覽。南京博物院一線教育人員從觀眾的學習需求出發,積極策劃了教育類展覽,先後推出了互動體驗式展覽「回家過年」、兒童展「爭霸侏羅紀」、「暑期動物緣」等。蘇州博物館則推出了暑期青少年教育互動展。鎮江博物館則以青少年的視角策劃實施了「我眼中的奇妙世界」小小策展人作品展。這些展覽體現出教育人員的專業視角和人文關懷,受到了觀眾的廣泛歡迎。其中「暑期動物緣」是南京博物院第一個原創的兒童展,策展團隊通過展前調查了解觀眾期待與需求,結合目標觀眾的認知特點,進行文物選擇與互動展項設計,最終以文物+標本+科學實驗的形式立體呈現,吸引青少年觀眾全身心參與其中。

  深化教育產品服務水平

  為深化教育產品服務水平,大運河沿線各博物館教育部門配合各類展覽研發了不同品類的教育產品,並先後出版了《唐伯虎小傳》(蘇州博物館)、《漢風物語》(徐州博物館)、《吳江口袋寶》(吳江博物館)等普及讀物,讓觀眾在觀展與活動之餘把博物館「帶回家」。

  此外,常州博物館、鎮江博物館、淮安博物館等博物館還針對特展開發了主題導覽、互動體驗、戲劇表演等深度教育服務,為觀眾提供了多感官參與展覽的途徑。

  研發立足自身特色的教育產品

  無錫博物院作為無錫地區最大的青少年科普教育基地和社會實踐平臺,擁有豐富的館藏資源與受眾群體。該館充分利用院藏資源優勢,策劃了系列教育活動。紫砂陶藝作為當地珍貴的非物業文化遺產,是中華民族自我認知的重大歷史見證。其教育部門以「紫玉金砂」展覽為載體,採用講解、觀摩、踏查、體驗等多樣教育手段,讓參與者在收穫了一份優雅情懷的同時,愉悅了身心。圍繞無錫地區當前水環境保護的現實需求,教育部門還策劃實施了「小魚找新家」科普互動劇場活動。項目融合了舞臺表演、現場體驗、問答交流等多種形式來開展科普活動,讓青少年自主參與其中,通過親歷獲得啟迪,進一步提升水環境保護意識。

相關焦點

  • 大運河文旅博覽會|博物館教育產品成為運博會新寵 創意融合讓運河...
    新江蘇·中國江蘇網訊(通訊員徐文婷 陳剛)第二屆大運河文化旅遊博覽會於9月3日在無錫開幕,作為文化創意展的重要組成部分,21家省內外博物館紛紛拿出自己具有影響力和示範性的博物館教育項目和教育產品,尤其是運河文化教育項目,吸引公眾提升對博物館的認知和關注,這也是今年國內首個以展示運河文化博物館教育品牌項目、產品和服務為主要內容的集中展示。
  • 博鰲文創周之博物館文化創意主題論壇:文創讓文物活起來
    11月16日,在2020博鰲文創周之博物館文化創意主題論壇上,中國權威博物館機構的專家們,就「文創如何讓博物館文物活起來」進行了經驗分享。文物作為文明的瑰寶、民族的根脈、歷史的見證、國家的名片,尤其是在新的歷史條件和環境下尤為重要。怎樣讓博物館裡的文物活起來?
  • 博物館IP的破次元融合——傳統文化的現代化傳承
    博物館文創產品充分展示著博物館科技、文創發展的新業態,現如今,傳統文創品已不能滿足多元化的時代需求,「創新」成為時代的主題,在承辦該展覽後,我司對此進行了積極的探索與思考,除了在線下積極承辦實體文化創意體驗館和展覽活動外,該怎樣借著時代的東風,延展出全新的發展空間和發展前景?
  • 2020博鰲文創周|權威博物館專家:文創讓博物館裡的文物活起來
    2020博鰲文創周之博物館文化創意主題論壇。記者 蘇桂除 攝新海南客戶端、南海網、南國都市報11月16日消息(記者 蘇桂除)11月16日,在2020博鰲文創周之博物館文化創意主題論壇上,中國權威博物館機構的專家們,就「文創如何讓博物館文物活起來」進行了經驗分享。博物館作為文明的瑰寶、民族的根脈、歷史的見證、國家的名片,尤其是在新的歷史條件和環境下尤為重要。
  • 山東臨朐山旺古生物化石博物館:多措並舉讓文物「活起來」
    山東臨朐山旺古生物化石博物館是國家二級博物館,藏品總量98050件(套),設有民俗文化、山旺動物化石、山旺植物化石、佛教造像、石刻文物、歷史文化六大展覽廳和山旺化石AR數位化互動體驗區,是一座集陳列、教育、收藏、研究和利用為一體的綜合性博物館
  • 杭州工藝美術博物館到中國運河文化博物館參觀調研
    11月19日下午,杭州工藝美術博物館館長王英翔攜策展組一行6人到中國運河文化博物館參觀調研、策展交流。座談會上,策展組同我館相關人員就運河遺存、運河出土文物、博物館文創及聊城段運河特色進行了相關討論。隨後,參觀了運河文化主題展覽,詳細了解了運河的發展變遷,運河遺產以及運河發展帶來的經濟文化的繁榮。聊城中國運河文化博物館作為以運河文化為主題的專題博物館一定會保護好、傳承好、利用好大運河文化遺產,講好中國運河文化故事,為強化傳承文旅融合發展做出應有的貢獻。
  • 博物館日活動多 包頭博物館四舉措讓文物"活起來"
    近年來,隨著博物館免費開放工作的深入推進,包頭博物館與時俱進、銳意進取,以文物資源為依託、以精品展覽為生命線、以創新社教活動為切入點、以人性化服務為著力點,大力提升公共文化服務水平和能力,全力以赴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精神文化需求,真正讓收藏在博物館裡的文物「活起來」。
  • 文創產品成為優秀傳統文化傳播載體
    文創讓傳統文化「活」起來記者走訪北京、廣東、新疆等地看到,博物館等文化場所成為節假日的熱門旅遊地。隨著消費升級,既承載文化元素又切合新消費群體命脈的文創產品成為消費新時尚。故宮博物院、廣東省博物館等博物館的文創商店成為遊客熱門打卡點,在烏魯木齊,具有當地文化元素、個性小巧的文創產品十分暢銷。
  • 探營服貿會:文物及博物館文創產品展區用創意點亮生活
    在文物及博物館相關文化創意展區,琳琅滿目的文創展品吸引著探營記者們的目光,紛紛駐足拍照記錄。記者從北京市文物局了解到,由市文物局主辦的「文物及博物館相關文化創意展區」,以「擦亮北京歷史文化的金名片」為中心思想,用「讓文物活起來」展覽主線,在服貿會開幕當天在奧運景觀大道8號展篷和2號展篷精彩亮相。
  • 運河文化博物館「感恩教師節,運博進校園」活動走進興華路小學
    為充分發揮運河文化博物館的教育職能,樹立我市青少年「愛祖國」、「愛家鄉」的民族情懷。9月9日——10日,在第36個教師節之際,中國運河文化博物館特舉辦「感恩教師節,運博進校園」活動,給孩子們上了一堂有關運河文化的戶外講解課。
  • 博物館教育與公眾文化生活
    博物館傳統的運營模式,已經不適應社會的需求,如果一味固步自封,我們的館藏文物將真正『藏』了起來,文物所代表的優秀文化將遠離人民群眾,博物館教育現實、傳承未來的歷史使命將成為一句空話。」博物館利用和整合教育資源,通過多樣化的陳列展覽、舒適化的環境設施,特別是許多數位化舉措,使一件件「靜止的」的文物「活起來」「動起來」,讓公眾感受到博物館裡有故事、有溫度、有情懷。博物館應繼續發揮教育功能,滿足公眾文化需求,提升公眾文化品質,讓走進博物館真正成為公眾的一種生活習慣。
  • 安陽博物館:文創讓文物「活」起來
    ▲安陽博物館文創產品三司茶器觥和商罍杯安陽博物館:文創讓文物「活」起來記者 張璐 文/圖>文物有深意,文創有新意,當文物遇上文創產品,蘊含無限創意,沉睡千年的文物一下子「活」了起來。隨著國際、國內對文化產業的日趨重視,從2013年開始,安陽博物館著手文創產品的開發和利用。通過7年的探索與努力,該館文創產品開發工作從起步日漸走向成熟。「我們剛開始做文創產品時,可用的經費比較少,所以開發的種類比較單一,是對博物館文創產業的初步探索。」說起剛開始接觸文創產品時,安陽博物館文創產品負責人回憶道。
  • 讓文物活起來,中國文物學會文化創意發展委員會今日成立
    上海博物館、南京博物院、浙江博物館、河南博物院、陝西歷史博物館、中國(海南)南海博物館、故宮鼓浪嶼外國文物館、中國紫檀博物館、世茂集團、北京弘華之錦服飾有限公司、北京諾信暢享科技有限公司、大氣團(北京)文化有限公司等理事單位的代表參加了會議。
  • 運河文化潤揚州
    「我們要讓『古運河重生』,爭當運河生態治理修復的典範,爭當運河文化保護傳承的典範,爭當運河文旅融合發展的典範。」揚州市委書記夏心旻表示,揚州將用世界遺產標準來保護好大運河,推動大運河文化帶傳承和發展,努力走在前列、擔當典範。
  • 第四屆「創意濟寧」文化產品設計大賽啟動 面向國內外公開徵集優秀...
    」文化產品設計大賽正式啟動,開始面向國內外公開徵集富含濟寧文化元素、充滿濟寧本土味道,具有國際視野和時尚風格的文化創意設計作品,加快濟寧文化資源向文化產業轉化,助推優秀傳統文化對外傳播交流和文創產品提檔升級,進一步提升「孔孟之鄉、運河之都、文化濟寧」城市品牌影響力、吸引力和美譽度。
  • 千年運河,時代IP
    依託運河沿線豐富的農林資源,河北各地打出生態牌、唱響田園曲,建設了廊坊水岸潮白田園綜合體、吳橋雜技山水田園綜合體、東光「氧生園」運動休閒森林公園、阜城縣萬畝運河梨鄉風景區、館陶縣糧畫農莊等一批品牌產品,打造了青縣中古紅木文化小鎮、香河機器人小鎮等一批融合業態產品,推出了董子文化園、武強周窩音樂小鎮、白洋澱雁翎隊紅色研學教育等特色文化旅遊精品。
  • 開放融合 著眼創新 美術館文化創意在路上
    2018年是文旅產業融合發展的關鍵一年。文化和旅遊部的組建不僅為文化旅遊產業發展掃除機制障礙,提供資源與政策保障,更在提高國家文化軟實力和中華文化影響力,滿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等方面意義重大。人民對美好生活的新期待,為文化發展提供了強勁動力,催生出巨大的文化消費市場。
  • 科技與文化融合,上海自然博物館變流量為「留量」
    尋求科技與文化融合,在展示教育、學術科研方面創新與轉型,上海自然博物館探索出數位化時代科普場館發展的一條新路。現代技術賦能「歷史重現」「藏品重生」漫步在上海自然博物館內,不僅會收穫一場視覺盛宴,還會產生多重思考。遷徙、追逐、哺育……非洲象、獅群、長頸鹿和羚羊在1300平方米的步入式復原場景內,逼真再現生機勃勃的非洲大草原。
  • 山東廣播電視臺《我愛博物館》帶您打卡中國運河招幌博物館
    ▲點擊播放視頻山東廣播電視臺公共頻道打造的文博探索體驗類節目《我愛博物館》,本周打卡中國運河招幌博物館。中國運河招幌博物館坐落於棗莊市臺兒莊古城「船形街」之舷,展陳了明清及民國時期的各式招幌500餘件、招徠市聲60餘種,再現了過去京杭運河沿線地區,特別是臺兒莊地區絢麗多姿的商業文化風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