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篇文章寫了一下關於教簡體字還是繁體字的問題,回復064即可查看《簡繁之爭已經上升到甜鹹之爭的程度了!》。其實在教簡繁體字之前,我覺得更重要的一個問題是:聽說讀寫怎麼教,需要同步嗎?我個人覺得,還是要在學生掌握了聽說之後,再教讀寫。原因很簡單:如果一個人連這個字/詞是什麼意思都不是很了解,那麼你讓他寫,到底有多大意義?回想你小時候學中文,也是一個習得(acquire)的過程,會說之後再學漢字,你就知道自己寫的是嘛,才有意義。
所以我教成人初學者的時候,比較功利的一種做法就是:先不教漢字,先教拼音和聽說。等他們掌握一定的會話能力之後再教讀寫,效果也不錯。另一個原因是很多人就是選擇一直不學漢字。這樣的結果就是他們學多了以後會遇到很多同音字,然後問我:「zai不是again(再)的意思麼,為什麼還可以表示at(在)」。這種情況多了,他們就瘋了,所以那就是開始學漢字的時候了。
其實這個論題,臺灣中國文化大學華語文教授(主任)孫紀真教授曾經提到過這麼兩個概念:詞本位教學和字本位教學。
詞本位就是文隨語走,也就是絕大部分的教材都是這樣。比如第一課學打招呼,那麼學的漢字就是:我、你、好、嗎、謝、再、見。
字本位就是語從文走,也就是先教簡單的漢字,然後用這些簡單的漢字來組成文章來學習。比如白樂桑老師在法國編寫的風靡一時的《漢語文字啟蒙》,第一課便是:中國大,日本小。因為這些字相對「謝」來說要容易得多。
那這兩種教學法到底怎麼樣呢?
詞本位的教學法雖然開始學的語言都很基礎,很生活化,但是漢字卻未必適合初學者,比如「謝」就很難寫。
字本位雖然開始學的字很簡單,但是對於課文編寫的要求就比較高。比如上來就學中國大,日本小,這種內容和日常會話溝通就不是關係很大。
為了取長補短,偉大的孫紀真教授提出了這樣一種教學法:會話和漢字分開教!
比如說會話上來就是學「你好,謝謝」,但是漢字卻從最簡單的開始學「一二三四」。也就是說學的字和會話是不用非得匹配的!
於是第一節漢字課學的就是: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日、月。
而且孫教授還提到教學的順序建議是:一、二、三、十、六、八、七、九、四,而不是按照數字順序。為什麼呢?因為學生先學一二三,掌握橫怎麼寫,然後學十,掌握豎怎麼寫,然後是六,學習點,然後是八,學習撇捺,等等,最後是四,因為複雜筆畫最多。當時聽的我是醍醐灌頂,然後我才發現我以前教課有太多的條條框框規範住了我的思考,覺得很多東西就應該是那樣教,卻從來沒有想過為什麼。
然後學生就可以開始應用這些字開始寫東西了。他們可以寫二0一五nián三月二十九日。對,不會寫的字先用拼音代替。
第二節漢字課可以學習人→大→天→年
日+月→明
造句:明天shì 二0一五年三月三十日。
大家看出來她教漢字的規律了嗎?為什麼要按照「人→大→天→年」的順序教?請自行思考。
當時我看完以後就覺得,這才是我們上課的時候所學的scaffolding在中文教學的應用!(臺灣翻譯為鷹架)也就是老師要為學生搭建一個一個的小臺階,確保每個臺階都能讓學生邁得上去,但是如何確定這個臺階的高度,能讓學生不會困惑,又不喪失挑戰性,我覺得就是課程設計的靈魂和核心所在——有經驗的好老師則能夠很好地掌握學生的能力,根據不同學生來設計臺階的高度,也是這兩天群裡大家一直熱議的differentiating (差異化教學),這個孫教授也有提及,我會在以後的文章裡單獨寫這個話題。
會話單獨教,漢字單獨教,就像兩條分開的小河一樣,然後在學生的聽說讀寫基礎到達一定程度以後,再合在一起教,也就是學的漢字也就是當天會話內容裡的字,就像兩條小河最終匯流到一條大河裡一樣。
(本來想找張圖片的,結果發現木有我想要的兩條河匯合的圖,然後就自己瞎畫了一個,如果被閃瞎請見諒=。= 這真的不是一條鬆了的大褲衩。。。)
我知道關於這種話題,肯定大家都有不同的看法,如果大家有不同的意見,歡迎留言告訴我,然後我們可以一起分享。雖然你並不一定總是採納他人的意見,但是多一些角度來開拓思路終歸是好的~
PS:
我忽然想起來很多年以前看過一篇文章,是一位在北美學設計的學生寫的,關於他們老師如何培養設計師創造力的事情。當時我還在上高中,但是那篇文章給我的震撼卻讓我記憶猶新,也讓我產生了到北美學設計的衝動(當然最後未遂=。= 乃們看我畫的插圖就懂了)
老師給他們一支鉛筆,還有一張紙,問他們如何像一個不懂文字的人解釋面前這杯水有毒。然後很多學生都畫了一個骷髏放在杯子旁邊,用圖示來解釋這杯水有毒。然後教授說,你們太缺乏想像力,萬一這個人不懂骷髏的含義呢?然後說著就把鉛筆折斷扔進那杯水裡,說:「你說這樣他還敢喝麼?」
然後學生們恍然大悟:因為生活常識告訴我們,筆就是用來寫字畫畫的,沒有想過還有其他用途。
然後教授又說:每次打開photoshop的濾鏡列表的時候,你有想過為什麼嗎?
所以說,生活中很多事情都是相通的,設計也好,備課也好,都需要一定的創造力和想像力,而這些能力往往都是通過與人溝通交流而得來,而不是閉門造車,所以這就是為什麼我總說要懷著一顆開放的心去聆聽別人的看法和意見——你可以不同意,但是他們往往會為你打開另一扇門,讓你從不同的角度來看待問題。
美國教育漫(bā)談(guà):通篇寫完之後發現忘記賣萌了的李小喵 出品
Σ(゚Д゚;≡;゚д゚)
微信號:USA_edu
分享美國教育那些事兒~ 回復000即可查看全部目錄~ 包括如何在米帝教中文,考取教師資格證,選學校,工作,生活,等等~ 不定時分享美國教書學習經驗~歡迎交流分享~
提問前建議先查看目錄裡的文章,基本上你的問題我都有解答,如果沒有,再提問~ 你提供的背景信息越詳細,我越能幫到你~ 推薦在知乎上問我:http://www.zhihu.com/people/USA_edu
或者也可以加我的微信:李小喵(lixiaomiao_edu),有時無法及時回覆信息,但是留言我一定會看到,有時間會回復~ 時差黨奏四辣麼任性!
轉載請喵我一聲~請註明微信公眾號名稱、微信號和作者名稱還有二維碼~做一個有道德有品位有情懷的公眾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