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慧宗杲禪師:佛說一切法,為度一切心;我無一切心,何用一切法

2021-02-13 禪林網

「佛說一切法,為度一切心。我無一切心,何用一切法。」法本無法,心亦無心,心法兩空,是真實相。而今學道之士,多怕落空。作如是解者,錯認方便,執病為藥,深可憐愍。故龐居士有言:「汝勿嫌落空,落空亦不惡。」又云:「但願空諸所有,切勿實諸所無。」若覷得這一句子,破無邊惡業無明當下瓦解冰銷;如來所說一大藏教,亦註解這一句子不出。當人若具決定信,知得有如是大解脫法,只在知得處,撥轉上頭關棙子,則龐公一句與佛說一大藏教,無異無別,無前無後,無古無今,無少無剩,亦不見有一切法,亦不見有一切心,十方世界空蕩蕩地,亦莫作空蕩蕩地見,若作是見,則便有說空者,便有聞說空者,便有一切法可聽,便有一切心可證,既可聽可證,則內有能證之心,外有所證之法。此病不除,教中謂之以我說法,亦謂之謗佛法僧。又教中云:「若取法相,即著我人眾生壽者;若取非法相,即著我人眾生壽者。」前所云內有能證之心,外有所證之法,便是這個道理也。

佛弟子陳惇,知身是妄,知法是幻,於幻妄中,能看個趙州狗子無佛性話,忽然洗面,摸著鼻孔。有書來呈見解,試手說禪,如虎生三日,氣已食牛。其間通消息處,雖似吉撩棒打地,有著處則入地數寸,不著處則全無巴鼻。然大體基本已正,而大法未明,亦初心入道之常病耳。苟能知是般事,撥向一邊,卻把諸佛諸祖要妙門,一時塞斷,向威音那畔討個生涯處,方於法得自在矣。釋迦老子云:「若但贊佛乘,眾生沒在苦。」信知如是事,以我所證,擴而充之,然後不被法縛,不求法脫,恁麼也得,不恁麼也得,恁麼不恁麼總得。凡有言句,凡所受用,如壯士展臂,不借他力。箭既離弦,無返回勢;非是強為,法如是故。得如此了,始可言無善無惡、無佛無眾生等事。而今大法未明,若便說恁麼話,恐墮在永嘉所謂「豁達空,撥因果,莽莽蕩蕩招殃禍」中,不可不知也。「但得本莫愁末,久久淹浸得熟,不愁不成一片。勉之!勉之!

(《雲居法匯》第六冊  示陳機宜)

附:大慧宗杲禪師簡介

大慧宗杲禪師贊偈畫像

宗杲禪師——北宋末南宋初臨濟宗高僧,字曇晦,號妙喜,圓悟克勤禪師之法嗣。 俗姓奚,宣州寧國(今安徽省)人,示寂於南宋隆興元年(公元1163年),世壽七十五歲,僧臘六十一年,戒臘五十八年。

師夙有英氣,年十二入鄉校,然不喜儒業,遂入東山慧雲禪院,依慧齊禪師落髮出家。 年十七,受具足戒。 偶閱古《雲門錄》,恍若舊習,更堅志研讀修持。 年十九,別師離寺,遊學四方。

先後到太平、宣州、郢州各地,參拜明寂珵、洞山微、堅首座、心印珣、奉聖初、元首座等曹洞宗長老尊宿,學習洞宗宗旨,後往江西寶峰泐潭謁湛堂文準禪師。 文準一見異之,命為侍者,授以入道捷徑。

文準禪師疾重,囑師追從圓悟克勤。 文準既圓寂,師往求故丞相張商英居士為文準撰塔銘,一見相契,遂成至交。張商英居士為師命庵名曰「妙喜」,並推薦師往謁克勤禪師。

年三十七,至汴京天寧寺參拜圓悟克勤禪師,未久,便於言下得悟。 克勤命主擇木堂,日與士大夫交往,且時與克勤禪師機語交鋒,酬對無滯,甚得克勤賞識,乃授心印並《臨濟正宗記》,納為法嗣。 復掌書記,分座領眾,眾皆欽服,以至名振京師。 北宋靖康元年(公元1126年),以丞相呂舜徒奏聞,得賜紫袈裟並「佛日禪師」稱號。

南宋建炎初年(公元1127年),圓悟克勤禪師敕住江西雲居山真如禪院。 次年,師往省覲。 至山次日,克勤即命師為首座。時雲居高僧林立,人才濟濟,而座元久缺,實乃克勤虛位以待師至。 故此,座下有不平者,或出語發難,師從容應對,言辭銳利敏捷,令人嘆服敬重。 克勤禪師年老,凡事悉委諸師料理。 二年後,克勤退位歸蜀,亦由師主持寺中事務,雲居山頗現興旺氣象。

紹興元年(公元1131年),師擇雲居山後古雲門寺舊址創立雲門庵,亦稱妙喜庵,靜居修行,復開法講經,四方欽從,學者雲集,禪風為之大振。

居三年,師由贛入閩,結庵於閩南之長樂洋嶼,弘教傳燈,得嗣十三人,徙小溪之雲門庵。復應丞相張竣之請,主臨安徑山,集僧達兩千有餘,皆一時佼佼者, 道法之盛,冠於一時。

紹興十一年(公元1141年),師因對秦檜把持朝政不滿且有所議論,故獲罪被追回衣牒,充軍湖南衡陽,不使傳法交際,乃閉門苦讀,輯先師開示機語,加以評點發揮,成《正法眼藏》六卷。 十年後,移粵南梅州。 梅州系瘴癘之地,非人可居,然一經師駐錫,緇衲奔趨相從者甚眾。 又五年,乃得赦。

紹興二十六年(公元1156年),復僧籍。 四方名山大剎均虛位爭邀,皆不就座。奉詔敕住持寧波育王寺。 逾年復主臨安徑山,道俗欽慕如初。 宋孝宗於登基前,即屢遣內都監入山謁師,請師開示說法,並親書「妙喜庵」三字以贈師。

紹興三十一年(公元1161年),師年邁求解,退居明月堂,不理寺務。次年,宋孝宗賜「大慧禪師」稱號。 宋隆興二年(公元1164年),師初示微恙,學徒問安,師勉以弘道傳法,又復親書遣奏,遂書偈擲筆而逝。 孝宗皇宗親制贊文,丞相以下百官紛紛入山致祭,備極哀榮。 門弟子塔師全身於明月堂左側。 詔明月堂為「妙喜庵」,諡號「普覺禪師」,塔號「寶光」。 嗣法弟子九十餘人。

師性格剛強正直,俊逸不羈,學識淵博,宗教兼通,且長於詩文,善於作偈,尤以雄辯負重名。宋釋普濟所著《五燈會元》中載師事跡和語錄極詳。

師住雲居山前後六年,與江西詩派作家李彭過從最密。師性忭急,李彭作《佩韋賦》以勉之。復與竹庵士珪禪師共隱山後雲門庵,日夕講談論道,作《頌古篇》一百一十則,撰《禪林寶訓》,後者在叢林中頗享盛名,流行甚廣。師之著作編為全集八十卷,詔令隨《大藏經》一併流行。

(《雲居山新志》)

禪林網   

以上內容並不反映或代表禪林之意見及觀點,轉發及引用請自行核實或抉擇。本平臺所有影音圖文,都各自註明來源及作者,如有缺漏,敬請聯繫本平臺及時增補。重編錄用者請註明出處及作者,以尊重著作勞動,否則將被視作侵犯著作權及版權。

 禪 林   chanlin

  禪 宗 智 慧 的 傳 播 者

【微信號】chanlinorg

蘋果版                |               安卓版

相關焦點

  • 農曆八月初十 宋代臨濟宗高僧大慧宗杲禪師圓寂紀念日
    大慧宗杲禪師(圖片來源:慧海佛教資源庫)  2014年9月3日,農曆八月十日,是宋代高僧大慧宗杲禪師圓寂紀念日。 大慧宗杲(1089~1163),宋代臨濟宗楊岐派高僧,字曇晦,號妙喜,又號雲門。俗家姓奚,是宣州(今安徽省)寧國人。 十七歲出家於東山慧雲寺之慧齊法師門下,翌年受具足戒。先後參訪洞山微、湛堂文準、圓悟克勤等名師,宣和年間與圓悟克勤禪師住開封,大悟之後,乃嗣圓悟禪師之法,圓悟禪師並以《臨濟正宗記》付囑之。其後不久,圓悟禪師令師分座說法,由是叢林歸重,名振京師。
  • 參禪看話頭——大慧宗杲,不應著禪的文字形式
    看話禪的倡導者是大慧宗杲(10891163),俗姓奚,宣州寧國人(今安徽省寧國縣)人,十二歲出家,十七歲受具足戒。宗杲初學雲門、曹洞宗,後來宗杲跟隨黃龍派湛堂文準學禪,開始反對雲門宗與曹洞宗學說,認為雲門、曹洞皆是邪說。文準逝後,宗杲參謁圓悟克勤,並獲悟於心。
  • 一切法高王經【原文】一卷
    多千數眾生  復億那由他  睹佛光明故  皆來見世尊  世尊以何因  復以何因緣  此多千億眾  今來集此處  世尊知其義  何故來至此  願導師憐愍  為我說其因  如是問已。佛告慧命舍利弗言。舍利弗。此新出家朝日受戒比丘問言。若有比丘行大乘行。專心悕求一切智智。彼人云何食眾僧食能消他施。舍利弗。我今欲答彼比丘問。為是義故。
  • 馬祖道一禪法:先頓悟即心即佛,再到非心非佛
    謂平常心無造作,無是非,無取捨,無斷常,無凡無聖。……只如今行住坐臥,應機接物儘是道。」慧能禪中尚強調心地不染不著,馬祖進一步發展這種思想,乾脆向學人指出:萬事萬物無時無刻不在道中,只是你自己心不平常,偏要思聖思凡,自己不肯安心罷了。關於這一點馬祖的門人大珠慧海有十分精採的詮釋。有人問慧海:「和尚你修道不需用功嗎?」慧海說:「當然用功。」
  • 佛說:一切心不可得,是怎麼樣的心,讓佛陀講了49年的法?
    佛說:過去心不可得,現在心不可得,未來心不可得。心究竟是什麼在佛陀講法之前在眾生的腦海裡面都是一片空白的。佛陀開功開悟之後,看到了宇宙的真相,佛法的真相。了解到眾生沉迷於世間就是因為內心無明,無法真正地認識到自我。
  • 佛說心外無法,一切萬法都是自心顯現的虛相
    何為心外無法?相信科學或相信道教的人都認為自然法則是這個世界的主宰,只要順應這個法則,萬物就能生生不息。而佛則說「心外無法」,一切萬法都建立在心上,這是怎麼回事呢?世間及出世間的無量無邊功德法,都是從八識心王所合成的阿賴耶識而出生的,而阿賴耶識心體自身則稱為如來藏,所以一切法都是從如來藏中直接或者間接出生的,所以一切法即是如來藏心的自性,除此如來藏一心的自性以外,並無其餘的什麼法可以推求的了。真如名如來藏,亦復名為如來法身。正由於覺悟如來藏,入始覺位而現前觀察到一切法本來都是由真如心如來藏所出生。
  • 《金剛經》:修一切善法,即得無上正等正覺
    在《金剛經》第二十三品淨心行善分中,佛祖在為眾生開示了「是法平等,無有高下」的生佛平等不二的智慧之後,又恐眾生以為理體既然平等,又何用修習的執念,所以下文繼續為眾生開示是法雖然平等。網圖但是也需要修習,才能成就無上正等正覺的法義,「以無我、無人、無眾生、無壽者,修一切善法,即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告訴眾生在發慈悲心修行善事之時,外不執著於所度之事,內不執著於能度之心
  • 虛雲禪師:參禪念佛禮拜誦經 一切細行都是修心
    (圖片來源:資料圖片) 《金剛經》上須菩提問世尊:「善男子,善女人,發阿褥多羅三藐三菩提心,應云何住,云何降伏其心?」佛說:「應如是住,如是降伏其心。」所謂降者,就是禁止的意思,使心不走作就是降伏其心。所說發菩提心,這個心是人人本具、個個不無的,一大藏教人只說此心。 世尊夜睹明星,豁然大悟,成等正覺時,嘆曰:「奇哉!
  • 《金剛經》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
    答:應於一切有為法,皆作如夢、幻、泡、影、露、電觀。知其當體即空,幻化不實,不生貪著,乃能不取也。  如上所說,本科大旨已明,茲再詳細說之。  當知如如不動,是真實性,亦即所謂不生不滅之無為法。前云:「一切賢聖,皆以無為法而有差別。」今不令觀無為法如如不動之真性,而令觀有為法緣生無實之幻相,何也?此我世尊深知凡夫之病,特為巧開方便也。
  • 默照禪兩大工夫,一切現成,休去歇去,無心的用功和實現
    慧海禪師道:「來求佛法。」馬祖道:「我這裡一物也無,求甚麼佛法?自家寶藏不顧,拋家散走作麼!」慧海禪師道:「阿那個是慧海寶藏?」馬祖道:「即今問我者,是汝寶藏。一切具足,更無欠少,使用自在,何假外求?」慧海禪師一聽,當即「自識本心,不由知覺」,身心踴躍,禮謝馬祖。
  • 金剛經:「一切法都是佛法」,是法無定法,萬法皆法的自在之道
    佛祖在《金剛經》第十七品究竟無我分中有一句話叫做「一切法都是佛法」,有許多的人都只能有一個大概的理解,而難以體會到隱藏在其中的大智慧,從而白白讓自己錯過了悟入甚深佛法的機會,難以登堂入室而得見般若花開。
  • 一切智道種智一切種智根本智不動智無師智自然智解脫智差別智
    差別智清淨心是佛的無分別智;起大悲度化一切眾生,是佛的差別智。不動智澤庵禪師(1573-1645)著有《不動智神妙錄》專門說明「不動智」的神妙之處:何為諸佛不動智?不動,不移也。智,智慧也。不動非木石無性之意。向前,向左,向右,向四面八方而動之心,不住其動,乃不動智也。所謂「不動智」便是指心不要停留在某一事物上。因為心若停留在某物之上,便會起「妄心」,一旦妄心起來,煩惱便會由此而生。
  • 維摩詰經17:於一切法應無所求,這才是真正在求法
    法名無相,若隨相識,是則求相,非求法也。實在是太了不起了,法當下就是無一切相,我們若隨著一切相、分別心,這樣是在求相,就是著相,不是在求法,求法是為了求解脫這顆心。【法不可住。若住於法.是則住法.非求法也。】意思是說不可住,什麼叫做不可住?
  • 佛說,我們所受的一切苦難都是來自欲心
    佛說,我們所受的一切苦難都是來自欲心【經文】佛言:何者欲愛?欲名放逸,放逸因緣則生貪觸,以觸因緣則生樂想,如是等法眾生樂著,欲心發動如火所燒。欲因緣故樂造十惡舍離十善,以是因緣墮於地獄、畜生、餓鬼,生貧窮、夜叉中。
  • 若不見性,修盡一切善法也不能成佛!
    性外無佛,佛即是性;除此性外,無佛可得,佛外無性可得。  問曰:「若不見性,念佛、誦經、布施、持戒、精進,廣興福利,得成佛否?」答曰:「不得。」又問:「因何不得?」答曰:「有少法可得,是有為法,是因果、是受報、是輪迴法,不免生死,何時得成佛道?成佛須是見性。    若不見性,因果等語,是外道法。若是佛,不習外道法。佛是無業人,無因果,但有少法可得,儘是謗佛,憑何得成?
  • 南宋著名禪師大慧宗杲的存世墨跡
    因為就出家來講,本來就有身出家心出家,身出家心不出家,身不出家心出家,還有身不出家心也不出家的這樣的四種差別,也就是有這樣四種的可能的差別。那麼依照釋迦牟尼佛在《優婆塞戒經》卷五裡面有關於三歸依的開示,佛陀這樣講,佛說:【善男子!為破諸苦,斷除煩惱,受於無上寂滅之樂,以是因緣,受三歸依。如汝所問:云何三歸依者?善男子!謂:佛、法、僧。佛者:能說壞煩惱因,得正解脫。
  • 一門深入與一切法無違殊勝及道次第
    另外一個原因,就是漢地的一些高僧大德為了度化眾生的需要,特別強調」一門深入「,導致許多沒有智慧和辨別能力的弟子出現讚嘆自宗、毀謗他宗造下舍法罪極重惡業的現象。基於以上原因,尊者悲憫後世學人的緣故,首先宣說了「一切聖教無違殊勝」。2、何為「一切聖教無違殊勝」?
  • 【白露】《金剛經》一切有為法 如夢幻泡影
    【白露】一切有為法 如夢幻泡影經句: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我們如果能常常想到這一點,想到這個事實,你就會覺悟了,你自自然然能把這一切無常虛妄的舍掉,取真常。你要是能常常學習這樣子觀察,用這個標準來觀察宇宙人生一切萬法,「五欲」自然就斷了。五欲是財色名食睡,自然對這個就不起貪戀之心。為什麼?曉得這是假的,這不是真的,就能夠放下。佛說眾生迷,迷的是什麼?
  • 照見五蘊皆空,度一切苦厄!
    佛為了面對客觀,啟發眾生,硬是把一個念、把無量的法分為色、心這兩法、這兩蘊,所以「五蘊皆空」也叫作「二蘊皆空」,對不對?那麼在色蘊裡,又包含地水火風這四蘊。如果我不叫五蘊皆空,我叫「八蘊皆空」,對不對?能認識這一點,這五蘊皆空已經明白了一半。受蘊,是六根對外界的第一念感受。比如說,看到燈光,眼睛是不是就有感覺啊?第一念叫受。
  • 淨空法師:為什麼佛說「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
    物質是假的,是剎那生滅當中產生的幻相,包括我們自己的身體、我們生活的環境,全是假相,所以跟《金剛經》上所說的「凡所有相皆是虛妄」完全相應,普朗克的研究結果證明《金剛經》這句話是真的,不是假的。  佛用比喻來說,「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有為法就是有生有滅,凡是有生有滅的法就是夢幻泡影,確實不可得。不可得,我們一定要得,這太難為人,得不到!那是妄想,不是事實。所以明白這個道理,了解這個事實真相,佛菩薩教我們放下,我們才真正甘心情願放下,為什麼?不可得。不可得,你要得,這是虛幻,不是事實。一定要把這個事情搞清楚、搞明白。物質從哪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