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清晨的日出,傍晚的晚霞,人潮湧動的街頭,濤聲陣陣的海邊,當我們目及美景時,總會忍不住摸出手機拍照,記錄下這轉瞬即逝的美好。而在千年前的古代,當古人目及盛景又會如何將它「保存」下來呢?有人會說繪畫臨摹,也有人會答詩歌傳頌,其實除了這些常見的方式,剪紙也是古人保存美好的方法之一。
作為中國最古老的民間藝術璀璨珍寶,剪紙以鏤空藝術拋繁從簡,給人一種空透簡潔的視覺衝擊和藝術享受。在古代,剪紙是每個女子都擅長的手藝活,她們用剪刀將紙張裁剪成各式圖案,運用誇張和變形手法讓它們躍然而出,每逢佳節便四處張貼,如窗花、門筏、牆花等,進而增添熱鬧的節日氣氛。可以說,剪紙保存的不僅是美好,還有享受美好時的那份溫暖回憶。
剪紙藝術
古人常道命如薄紙,以嘆時運不公,而又何時,普通平常的紙張變得飽含深意,精巧別致,如何承載濃情?故本文的目的表示通過剪紙的起源、剪紙藝術與文化的掛鈎,以及剪紙的獨特美三個方面,以向讀者展示中國剪紙藝術魅力,窺探穿越千年而來的民俗風情。
一、剪紙的起源——依附於民間文化,獨立於審美情感
剪紙,顧名思義,就是一種用剪刀或刻刀在紙上「繪製」的民間藝術,輕薄的紙張卻蘊含著中國千年沉重的文化歷史信息,不可謂不妙。且從古至今,剪紙都擁有一批忠實粉絲——不管你是否了解它,總會在儲備年貨時順手將它放入購物車。總而言之,剪紙表達了大眾於美好生活的嚮往與期待、審美情趣、豐富的實踐經驗等,那剪紙藝術是何時誕生的呢?
少數民族剪紙
《呂氏春秋》卷十八《審應覽·重言》中記載:成王與唐叔虞燕居,援梧葉以為圭,而授唐叔虞曰:「餘以此封女。」
公元前6世紀,紙張第一次出現在匠人眼前,神筆馬良,讀萬卷詩書等故事由此徐徐誕生。而造紙術除了提高文化普及之外,還為我國文化藝術作出了重要貢獻,剪紙就是其中一項。因此,在造紙術還沒出現前,也不曾有剪紙一說,但古人運用薄片材料,通過鏤空技術製成工藝品的技法早已在西周時期流行。據記載,匠人們以雕、鏤、剔、刻、剪的技法在金箔、絹帛,甚至是樹葉上剪刻圖案。
《木蘭辭》中記載,「當窗理雲鬢,對鏡帖花黃。」
木蘭代父出徵的故事想必各位不會陌生,幾言詩詞不僅讓我們看到了一個女子的堅毅,還瞥見了南北朝時期繁榮的藝術發展——「對鏡帖花黃」中的「花黃」便是剪紙的另一個代稱。要說中國最早的剪紙作品發現,還是北朝出土的幾幅剪紙,匠人通過摺疊的方式展現了對稱的原始美感,剪紙藝術也終於落下了根,隨後磅礴生長,空前繁榮。
木蘭從軍圖
《人日即事》中記載,「鏤金作勝傳荊俗,翦彩為人起晉風。」
唐朝是我國古代軍事、經濟、文化、藝術發展的黃金時代,李白鬥酒詩百篇,貴妃美貌傳餘年,唐軍駐地保衛國土,美酒佳餚只應良辰好景,一片儘是繁榮。在這樣的大環境下,剪紙藝術也進入大發展時期,正如李商隱所感嘆的那般:「鏤金作勝傳荊俗,剪彩為人記晉風。」唐代剪紙的藝術表現形式不拘泥於紙張,無論是在鏤空木板紋樣的畫,還是布匹圖案上,都能發現剪紙的身影,而除了之前裝飾功能外,唐代的剪紙畫面構圖複雜,其表現內容也越發繁榮,如「功德花紙」用以敬供佛像,裝飾殿堂,以及將繪畫與剪紙結合的作品等。
宋代大大放鬆了前朝在經濟方面的諸多限制,因此,到了南宋時期,已經出現了以剪紙為職業的行業藝人,如有專門「剪氈花樣」的,擅長「諸家書字」,還有「諸色花樣」的等。與此同時,宋朝的造紙技術發展成熟,紙品種類齊全,為剪紙的普及提供了必要條件,皮影戲也由此衍生而來。
集剪紙、繪畫、書法於一體的藝術品
明清時期,剪紙手工藝術走向成熟,並達到了鼎盛時期。在這一時期,剪紙藝術面向更為廣泛,燈彩上的花飾,扇面上的圖案,刺繡紋樣等,皆利用剪紙圖案而加工製成,最重要的是民間將剪紙作品作為裝飾物常設於生活中,用以美化家居環境。自此,剪紙已成為全民性藝術。
二、剪紙藝術與文化的掛鈎——不同層次的民族藝術結合
剪紙藝術雖然來自民間,但卻是在明清時期才真正面向全民,談完發展歷程,再來繼續了解剪紙文化。我們常說詩文化,是因其蘊藏千年文人雅士不朽風貌,常說茶文化,是因為其反映出的中華民族悠久的文明與禮儀,而剪紙作為一項藝術創作,與中國文化到底有著怎樣千絲萬縷的關係呢?如開篇所言,剪紙藝術來自民俗,因此,剪紙文化代表著的正是中國歷史發展過程中的深刻人文底蘊。
風景剪紙
《中國民間美術通論》中記載:「民間剪紙的文化意義,通過其傳播知識、傳承文化和廣泛的教育作用而體現的。」
中國五千年的農業社會中,衍生出許許多多民間藝術,剪紙藝術就是其中之一。相對於詩詞歌賦,剪紙藝術更依附人們生存空間的文化傳統,而非精神層面,用今天的話來說,剪紙藝術更加「接地氣」。再加上中國是一個多民族國家,若要說什麼最能囊括我國繁華的民族文化,非剪紙莫屬,可見,剪紙藝術的可貴就在於它是文化傳承的載體,是我們現今能夠接觸到的活體文明形態。
剪紙的「接地氣」來源於其寓意以及傳承主體,據上文介紹,剪紙最初只是作為一種飾品,而後隨表現內容豐富逐漸演變成一種文明現象。如剪紙在傳統節日中扮演的角色而言,在如今西北地區的農村過春節還延續著鉸紅剪紙和貼窗花的習俗,紅色窗花印刻出節日的喜慶,保留了傳統文化的記憶;就婚禮習俗而言,剪紙以喜花、禮花等形式出現,扮演著人生節點中最重要的禮俗,象徵天地陰陽相合,生命繁衍;就傳統農耕社會而言,剪紙以「碰頭娃娃」等形式出現,寄託了古人對生活的期待以及對大自然的崇敬,象徵了民間豐富且古老的信仰。
剪紙文化叢書
而剪紙藝術的傳承主體大多是婦女群體,隨時間推移,傳承主體的範圍才逐漸擴大。故,剪紙藝術既折射出中國婦女的心靈之美,也同時包含了剪紙匠人的審美觀念。他們通過一張張紅紙,將生存信仰、對中華大地的熱愛以及地域風俗世代傳承,使手藝演變成文化現象——有期盼的地方,就有剪紙的存在。
三、剪紙的獨特美——鑑賞中國傳統非遺國粹
平平無奇的紙怎會在剪紙匠人手中升華成飽含深意,精緻巧妙呢?除開剪紙與文化的結合外,最重要的原因還是其本身獨特的風格和藝術特徵。大多數人最初接觸剪紙,都可能是源自「喜」字,以「喜」字為例,匠人通過摺疊剪紙的方式,化簡為繁,又化繁為簡,將剪紙的鏤空和勾連線條藝術展現得淋漓盡致。
中國傳統剪紙藝術主要特徵有三,分別是空間形態的多維、構圖因形制材、表現方式重複疊加,引出了廣泛的主題內容,豐富了文化內涵。首先,剪紙匠人對作品構思進行分解和重構,通過特定方式將平面布局立體設計,這種方式來源於匠人們對公用輪廓線的仔細觀察。外國藝術講究「黃金分割」,而中國藝術著重「彼」與「此」,正是「彼」與「此」的不固定歸屬感,造就了剪紙的空間形態的多維。我們能從牡丹、荷花,看見剪紙的自然世界生動多姿,從人物刻畫,看見剪紙的社會風貌欣欣向榮。
人物剪紙
在配合空間維度布局下,剪紙匠人們將構思內容根據紙張形狀表現出來,讓形象在一定的空間內隨形體而改變,達到互相配合、互相造就的目的,完整、完美地呈現作品內容。因形制材注重畫面的完整性,它關乎著塑造形象是否飽滿、豐富,強調相融的整體格局。因此,在我們看到的剪紙作品中,自然景觀大多採用圓形或扇形,體現了天人合一的精神,人物敘事大多採用矩形,反映了真實詳細的文化,這就是所謂的情景交融。
重複疊加是剪紙作品中最為常見的表現形式,匠人將紙張一次或多次摺疊後進行剪撕,強調「彼」與「此」的區別,又著重「彼」與「此」的結合。展開疊加之後的紙張,呈現出連續、重複又對稱的圖案,一方面,簡化操作的同時提升了美感,另一方面,線條的鏤空和勾連也是剪紙藝術與其它藝術特徵的最大不同。
囍字剪紙
結論
剪紙藝術化簡為繁,化繁為簡,一把剪刀,一張紙,構造繁華世界。自石器時代至今,剪紙藝術沉澱了中國上千年的民俗底蘊,之所以冠以「民間」二字,是因為它從生活走來,又回歸生活,在它身上可以遙遙瞥見先民的智慧及對生活的嚮往。作為如今現存非遺文化國粹,我們應當給予剪紙藝術更高的關注,並非因其鼎鼎大名,而是今天的我們同樣需要對生活付諸熱愛與期待。
遺憾的是,作為中國各類傳承藝術之一,剪紙藝術在今天的發展和創新中可以說是舉步維艱。造紙術成就了剪紙藝術,紙張的普及和泛濫也同樣將它束之高樓。不知何時,人們寧願用複印節省時間,忘了剪紙本身不過只需要一張紙,一把剪刀,還有足夠的耐心。學堂幼童們在老師的指導下,笨拙地剪著各式的圖案,驚奇摺疊重複的魅力,家長們不屑一顧,而老去的剪紙匠人們卻在深巷嘆息無人問津。
剪紙藝術的出現甚至比紙的出現還要早——人們是先有了期待,才有了理想創造。剪紙藝術作品包羅萬象,豐富多彩,而這些都建立於古人對美好生活的嚮往與期待。期待到底有著怎樣的力量?我們渴望光明,於是我們發現火種,創造電燈,我們渴望自由,於是我們探究風力,創造飛機等,可見,期待推動著理想創造。而今天的我們試圖以創造構建期待,這是傳統藝術逐漸失落的最大原因。
參考文獻:
《呂氏春秋·覽部》
《木蘭辭》
《人日即事》
《中國民間美術通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