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窗理雲鬢,對鏡貼花黃:民間剪紙藝術是如何提升到非物質文化?

2020-12-23 小曾筆記

引言

清晨的日出,傍晚的晚霞,人潮湧動的街頭,濤聲陣陣的海邊,當我們目及美景時,總會忍不住摸出手機拍照,記錄下這轉瞬即逝的美好。而在千年前的古代,當古人目及盛景又會如何將它「保存」下來呢?有人會說繪畫臨摹,也有人會答詩歌傳頌,其實除了這些常見的方式,剪紙也是古人保存美好的方法之一。

作為中國最古老的民間藝術璀璨珍寶,剪紙以鏤空藝術拋繁從簡,給人一種空透簡潔的視覺衝擊和藝術享受。在古代,剪紙是每個女子都擅長的手藝活,她們用剪刀將紙張裁剪成各式圖案,運用誇張和變形手法讓它們躍然而出,每逢佳節便四處張貼,如窗花、門筏、牆花等,進而增添熱鬧的節日氣氛。可以說,剪紙保存的不僅是美好,還有享受美好時的那份溫暖回憶。

剪紙藝術

古人常道命如薄紙,以嘆時運不公,而又何時,普通平常的紙張變得飽含深意,精巧別致,如何承載濃情?故本文的目的表示通過剪紙的起源、剪紙藝術與文化的掛鈎,以及剪紙的獨特美三個方面,以向讀者展示中國剪紙藝術魅力,窺探穿越千年而來的民俗風情。

一、剪紙的起源——依附於民間文化,獨立於審美情感

剪紙,顧名思義,就是一種用剪刀或刻刀在紙上「繪製」的民間藝術,輕薄的紙張卻蘊含著中國千年沉重的文化歷史信息,不可謂不妙。且從古至今,剪紙都擁有一批忠實粉絲——不管你是否了解它,總會在儲備年貨時順手將它放入購物車。總而言之,剪紙表達了大眾於美好生活的嚮往與期待、審美情趣、豐富的實踐經驗等,那剪紙藝術是何時誕生的呢?

少數民族剪紙

《呂氏春秋》卷十八《審應覽·重言》中記載:成王與唐叔虞燕居,援梧葉以為圭,而授唐叔虞曰:「餘以此封女。」

公元前6世紀,紙張第一次出現在匠人眼前,神筆馬良,讀萬卷詩書等故事由此徐徐誕生。而造紙術除了提高文化普及之外,還為我國文化藝術作出了重要貢獻,剪紙就是其中一項。因此,在造紙術還沒出現前,也不曾有剪紙一說,但古人運用薄片材料,通過鏤空技術製成工藝品的技法早已在西周時期流行。據記載,匠人們以雕、鏤、剔、刻、剪的技法在金箔、絹帛,甚至是樹葉上剪刻圖案。

《木蘭辭》中記載,「當窗理雲鬢,對鏡帖花黃。」

木蘭代父出徵的故事想必各位不會陌生,幾言詩詞不僅讓我們看到了一個女子的堅毅,還瞥見了南北朝時期繁榮的藝術發展——「對鏡帖花黃」中的「花黃」便是剪紙的另一個代稱。要說中國最早的剪紙作品發現,還是北朝出土的幾幅剪紙,匠人通過摺疊的方式展現了對稱的原始美感,剪紙藝術也終於落下了根,隨後磅礴生長,空前繁榮。

木蘭從軍圖

《人日即事》中記載,「鏤金作勝傳荊俗,翦彩為人起晉風。」

唐朝是我國古代軍事、經濟、文化、藝術發展的黃金時代,李白鬥酒詩百篇,貴妃美貌傳餘年,唐軍駐地保衛國土,美酒佳餚只應良辰好景,一片儘是繁榮。在這樣的大環境下,剪紙藝術也進入大發展時期,正如李商隱所感嘆的那般:「鏤金作勝傳荊俗,剪彩為人記晉風。」唐代剪紙的藝術表現形式不拘泥於紙張,無論是在鏤空木板紋樣的畫,還是布匹圖案上,都能發現剪紙的身影,而除了之前裝飾功能外,唐代的剪紙畫面構圖複雜,其表現內容也越發繁榮,如「功德花紙」用以敬供佛像,裝飾殿堂,以及將繪畫與剪紙結合的作品等。

宋代大大放鬆了前朝在經濟方面的諸多限制,因此,到了南宋時期,已經出現了以剪紙為職業的行業藝人,如有專門「剪氈花樣」的,擅長「諸家書字」,還有「諸色花樣」的等。與此同時,宋朝的造紙技術發展成熟,紙品種類齊全,為剪紙的普及提供了必要條件,皮影戲也由此衍生而來。

集剪紙、繪畫、書法於一體的藝術品

明清時期,剪紙手工藝術走向成熟,並達到了鼎盛時期。在這一時期,剪紙藝術面向更為廣泛,燈彩上的花飾,扇面上的圖案,刺繡紋樣等,皆利用剪紙圖案而加工製成,最重要的是民間將剪紙作品作為裝飾物常設於生活中,用以美化家居環境。自此,剪紙已成為全民性藝術。

二、剪紙藝術與文化的掛鈎——不同層次的民族藝術結合

剪紙藝術雖然來自民間,但卻是在明清時期才真正面向全民,談完發展歷程,再來繼續了解剪紙文化。我們常說詩文化,是因其蘊藏千年文人雅士不朽風貌,常說茶文化,是因為其反映出的中華民族悠久的文明與禮儀,而剪紙作為一項藝術創作,與中國文化到底有著怎樣千絲萬縷的關係呢?如開篇所言,剪紙藝術來自民俗,因此,剪紙文化代表著的正是中國歷史發展過程中的深刻人文底蘊。

風景剪紙

《中國民間美術通論》中記載:「民間剪紙的文化意義,通過其傳播知識、傳承文化和廣泛的教育作用而體現的。」

中國五千年的農業社會中,衍生出許許多多民間藝術,剪紙藝術就是其中之一。相對於詩詞歌賦,剪紙藝術更依附人們生存空間的文化傳統,而非精神層面,用今天的話來說,剪紙藝術更加「接地氣」。再加上中國是一個多民族國家,若要說什麼最能囊括我國繁華的民族文化,非剪紙莫屬,可見,剪紙藝術的可貴就在於它是文化傳承的載體,是我們現今能夠接觸到的活體文明形態。

剪紙的「接地氣」來源於其寓意以及傳承主體,據上文介紹,剪紙最初只是作為一種飾品,而後隨表現內容豐富逐漸演變成一種文明現象。如剪紙在傳統節日中扮演的角色而言,在如今西北地區的農村過春節還延續著鉸紅剪紙和貼窗花的習俗,紅色窗花印刻出節日的喜慶,保留了傳統文化的記憶;就婚禮習俗而言,剪紙以喜花、禮花等形式出現,扮演著人生節點中最重要的禮俗,象徵天地陰陽相合,生命繁衍;就傳統農耕社會而言,剪紙以「碰頭娃娃」等形式出現,寄託了古人對生活的期待以及對大自然的崇敬,象徵了民間豐富且古老的信仰。

剪紙文化叢書

而剪紙藝術的傳承主體大多是婦女群體,隨時間推移,傳承主體的範圍才逐漸擴大。故,剪紙藝術既折射出中國婦女的心靈之美,也同時包含了剪紙匠人的審美觀念。他們通過一張張紅紙,將生存信仰、對中華大地的熱愛以及地域風俗世代傳承,使手藝演變成文化現象——有期盼的地方,就有剪紙的存在。

三、剪紙的獨特美——鑑賞中國傳統非遺國粹

平平無奇的紙怎會在剪紙匠人手中升華成飽含深意,精緻巧妙呢?除開剪紙與文化的結合外,最重要的原因還是其本身獨特的風格和藝術特徵。大多數人最初接觸剪紙,都可能是源自「喜」字,以「喜」字為例,匠人通過摺疊剪紙的方式,化簡為繁,又化繁為簡,將剪紙的鏤空和勾連線條藝術展現得淋漓盡致。

中國傳統剪紙藝術主要特徵有三,分別是空間形態的多維、構圖因形制材、表現方式重複疊加,引出了廣泛的主題內容,豐富了文化內涵。首先,剪紙匠人對作品構思進行分解和重構,通過特定方式將平面布局立體設計,這種方式來源於匠人們對公用輪廓線的仔細觀察。外國藝術講究「黃金分割」,而中國藝術著重「彼」與「此」,正是「彼」與「此」的不固定歸屬感,造就了剪紙的空間形態的多維。我們能從牡丹、荷花,看見剪紙的自然世界生動多姿,從人物刻畫,看見剪紙的社會風貌欣欣向榮。

人物剪紙

在配合空間維度布局下,剪紙匠人們將構思內容根據紙張形狀表現出來,讓形象在一定的空間內隨形體而改變,達到互相配合、互相造就的目的,完整、完美地呈現作品內容。因形制材注重畫面的完整性,它關乎著塑造形象是否飽滿、豐富,強調相融的整體格局。因此,在我們看到的剪紙作品中,自然景觀大多採用圓形或扇形,體現了天人合一的精神,人物敘事大多採用矩形,反映了真實詳細的文化,這就是所謂的情景交融。

重複疊加是剪紙作品中最為常見的表現形式,匠人將紙張一次或多次摺疊後進行剪撕,強調「彼」與「此」的區別,又著重「彼」與「此」的結合。展開疊加之後的紙張,呈現出連續、重複又對稱的圖案,一方面,簡化操作的同時提升了美感,另一方面,線條的鏤空和勾連也是剪紙藝術與其它藝術特徵的最大不同。

囍字剪紙

結論

剪紙藝術化簡為繁,化繁為簡,一把剪刀,一張紙,構造繁華世界。自石器時代至今,剪紙藝術沉澱了中國上千年的民俗底蘊,之所以冠以「民間」二字,是因為它從生活走來,又回歸生活,在它身上可以遙遙瞥見先民的智慧及對生活的嚮往。作為如今現存非遺文化國粹,我們應當給予剪紙藝術更高的關注,並非因其鼎鼎大名,而是今天的我們同樣需要對生活付諸熱愛與期待。

遺憾的是,作為中國各類傳承藝術之一,剪紙藝術在今天的發展和創新中可以說是舉步維艱。造紙術成就了剪紙藝術,紙張的普及和泛濫也同樣將它束之高樓。不知何時,人們寧願用複印節省時間,忘了剪紙本身不過只需要一張紙,一把剪刀,還有足夠的耐心。學堂幼童們在老師的指導下,笨拙地剪著各式的圖案,驚奇摺疊重複的魅力,家長們不屑一顧,而老去的剪紙匠人們卻在深巷嘆息無人問津。

剪紙藝術的出現甚至比紙的出現還要早——人們是先有了期待,才有了理想創造。剪紙藝術作品包羅萬象,豐富多彩,而這些都建立於古人對美好生活的嚮往與期待。期待到底有著怎樣的力量?我們渴望光明,於是我們發現火種,創造電燈,我們渴望自由,於是我們探究風力,創造飛機等,可見,期待推動著理想創造。而今天的我們試圖以創造構建期待,這是傳統藝術逐漸失落的最大原因。

參考文獻:

《呂氏春秋·覽部》

《木蘭辭》

《人日即事》

《中國民間美術通論》

相關焦點

  • 對鏡貼花黃?古代女子的梳妝檯,有哪些講究?
    近日,微博網友就「曬出你的化妝檯」展開激烈比拼,從愛美學生到上班族再到美妝博主,其養眼程度嘆為觀止。愛美之心人皆有之,從《木蘭辭》中的「當窗理雲鬢,對鏡貼花黃」,可感受到隨之散發出來那份潛藏著的唯美浪漫。
  • 青島市非遺傳承人王德蕊:剪紙從娃娃學起 也讓外國朋友來學習
    半島記者 黃靖斐「當窗理雲鬢,對鏡貼花黃。」南北朝時期的《木蘭辭》提到的「花黃」,就是指用金黃色的紙剪成的女性額飾,剪紙也是大家接觸較多具有廣泛群眾基礎的一項民間藝術。在青島西海岸新區隱珠街道臺興路社區服務中心的「德蕊剪紙藝術培訓室」,有一位72歲的王德蕊老人,她從事剪紙已有40多年,她的剪紙之路從小時候萌芽,但年過百半才開花。作為青島市非遺傳承人,她近年來把時間和精力都用在了傳播剪紙和教學上,「剪紙要從娃娃抓起,提高孩子們的審美和專注力。對於剪紙,我就像料理孩子一樣打理它」。現在還有不少外國朋友也跟王德蕊學剪紙,「讓剪紙藝術走出國門、發揚光大」,王德蕊說。
  • 刀尖圖騰:傳承千年的剪紙文化裡女性的柔美與堅韌折射的情感美學
    (一)「當窗理雲鬢,對鏡貼花黃」出自南北朝《木蘭辭》。而中國最早的剪紙作品發現。是新疆吐魯番火焰山附近出土的北朝時期(公元386一581年)五幅團花剪紙。剪紙的雛形已經在南北朝時期形成,人們對於藝術的審美已經慢慢開始萌芽。(二)「暖湯濯我足,翦紙招我魂」——盛唐之下,物質文明和人性的自由衍生出來的文人和勞動人民的頂級盛宴。
  • 百年歷史指尖上的藝術——潮汕剪紙
    潮陽剪紙是廣東省汕頭市的傳統民間藝術之一,被稱為「潮陽民間藝術瑰寶」,同時被國家列入首批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行列。先後有許多作品獲得省級、國家級和國際剪紙藝術展獎勵。剪紙起源於民間喜慶或節日活動中的剪貼畫。在我國黃河流域及北方農村,這些剪貼畫大多粘貼在糊窗戶的白紙上,而被通稱為「窗花」。
  • 一詩一故事 |​ 當窗理雲鬢,對鏡帖花黃~
    當窗理雲鬢,對鏡帖花黃。出門看火伴,火伴皆驚忙:同行十二年,不知木蘭是女郎。雄兔腳撲朔,雌兔眼迷離;雙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先寫木蘭朝見天子,然後寫木蘭功勞之大,天子賞賜之多,再說到木蘭辭官不就,願意回到自己的故鄉。「木蘭不用尚書郎」而願「還故鄉」,固然是她對家園生活的眷念,但也自有秘密在,即她是女兒身。天子不知底裡,木蘭不便明言,頗有戲劇意味。第五段,寫木蘭還鄉與親人團聚。
  • 姥姥那時的幸福剪紙
    每天除了自己簡單處理日常家務,就還剩下心心念念的剪紙了。姥姥的剪紙,雖不及現代機器裁剪的那般光滑圓潤,但卻獨樹一幟,自成風格,在鄉間百裡,也早已名聲在外。關於姥姥剪紙的記憶,早可追尋到我的童年時代。她手法嫻熟,做完一個簡單的剪紙用不了幾分鐘,現在想來仍覺得真是一氣呵成天然之作。剪刀隨左而右,有的需要挑頭慢摳,有的需要長驅直入講求縱深相間。簡單的畫面,姥姥不需要做圖,但是腦海中的畫面,足以讓她在幾分鐘內做出一副精美的剪紙作品:跳躍的小孩子、逼真的蓮花、啄食的小雞等等。這些簡單的作品,讓我們欣喜不已,我們會把她們隨意貼到房屋裡的某個角落。
  • 守藝·傳承 尋找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二)煙臺剪紙
    人類在不同歷史時期的各種社會活動,總會留下一些物質文化或非物質文化的痕跡。剪紙是我國民間文化藝術瑰寶之一。中國民間剪紙手工藝術,一直以來都是中國民族特色的飾物。  剪紙起源於元代,興盛於明清時期。  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煙臺剪紙代表性傳承人衣培娟,度過了半個多世紀的剪紙生涯,練就成一身爐火純青的剪紙技藝。
  • 梅山剪紙 - 湖南非物質文化遺產
    湖南第三批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之一:  梅山剪紙  梅山剪紙是以梅山文化為底蘊的在益陽安化地區流行的民間剪紙藝術的總稱。其代表是以生長在安化縣仙溪鎮光明村的剪紙藝人向亮晶提供的剪紙資料為佐證,反映了益陽市近代剪紙活動狀況,益陽市政府2009年通過相關專家論證,確定該生存狀態的剪紙藝術為益陽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故命名為「梅山剪紙」。
  • 探索非物質文化遺產之美 剪紙藝術走進玉東小學公益課堂
    剪紙作為我國傳統民間藝術之一,有著濃厚的歷史色彩。近日,玉林市非物質文化遺產玉林剪紙項目玉州區傳承人陳海英老師應邀來到玉東小學,為孩子們上了一堂精彩紛呈的剪紙公益課。在課上,陳海英老師拿出事先準備好的剪紙半成品《連年有餘》,用熟練的手法快速地剪起荷花的花瓣毛刺,流暢的手部動作為孩子們帶來了一場精彩的演繹。在學習過程中,同學們對剪紙藝術產生了濃厚的興趣,紛紛拿起筆、紙和剪刀,練習剪小圓圈,在老師的指導下,他們完成了剪紙的初步練習,課堂上充滿歡聲笑語。
  • 巴蜀有位剪紙手藝人,傳承不朽工匠精神!
    生命因傳承而精彩,在「時代記憶·非遺地圖」上,來自全國各地的非遺傳承人、時代匠人們用自己獨特的技藝展示著非遺文化的魅力,踐行著傳承和弘揚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的使命。剪紙作為中國一項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歷史悠久,被稱為刀尖兒上的藝術。它是一種用剪刀或刻刀在紙上剪刻花紋,用於裝點生活或配合其他民俗活動的民間手工技藝。民間剪紙是中國古老的傳統民間藝術,它歷史悠久、風格獨特,深受國內外人士所喜愛。
  • 離石故事|石州剪紙(區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
    離石民間剪紙是勞動人民開始創造的,是民俗活動的內容之一,是民俗活動的一種獨特的審美行為,隨著禮儀習俗應運而生,又在其活動中不斷吸取其它藝術精華,再加以推陳出新,成為一種獨立的藝術形式。離石剪紙又是一個群眾載體,上至老太太,下至小媳婦,幾乎每個村都有巧手分布。這種傳統技藝,早已輻射到柳林、方山、中陽、臨縣乃至省內外。
  • 魯北民間剪紙藝術巡迴展走進潮汕書畫藝術館
    魯北民間剪紙藝術巡迴展走進潮汕書畫藝術館 2018年04月20日 10:47   來源:揭陽日報
  • 剪紙動畫與新媒體時代的文化傳承
    與時俱進是傳統藝術的繼承與發展的前提,將數字動畫與傳統藝術相結合,既有利於中國動畫產業的創新與發展,還能使傳統藝術在當今社會得到更好的傳承。 關鍵詞:剪紙動畫;民族原創;傳統藝術;文化傳承 一、研究背景及意義 剪紙藝術作為我國特有的民間藝術形式,是一門精美的鏤空技藝,有著精細的製作工藝和生動的藝術造型。
  • 中國入選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名冊)項目之中國剪紙
    剪紙,是遍布於我國傳統民間社會的一種特有的民俗文化形式,至今已有三千多年的歷史。剪紙是中華名族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其創作者和功能之多,流傳之廣,影響之深,價值之大,都是其他藝術種類無法相比的。剪紙是一門極簡藝術,紙張在剪刀的每一次接觸中改變自身的形態。
  • 劉亦菲版花木蘭劇照曝光:當窗理雲鬢,對鏡貼花黃
  • 致敬經典|中國各地方剪紙藝術!
    其傳承賡續的視覺形象和造型格式,蘊涵了豐富的文化歷史信息,表達了廣大民眾的社會認知、道德觀念、實踐經驗、生活理想和審美情趣,具有認知、教化、表意、抒情、娛樂、交往等多重社會價值。2006年5月20日,剪紙藝術遺產經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 《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鄂州雕花剪紙展》虎門海戰館開展
    1月11日,由湖北省鄂州博物館和虎門鴉片戰爭博物館共同主辦的《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鄂州雕花剪紙展》在東莞市海戰博物館開幕。該展主要展出的是傳統的花樣子和刺繡品,以及部分現代作品。這些展品均充滿了濃鬱的鄂州鄉土氣息,展示了鄂州的傳統文化和風土人情。
  • 淺談民間剪紙藝術
    淺談民間剪紙藝術   其次,剪紙藝術和其它藝術門類一樣題材廣泛,內容豐富。有人物(包括歷史人物、神話人物),吉祥花卉,吉祥文字,珍禽瑞獸等等。可以說剪紙藝術是傳承歷史熔鑄古今集勞動人民智慧,熔詩、書、畫於一爐之大成者。  當然這裡說的熔鑄古今,是說它所裝飾的吉祥物內涵,既有古人的創意,又有個人的觀點,如「梅開五福」,或「梅祝五福」。《曹·洪範》所說的五福是指壽富康寧、攸好德、壽終命。
  • 昌樂縣迎新春剪紙藝術作品展成功舉辦
    大眾網濰坊·海報新聞1月13日訊(記者 範素娟 通訊員 張樹寶)為營造濃厚的節日文化氛圍,推進傳統剪紙藝術的保護、傳承與創新,讓優秀傳統文化薪火相傳,進一步謳歌新時代、展現新面貌、頌揚新成就,1月11日上午,昌樂縣迎新春剪紙藝術作品展暨非物質文化遺產月啟動儀式在縣圖書館三樓展廳拉開帷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