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採訪對象供圖
民以食為天,餐桌上的營養問題是每家每戶都非常關心的事。昨天,由《大眾醫學》雜誌主辦,廣西軒媽食品有限公司協辦的「舌尖上的營養經」營養沙龍活動在滬舉辦。復旦大學附屬華東醫院臨床營養科孫建琴教授、內分泌科孫皎主任,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附屬第九人民醫院臨床營養科張美芳主任,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附屬新華醫院臨床營養科湯應婭主任、上海中醫藥大學公共健康學院營養系沈紅藝研究員、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營養系沈秀華教授就「舌尖上的營養經」展開討論,解讀當下國人的膳食營養問題,並提出全方位解決方案。
會上,6位營養專家從不同角度做了精彩分享。
張美芳就「國人餐桌上的十大誤區」進行了詳細解讀。她指出,蔬菜應當先洗後切、急火快炒、現做現吃;烹飪方式以蒸煮、燉、少油快炒為宜,少煎炸,尤其是煎炸後的油不能反覆使用;如果買的肉較多,無法一次吃完,最好按每次吃的量切成小份,分別密封包裝,再放入冰箱冷凍,不宜將大塊肉反覆解凍,等等。
針對「每天吃雞蛋是否會導致膽固醇攝入過多」的問題,孫皎表示,餐桌上唾手可得、看似不起眼的雞蛋,實際上蘊含著營養乾坤。很多人認為,蛋黃富含膽固醇,吃多了會導致血脂異常,不少人在吃雞蛋時習慣性地只吃蛋白、不吃蛋黃。殊不知,雞蛋其實是一種近乎完美的食物,不僅蛋白質含量豐富,且胺基酸的組成比例非常適合人體需要。在富含蛋白質的各類食物的生物價值評分中,雞蛋位列榜首。蛋黃是雞蛋的精華,且蛋黃中的膽固醇以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為主,這是對人體健康有益的「好」膽固醇。健康人每天吃1~2個雞蛋,並不會導致血脂異常,反而有利於健康。
在食用油選擇的問題上,孫建琴指出,無論是植物油,還是動物油,都屬於脂肪,是純能量食物,攝入量都應該有所控制。很多人認為,植物油富含不飽和脂肪酸,比動物油更健康,其實不一定。在常見的植物油中,如葵花籽油、豆油、玉米油等,n-6多不飽和脂肪酸含量在50%以上。研究表明,過量攝入n-6多不飽和脂肪酸,可能存在過氧化、影響免疫功能的風險。
在動物油中,黃油的營養價值較高,因為其來源於牛奶。黃油富含維生素A、維生素D、維生素E、維生素K、β胡蘿蔔素、磷脂等多種對人體有益的成分。黃油具有天然奶香,可用於製作麵包、蛋糕、餅乾等西點,以及酥餅、蛋黃酥、綠豆糕、蝴蝶酥、鳳梨酥等中式點心。值得一提的是,黃油和人造黃油有著本質區別。人造黃油的「學名」叫「氫化植物油」,是一種人工油脂,是普通植物油在一定的溫度和壓力下加入氫催化而成,呈固態,外觀與黃油類似。近年來的研究顯示,氫化植物油富含反式脂肪酸,攝入過多容易導致動脈硬化。
針對「如何科學吃零食」的問題,湯慶婭提出,吃零食也要講究營養,不能將垃圾食品作為零食。普通人群可以根據自身需要合理選擇水果、低糖糕點等作為零食。通常,零食在主餐中的佔比不宜過高,一般不超過全日所需熱量的15%;吃零食要「專心」,不要邊看電影邊吃零食,以免在無意中吃得過多。
沈紅藝對「食品保質期和保存期」問題進行了解讀。食品的保質期指的是食品的最佳食用期,也就是食品標籤上標註的保持食品質量(品質)的期限。在此期限前,食品的感官要求、理化指標、衛生指標等符合標準,可以放心實用。食品保存期則可以理解為有效期,也就是食品的最終食用期;超過此期限後,食品的感官特性、理化指標、衛生指標都可能發生改變,不能食用。根據食品標籤通用標準規定,食品的生產日期不能省略,保質期、保存期可以任選或同時標出。食品的保質期應由企業根據自身生產工藝水平自主制定。
沈秀華講述了「食品標籤和食品營養標籤的區別」。食品標籤是食品包裝上一切文字、圖形、標識和說明;食品營養標籤是食品標籤中營養成分表、營養聲稱等營養相關標籤信息。食品不同,標籤也不同。比如:特殊醫學用途配方食品是為了滿足進食受限、消化吸收障礙、代謝紊亂或特定疾病狀態人群對營養素或膳食的特殊需要,專門加工配製而成的配方食品。保健食品含有一定的功效成分,適用於特定人群;普通食品不具備特定功能,無特定的人群食用範圍。
作為食品企業代表,廣西軒媽食品有限公司總經理韋福獻在會上進行了品牌分享。
新民晚報記者 左妍
【來源:新民晚報】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繫,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郵箱地址:newmedia@xxcb.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