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記者遇到一位來自慈谿的朋友陳女士,聊起非物質文化遺產———朗霞豆漿,她讚不絕口,說一些食客專程開車去餘姚朗霞品嘗。朗霞豆漿真有那麼好喝嗎?上周一,記者邀陳女士一起去朗霞體驗。
尋常鄉鎮小店 卻是非遺傳承基地
聽說朗霞有家幹大林豆漿店的生意相當紅火,每天賣完後就不再供應,為了喝上一碗熱豆漿,記者上午8點出頭就到了朗霞。這家店在朗霞老街上,並不顯眼,招牌「朗霞幹大林豆漿」也很低調。陳女士低聲告訴記者,正在衝豆漿的是老闆娘林建芬,豆漿店旁邊是一家包子店,聽說是她的家人開的。
看上去,這是一家非常普通的鄉鎮餐飲店,有年頭的平房,裡面擺放著幾張木桌子,最引人注目的是牆上掛著「寧波市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基地朗霞豆漿製作技藝」的證書。只見來店的顧客,多數會點上一碗豆漿,再去隔壁小店買上一屜小籠包,然後坐下來,倒上一小碟醋,開始慢慢享用。記者後來了解到,隔壁包子店是老闆娘的哥嫂開的,兩家店生意互補。吃客們表示,包子的味道也很不錯,搭配豆漿剛剛好。
店鋪外,豆漿現煮現賣,煮豆漿的桶很特別,底部是鐵質的,直接架在火上燒,而上半部則是木質的。老闆娘解釋,上面木質,下面鐵質,燒煮豆漿更可口。木桶裡的豆漿一直在沸騰,老闆娘一勺一勺舀上來直接衝泡在調料上。老闆娘說,他們店有四種口味,分別為鹹味、甜味、牛肉味和羊肉味,而羊肉的口味更佳。記者點了一碗羊肉豆漿,陳女士點了一碗經典鹹豆漿。
熱豆漿端上來後,過了三五分鐘,豆漿逐漸變得濃鬱,看上去像剛出鍋的雞蛋羹,用調羹輕輕一舀,明顯可以看到豆漿已經凝結成凍狀。羊肉豆漿的碗底加了不少碎羊肉,豆漿的清香和羊肉的鮮美融合在一起,非常獨特,而鹹豆漿豆香味濃鬱,又不見豆腥氣,舀一口品嘗,的確十分可口。
美食規矩 泡豆要根據氣溫調整
說起幹大林豆漿店的經營故事,老闆娘林建芬在張羅生意的間隙對記者說,她和幹大林是夫妻,都是朗霞人。他們是從1987年開始正式開店的。
林建芬告訴記者,豆漿店早晨5點多就要開門營業,因此每天凌晨就開始勞作,在諸多的工序中,林建芬認為浸泡豆子這個環節非常重要,豆子浸泡時間過長或者過短,都會影響到豆漿的口味。而這個主要還是靠經驗。一般情況下,夏天浸泡三四個小時就夠了,而冬天可能需要30多個小時,而其中的變化,要根據氣溫來調整。豆子打磨以前都是手工操作的,現在每天的供應量很大,因此只能用機器打磨。還有,煮豆漿也很重要,生豆漿不時添加,煮開後邊滾邊賣,木桶裡的豆漿都能保持動態平衡。林建芬認為,店裡顧客多,都是現煮現賣,豆漿都是火候剛剛好,因此又香又嫩。
一般每天都賣出500多碗,賣完就要等到第二天了。因為豆漿的製作步驟較多,急也急不得,如果浸泡不充分,就會影響口感。如果備料過多,賣不完會浪費,留到第二天則會影響品質,因為店裡一直都是每天定量供應賣完就收攤。
絕技已經傳承給了下一代
記者採訪時,幹大林一直在店裡忙活。說起朗霞豆漿的來歷,還要從幹大林的師傅徐國香說起,徐國香17歲就繼承父業,做的豆漿,剛衝好時,形如一碗雞蛋羹,聞起來清香撲鼻,鮮美可口,朗霞豆漿的美名也隨之遠傳。徐國香傳藝規定,一斤黃豆出20碗豆漿,多一碗就會影響到品質。幹大林傳承了師傅的絕技,並結合現代口味,自創羊肉豆漿和牛肉豆漿,在朗霞老街幹大林豆漿店。
對於幹大林豆漿的製作秘訣,幹大林介紹,黃豆是重要食材,選擇生長期長,顆粒飽滿,出漿率高的毛豆。第二是水,用水必須選擇無汙染的水。三是火,用木柴燒,因為柴火容易控制火候,需要大火時可以加足木柴,過頭時可以減少木柴,因為豆漿邊滾邊賣最好吃,沒燒滾的豆漿有毒,滾過頭的豆漿影響口感,所以必須控制好火候。最後,是調料,豆漿的配料很有講究,醬油中要含一定比例的醋,外加小蔥、胡椒粉等佐料。
現在,幹大林夫婦上了年紀,他們的絕技已經傳給了下一代,他們的子女在餘姚市區開出了新店,而幹大林夫婦仍在朗霞打理這家店。他們告訴記者,餘姚市區開家店,可以讓慕名而來的外地食客更加方便。而朗霞這家店開了很多年,熱豆漿都是2元一碗,加了肉收8元一碗,附近有很多老顧客,都喝慣了幹大林豆漿,這家店肯定要經營下去。
東南商報記者 謝昭豔 文/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