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師殺人案:用程序正義化解「生死之爭」

2020-12-17 中國新聞網

川師殺人案:用程序正義化解「生死之爭」

2016-05-06 07:31:16來源:檢察日報作者:${中新記者姓名}責任編輯:李季

2016年05月06日 07:31 來源:檢察日報

參與互動 

  李曙明

  5月5日《中國青年報》報導,四川師範大學殺人案被害人蘆海清的哥哥拿到了犯罪嫌疑人滕某的精神病學鑑定結果。鑑定意見顯示:滕某患有抑鬱症,「對其2016年3月27日的違法行為評定為部分刑事責任能力」。蘆海清的家人表示:「我們對此鑑定結果不服,要求重新做鑑定,已經提交了申請。」

  3月27日23時50分,滕某將蘆海清叫到了離寢室一樓梯之隔的學習室內,用當天買的不鏽鋼菜刀將蘆海清殺害。經法醫鑑定,蘆海清系頭頸離斷傷致死,全身50多處刀傷。嫌疑人手段極其殘忍,對於其面臨的刑罰,不少人做了「殺人償命」的預判。

  刑法第18條第3款規定,「尚未完全喪失辨認或者控制自己行為能力的精神病人犯罪的,應當負刑事責任,但是可以從輕或者減輕處罰」。雖然法條用的措辭是「可以」,但畢竟反映了立法傾向;而從司法實踐看,限制責任能力的精神病人,多能得到從輕或者減輕的處罰。如果目前「部分刑事責任能力」的鑑定意見最終得到法庭認可,滕某保命有很大可能。

  保命,是滕某家人希望的。考慮到其犯罪後果嚴重、犯罪手段殘忍,精神病醫學鑑定幾乎是保命的唯一希望。而對於被害人蘆海清的家人來說,「殺人不償命」是他們不能接受的;要求重新鑑定,即是他們作出的回應。雙方圍繞鑑定所做努力,一定程度上可以看作是滕某命運的「生死之爭」。

  之所以做「一定程度上」的限定,是因為雖然被害人、嫌疑人雙方在鑑定工作中有參與權,但做不做鑑定、誰來做、如何採信鑑定意見,主導權並不在他們,而在司法機關。嫌疑人辯護律師表示:「司法精神鑑定不是我們申請做的,當時我們只是問了一下警方有沒有做,結果警方告訴我們,他們當時已經做了,不用我們申請。」

  《關於進一步嚴格依法辦案確保辦理死刑案件質量的意見》規定,在死刑案中,對可能屬於精神病人的犯罪嫌疑人,應當及時進行鑑定或者調查核實。警方主動啟動鑑定程序,是在履行法律職責。同時,作為這項工作的主導者,司法機關在保障各方當事人權益、回應社會關切等方面,負有特殊職責。

  比如,對被害人一方,既然法律賦予了他們申請重新鑑定的權利,司法機關就有責任保障這一權利的實現。再比如,部分公眾也對鑑定有不解和擔心。出於「殺人償命」樸素正義觀念認為沒必要做鑑定的觀點,在強調司法文明、司法人性的今天,不值一駁,但有些看法卻有探討價值和回應必要。比如,既然啟動鑑定程序的前提,是嫌疑人「可能屬於精神病人」,滕某哪些行為讓司法機關認定「可能」?再比如,如何避免少數人借精神病鑑定逃避制裁?

  案件尚在辦理,何時回應、以怎樣的方式回應(開庭時公開相關證據,也可看作回應的方式之一),決定權在司法機關。將來的判決,無論滕某生或死,都很難讓所有人滿意。但只要充分保障了各方訴訟權利,各方疑問和擔心得以消除,那麼,程序正義可以保證,哪怕判決結果和部分人的預判和希望不相符,他們也能尊重法律,坦然接受。

相關焦點

  • 川師殺人案:受害者家屬不信犯罪嫌疑人系「精神病患者」
    川師殺人案:受害者家屬不信犯罪嫌疑人系「精神病患者」  【解說】4月19日下午,記者在成都見到了「川師校園殺人案」中受害者蘆海清的哥哥蘆海強。談及18日晚間通過網際網路發布的公開信,蘆海強說,他只是如實講述了他所知道的事件經過。
  • 川師殺人案提交法院 死者家屬將再提做精神鑑定申請
    川師殺人案提交法院 死者家屬將再提做精神鑑定申請 2016-10-參與互動    死者家屬要求重做精神鑑定未被接受 川師殺人案已提交至法院
  • 絕對正義還是相對正義:特評「辱母殺人案」
    不少網友對於歡的遭遇表示深刻同情和理解,認為法院的判決結果存在不合理之處。而案件中的一些細節更是引發了爭議:在母子被索債者威脅時,警方是否沒有盡到應盡的責任。當然,最大的爭議還是關于于歡的殺人行為是否應當被視為正當防衛。 《人民日報》就此發表評論,提出應該正視此事發生之時的倫理情境,站在當事人的角度更多考慮。目前,該案件正處於準備提出二審的階段。
  • 紅牛糾紛五年現象:程序正義和社會公義之辯
    紅牛的世紀之爭具有典型性,因股權和商標等商業利益之爭逐漸陷入爭議和困頓,未來也絕不會僅僅有此一例。這很容易讓我們想到十年前年的「加多寶」與「王老吉」商標與紅罐包裝使用權之爭。1997年,廣藥集團把「王老吉」商標以租賃的方式給加多寶使用。17年時間,加多寶把王老吉做大,「紅罐」涼茶創下年銷售200億的規模,甚至超過了可口可樂在中國的年銷量。
  • 【正義之聲】讓程序正義的陽光更加溫暖
    如果說兩年前的案件複查是程序正義之光初照聶樹斌案,今天的決定提審則意味著程序的陽光更加溫暖。  這場被稱為「姍姍來遲的審判」承載了社會各界太多的期望。在現代社會,人們所期待和嚮往的司法正義不僅包含實體正義,還有程序正義,前者強調個案結果的公正性,後者則強調司法過程的正當性。在刑事司法領域,人們既追求「有罪必罰,罰當其罪」以及「罰必有罪」的實體正義,也要求實現包括正當程序、無罪推定、證據裁判等原則在內的程序正義。
  • 川師斬首殺人案調查:警方要求死者哥哥寫致歉書
    事發後,山東衛視《調查》記者及時趕到出事地點進行採訪,並在4月22日刊播《川師斬首殺人案調查》報導。不過,還有一段視頻在節目中並未播出,近日該視頻曝光。視頻中,負責此案的成都市龍泉公安分局民警將蘆海清的哥哥蘆海強叫到公安局,他本以為能了解案件的進展,不料卻被對方要求說明情況。
  • 長江日報:突破程序正義和結果正義的困境
    然而,這裡隱去了程序正義的默認前提,即程序的合理正當,且暢通可行。 房地產檔案館工作人員通過不合法的途徑與手段公布了信息,這是一種程序不正義,那麼,有沒有可以行走的正義通道呢?通過合法途徑向紀委舉報被認為是可行的。既然如此,為什麼還有人要堅持以程序不正義的方式來追求正義?事實上,這才是程序之爭的核心。 在此之前,廣州相關部門有沒有收到對「房叔」的舉報,外界很難知曉。
  • 實體正義之「輪」不能滑離程序正義之「軌」
    去分歧凝共識法官、檢察官、律師、學者四方對話實體正義之「輪」不能滑離程序正義之「軌」從一起交通肇事認罪認罰抗訴案件談起編者按: 近日中國裁判文書網上的一份餘某某交通肇事案二審刑事判決書在網上廣為流傳
  • 人民法院報:讓程序正義之光消融實體正義堅冰
    如果說兩年前的案件複查是程序正義之光初照聶樹斌案,今天的決定提審則意味著程序的陽光更加溫暖。  這場被稱為「姍姍來遲的審判」承載了社會各界太多的期望。在現代社會,人們所期待和嚮往的司法正義不僅包含實體正義,還有程序正義,前者強調個案結果的公正性,後者則強調司法過程的正當性。在刑事司法領域,人們既追求「有罪必罰,罰當其罪」以及「罰必有罪」的實體正義,也要求實現包括正當程序、無罪推定、證據裁判等原則在內的程序正義。
  • 淺論實體正義與程序正義
    一方面,程序是實施實體法的工具,另一方面,法律程序也有其獨立存在的意義,不應任意做出犧牲。  程序正義和實體正義何者為先的問題實質上是將著眼點放在人權保障和真實發現何者優先的問題上。「程序是實體之母,或程序法是實體法之母」並不表明程序正義和實體正義之間存在何者為先的問題,只能說程序和實體何者為先。
  • 程序正義與實體正義
    如果你也是,你就會發現,「司法」的英文翻譯用的便是「Justice」,而英文「Justice」就有「正義」、「公正」的意思。所以,「司法正義」也叫作「司法公正」,相應地,「實體正義」和「程序正義」也叫「實體公正」和「程序公正」。   要說明實體正義與程序正義,得先說下實體法和程序法。
  • 程序正義是可感受的正義
    《看得見的正義》(第二版)是北京大學法學院教授陳瑞華所著的一本有關法律格言的評述,共評述23個常見的法律格言。該書緊密結合我國刑事司法現狀和突出問題,側重於從刑事訴訟程序角度進行解讀,從多個維度強調程序正義的重要性和實踐價值。  讓人民群眾在每一個司法案件中都感受到公平正義是程序正義的最大功能體現。
  • 證券期貨糾紛多元化解十大典型案例-上市公司控制權之爭糾紛案例
    證券期貨糾紛多元化解十大典型案例-上市公司控制權之爭糾紛案例 時間:2018-12-04 來源:
  • 程序正義的價值初探——以訴訟程序為中心
    以下正文:  引言  筆者在司法實踐部門工作了十幾年,在剛入這個領域之初,恰逢我國提倡從傳統的超職權主義向當事人主義轉變的司法改革之時,而法學理論領域也興起研究程序正義的熱潮,一本谷口安平的《程序的正義與訴訟》讓無數法律學子和實踐者愛不釋手,羅爾斯《正義論》中關於程序正義的分類也被不斷轉述,一時間程序正義是否有獨立的價值,程序正義和實體正義到底是什麼關係等等問題的爭論不絕於耳
  • 程序正義:「毒樹之果」的天敵
    翟建律師辯護的這兩起刑事案件,與其說是在實體上減輕了嫌犯的犯罪事實,不如說是在程序上力爭正義的結局。  這裡,不妨說說其中的一起盜竊案——  被告人是當地供銷公司的一名駕駛員,利用運輸的機會,與人合夥行竊。
  • 「辱母殺人案」當事人於歡出獄,正義永遠不會缺席!
    今年11月18日上午,「辱母殺人案」當事人於歡減刑出獄,此前他曾因刺死辱母者被判無期徒刑,後改判有期徒刑5年。2016年4月14日,蘇銀霞於歡母子因無法償還高利貸,被11名催債者限制人身自由,並遭受辱罵、抽耳光、鞋子捂嘴等凌辱,討債者杜志浩當著於歡的面脫下褲子,用極端手段汙辱蘇銀霞。絕望的於歡,拿起水果刀捅傷4人,被刺中的杜志浩次日死亡。
  • 處警,無論「程序正義」還是「實體正義」,在炒作面前都不堪一擊
    「程序正義」這個詞大家都聽說過,但可能很多人並不太理解,只是覺得專家說的都對,「程序」錯了,一切就都錯了。那什麼是程序正義,六哥結合派出所的出警給你解讀一下。所以,「程序正義」要求民警必須「無條件」出警,「受理後發現不屬於公安機關管轄的,要移交其他有管轄權的部門」。但是同時,法律也明確規定公安機關不能插手經濟糾紛,那警察又要必須出警,又不能管,該怎麼辦呢?按照「程序正義」,出警民警代表公權,到場後不能對女方不退還這一萬元的這一事實做出任何強制性意見和評頭論足,只能錄像並告知男方可以自行到人民法院進行訴訟。
  • 《檢察方的罪人》:程序正義與實質正義,兩難選擇下的法律困境!
    這個時候,如果我們為了伸張正義,是否可以繞開法律而直接懲罰對方?這道兩難選擇題,其實涉及一個法律界由來已久的辯論議題:當程序正義與實質正義發生衝突時,該如何取捨?2018年新上映的日本影片《檢察方的罪人》,就深刻地探討了這個令人糾結兩難的問題。貳日本,東京。
  • 《控方證人》:程序正義才是實體正義之基
    讓人思考法律追求的到底是程序正義還是實質正義,過度強調程序正義,很可能會讓本應伏法的犯罪分子逃脫法律的制裁。但無論如何,我們不能去挑選或跳躍性的適用現有的法律制度,程序正義都是應當放在首要位置堅持的。或許程序正義會導致個別案件無法給兇手定罪,但如果沒有程序正義,實體正義會大面積失守,程序正義是保障普遍實體正義的唯一方法。
  • 程序正義的哲學基礎
    程序正義的哲學基礎陳小文 來自《比較法研究》 一、「程序」一詞,顧名思義,指的是:事情發展的過程和次序。但是過程和次序有主觀和客觀之分。狹義的在司法意義上的「程序法」被定義為「使法律權利得以強制執行的程序形式,而不同於授予和規定權利的法律;它是法院通過程序來管理訴訟的法律;它是機器而不是產品。」程序正義的觀念濫觴於英國,在英國,人們稱程序正義為「自然正義」(natural justice)。「自然正義」原則的具體內容是:1、任何人不得自己審理自己或與自己有利害關係的人的案件;2、任何一方的訴詞都要被聽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