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看待不同年齡段孩子哭聲中的情感需要?你的做法對了嗎?

2020-10-16 佩媽育兒經

以前在婦產科上班的時候,早上查房聽到最多的是孩子的哭聲,對於孩子的哭聲很多新手媽媽非常緊張,甚至像袋鼠一樣放在懷中安撫,而有些婆婆卻認為,孩子哭的時候就是不能抱,慣著要天天抱那就永遠也不能解放自己的雙手了,所以偶爾會聽到一兩個小嬰兒哭得聲音嘶啞了,家屬都似乎無動於衷。

不同年齡段的孩子,哭泣是表達不同階段的情感需求,那麼我們是滿足他?還是漠視他?如何滿足?

01 剛出生的寶寶

哭泣是人類與生俱來的本能,剛出生的寶寶一般助產士會在清理呼吸道分泌物後拍打雙腳底或者彈耳垂刺激寶寶發出人生的第一次哭聲,從而促進寶寶的肺復張。

如果在1分鐘內仍不能自然啼哭,緊接著就要對寶寶進行心肺復甦搶救,出生後要進行常規的阿氏評分,分別是出生後1-5-10分鐘的評分,其中哭聲就是其中一個評分項目,所以哭聲對於剛出生的寶寶是評估生命的標準。

假如10分鐘後仍舊不哭,有可能提示腦缺氧,嚴重者會導致腦癱後遺症。那麼對於那些能夠響亮的自然啼哭的新生兒,不僅鍛鍊了肺活量,還能給予大腦充足的氧氣供應,使腦細胞能正常活躍運轉,所以人生最重要的第一聲哭泣,打開了生命美好的一扇窗!

02 嗷嗷待哺的小嬰兒

三個月之前的小嬰兒哭泣是沒有意識的,當他們飢餓、消化不良、疲勞、大小便後覺得不舒適等原因而通過哭泣表達出來,假如得不到關注他們就會不停地哭。

這個階段的小嬰兒,父母不宜讓他們哭泣時間過長,一般出現一兩聲就要給予關注,而不是像婆婆老一輩的思維,不抱才能解放雙手。

寶寶哭泣時我們應該幫他們查看是否大小便了,如果大小便整理乾淨後還是睡得不安穩,那也可能是餓了或者是渴了,適當要餵奶或者餵水。

因為小嬰兒剛從母親子宮裡出來不久,可能對外界環境還不太適應,特別容易缺乏安全感,很多時候需要媽媽抱著就如模擬子宮環境一樣聽著媽媽的心跳聲他會慢慢安靜下來,睡著後我們可以放在媽媽身邊,這樣的寶寶或許會睡得特別安穩。

特別介紹一個關於嬰兒腹絞痛引起哭鬧的情況,有些嬰兒似乎會沒有明顯原因長時間煩躁、哭鬧或者尖叫,尤其是晚餐時間,這種情況在醫生檢查後認為不是由於疾病原因引起,那可以考慮為腹絞痛,美國梅奧診所對腹絞痛的描述是:一個其他方面都健康並營養充足的嬰兒,每天哭鬧時間超過3小時,每周有3天,並且持續3個星期以上(通常會蜷起兩條小腿,好像非常疼痛)。

這種情況沒有必要用藥的情況,只能靠父母耐心輪流照看,輕輕搖晃、拍嗝、抱著孩子在屋裡來回走。這種方法不會很快見效,但是一定會慢慢讓孩子度過痛苦期。

另外這個階段的寶寶抱的時候切記不能用力搖來搖去,甚至有些興奮過度的父母把孩子拋到半空再接住,因為寶寶大腦裡充滿了腦脊液,腦漿還沒有完全充滿顱骨,搖晃很容易造成腦出血或者其他併發症。

曾經有一位國外的父親就試過,因為孩子哭鬧不停,然後以這種方式來哄孩子,誰知引起孩子腦出血而身亡,正確的做法可以抱著孩子輕拍屁股來回走動這種方式哄孩子。

03 3個月的寶寶

3個月以後的寶寶開始對周圍環境的改變出現不同的表現,對周圍環境的色彩、聲音、氣味有反應,這時候會出現情緒的焦慮和驚慌,特別是在一個新環境中,寶寶通過各方面的感受察覺環境不一樣時,寶寶會通過哭鬧來表達自己的焦慮及驚慌情緒,這是一種情感宣洩的啟蒙。

媽媽必須給予寶寶安全感及語言的撫慰,可以在孩子出現3-5聲的哭鬧後給予抱抱和積極的語言安慰,如,抱著寶寶說,別哭,媽媽在這裡陪著寶寶呢!

04 4個月到一歲之前寶寶

當家裡來了客人見到四五個月的寶寶,被要求要抱抱時,孩子這時會目不轉睛地注視著對方,但到了六七個月到一歲之前的時候見到陌生人就會出現嚴肅、緊張的情緒,特別是別人對他說要抱抱的時候,孩子就會以哭鬧的情緒來表達對陌生人的害怕心理。

這時候,父母應該跟寶寶介紹對方,並且教孩子向對方打招呼,如,寶寶,這是媽媽的好朋友,我們不用怕,這位叫彭阿姨,向阿姨問好,好嗎?阿姨其實是很喜歡寶寶的,所以給阿姨抱抱好嗎?大人的情緒方面表現出愉悅開心的表情,這樣也進一步緩解了孩子的緊張情緒。

假如寶寶確實不接受對方的要求也不必強求,有些寶寶對某個人他內心會產生排斥,但對另外一個陌生人他有時又會很容易接受,所以強行抱抱會使寶寶對對方更加懼怕。

而接受對方的原因或許是某個陌生人在某些方面和孩子身邊熟悉的人有相似的地方,所以讓他覺得有安全感才樂意接受對方。

我家寶寶一歲那會見到陌生人就是特別認生,總是喜歡盯著人家看,但是又不許別人抱,記得有一次我剪了個短髮回家,因為寶寶出生到一歲左右,我是第一次短髮出現在她面前,首先一見面就是哭,目不轉睛地看了我好久,我笑了笑跟她說,過來媽媽抱抱,這時聽到我的聲音才用確認的眼神看了我好幾分鐘,慢慢地走到我懷裡。

05 一歲以後的孩子

身邊應該有很多這樣的例子,如每天早上爸爸媽媽去上班,孩子總是抱著爸爸媽媽的腳哭鬧不許他們離開,或者是孩子想要某樣玩具時,家長不給買就通過哭鬧直到買到為止,還有孩子犯錯了,先是以哭鬧的形式告訴家長來逃避懲罰。

對於上述的情況,我們是否對孩子的行為放任自由呢?這肯定是不可取的,那麼我們如何處理孩子這些無理的哭鬧呢?

首先找出孩子哭鬧的原因,每天上班前總是哭鬧,從這個問題看出父母跟孩子平時的相處時間太少,讓孩子覺得父母一離開就沒有安全感,特別是在孩子認生期。

所以父母在離開時應該跟孩子說明什麼時候去上班,什麼時候回來,如,「媽媽現在要去上班了,到晚上才能回來陪你哦」,另外晚上的概念可能他們還不懂,那我們可以在時鐘上到哪個時針或者是從太陽的方向告知孩子,讓孩子知道分離只是暫時的。下班後回到家爸爸媽媽也要留一定的時間陪孩子,培養與孩子的感情!

有一次在幼兒園門口見到一個小朋友要奶奶給他買玩具,奶奶不肯買,然後孩子瞬間就躺在地上哭鬧,老人見狀心疼不已,馬上答應給他買,這就是一種以哭鬧變成要挾大人的行為,肯定是在家就已經養成的習慣,也是隔代教育的缺陷,假如第一次哭鬧並沒有讓孩子得到自己想要的東西,肯定也不會出現現在這樣要挾大人的行為。

對於這種以哭鬧要挾長輩的孩子,童年成長階段,長輩肯定千依百順,達不到要求就發脾氣,嚴重者甚至做出各種偏激行為要挾,假如哪一天父母不能滿足其要求會不會再次出現「湖南益陽12歲男孩弒母案」一樣的悲劇,就是因為奶奶對孫子的溺愛,媽媽嚴格批評並收手機後,男孩竟然鎮定自如地用刀把母親殺死後編造各種謊言瞞天過海。

而對於已上學的孩子的家長會把玩具當獎勵的形式給予孩子,只要學習好就可以獎勵玩具,這是不可取,這不但不會引起孩子對學習的興趣,反而會使孩子為了獎勵而學習而逐漸產生對學習的厭倦感。

這是著名育兒專家尹建莉在《好媽媽勝過好老師》一書中的育兒觀點,她認為這是把學習當成功利行為,學習者不應該為物質獎勵而學習,應該把學習當成是成長的必須品,所以玩具不能用學習交換,否則哪一天對獎勵沒有興趣的時候就開始放任學習了。

上面對於每個年齡階段孩子通過哭鬧宣洩的不同情感需要進行了分析,父母應該根據不同的年齡進行不同的處理,如果能正確地進行引導,那孩子將會形成良好的性格,假如錯誤的放任,孩子必然會難以控制自己的欲望而在學校或者社會上做出危害他人的事。

就如「李天一」一樣,即使做錯了事,父母仍然認為孩子還小而對其包庇放任,最終釀成強姦他人的罪名。古人云「三歲看小,七歲看老」,好的行為性格決定一生。作為父母之愛子,則為之計深遠。

相關焦點

  • 不同年齡段寶寶,用的紙尿褲竟也不同,您選對了嗎?
    在不同年齡段,寶寶的身體發育、睡眠時間、皮膚特點、活動量等等都是不一樣的,所以我們要根據孩子的具體情況,來選擇適合寶寶的紙尿褲。新生嬰兒期 (0~6個月) 小嬰兒的皮膚特別的薄、特別的嫩,他的皮膚表層厚度只有成人的1/3,特別容易受到外界刺激而引起過敏、皮炎這些情況。
  • 不同年齡段,睡眠時間不同,你睡對了嗎
    不同年齡段的人,需要的睡眠時間也不同。1-2歲的幼兒最佳睡眠時間為:11-14個小時這年齡段的寶寶,每天依然需要睡到14個小時,夜晚要保證睡12個小時,白天補2個小時左右。3-5歲的學前兒童最佳睡眠時間為10-13個小時6-13歲的學生最佳睡眠時間為:9-11個小時6,7歲以前孩子要保證每天睡夠12小時; 上小學後,每天睡夠10小時差不多,再大點8個小時也可以。
  • 如何看待孩子在不同階段的心理發展特點
    心理學對家長的指導意義當朋友們知道我是研究畢生發展心理學的時候,經常會問我一個問題:你學了那麼多的心理學理論,會應用到你的育兒過程中去嗎?說老實話,我通常的回答是,其實我不會把這些理論應用到培養孩子的過程中去,但是這些理論可以讓我更好地去了解孩子,理解孩子。我將通過我的親身感受,來向大家說明為什麼我會這麼說。
  • 新生兒的不同「哭聲」,父母真的懂嗎?了解這些你才是育兒高手
    但爸媽們知道嗎,小寶寶的哭聲不是每次都一樣的,而且這些「花式」哭聲會代表不同情況哦,如果家長「聽懂」了這些哭聲,即使孩子不會說話,也能清楚知道他們想要什麼,帶娃自然也會越來越溜啦!新生寶寶的不同哭聲分別代表什麼意思?
  • 父母如何了解孩子的情感發展?做到這4點很重要,建議收藏
    孩子用哭喊來使照顧他們的人能夠區分他們的需要。哭聲最近常用來表達餓了和渴了,另外的哭聲則是發出冷暖和疼痛的信號如果嬰兒的照料者或者是父母能夠對一周以內大的嬰兒的估計立出作出回應,這樣就會培養孩子強烈依賴的發展。這個年齡段的其他感情,還有悲傷和厭惡,友善的微笑的,驚訝的,也是在這個時期產生的。
  • 給孩子做「死亡教育」,不同年齡段策略不同,父母別太晚知道
    新澤西學院的心理學士 James Graham 說,孩子對死亡的理解取決於兩大因素——生活經驗與發展水平。 所以對於不同年齡段的孩子,他們的認知能力和生活經驗並不同,他們對於「死亡」的理解能力也不同。
  • 孩子在不同年齡段需要哪些觸覺訓練?
    在寶寶的成長過程中,觸覺訓練是必不可少的一環。適當的觸覺練習可以讓寶寶在「觸摸」中不斷完善自己,而且還可以提高寶寶控制自己動作的能力。孩子在不同年齡段需要的觸覺刺激也在不斷升級。那麼,到底都需要哪些觸覺訓練呢?1歲前6個月以下的寶寶大量的撫觸按摩對孩子的觸覺發展起著良好的促進作用。
  • 學會傾聽孩子(三):聽懂孩子的哭聲
    孩子的哭聲裡,包含著孩子很多的情緒、無助、憤怒以及未曾表達的語言。學會傾聽孩子的哭聲,可以幫助孩子快速的從情感困境和傷害中走出來,培養及鍛鍊孩子學會自我療愈的情感管理。那麼如何通過孩子的哭聲來傾聽孩子的心聲呢?
  • 不同年齡段的孩子如何選書?
    為孩子選擇繪本,需要考慮的因素很多,而孩子的年齡是其中一項重要因素。因為不同年齡段的孩子,生長發育和智力發展方面有不同的特點,對閱讀的興趣和理解能力也不同。特別是在孩子人生的前幾年,年齡的差異帶來的行為能力和認知能力的差異特別明顯——這就要求爸爸媽媽懂得如何根據孩子的年齡選擇童書!
  • 不同年齡段的孩子這樣管教,你知道嗎?
    你需要對不同年齡段的孩子使用不同的管教方式。也就是說,隨著孩子的成長,父母也需要不斷進行「升級」。下面的內容以孩子們在3歲以內的行為特點為基礎,希望能為爸爸媽媽支幾招。不過,肯定不會有什麼辦法對所有的孩子都奏效,你還得多多學些才行。
  • 在成長的不同年齡段,做什麼能幫助你與孩子建立積極的關係?
    兒童和青少年治療師勞倫·莫斯柏克(Lauren Mosback)說:「無論你在做什麼,與你的孩子保持開放的交流是你能做的最重要的事情,在他們成長的過程中鼓勵健康的關係。」她說:「我那些與父母關係最密切的朋友,他們的父母總是敞開交流的大門。
  • 專家告訴您,各年齡段的孩子迫切需要什麼
    3歲前的孩子需要依戀,家長應該及時地滿足其生理需要;3-12歲的孩子需要規矩,家長應該堅定地對其說「不」;青春期的孩子需要選擇權,家長應該耐心地將其當作朋友......李玫瑾教授針對不同階段孩子的養育給出了具體可行的方法。一0-3歲 情感撫養0-3歲是孩子與家人一對一依戀關係的建立時期,這種依戀不斷積累直至12歲。
  • 如何防止孩子沉迷手機?各年齡段孩子電子產品使用建議來啦
    不同年齡段的孩子應該採取不同的幹預措施。目標是「孩子停止玩手機遊戲」,而不是「孩子乖乖地停止手機遊戲」。允許孩子出現頂嘴、哭鬧等不滿情緒。家長要試著理解孩子的感受和立場。如家長希望孩子能夠先完成作業再玩手機,不要說「現在立刻去做作業」,而是說「我知道這個遊戲很好玩,但你必須先完成作業。我看著你玩兒完這一局,然後你就去做作業,可以嗎?」
  • 如何防止孩子沉迷手機?各年齡段孩子電子產品使用建議來啦!(轉給...
    作為我們成年人,很多人都無法抵制電子產品的誘惑,就更別說孩子了。那麼,我們的孩子該如何使用電子產品,應該把握怎麼樣的一個度,如何教孩子合理利用電子產品,如何防止孩子過度沉迷其中呢?不同年齡段的孩子應該採取不同的幹預措施。
  • 孩子哭了不能哄?家長別被「哭聲免疫法」騙了,小心毀了娃的未來
    孩子不同種類的哭聲,代表著他們不同的訴求;②孩子想通過哭聲引起家長注意;」並非就靠譜,把孩子當成機器,是多麼愚蠢的做法。,「哭聲免疫法」就像一個公式,需要在正確的環境下才能套進去。,你就鬧脾氣,你覺得這樣做對嗎?
  • 你敢保證,培養孩子情商,你真的做對了嗎?
    對不起,情商,原來我一直都不認識你!疫情當前,小神獸24小時元氣滿滿,共處一屋無處可逃。。。這讓父母充滿了挑戰。今天的主題就是一場及時雨!文章就關注兩個身份:父母和孩子。父母既是情商培養的教練,也是情商實踐的主力隊員。一方面,通過梳理兒童不同成長階段的特點,為父母做好情緒引導提供理論基礎;另一方面,用許多案例提供實操方案,讓父母得以按圖索驥,隨取隨用。
  • 雪肌精適合什麼年齡,不同年齡段及膚質區別適用,看看你用對了麼
    雖然雪肌精普遍受到大家喜愛,但是你真的了解雪肌精適合什麼年齡及什麼膚質嗎?那麼雪肌精適用年齡人群有什麼特點,如何使用雪肌精的相關產品效果會更好,今天小編就來給大家一一解答。-雪肌精適合什麼膚質雪肌精是長期備受喜愛的高絲旗下的化妝品品牌。
  • 孩子一天喝8杯水科學嗎?不同年齡段的孩子,究竟需要喝多少水?
    都說水是生命之源,那麼,孩子一天需要喝多少水才合適?或者說孩子一天究竟要喝多少水才能保持健康?關於這個問題,相信很多父母都思考過,但大多數時候,都沒有深究。關於喝水,日常生活中,最流行的莫過於「一天需要喝8杯水」的說法了。因而,很多父母,也會在潛意識中,讓孩子儘量多喝水,往8杯水的標準靠攏。
  • 不同年齡段,體檢側重點也不一樣!年終體檢,你做對了嗎?
    各年齡段體檢重點不同20~30歲:傳染病、心理疾病。這個年齡段的人生活往往不規律、性活動比較頻繁,感染各類傳染病機率相應增加。而且初入職場,壓力大,無法巧妙應對各種問題,導致不少年輕人被心理疾病、失眠纏上。
  • 如何防止孩子沉迷手機?(含:各年齡段孩子電子產品使用建議)
    不同年齡段的孩子應該採取不同的幹預措施。如家長希望孩子能夠先完成作業再玩手機,不要說「現在立刻去做作業」,而是說「我知道這個遊戲很好玩,但你必須先完成作業。我看著你玩兒完這一局,然後你就去做作業,可以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