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有沒有這樣的感覺?好像冥冥之中,總是有什麼東西在「限制」和「影響」你,莫名其妙的害怕成功?總是在關鍵的時候「功虧一簣」,繼而陷入深深的後悔中......明明很有天賦、才華,卻總是表現的很懶散,眼睜睜的看著自己每天白白的浪費天賦,看著那些遠不如自己的人,一個個超越自己,最後,把所有的失敗都歸咎在自己的「懶惰」上。但仔細想想,你是真的懶惰嗎?其實,在沒有競爭壓力的狀態下,你總是比別人都要「勤奮」,也願意付出更多的「努力」,所以,你的懶惰,其實只是一種逃避。你之所以「懶」,只是因為你害怕去追求成功,因為成功需要面臨「臨門一腳」的時刻,這就像賽跑,想要「脫穎而出」,就得把對手都甩在身後,第一個衝線才行。而對於你來說,你的自信,只夠支撐你在無壓力狀態下「孤芳自賞」,一旦面對最後決戰,你要麼臨陣脫逃,要麼繳械投降......所以,害怕成功只是表面,深層的原因還是因為你對失敗有著深深的恐懼!而這一切,都源於你刻在骨子裡的自卑,讓你在關鍵時刻,失去了前進的動力!
所以,對於自卑者來說過,讓你逃避和退縮的,就是藏在內心深處的恐懼,原理上來說,解除了恐懼,自卑也就會隨之解除了。
但是,恐懼並不是那麼容易解除的,因為這些恐懼的情緒,更多的是一種內心情結,來自於童年傷害形成的心理陰影,並非單單是當下情境下的「害怕」。
比如很多人都覺得自己膽量其實挺大,一些危險情境都可以應付自如,個人的生存能力也很強,好像自己並不是一個很懦弱的人。
這就是問題所在,引發你恐懼的,是那些深藏在內心的害怕被某些特定場景激活,那些特定的,才是你的恐懼之源。
來訪者曉琳,很善良,對人總是謙和有禮,內向而敏感:
有一段時間,她遇到了一個總是對她刁難的女上司,這個上司很難弄,脾氣陰晴不定,一段時間相處下來,曉琳覺得自己變得非常焦慮,害怕面對上司,甚至害怕去公司上班,她很灰心,感覺自己好像什麼都做不好,總是被指責,最後因為抑鬱發作,不得不停下來調整自己。在諮詢中,我覺得她內心充滿矛盾,一邊充滿恐懼,一邊又主動去依賴恐懼......比如她說自己從小就很怕黑,但出來工作,先後換了好幾個住的地方,但都有一個共同特點,就是她會不自覺的選擇那些荒涼和偏僻的地方,人越少的環境,對她越有吸引力。她當時就租住在一個單身公寓,因為地段不好,公寓的租客很少,特別安靜。她說自己晚上回去的時候,走廊裡漆黑一片,非常的恐懼,她常常都是邊走邊四處張望,幾乎是匆匆逃到自己的房間裡,關上門才長長的舒一口氣。「回到房間裡就不害怕了嗎?」我問她。她說:「也害怕,因為四周都沒有人,這種空蕩蕩的環境讓人心裡發毛。她說自己會打開電視,然後鑽在被子裡縮成一團,熬過夜晚,有時候半夜憋到喘不過氣驚醒過來,嚇出一身冷汗......」我問她:「既然這麼害怕,為什麼不選擇一個熱鬧的地方住呢?或者可以找朋友合租。」她說:「這種恐懼,讓我覺得很安全......」
是的,你沒有看錯,恐懼,讓她覺得安全,這是一個悖論,但在她內心,卻是真實的存在。
當我慢慢探索,引導她回到小時候的生活經歷,才終於理解她對於恐懼的依賴......
她告訴我:
很小的時候,父母常常吵架,後來兩個人都分別離開老家去外地打工,把2歲的她丟給年邁多病的奶奶。
奶奶的家很小很破舊,爺爺去世的早,奶奶身體一直不好,哮喘起來就像要死去一樣。
她說自己從小就在這種黑暗恐懼中度過,奶奶內心很苦毒,常常詛咒,罵她和媽媽一樣都是「害人精」,罵兒子沒有出息,每天除了吃飯睡覺,就是嘮嘮叨叨自己命苦,只要她不聽話,就會用鬼怪來嚇唬她......
等她稍微長大一點,她自己就爬到小屋的閣樓上,那裡黑暗幽閉,但是可以和奶奶保持一定的距離,在那種黑暗和寂靜中,她覺得稍稍「安全」。
她說:「所以我習慣了和恐懼相處,小時候一個人在閣樓上很害怕,我就會和那些「鬼怪們」做「朋友」,我告訴它們,我太瘦都是骨頭不好吃......我把躲起來,跟它們談判,求它們不要吃我......」
她說:「這些恐懼的感覺我很熟悉,所以很奇怪,越是在恐懼環境中,我反而越覺得安全......」
這就是恐懼帶來的安全感,而真正那些熱鬧的環境,她反而是不適應的,那種不熟悉感對於她來說是更大的恐懼,讓她常常選擇逃離。
曉琳的遭遇,也是很多自卑者都有的感覺,他們總是一邊恐懼一邊依賴,和恐懼共存。
對於他們來說,因為熟悉,所以安全。
童年創傷帶來的最大問題,就是恐懼。
這種恐懼根植於內心深處,並且已經和自己達成了「和解」,形成了「默契」的狀態。
你知道如何去應付那些恐懼,就像曉琳一樣,因為無法逃避,所以不得不發展出一個扭曲的技能,去跟恐懼達成和解並和平相處。
因為在孩童時代,小小我們是無法抗拒被養育者批評、指責、咒罵、暴力對待......甚至面臨遺棄等,所以,那些恐懼幾乎是最常見的情緒。
這些恐懼的情緒,就像是一根「毒刺」,扎在我們的心頭,從來就沒有被清理過。
即使我們長大成人了,我們可能扛過了街頭的刀光劍影,扛過了突如其來的生死瞬間,扛過了各種危險情境下的生死威脅......我們覺得自己的內心已經足夠強大了,好像無所畏懼,不會再被任何人傷害......
但是,總有一些特定時刻,會讓我們再次被毒刺「刺中」;
可能是一個嘲笑的眼神......可能是一句玩笑的話語......可能是某一個不好相處的人......可能是眾目睽睽下的暴露和尷尬............
這些特定的人或事,會突然激活我們內心深處的「恐懼」,讓我們又拉回到曾經那種無所適從的糟糕感覺中,讓我們本能的想要逃避和退縮。
這就是童年創傷形成的「恐懼」被激活時的「創傷體驗」。
而那些激活的人或場景,都與我們曾經遭遇的創傷相似或關聯,一旦被激活,內心深處那個小小的受傷的自己(內在小孩)就會跳出來,啟動他本能的應對模式,用逃避和退縮的方法,去化解當前的「危險情境」。
這時候,你需要做的,就是省察自己,先做一個深呼吸讓自己暫時安靜下來。
接下來,就是自我治療的步驟,與內在的自我進行對話。
你需要安撫自己的內在小孩,告訴他,你已經是成人了,可以自己保護自己,不用再那麼害怕而逃避了。
你需要告訴他,你也希望他可以支持你,跟你一起去面對困難,一起去接受挑戰,一起去維護自己的權利,爭取自己的利益,不要害怕!
是的,你需要告訴內在的自己:「別害怕,我已經長大了,有足夠有能力對抗這一切困難了!」
這是一個自我賦能的過程,也是自我治療必經的環節,你需要阻止自己回到過去的「老套路」,讓自己去創建一個新的應對模式,並通過不斷練習,形成新的「經驗模式」,以替換「逃避和退縮」。
你需要找一張白紙,從中間劃一道豎線,然後開始「自我對話」。自我對話的步驟如下:
第一步:找到內在小孩,傾聽他的呼聲,記錄他的委屈和需要;
左邊代表著你的內在小孩,是遭遇童年創傷後那個恐懼害怕的自己。
你需要在左邊寫上害怕的感覺,這時候,你要讓自己安靜,回到內在小孩的狀態中,回到曾經的創傷情境中,去體會「內在小孩」的害怕,去感受失敗對他意味著什麼?
是害怕失敗了被羞辱?害怕做的不好被狠狠懲罰?害怕那張威嚴的面孔充滿鄙夷?害怕滿懷期待的目光充滿了失望?害怕不斷嘮叨的嘴唇?害怕被無情的拋棄.....
把你的害怕寫下來,越準確越好。
你為什麼會變得逃避?你為什麼會躲起來?你為什麼會討好別人?你為什麼不願拒絕別人?你為什麼會避免衝突?你為什麼會拒絕成功......
這些為什麼,都和恐懼有關,你需要清楚記錄下來,這些恐懼源頭,就是你的「毒刺」,你得找到了,才能把它們一根根拔下來。
當你回到過去的感覺,不要刻意的迴避和逃避,讓自己完全地沉浸在那些恐懼中,這時候心會慢慢被抽緊,那些曾經的記憶會一點點浮現出來,讓自己仔細的體驗和感受,那個小小的自己,那個脆弱無助的內在小孩,他是怎麼熬過來的?他用自己微弱的能力自我保護,用不得已的逃避和退縮來應對恐懼的場景......
是的,當你感受到那些不容易,你就能感受到悲傷和難過......不要阻止,如果想哭就哭出來,讓眼淚自然的流淌,這是療愈所需要的。
在這一刻,你需要和你的內在小孩待在一起,憐憫他小小年紀的不易,憐憫他在巨大痛苦和煎熬中撐下來的勇氣。跟他對話,聽他的控訴和委屈,幫他把那些記錄下來,這很重要。
在這個自我探索的過程中,你需要放鬆自己的理性,讓情感和情緒來做主,無論是自由的聯想還是意象對話,都是情緒的釋放,都是在喚醒那些曾經被壓抑的記憶,這個過程進入的越深,你就越能理解自己變成今天這個樣子的原因,越是能看到隱藏在偽裝下,那個最本真的自我。
這樣的心理探索,當有現實困難激發的時候,你都可以不斷的重複進行嘗試,在安全的環境中,自我體察、自我釋放、自我安撫、自我賦能。
第二步:回到當下,支持和接納內在小孩,為他賦能,讓他看到新的解決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