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我療愈,對話「內在小孩」,做自己的心理治療師

2020-12-19 老唐說心理

你有沒有這樣的感覺?好像冥冥之中,總是有什麼東西在「限制」和「影響」你,莫名其妙的害怕成功?總是在關鍵的時候「功虧一簣」,繼而陷入深深的後悔中......明明很有天賦、才華,卻總是表現的很懶散,眼睜睜的看著自己每天白白的浪費天賦,看著那些遠不如自己的人,一個個超越自己,最後,把所有的失敗都歸咎在自己的「懶惰」上。但仔細想想,你是真的懶惰嗎?其實,在沒有競爭壓力的狀態下,你總是比別人都要「勤奮」,也願意付出更多的「努力」,所以,你的懶惰,其實只是一種逃避。你之所以「懶」,只是因為你害怕去追求成功,因為成功需要面臨「臨門一腳」的時刻,這就像賽跑,想要「脫穎而出」,就得把對手都甩在身後,第一個衝線才行。而對於你來說,你的自信,只夠支撐你在無壓力狀態下「孤芳自賞」,一旦面對最後決戰,你要麼臨陣脫逃,要麼繳械投降......所以,害怕成功只是表面,深層的原因還是因為你對失敗有著深深的恐懼!而這一切,都源於你刻在骨子裡的自卑,讓你在關鍵時刻,失去了前進的動力!

所以,對於自卑者來說過,讓你逃避和退縮的,就是藏在內心深處的恐懼,原理上來說,解除了恐懼,自卑也就會隨之解除了。

但是,恐懼並不是那麼容易解除的,因為這些恐懼的情緒,更多的是一種內心情結,來自於童年傷害形成的心理陰影,並非單單是當下情境下的「害怕」。

比如很多人都覺得自己膽量其實挺大,一些危險情境都可以應付自如,個人的生存能力也很強,好像自己並不是一個很懦弱的人。

這就是問題所在,引發你恐懼的,是那些深藏在內心的害怕被某些特定場景激活,那些特定的,才是你的恐懼之源。

來訪者曉琳,很善良,對人總是謙和有禮,內向而敏感:

有一段時間,她遇到了一個總是對她刁難的女上司,這個上司很難弄,脾氣陰晴不定,一段時間相處下來,曉琳覺得自己變得非常焦慮,害怕面對上司,甚至害怕去公司上班,她很灰心,感覺自己好像什麼都做不好,總是被指責,最後因為抑鬱發作,不得不停下來調整自己。在諮詢中,我覺得她內心充滿矛盾,一邊充滿恐懼,一邊又主動去依賴恐懼......比如她說自己從小就很怕黑,但出來工作,先後換了好幾個住的地方,但都有一個共同特點,就是她會不自覺的選擇那些荒涼和偏僻的地方,人越少的環境,對她越有吸引力。她當時就租住在一個單身公寓,因為地段不好,公寓的租客很少,特別安靜。她說自己晚上回去的時候,走廊裡漆黑一片,非常的恐懼,她常常都是邊走邊四處張望,幾乎是匆匆逃到自己的房間裡,關上門才長長的舒一口氣。「回到房間裡就不害怕了嗎?」我問她。她說:「也害怕,因為四周都沒有人,這種空蕩蕩的環境讓人心裡發毛。她說自己會打開電視,然後鑽在被子裡縮成一團,熬過夜晚,有時候半夜憋到喘不過氣驚醒過來,嚇出一身冷汗......」我問她:「既然這麼害怕,為什麼不選擇一個熱鬧的地方住呢?或者可以找朋友合租。」她說:「這種恐懼,讓我覺得很安全......」

是的,你沒有看錯,恐懼,讓她覺得安全,這是一個悖論,但在她內心,卻是真實的存在。

當我慢慢探索,引導她回到小時候的生活經歷,才終於理解她對於恐懼的依賴......

她告訴我:

很小的時候,父母常常吵架,後來兩個人都分別離開老家去外地打工,把2歲的她丟給年邁多病的奶奶。

奶奶的家很小很破舊,爺爺去世的早,奶奶身體一直不好,哮喘起來就像要死去一樣。

她說自己從小就在這種黑暗恐懼中度過,奶奶內心很苦毒,常常詛咒,罵她和媽媽一樣都是「害人精」,罵兒子沒有出息,每天除了吃飯睡覺,就是嘮嘮叨叨自己命苦,只要她不聽話,就會用鬼怪來嚇唬她......

等她稍微長大一點,她自己就爬到小屋的閣樓上,那裡黑暗幽閉,但是可以和奶奶保持一定的距離,在那種黑暗和寂靜中,她覺得稍稍「安全」。

她說:「所以我習慣了和恐懼相處,小時候一個人在閣樓上很害怕,我就會和那些「鬼怪們」做「朋友」,我告訴它們,我太瘦都是骨頭不好吃......我把躲起來,跟它們談判,求它們不要吃我......」

她說:「這些恐懼的感覺我很熟悉,所以很奇怪,越是在恐懼環境中,我反而越覺得安全......」

這就是恐懼帶來的安全感,而真正那些熱鬧的環境,她反而是不適應的,那種不熟悉感對於她來說是更大的恐懼,讓她常常選擇逃離。

曉琳的遭遇,也是很多自卑者都有的感覺,他們總是一邊恐懼一邊依賴,和恐懼共存。

對於他們來說,因為熟悉,所以安全。

童年創傷帶來的最大問題,就是恐懼。

這種恐懼根植於內心深處,並且已經和自己達成了「和解」,形成了「默契」的狀態。

你知道如何去應付那些恐懼,就像曉琳一樣,因為無法逃避,所以不得不發展出一個扭曲的技能,去跟恐懼達成和解並和平相處。

因為在孩童時代,小小我們是無法抗拒被養育者批評、指責、咒罵、暴力對待......甚至面臨遺棄等,所以,那些恐懼幾乎是最常見的情緒。

這些恐懼的情緒,就像是一根「毒刺」,扎在我們的心頭,從來就沒有被清理過。

即使我們長大成人了,我們可能扛過了街頭的刀光劍影,扛過了突如其來的生死瞬間,扛過了各種危險情境下的生死威脅......我們覺得自己的內心已經足夠強大了,好像無所畏懼,不會再被任何人傷害......

但是,總有一些特定時刻,會讓我們再次被毒刺「刺中」;

可能是一個嘲笑的眼神......可能是一句玩笑的話語......可能是某一個不好相處的人......可能是眾目睽睽下的暴露和尷尬............

這些特定的人或事,會突然激活我們內心深處的「恐懼」,讓我們又拉回到曾經那種無所適從的糟糕感覺中,讓我們本能的想要逃避和退縮。

這就是童年創傷形成的「恐懼」被激活時的「創傷體驗」。

而那些激活的人或場景,都與我們曾經遭遇的創傷相似或關聯,一旦被激活,內心深處那個小小的受傷的自己(內在小孩)就會跳出來,啟動他本能的應對模式,用逃避和退縮的方法,去化解當前的「危險情境」。

這時候,你需要做的,就是省察自己,先做一個深呼吸讓自己暫時安靜下來。

接下來,就是自我治療的步驟,與內在的自我進行對話。

你需要安撫自己的內在小孩,告訴他,你已經是成人了,可以自己保護自己,不用再那麼害怕而逃避了。

你需要告訴他,你也希望他可以支持你,跟你一起去面對困難,一起去接受挑戰,一起去維護自己的權利,爭取自己的利益,不要害怕!

是的,你需要告訴內在的自己:「別害怕,我已經長大了,有足夠有能力對抗這一切困難了!」

這是一個自我賦能的過程,也是自我治療必經的環節,你需要阻止自己回到過去的「老套路」,讓自己去創建一個新的應對模式,並通過不斷練習,形成新的「經驗模式」,以替換「逃避和退縮」。

你需要找一張白紙,從中間劃一道豎線,然後開始「自我對話」。自我對話的步驟如下:

第一步:找到內在小孩,傾聽他的呼聲,記錄他的委屈和需要;

左邊代表著你的內在小孩,是遭遇童年創傷後那個恐懼害怕的自己。

你需要在左邊寫上害怕的感覺,這時候,你要讓自己安靜,回到內在小孩的狀態中,回到曾經的創傷情境中,去體會「內在小孩」的害怕,去感受失敗對他意味著什麼?

是害怕失敗了被羞辱?害怕做的不好被狠狠懲罰?害怕那張威嚴的面孔充滿鄙夷?害怕滿懷期待的目光充滿了失望?害怕不斷嘮叨的嘴唇?害怕被無情的拋棄.....

把你的害怕寫下來,越準確越好。

你為什麼會變得逃避?你為什麼會躲起來?你為什麼會討好別人?你為什麼不願拒絕別人?你為什麼會避免衝突?你為什麼會拒絕成功......

這些為什麼,都和恐懼有關,你需要清楚記錄下來,這些恐懼源頭,就是你的「毒刺」,你得找到了,才能把它們一根根拔下來。

當你回到過去的感覺,不要刻意的迴避和逃避,讓自己完全地沉浸在那些恐懼中,這時候心會慢慢被抽緊,那些曾經的記憶會一點點浮現出來,讓自己仔細的體驗和感受,那個小小的自己,那個脆弱無助的內在小孩,他是怎麼熬過來的?他用自己微弱的能力自我保護,用不得已的逃避和退縮來應對恐懼的場景......

是的,當你感受到那些不容易,你就能感受到悲傷和難過......不要阻止,如果想哭就哭出來,讓眼淚自然的流淌,這是療愈所需要的。

在這一刻,你需要和你的內在小孩待在一起,憐憫他小小年紀的不易,憐憫他在巨大痛苦和煎熬中撐下來的勇氣。跟他對話,聽他的控訴和委屈,幫他把那些記錄下來,這很重要。

在這個自我探索的過程中,你需要放鬆自己的理性,讓情感和情緒來做主,無論是自由的聯想還是意象對話,都是情緒的釋放,都是在喚醒那些曾經被壓抑的記憶,這個過程進入的越深,你就越能理解自己變成今天這個樣子的原因,越是能看到隱藏在偽裝下,那個最本真的自我。

這樣的心理探索,當有現實困難激發的時候,你都可以不斷的重複進行嘗試,在安全的環境中,自我體察、自我釋放、自我安撫、自我賦能。

第二步:回到當下,支持和接納內在小孩,為他賦能,讓他看到新的解決方式;

相關焦點

  • 「沙盤遊戲科普」「內在小孩」的自我療愈
    「內在小孩」的自我療愈榮格的心理分析治癒觀是與發展觀是合二為一的,他認為我們的心就像一個容器,代表我們的承受能力。我們在承載什麼?歸根結底說的是,我們的意識自我的容量與容器是有關的,翻譯成白話就是我們的內心能量越多,就能承載更多的東西,就像「宰相肚裡能撐船」。什麼是內在小孩?內在小孩就是同年那個受傷的我們,受傷的原因主要是需求沒有被滿足,被愛,生活中缺少信任和尊重。
  • 心理問題急救手冊|做內在小孩的積極關注者,學會愛自己
    是的,我們和馬思純一樣,都有自己的情緒,我們也恐懼也焦慮。那麼這些情緒來自哪裡呢?我們是否能做自己情緒的主人?心小言將結合心理學從內在小孩和內在大人的角度出發,告訴大家如何疏解不安情緒,做深度的自我療愈!什麼是內在小孩?
  • 《做你自己的心理治療師》|如何擁有和諧的關係?
    大家好,這裡是家庭幸福關係課堂,今天起我會用7天的時間為你解讀一本非常實用的自我療愈工具書——《做你自己的心理治療師》。我將為你淬鍊書中的觀點理論,獲得重新療愈和改變自己的力量。看到標題,也許很多人會覺得,我們普通人和心理治療師差的很遠吧?一般人情感受到了創傷,要麼是求助於專業的心理諮詢師、要麼是通過時間來慢慢平復。但是,只要認真學習這本書,書中鼓勵性的提示和實踐的策略,就可以給你帶來真正情感上的療愈。
  • 與自己和解,從看見內在小孩開始 | 內在小孩類型測試
    內在小孩,是另一個自己什麼是內在小孩?指的是我們在成年後,內心有一部分心理狀態與功能,和小孩一樣。· 自信心不足,有畏難情緒,在工作中總覺得自己不能很好勝任目前的或者更好的崗位。· 常常自我懷疑與否定,內心糾結與矛盾,有時候感覺自己像變了一個人。...這些情緒失控的、受傷的,被你忽略的另一個自己,其實就是內在小孩。
  • 與自己和解,從看見內在小孩開始|內在小孩類型測試
    本文轉載自【微信公眾號: 廈門美食報導,ID:xmmsbd】,經微信公眾號授權轉載,如需轉載原文作者聯繫內在小孩,是另一個自己什麼是內在小孩?指的是我們在成年後,內心有一部分心理狀態與功能,和小孩一樣。
  • 做內在小孩的積極關注者,學會愛自己
    是的,我們和馬思純一樣,都有自己的情緒,我們也恐懼也焦慮。那麼這些情緒來自哪裡呢?我們是否能做自己情緒的主人? 心小言將結合心理學從內在小孩和內在大人的角度出發,告訴大家如何疏解不安情緒,做深度的自我療愈! 什麼是內在小孩?
  • 內在小孩受傷程度測試
    ,就會感到焦慮或害怕2、我愛取悅別人,覺得沒有自我的身份認同感3、我的叛逆性很強 如果我在衝突當中我會充滿活力4、在我的內心深處,我覺得自己是有問題的5、我特別愛保存東西,什麼都不捨得扔掉6、我覺得自己做為一個男人
  • 趙小明:心理學家告訴你,「內在小孩」療愈,坑你沒商量
    比如說很多內在小孩的治療方法在很多心理諮詢師在的過程中,借用這一點,開始給來訪者進行暗示,比如說你的心裏面藏著一個內在的小孩,你先給這個內在小孩寫一封信。還有些內在小孩諮詢方法就更歪了,他說你的心裏面藏著一個受傷的小孩兒,然後讓你去安撫你的受傷小孩兒,讓你和你受傷的小孩展開對話,給他寫信。就會導致一個人覺得自己心裏面藏著好像是過去的一個情節,一個創傷,他實際上是故意創造出一個創傷,讓你人格更加虛弱。
  • 以愛療愈恐懼,擁抱你的內在小孩
    今天我們要一起共讀的書,名字叫做《擁抱你的內在小孩》。這本書的副標題是:「以愛療愈內在的恐懼」,這是一本教我們如何療愈內心恐懼、如何將恐懼轉化為愛的書。在書中,心理治療師克裡希那南達和阿曼娜給「內在小孩」做了更詳細的解釋,叫做「深沉恐懼和缺乏安全感的內心」。你需要先把內心的恐懼想像成一個飽受驚嚇的小孩,他可能正蹣跚學步,可能剛剛開口說話。這個小孩可能會感受到的恐懼,比如,經常會感到不安全,覺得周圍都是威脅;總是難以安靜下來,常常焦躁不安等。
  • 療愈內在小孩四步走:看到、接納、寬恕、成為自己!
    童年的創傷、受傷的內在小孩。 會在我們長大成人之後依然深深的影響著我們生活、工作、財富、家庭的各個層面。 讓我們不停的陷入創傷的限制,重複創傷的模式。 其實,療愈童年創傷,療愈受傷的內在小孩,並沒有那麼難,只需要我們帶著一點耐心、一點愛心、一份堅持。
  • 心理學家揭示療愈真相:最好的和解,是陪內在小孩長大
    只有內在小孩被看見、被療愈,並且與我們一同快樂健康地成長,我們的內心才會真正成長,真正感到快樂。>在自我療愈的路上,我們總說要「與原生家庭和解」、「接納殘酷的世界」、「擁抱不完美的自己」……但表面的和解與接納,更多是緣木求魚,隔靴搔癢。
  • 美國名治療師薩提爾:找到你的內在小孩
    我們來看看美國知名心理治療師薩提爾怎麼說。維琴尼亞·薩提爾(Virginia Satir,1916年6月26日-1988年9月10日)是美國人。一位世界知名的心理治療師,亦是家族治療的先驅。她的工作成果後來成為了今時今日的身心語言學的三個根本模式之一。現時的國際家庭治療機構AVANTA亦是由她所創立,以推動她的研究成果。
  • 療愈自己的內在小孩,療愈童年創傷的4個步驟
    童年的創傷、受傷的內在小孩,會在我們長大成人之後依然深深的影響著我們生活、工作、財富、家庭的各個層面,讓我們不停的陷入創傷的限制,重複創傷的模式。其實,療愈童年創傷,療愈受傷的內在小孩,並沒有那麼難,只需要我們帶著一點耐心、一點愛心、一份堅持。以下療愈童年創傷的四個步驟,就像一扇療愈童年創傷的大門:打開那扇門,看見問題,直面問題,解決問題。
  • 心理學家揭示療愈真相:最好的和解,是陪內在小孩長大
    你想向前,它要向後;你想挑戰自己,它要畏懼退縮;你想心平氣和,它要哭鬧崩潰。你責怪它不成熟,它卻哭得更兇了。其實,這些內心的糾結、掙扎都是你內心的小孩在作祟,心理學稱它為:內在小孩。它正在向你呼救,渴求被你看到和疼愛。
  • 為什麼心理治療不見效果?學做自己的治療師
    而那些相對少數成功的心理治療案例,又是如何發生的?他們做了大量的定量與定性研究,發現心理治療的效果與治療師本人,以及使用的治療方法關聯不大,和治療師與當事人之間的互動關係有些許的正向關聯。而治療成功的關鍵,在於當事人是否真正內化新的經驗。
  • 療愈內在小孩的7種能量
    成年後,一旦遇到挫折,我們就會縮回這個空間,被這個內在小孩接管。  憤怒、悲傷、嫉妒、恐懼,甚至開懷、興奮等等我們時常感受到的這些多變情緒,其實都是內在小孩在發聲、提醒你他的存在。當我們開始察覺自己遺忘了內在受傷的小孩,我們會對這位小孩充滿慈悲,也因此生起正念的能量。正念的能量將擁抱和療愈我們,並療愈我們內在的受傷的小孩。
  • 與自己和解,從看見內在小孩開始?原來是這樣!
    本文轉載自【微信公眾號:廈門美食報導,ID:xmmsbd】,經微信公眾號授權轉載,如需轉載原文作者聯繫內在小孩,是另一個自己什麼是內在小孩?指的是我們在成年後,內心有一部分心理狀態與功能,和小孩一樣。這些情緒失控的、受傷的,被你忽略的另一個自己,其實就是內在小孩。「內在小孩」沒有跟著你一起長大內在小孩與平日的你是不同的。
  • 白大衛|親愛的內在小孩
    一個成人關照著自己的內在小孩,就能知道自己的心靈停在了哪個階段。當一個人把內在小孩的需求都向外投時,他就不斷在老闆、伴侶,甚至孩子身上索取未被滿足的東西,無法停止,這就是病態。而其實一個人的成年的自己,是可以照看好自己的內在小孩的。當把內在小孩的需求轉向內時,療愈就發生了。內在小孩,並不是體內真正獨立存在的個體,但他確實會提示我們自己需要什麼。「小孩」是關於「世界」的象徵,也象徵創造力、享受生活,被允許表達自己,被允許學習和犯錯,而不犯錯又怎麼學習呢?這些都是與內在小孩相關的東西。
  • 書單 | 讓這三本書治癒你的內在小孩
    每個人在孩童時期多多少少都會有一些心理創傷。這些創傷的來源不一。可能是被拒絕、缺乏溫暖、被比較、被賦予太多壓力、被苛責或被批判所造成。從而導致我們不被支持做原來的自己,被制約要成為別人(父母、老師或社會)所期望的人。
  • 書單|讓這三本書治癒你的內在小孩
    從而導致我們不被支持做原來的自己,被制約要成為別人(父母、老師或社會)所期望的人。這些創傷在我們內心凝聚,成為一個受傷的孩子模樣,被心理師稱為「內在小孩」。治癒內在小孩也成為心理治療中常見的病症。當你覺得自己好像也存在這種狀況卻又不想找人疏導怎麼辦呢?推薦以下三本書,先學會自我排解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