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提示| 漁業發展,上關海洋生態,下涉百姓生計。在過去一年中,漁民哀嘆收成慘澹,媒體疾呼白蟹「賣出了白菜價」。專家提醒,這恰是東海生態鏈惡化的表現,值得深思。
在經濟學理論中,有「公共地悲劇」一說,即對於產權沒有界定的公共資源,往往會由於眾多的消費者自由進入及不受限制地開發利用,導致耗損殆盡。典型的例子是沒有產權界定和公共監督的草地,會因牧人的過度放牧,最終變成一片荒漠。
我國美麗富饒的東海,正成為「公共地悲劇」的又一生動案例。東海有長江、錢塘江和甬江三大入海口帶來的豐富營養物質,又有東海沿岸流、臺灣暖流和黃海冷水團交匯攪動養分上浮,吸引著眾多魚群棲息洄遊,漁業資源得天獨厚。域內舟山漁場是中國最大的漁場,曾與俄羅斯千島漁場、加拿大紐芬蘭漁場和秘魯漁場等世界級大漁場相齊名。然而,隨著我國捕撈業的飛速壯大及嚴重的過度捕撈,東海漁業資源迅速枯竭。
上世紀年代,舟山漁場的中心嵊泗列島周圍,整裝待發的漁船曾桅立如林、壯觀之極。但正是在那個時期,過強的捕撈能力使得東海大黃魚、小黃魚、帶魚、墨魚等漁汛逐一消失。至世紀末,東海漁業資源已過度開發,油盡燈枯。尤其這十多年來,眾多漁船採用拖網、燈光圍網、流刺網、電蝦等方法進行「滅絕性」捕撈,更是給東海魚類帶來一場慘痛浩劫。近年來,東海蝦蟹類產量穩中有升,今年還因白蟹產量過大導致白蟹「賣出了白菜價」。
但漁業專家指出,近海蝦蟹的大量繁殖,是由於吃蝦蟹的魚少了,帶魚、小黃魚、鯧魚等大宗傳統經濟魚類資源嚴重萎縮,是海洋漁業營養級下降、資源結構惡化的表現。
監測數據也顯示,年至年,東海漁業資源其中經濟魚類約佔、低值魚類約佔;而年至年,東海漁業資源其中經濟魚類約佔、低值魚類約佔。
如何治理並防止「公共地悲劇」進一步惡化呢?途徑有三:一是界定公共資源的產權歸屬。如劃分各自的漁業作業海域,嚴格實施捕撈許可證制度等;二是降低資源開發耗損強度。如制定並延長禁漁期,啟動沿海漁民「減船轉產」工程,減輕海洋的捕撈強度;三是加強公共資源的管理和修復。如政府嚴格海洋生態環境保護和加大漁業執法力度,增加人工魚礁和增殖放流的投入等。此外,市場機製作用下,也會讓「悲劇」的公共地形成自我平衡。
隨著海洋資源日益貧瘠,導致出海捕撈的收穫日減,而出海捕撈的成本卻越來越高,當捕撈收穫不足彌補捕撈成本時,漁民就會停止出海捕魚,使得東海漁業資源維持在一個脆弱的均衡點上。
據悉,目前漁船出海一次成本一般在萬多元左右,其中萬多元是油費,另外漁工月薪為千元左右。但漁獲越來越少,出海一次的捕撈所得往往只能賣千把元,越來越多的漁船已失去了出海捕魚的熱情。但近年來的一項所謂的惠民補助政策,卻讓這脆弱的平衡又一次被打破。年底,財政部、農業部出臺《漁業成品油價格補助專項資金管理暫行辦法》,由中央財政預算安排專項資金,用於補助漁業生產者因成品油價格調整而增加的成本。
這是迄今為止漁業領域覆蓋範圍最廣、資金規模最大的中央財政補助政策,年補貼規模達到億元。一艘主機功率匹的漁船,每年僅補助就可領取萬元左右,而匹以上的大漁船,每年更是可領取十多萬元的補助。惠民補助讓漁民歡欣,卻也讓原本有志於減船轉產的漁民,又重新回到了捕撈行業。因有柴油補助的支持,漁民們重燃起出海捕魚的熱情,他們採用密如紗窗的漁網到大海中網羅魚蝦幼苗甚至魚卵,或直接作為飼料,或加工成魚粉。這對已非常貧瘠的東海而言,無異於殺雞取卵、竭澤而漁。一項原本支漁惠漁的民生政策,卻極可能因激勵方向的偏差,導致東海公共地更為「悲劇」,這不禁令人深思。
看來,如果缺乏對現實世界和群眾狀況的真實了解,一味地好行小惠,其效果也會適得其反。而投入如此巨量的補助,若轉而用在鼓勵漁民減船轉產、海洋生態維護及增殖放流上,那對深陷「公共地悲劇」的東海而言,又該有多好啊!-作者單位|浙江省發展規劃研究院
針對浙江漁業問題,專家們如是說:
浙江海洋學院院長吳常文認為,當前東海區海洋漁業發展存在兩個嚴重問題。一是漁業資源衰退問題。二是漁業利益糾紛問題。為此,需抓緊制定維護漁業權益全方位戰略、加快建設東海漁業資源種質保護基地和智能監測平臺。
浙江海洋學院副院長徐漢祥認為,恢復浙江漁業資源,有兩大突破口:第一,實行漁具準入和網具管理;第二,要制定可捕幼魚的比例和可捕標準。此外,漁民的意識和覺悟提高也非常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