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澳門大學健康科學學院院長鄧初夏教授帶領的研究團隊最近發現,乳腺癌相關基因1(BRCA1)可通過促進線粒體自噬及降低炎症小體活性,抑制手術後乳腺癌的復發及轉移。
此研究獲國家自然科學基金、澳門大學和澳門科技發展基金會資助,並作為封面文章發表在國際著名期刊《Advanced Science》(《先進科學》)。
全球癌症統計(GLOBOCAN)數據顯示,2018年全球有大約1810萬癌症新發病例和960萬癌症死亡病例,而其中女性乳腺癌佔210萬例,63萬人死亡,已成為威脅女性健康的第一癌症殺手。
臨床上可對乳腺癌進行病理分型,其中雌激素受體(ER)、孕酮受體(PR)和表皮生長因子受體-2(Her-2)均為陰性的乳腺癌稱為三陰性乳腺癌,佔所有乳腺癌病理類型的10.0-20.8%。這類癌症缺乏獲批准的靶向治療方法並且易復發及轉移,是最為難治及惡性程度最高的乳腺癌。因此,當前迫切需要為三陰性乳腺癌治療找到新穎有效的靶標。
BRCA1是重要的抑癌基因,在維持細胞基因組穩定性中發揮重要作用,其突變提高女性罹患乳腺癌的風險,是導致遺傳型乳腺癌的主要原因,並且多數為三陰性乳腺癌。最近,澳門大學健康科學學院研究團隊利用攜帶BRCA1乳腺特異敲除的小鼠進行研究,發現BRCA1在線粒體自噬及線粒體動力學方面具有重要調控作用,可通過促進線粒體自噬清除損傷線粒體及降低炎症小體活性來抑制手術後乳腺癌的復發及轉移。
本研究由健康科學學院院長鄧初夏、副教授徐曉玲、高級導師陳強(第一作者)等共同完成。
鄧初夏講座教授
1995-2014年在美國國立衛生研究院任終身研究員和遺傳研究室主任,其後作為健康科學學院創院院長加入澳門大學。他是乳腺癌研究領域專家,在乳腺癌的發生發展、耐藥和轉移的分子機制方面做了長期深入的研究,已發表論文380餘篇,H指數為131(Google Scholar)。
陳強博士
現為澳門大學健康科學學院高級導師,於廈門大學獲得細胞生物學專業哲學博士學位,並在美國國立衛生研究院進行博士後培訓;主要從事癌症發展及代謝疾病等相關基礎研究。
(來源:澳門大學)
[ 責編:叢芳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