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絡上的粗俗語言誰來管?

2020-12-22 坊間老政委

E時代的到來,IT產業的發達,對人們的交往、工作、娛樂等場景產生了革命性顛覆性的變化,從微博到QQ,從QQ到微信,再從微信到短視頻,一下子把中國人全部吸引到了各個平臺上、各個社交軟體中。這確實給人一種「忽如一夜春風來,千朵萬朵梨花開」的感覺,人們在這裡流連忘返、沉迷陶醉、樂此不疲;人們在這裡淘金、在這裡溝通、在這裡互動,也在這裡發牢騷、講怪話、洩私憤。最讓我不解的是,網絡還孕育出許多不堪入目、難以啟齒的粗俗詞語,如「撒B」「跪T」「互T」「D絲」「B格」「尼瑪」「逗比」,等等。好像在網絡語言環境中,誰不夾雜著一兩個這樣的詞句,誰就是一個與時代脫節的人,一個被網民恥笑的人,更算不上一個「潮人」。在這種文化現象裹脅和誘惑下,一些所謂的「文化人」也喪失了「風骨」,向一群「烏合之眾」舉起了雙手,挺好的一篇文章,也必須插進一兩個類似的詞彙,讓人極不舒服。

我不認為這是社會進步的標誌,相反,這是對東方文明的褻瀆、是對公序良俗的挑戰。任期發展下去,就會極大地汙染我們的語言環境,踐踏我們的東方的文明,動搖我們的道德根基。如果網絡被一幫「罵大街的潑婦」佔領,進而滲透到人們的日常生活中,那將會是一個什麼樣子?事實上已經參透到現實生活中了,君不見走在大街上,在擦肩而過的俊男靚女中,會時常飄過來一句「臥C」「尼瑪的」,這著實讓人大跌眼鏡、瞠目結舌。

淨化網絡語言環境的工作誰來做?往大了說,要提高全民的道德素養,讓真善美、假惡醜的評判標準重新植根於人們的內心,讓文雅、修養、素質、美感重新回到人們的意識當中,讓那些所謂的時髦語言為人們所不恥、一念之間都覺得齷齪。往小了說,粗俗語言的泛濫,網絡平臺難辭其咎,換句話說,是那些只以賺錢為目的的運營商們的罪過。他們為了賺錢什麼底線都沒有,總想鑽法律和監管的空子,他們是讓這些粗俗詞語流行的「幫兇」,甚至是「始作俑者」。很顯然,他們既然能通過大數據,對每個網民投其所好,推送源源不斷的最適合他的產品,他們完全也可以不費吹灰之力去屏蔽這些敏感詞,但是他們不願意也不想那樣去做,因為這會影響他們的流量、影響他們的利潤!

有人說,憲法賦予了公民的言論自由,任何人也沒有剝奪公民言論自由的權力,而說話不文明,滿嘴是髒話,這頂多是道德調解的範疇。我不這樣認為,有言論自由不是什麼話都能說,什麼詞都能造,你汙染了空氣,國家要管;你汙染了水源,國家要管;難道你天天在網上汙言穢語,國家就不能管嗎?至少要引導、要淨化吧。

說個題外話,網絡既不是法外之地,也不是事事都能被娛樂化的天堂。防疫之初,武漢火神山建醫院,網絡上把這種火熱的工地場面以娛樂的形式,給那些施工機械都起了一個所謂「好聽的名字」,這使我想到在發生的一些交通事故報導中,一些記者用一些諸如「小客車與大貨車親嘴致一死兩傷」「計程車與電線桿擁抱致司機當場死亡」等玩笑類的語言。我就想,有些事那麼沉重、有些人那麼傷心,你怎麼還能調侃人家呢?那種慘烈景象、那種家破人亡、那種生別死離,你怎麼還能去輕鬆娛樂呢?你的同理心呢?對此,我真不知道,像類似這樣的事這樣的報導,主流媒體怎麼還能大張旗鼓地播放出來呢?真是想不明白。

扯遠了啊。總之,淨化網絡語言環境,好像有關部門一直也在管、一直也在治理,但似乎沒什麼效果,這不僅讓人們提出疑問:難道就沒有什麼好的辦法了嗎?

相關焦點

  • 「屌絲」「裝逼」等網絡語言粗俗下流?還有哪些詞不入眼
    「屌絲」「裝逼」「逼格」等詞語在網上盛為流行,政協委員呼籲減少網絡語言汙染,加強對漢語的保護。  「語言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最典型的特徵和最珍貴的文化載體。」上海市政協委員張懷瓊說,「隨著網絡發展,我國出現了大量的網絡語言,有的網絡語言反映了時代進步值得肯定,但有的網絡語言粗俗猥瑣,絕不能當做文化的進步。」
  • 【網絡評論】涉黃、打「擦邊球」、粗俗暴力……變了味的直播誰來管?
    近日,國家網信辦會同相關部門對31家主要網絡直播平臺的內容和生態進行了全面巡查,其中有10家網絡直播平臺因為存在傳播低俗內容等問題被約談。然而,包括被約談的平臺在內的一些直播網站,低俗涉黃問題依然存在。
  • 滬政協委員呼籲規範網絡語言文字:屌絲、逼格太粗俗應禁用
    滬政協委員呼籲規範網絡語言文字:屌絲、逼格太粗俗應禁用 澎湃新聞記者 姜麗鈞 2015-01-25 17:38 來源:
  • 盤點各國網絡用語規範:美新聞報導禁用粗俗語言
    有些人聽習慣了覺得沒什麼,但也有人提出,一些網絡詞語在公共媒體出現不夠規範。近日,在「漢語盤點2016」儀式上,著名作家王蒙就提到網絡上的一些流行詞語。  在當天的「漢語盤點2016」儀式上,「洪荒之力」、「定個小目標」、「厲害了我的哥」等十個詞作為2016年度十大網絡用語。王蒙認為,很多網絡詞語很有意思,比如「洪荒之力」、「你媽喊你回家吃飯」。
  • 別讓粗俗網絡流行語玷汙中文之美
    拒絕粗俗網絡流行語不是杞人憂天  「君要臣死,臣Facebook」「baby無恥」「無可phone告」「無shake擊」「無fuck說」……不知什麼原因,這種中英混雜的詞語最近突然開始在網絡上流行起來,在朋友圈和微博上更是隨處可見。
  • 流行語不能等同於粗俗——警惕語言粗鄙流行化趨勢
    在地鐵上,兩個衣著講究的漂亮女生,看上去高雅且有氣質,正常的男士都會多看兩眼,我離得不遠,聽到了她們的談話。一個說,那個傻(英文第二個字母),什麼云云;另一個接話,他牛(英文第二個字母)啊!什麼云云。接著就X,Y,Z…一堆罵人都難以啟齒的口頭禪。
  • 央視批《熊出沒》語言粗俗 幾百集已全部修改
    南都訊 記者黃丹 央視《新聞聯播》報導,央視動畫公司等10家動畫製作機構、央視少兒頻道等10大動畫播出機構,聯合發出關於倡議號召全行業承諾不製作、播出暴力失度語言粗俗的動畫片,兩部由廣東本土動漫公司出品的《喜羊羊和灰太狼》和《熊出沒》被點名批評存在暴力失度、語言粗俗等問題。
  • 鼓勵接地氣摒棄粗俗化 網絡語言也要講規矩
    類似的一些網絡語言,因為表達上更為形象,接近社會心態而受到熱捧。   北京亞太經合組織會議期間,習近平主席使用了網絡語言「APEC藍」來談論環境問題,將政府治理環境問題的決心傳遞給網友,使這個原本的調侃表達獲得了主流認可,強化了網友對公共事務的參與感。
  • 評"標題黨"的語言暴力:網絡語言粗俗引受眾不適
    原標題:「標題黨」的語言暴力(文藝觀察)   網絡語言的豐富和活力賦予個人以更大的表達自由,但我們不應付出語言粗鄙化和趣味衰退的代價           最近,詩人餘秀華在微信朋友圈中爆紅。   種種類似的表達已經在網際網路這個公共語境中形成了語言暴力。最典型的網絡語言暴力使用的是隱喻身體器官的髒話及其變體,如已為人們司空見慣的「屌絲」「TMD」「裝13」等。它們原本出自口語,僅在個體之間傳播,不僅公共場合很少聽到,稍微正式的私人談話也不會使用。但如今它們卻悄然變成文字,傳播到每一部手機、每一臺電腦中,甚至結合符號、英文,成為特色屏幕語言或「網絡書面語」。
  • 請不要用粗俗的語言表達關懷
    到了單位,我不禁告訴同事一句話:請不要用粗俗的語言表達關懷。其實他們都是很好的人。男主人在上車的時候抱歉地對我說「麻煩你了」、女主人對於我們答應她上車前換上體面的衣服表示感謝。在外面男主人一定是個彬彬有禮的人,女主人也會是一個通情達理的人。所以我要告訴他們:請換一種方式表達你的愛。耐心、禮貌與優雅可以對外人,為什麼不可以對最親近的人?
  • 抵制網絡低俗語言 別讓粗俗網語玷汙中文之美
    拒絕粗俗網絡流行語不是杞人憂天  「君要臣死,臣Facebook」「baby無恥」「無可phone告」「無shake擊」「無fuck說」……不知什麼原因,這種中英混雜的詞語最近突然開始在網絡上流行起來,在朋友圈和微博上更是隨處可見。
  • 網絡語言,到底該規範什麼
    【大家談·語言文字規範那些事兒】從2000年《文匯報》刊登報導《網絡語言不規範引起關注》至今,網絡語言規範問題不斷被媒體、專家乃至政府部門提起。《人民日報》曾刊文指出,網絡語言實際上會對語言安全、文化安全、意識形態安全帶來負面影響,需要引起高度警惕。可見,網絡語言規範問題已不僅是語言問題,在一定程度上已成為社會問題。
  • 美國黑人男子在商場辱罵中國人,語言粗俗,我們只能用蹩腳英語回應?
    事情發生在上海商場,一位美國黑人在拿著兩件商品掃碼付款時,並沒有將自己的創可貼掃碼付款,營業員在例行商品檢查時黑人男子就開始破口大罵,語言極其粗俗。 圍觀人員向該男子解釋我們國家是一個文明禮儀之國,然而也只是熱臉貼冷屁股,黑人男子並沒有收斂,反而變本加厲。
  • 如何看待「網絡語言」
    蘇培成:「網絡語言」對青少年有很大危害。有的青少年沉迷其中,習慣了這套所謂「時髦」的表達方式,使語言變得貧乏、單調、粗俗,失去了青少年語言應有的朝氣和親和力。用這樣的語言寫的作文,連教他們的老師都看不懂。如果任其發展,很可怕。 錢玉趾:使用「7飯」、「GG」「MM」、「粉8稀飯」等字符混雜用語,不符合國家通用語言文字法的規定,是不妥的。
  • 網絡語言「熱」背後的「冷」思考
    在傳播過程中,網絡流行語負載的信息被逐級放大,從網絡波及到現實生活,滲透到傳統媒體,其影響力不可小覷。固然,網絡語言一定程度上豐富了現代漢語的詞法和句法,如「被就業」這一系列的「被××」結構,增強了現代漢語的表現力,對語言生態起了積極的建設作用,但與此同時,網絡語言魚龍混雜、泥沙俱下,也存在一些問題。    第一,規範缺失。
  • 網絡語言對漢語的影響和前景分析
    但是網絡語音遠遠不是為了輸入方便而大量產生的,網絡語言是在網際網路的運用中產生的,這就離不開培植他的這塊土壤。網際網路本身的自由性、無限性、開放性、虛幻性等特色是傳統媒體無法比擬的,因此網際網路上的信息傳輸的方式也形成了一種有實與有虛、有靜有動、交互、立體的特點,表現在網絡語言上,就是廣闊的自由度和隨意性。在網絡的海洋裡,人人平等,誰也無法限制你選擇的自由。
  • 校外培訓機構誰來管?管什麼?怎麼管?
    校外培訓機構誰來管管什麼怎麼管——專家解讀國務院辦公廳《關於規範校外培訓機構發展的意見》從今年2月教育部等四部委下文規範校外培訓機構開始,「規範」這個詞就成了校外培訓機構的高頻詞。呂玉剛說,「無論是『誰來管』『管什麼』『怎麼管』都要有具體的措施和要求。」
  • 為什麼讀了很多書的人言語特別粗俗?
    讀書的多少和言語粗俗沒有任何關係。有些人文質彬彬,但是內心卻道德敗壞。滿肚子的壞水,有些人語言粗俗,但是滿腹經綸。所以說讀書多,它是體現在眼神裡面的智慧,你看他的眼睛就看得出來一個人讀書多少,讀的多的人,他的眼神是會說話的。
  • 書稿寫作與編輯應慎用網絡語言
    原標題:書稿寫作與編輯應慎用網絡語言 國際網際網路已誕生50年。這50年來,尤其進入21世紀以來,隨著網絡技術的革新,網際網路對人們的生產生活產生日益廣泛而又深刻的影響。這其中,就包括網絡語言對書稿寫作與編輯的影響。
  • 細數網絡歌曲五宗罪 簡單還是淺薄,通俗還是粗俗
    但是,誰能說清楚,這句歌詞中突然蹦出的「就像老鼠愛大米」究竟是從何而來?為何而來呢?回應二·對於網絡歌曲,不應該太過苛刻回應人:肖飛代表作品:《方便麵》《人賤人愛》對於「結構鬆散,思維混亂」的說法,肖飛認為,對網絡歌曲不應該太苛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