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時代的到來,IT產業的發達,對人們的交往、工作、娛樂等場景產生了革命性顛覆性的變化,從微博到QQ,從QQ到微信,再從微信到短視頻,一下子把中國人全部吸引到了各個平臺上、各個社交軟體中。這確實給人一種「忽如一夜春風來,千朵萬朵梨花開」的感覺,人們在這裡流連忘返、沉迷陶醉、樂此不疲;人們在這裡淘金、在這裡溝通、在這裡互動,也在這裡發牢騷、講怪話、洩私憤。最讓我不解的是,網絡還孕育出許多不堪入目、難以啟齒的粗俗詞語,如「撒B」「跪T」「互T」「D絲」「B格」「尼瑪」「逗比」,等等。好像在網絡語言環境中,誰不夾雜著一兩個這樣的詞句,誰就是一個與時代脫節的人,一個被網民恥笑的人,更算不上一個「潮人」。在這種文化現象裹脅和誘惑下,一些所謂的「文化人」也喪失了「風骨」,向一群「烏合之眾」舉起了雙手,挺好的一篇文章,也必須插進一兩個類似的詞彙,讓人極不舒服。
我不認為這是社會進步的標誌,相反,這是對東方文明的褻瀆、是對公序良俗的挑戰。任期發展下去,就會極大地汙染我們的語言環境,踐踏我們的東方的文明,動搖我們的道德根基。如果網絡被一幫「罵大街的潑婦」佔領,進而滲透到人們的日常生活中,那將會是一個什麼樣子?事實上已經參透到現實生活中了,君不見走在大街上,在擦肩而過的俊男靚女中,會時常飄過來一句「臥C」「尼瑪的」,這著實讓人大跌眼鏡、瞠目結舌。
淨化網絡語言環境的工作誰來做?往大了說,要提高全民的道德素養,讓真善美、假惡醜的評判標準重新植根於人們的內心,讓文雅、修養、素質、美感重新回到人們的意識當中,讓那些所謂的時髦語言為人們所不恥、一念之間都覺得齷齪。往小了說,粗俗語言的泛濫,網絡平臺難辭其咎,換句話說,是那些只以賺錢為目的的運營商們的罪過。他們為了賺錢什麼底線都沒有,總想鑽法律和監管的空子,他們是讓這些粗俗詞語流行的「幫兇」,甚至是「始作俑者」。很顯然,他們既然能通過大數據,對每個網民投其所好,推送源源不斷的最適合他的產品,他們完全也可以不費吹灰之力去屏蔽這些敏感詞,但是他們不願意也不想那樣去做,因為這會影響他們的流量、影響他們的利潤!
有人說,憲法賦予了公民的言論自由,任何人也沒有剝奪公民言論自由的權力,而說話不文明,滿嘴是髒話,這頂多是道德調解的範疇。我不這樣認為,有言論自由不是什麼話都能說,什麼詞都能造,你汙染了空氣,國家要管;你汙染了水源,國家要管;難道你天天在網上汙言穢語,國家就不能管嗎?至少要引導、要淨化吧。
說個題外話,網絡既不是法外之地,也不是事事都能被娛樂化的天堂。防疫之初,武漢火神山建醫院,網絡上把這種火熱的工地場面以娛樂的形式,給那些施工機械都起了一個所謂「好聽的名字」,這使我想到在發生的一些交通事故報導中,一些記者用一些諸如「小客車與大貨車親嘴致一死兩傷」「計程車與電線桿擁抱致司機當場死亡」等玩笑類的語言。我就想,有些事那麼沉重、有些人那麼傷心,你怎麼還能調侃人家呢?那種慘烈景象、那種家破人亡、那種生別死離,你怎麼還能去輕鬆娛樂呢?你的同理心呢?對此,我真不知道,像類似這樣的事這樣的報導,主流媒體怎麼還能大張旗鼓地播放出來呢?真是想不明白。
扯遠了啊。總之,淨化網絡語言環境,好像有關部門一直也在管、一直也在治理,但似乎沒什麼效果,這不僅讓人們提出疑問:難道就沒有什麼好的辦法了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