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語版春聯」風靡海外,是文化輸出還是「褻瀆」中國文化?

2020-12-10 驢險記

春節,是一年之歲首,是中華民族最重要的節日,它承載著中華民族豐富的歷史底蘊和文化內涵,每當春節期間,全國各地都會舉辦各種慶賀新春的活動,中國幅員遼闊,各個地區的春節形式都有著自己的地域特色,而其中貼春聯,是全國各地都會做的事情。

外國人過中國年,貼英文版春聯你怎麼看?

春聯,又稱「門聯」,「門對」,是過年時中國人所貼的紅色喜慶元素「年紅」中一個種類,春聯裡的文字,對仗工整,簡潔精巧,既體現了中華民族優良的傳統文化,也抒發了人們對來年生活的美好嚮往,到了春節期間,家家戶戶門前都是對聯,放眼望去,一片火紅,讓人很快就能感受到辭舊迎新,喜慶熱鬧的春節氛圍。

而春節現在已經不僅僅是中國一個國家的節日,在國際上有越來越多國家開始過起了春節,除了深受中國影響的亞洲文化圈之外,歐美圈,歐洲等,也都開始過起了春節,有的地區甚至把春節定為法定節假日,而這些外來人過的春節,也十分貼合中國傳統,紅燈籠,舞龍舞獅,應有盡有。

但是最近外國人引進中國的「春聯」,卻引發了一些爭議,原因是這些春聯是用英文所寫的,有人認為這是一件好事,是中國文化的一種輸出,可以讓外國人更加了解中國的傳統文化,但也有人認為春聯是中國的傳統文化,用英文寫,反而是對傳統文化的破壞。

英文版春聯,是文化輸出?還是對傳統文化的「褻瀆」?

春節在海外最初都是華人在過,但春節熱鬧喜慶的氛圍也俘獲了很多外國人的心,他們也喜歡上了中國這個傳統的節日,因此紛紛開始過起了中國年,外國人對中國年的態度還是十分嚴謹的,許多中國的傳統過年物品應有盡有,最初的時候,春聯也是中文版的,但是外國人看不懂,就覺得有些遺憾,於是最近有商家就推出了這款英文版的春聯,迅速風靡海外。

對於這種形式的春聯,有人表示支持,畢竟外國人不認識中文,想要讓他們理解春聯的含義非常難,換成英文,也是一種創新,中華文化在西方的一種本土化這是許多文化輸出的必經之路,畢竟各國文化存在差異,要想要做文化輸出,包容是必不可少的,想要所有的文化輸出保持原汁原味本身就是一種妄想。

但很多專家則表示這種「創新春聯」是對傳統文化的一種破壞,春聯不同與燈籠,外國人可以在上面畫上喜歡的圖案,對聯是要有對仗工整,是要有韻腳的,而這些英文根本做不到,只有漢字才能夠寫出春聯的韻味,英文的春聯根本不能算是春聯,只不過是一些寫在紅紙上的字符,沒有絲毫的文化性和藝術性可言,是對傳統文化的褻瀆。

對於這兩種觀點,你們是怎麼看的呢?這是中國的文化輸出?還是對傳統文化的「褻瀆」?

相關焦點

  • 繼李子柒之後,又一位中國網紅輸出傳統文化走紅海外
    青山綠水間,他分毫不差地組裝出一座微縮版上海世博會中國館;沒用一根釘子、一滴膠水,溪水間打造出一座木拱橋;把一塊四方木料鑿成可以開合的魯班凳……最近在海外社交媒體上,「阿木爺爺」成為繼李子柒後又一位輸出傳統文化的中國網紅,被譽為「當代魯班」,視頻累計播放量近2億次。昨日,接受揚子晚報記者採訪時,阿木爺爺說,一邊逗孩子一邊做小玩意兒,挺有趣的。
  • 海外學術期刊與中國文化「走出去」戰略
    例如,學術界對海外的中國文學譯介與研究,中國文化「走出去」的翻譯策略、路徑和模式研究成果頗豐。隨之而來,也出現了一些成功的文化輸出案例。然而,我們文化輸出的道路並非一帆風順,中華文化走向世界的道路仍然較為艱辛。其中一個突出的例子就是我們很多翻譯的書籍在國外並沒有真正地打開市場,為世界所接受。我們在國際上的文化影響力仍然不夠大。
  • 文化輸出還是文化輸入,暗黑導演馮鋼為喪屍題材做了多少努力
    然而通過影視文化向國外的輸出,國內影視行業仍然有些被動。 而我們很多大的歷史背景在西方市場是不受其觀眾所接受的,這也就導致了中國影視劇,或者所謂跨文化過程當中只有輸入沒有輸出。因為我們的影視劇輸出到歐美、西方等國家會產生大量的觀看障礙。
  • 國外為之瘋狂,中國文化輸出竟然全靠它?
    不同於我們英語課本裡學到的春節單詞(Spring Festival),老外更習慣與更口語化地把把春節稱作「中國新年」(Chinese New Year),這方便他們向親朋好友解釋自己發的「gong xi fa cai」表情圖到底是什麼意思。
  • 英劇海外熱播顯示了的文化外交功效
    《唐頓莊園》成為英國文化在海外傳播的載體。英劇在中國市場的銷售額飆升90%,中國市場給英劇帶來的利潤增長十分可觀,幾乎翻了一番,達到1200萬英鎊。英國廣播公司出品的《神探夏洛克》每月在中國網際網路上的觀看人數就達百萬,如今眾多擁躉翹首期盼第三季的熱映。  英劇的全球熱播無形中助推了英國的文化外交。英國的文化外交手段靈活,不局限於主辦國際藝術節或教育交流項目,只要是與其觀念、價值、傳統、文化等相關的交流都被視為文化外交的手段。
  • 美版《甄嬛傳》翻譯遇吐槽 中國文化產品對外輸出遇「文化折扣」
    3月中旬,美版《甄嬛傳》開始在「全球在線視頻點播網站網飛(Netflix)」海外頻道播出。《甄嬛傳》被介紹為這樣一個故事:「在1772年的中國,皇帝的妃子們為了爭寵謀權,在背叛、陰謀和腐敗中備受折磨。」
  • 「Chinglish」風靡國外,中國傳統春聯為世界所認可
    春聯屬於楹聯的一種,是一種獨特的文學形式。它以工整、對偶、簡潔、精巧的文字描繪時代背景,抒發美好願望,是中國的文學形式。每逢春節,無論城市還是農村,家家戶戶都要精選一副大紅春聯貼於門上,為春節增加喜慶氣氛。貼春聯意味著過春節正式拉開序幕,迎接嶄新的一年。
  • 海南萬寧:外國人寫春聯,掛燈籠,感受中國傳統文化
    2018年2月10日,海南萬寧,外國遊客在書法老師指導下學習中國書法,學寫春聯,掛燈籠、辦年貨,傳承發揚中華傳統文化。 編輯時間:2018-02-11 09:41:02外國遊客在書法老師指導下學習中國書法,學寫春聯,掛燈籠、辦年貨,傳承發揚中華傳統文化。
  • 春節貼春聯的來歷 貼春聯的文化內涵(圖)
    春節貼春聯的來歷 貼春聯的文化內涵(圖)貼春聯簡介  小年以後,家家戶戶都要貼春聯。民間講究有神必貼,每門必貼,每物必貼,所以春節的對聯數量最多,內容最全。神靈前貼春聯特別講究,多為敬仰和祈福之言。大門上的對聯,是一家的門面,特別重視,或抒情,或寫景。
  • 網絡文學海外傳播:與時代、世界和文化趨勢合拍
    近年來,中國網絡文學攜帶跨文化傳播基因,藉助網際網路優勢,從國內走向國外,得到全球各地讀者更多的關注。中國網絡文學海外傳播,不僅是文學,不止於文學。網絡文學用獨特的中國表達、中國風格傳播中國文化,傳遞中國聲音,孕育了共有的價值追求,實現「讓世界擁有中國,讓中國擁有世界」的美好願望。
  • 繼老乾媽風靡海外,中國「冥幣」又在國外爆火,老外:不早拿出來
    文:蔣南最近幾年,隨著「中國製造」的產品走紅國外,很多老外都被我國的國貨給震驚到了。無論是老乾媽還是辣條,常常引起老外的感嘆:這麼好的東西為何不早拿出來?現在老乾媽在國外火了,經常被哄搶一空,西方的口味也逐漸被東方化,可見「中國製造」的產品歡迎程度有多高。
  • 印度粉絲把自家麥田修剪成小米logo:文化輸出到底靠什麼
    原創 正解局 正解局 收錄於話題#正解企業系列84個正解局出品我們一直在強調文化輸出。文化輸出看起來虛無縹緲,但對於一個國家、一個民族、一個企業乃至一個具體的國民來說卻有實實在在的好處。
  • 中國網絡小說走紅國外 看各國如何輸出特色文化
    中國網絡文學目前在海外的主要傳播陣地是「武俠世界」網站(wuxiaworld),中國的人氣網絡小說如《鬥破蒼穹》、《我欲封天》等都可以在這裡讀到,其中大多都是帶有中國傳統文化色彩的玄幻小說和仙俠小說。該網站自2014年建站至今,在不到兩年的時間裡,就成為了全球Alexa排名前1500的大型網站,每日來訪人數在30萬以上。
  • 韓國日本紛紛翻拍中國劇,中國人的文化輸出終於到來了
    畢竟,搞創作的人,尤其是從事文娛產業的人,沒有人不想把自己國家的文化推廣出去,沒有人希望一直靠著翻拍其他國家的作品,而自己的創作卻無人問津。而近幾年隨著中國文娛產業的蓬勃發展,困擾著一眾文娛工作的文化輸出問題,是終於看到曙光了,中國的影視產業不再是當初那個需要靠翻拍改編別人作品的文化貧瘠之地,而是搖身一變成為了一個文化輸出大國。
  • 中國當代教育家理論專著首次集中輸出海外
    本報訊 (記者章紅雨)9月2日,人民教育出版社和韓國語文學社在天津國際展覽中心舉行了《朱永新教育文集》(10卷本)韓語版版權輸出儀式。這是中國當代教育家個人理論專著首次集中輸出海外。新聞出版總署副署長、國家版權局副局長閻曉宏,本書作者、民進中央副主席、蘇州大學教授朱永新出席。
  • 小春聯傳承春節民俗大文化
    一方面,春聯是一種文化傳統的遺傳,能夠讓我們充分感受到古代人到底是如何慶祝節日,讓春節在這樣的「桃紅柳綠」的春聯中綻放異彩。另外一方面,隨著城鎮化的發展,中國鄉村社會變得範圍上越來越小,在這樣的前提下,如何才能夠重現春聯的講究,讓春聯能夠傳承現代文化的內涵,這似乎更是我們需要充分思考的問題所在。所以,筆者以為,不要小看小小的春聯,其實在裡面蘊含著深沉的文化內涵,表達了傳統和現代的交集。
  • 國內現象級文化網劇《慶餘年》海外引熱評 臺詞翻譯成就文化IP出海
    &nbsp&nbsp&nbsp&nbsp除了在國內全網爆火,這部劇在國外也是收穫了大批海外粉。英文版《Joy of life》單集播放量高達66萬,海外粉甚至一邊看劇一邊討論起中國傳統文化,例如:通過劇中主演的石頭枕頭,討論中國古代枕頭的材質。
  • 李子柒發布的端午視頻遭韓國人舉報被下架,傳統文化輸出太弱?
    所以我們真的要不停的加強中國傳統文化的輸出。文化這東西就是需要不停的滲透,讓即使不懂文化內涵看表象也要留下個印象。也就是先入為主的觀念:最後達到一提起粽子,馬上就想到這是中國的食物。這就做到了我傳統文化軟實力輸出目的。
  • 香港 曾經亞洲第一的文化輸出城市
    這種生長力量,讓我們信心大增,不過,這樣的榮耀其實我們早就有過,你是否還記得一個城市,這個城市在東亞的文化輸出影響了整整一代人,東南亞乃至歐美都遍布她的足跡,她就是大陸曾經的老師-香港。現在的香港給大家的印象是什麼呢?
  • 英孚英語熟練度指標:中國得分創新高 助力中國文化走向全球
    自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的經濟水平飛速發展。隨著人們生活質量的提升,對文化的重視和與之而來的投資也多了起來,開啟了中國對外進行主動文化交流的序章。  2013年,全國宣傳思想工作會議中提出,要「講好中國故事,傳播好中國聲音「。為這場文化輸出戰役吹響了前哨號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