良師益友是師生關係的最美境界

2021-03-05 智仁勇毅

真正優秀的老師沒有一個是僅靠教學水平造就的,其之所以優秀,從根本上講不是懂教學、會教學,而是懂教育、會教育。

不要太理想地認為,學生都懂「學習是自己的事」、「學習是為了未來生活更美好」、「學習本身就是一個苦差事」、「學習先苦後甜」之類的道理,並能靠理性去投入到學習當中去,別說幼兒、小學生、中學生,就連大學生都做不到,已經「大學後」的您做到了嗎?

作為成年人,我們都明白「累並快樂著」是什麼感受,仔細想想,如果僅僅因為責任或依靠意志,我們會「累並快樂著」嗎?不會的,其根本還是在於興趣、熱愛、擅長並有成就感才「樂此不疲」的,不是嗎?

所以,在我們的教育教學工作中,老師們應該深諳此理,才會明白「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親其師信其道」、「良師益友」之意。

如此,欲求好的教育效果,欲得優的教學成績,我們除了注重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學能力、水平和藝術,激發學生的興趣和動機外,還應該努力做孩子們接受、信服、喜歡、愛戴的人,當一個老師能夠做到因自己喜而學生雀躍、因自己悲而學生同悲、因自己怒而學生懼怕,當一個老師能夠做到學生高興願與你分享、難過敢向你傾訴、隱私能向你表白,則無有不可教教不好之學生了,這種美好的關係即為「知心朋友」,而作為教師的你也就成了學生的「良師益友」。

那麼,如何才能促成這種良師益友關係的形成呢?我覺著須做到以下幾點:

一、讓學生喜歡

教師的長相、身段、音質、幽默感都是吸引學生喜歡的因素,但並不是每人都有都能做到,但是,善解學生心意、滿足學生需求、樂於幫助學生、臉上常掛笑容、不吝讚美鼓勵、待人平易可親、衣著大方得體卻是可以做到吧?

二、讓學生佩服

教師的本職工作是教育教學,自然是教學水平高(老師教得明白教得好,學生學得輕鬆學得會)最能獲得學生的佩服;教師能夠公平公正對待學生和處理事務,容易讓他們佩服;另外,博學多才、見多識廣、口才出眾、多才多藝的老師都是學生佩服甚至崇拜的對象。

三、讓學生信任

學生信任的教師必定是善於從學生的角度去看待和分析問題,並有「容錯」之量的人;必定是善於敏感地捕捉來自學生的諸如隱私隱情秘密等「敏感信息」,並能尊重學生的心理感受和信守承諾的人;必定是善於傾聽學生的內心表達,並能耐心智慧幫助解困解惑的人。

良師益友是師生關係的最美境界。

相關焦點

  • 師生關係的三重境界
    這句有關教師與學生的關係的話給了我們很多啟示。孔子作為春秋時代最有學問的老師,時刻保持一種虛懷若谷的心態,見賢思齊,好學、善學、樂學的精神很是值得後人學習。在現代學校教育中,師生關係是最重要的一種關係。根據教師的教育水平不同,師生關係可以分成三重境界。第一重境界是:師者,師也;生者,生也。
  • 相互欣賞,師生關係的理想境界
    巴東縣水布埡鎮長嶺初級中學 田芳廈門教育學院章立早先生說:「師生關係的最高境界是互相欣賞。唯有這樣,師生關係才會水乳交融,教學相長。」老師欣賞學生,要善於挖掘優勢,也要包容學生的缺點。藤野先生面對魯迅這個異國學生,是欣賞的。修改講義、關心解剖實習等,正是先生的欣賞,魯迅才有這樣的成績。
  • 芝麻開門(論十大關係)師生
    上學肯定要接觸老師,我非常感激我的老師,不僅教我學問,更重要的是教我做人,我從7歲上學就接觸老師,是教我的一個個老師把我從目不識丁的孩童的我培養成為一名大學生,老師就是我前進道路上的墊腳石,伴我成長的明燈,是我的良師益友。
  • 心素如簡,人淡如菊,謙謙君子,良師益友
    「謙謙君子、良師益友」是同事和學生對張亮老師的一致評價。「謙謙君子」體現了他作為一個男性的優秀品格,「良師益友」詮釋了他作為一名教師的極高境界。在學生眼中,張亮老師稱得上是一個真正的良師益友。和張亮老師的每一次對話、每一次交流都讓人感到平靜柔和。
  • 談師生關係:良好的師生關係並不複雜
    和諧融洽的師生關係在教學過程發揮著特殊、奇妙的作用。它像一根彩帶拉近了師生心靈的距離,使學生學習動機由單純的認知需要上升為情感需要,使教師工作動機由職業需要上升為職責需要。  良好的師生關係並不複雜:一方面是教師對學生的關心和愛護,另一方面是學生對教師的尊敬和信賴。
  • 建設師生關係的技術
    建構良好的師生關係是一個極為普遍的願望,因此,人們也注重總結師生關係得以良好發展的經驗。綜合有關研究,我們總結出建設良好師生關係的基本建議。1.確立生命教育的理念要把學生當作一個完整的生命個體來看待,認為教育不僅僅只是讓學生獲得豐富的分門別類的知識從而為未來做準備,而更重要的是在於彰顯並提升學生的生命意義與價值。
  • 良師益友慰平生
    幾易其稿,最終還是以「良師益友」作為本文提挈全篇、聚神傳情的題眼。我覺得這種關係的故事鋪陳,更能顯示緣分的彌足珍貴,更能激活心底的往事鉤沉,更能傳承優良的文化基因。    大千世界,萬物紛呈。我與《蘭州晚報》的相遇,註定是一種偶然中帶有必然的緣分。時光回溯到1981年10月,我應徵入伍來到原蘭州軍區駐永登縣某部。
  • 鍾建華:以「教書育人」為己任 做學生的良師益友
    愛心+細心+耐心,做學生的良師益友  在擔任一線教師的八年間,鍾建華把滿腔的熱情全部傾注在學生身上,他堅持「一切為了學生,為了學生的一切」,從培養和建立新型師生平等關係入手,尋找學生心靈世界的窗口,在知人的基礎上教書育人,學生有什麼心裡話都願意給他說。
  • 理想的師生關係在哪裡
    把師生情誼用目光傳遞出去     ■郝雅楠(教師)    許多關於「師生關係」的文章論述和描寫的往往是完美的師生關係,要求教師努力去達到理想的境界。我已從教14年,對師生關係有自己現實的理解,現把我的思考呈現給大家。    最高境界——永遠都不忘記    暑期裡,我不時地想起小學時大隊輔導員老師。
  • 《我的良師益友》作文600字左右,小學作文良師益友
    記得單元考試後,我考得不是很好,當我從他手上接過數學測驗卷時,他對我語重心長地說:「數學是一門需要自己努力,嚴格要求自己的學科,特別是五年級已經進入高年級了,關係以後的錦繡前程,以後你們是國家的棟梁之才,一定要好好學習,好好為國家做貢獻!」聽了他的話以後,眼眶頓時紅了起來,勉強咽下了感動的淚水。他的一番勉勵,深深地印在了我的腦海裡,使我畢生難忘。
  • 「對話」是一種師生關係
    「對話」,不僅僅是一種教學方法,更是一種師生關係  問:您的新著《聽李鎮西老師講課》,以「課堂實錄」的形式,展示了您的教學風採。我們發現,您很擅長在課堂上開啟「對話」的教學模式,少有直接的灌輸,這是代表我國當前語文教學模式改革的一種趨向,還是帶有您個人風格的一種教學探索?
  • 【教學風採】新課改下師生關係的轉換
    新課程改革的一個本質性的變化就是師生關係的轉變,本期就讓我們來了解一下如何面對新課改下的師生關係。 在教育學生中,我們經常會遇到這樣的情況:老師全身心的付出,卻得不到學生的理解和尊敬,為什麼老師的心血得不到學生的認可呢?
  • 【良師益友】候選人:鄭海吶、李駿、周東怡
    授之於課堂,收之於生活,這就是最美師德!」二、堅持教改,引領課程建設走在前列作為《毛澤東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概論課》的課程負責人,鄭海吶始終認為必須不斷深化教學改革,才能以教學改革促進課程建設。她開創了《概論課》「五個一工程」實踐教學模式,並於2009年獲得校級精品課。
  • 師生關係
    師生關係在教師招聘考試中,師生關係這部分內容考查比較簡單,一般主要以考查識記類知識點為主,較少考查理解。多數以單選、多選、簡答、論述等考題形式出現。一般重點考察師生關係的基本類型、師生關係的內容、新型師生關係的特徵這三部分內容。下面針對於師生關係的給大家簡要介紹。
  • 從師生關係的意義及穩定性來看師生關係的類型
    師生關係的類型根據不同標準,可以劃分成很多不同的類型,勒溫、李皮特和懷特對師生關係的劃分我們已經非常熟悉了,今天我們要介紹的是從師生關係的意義及穩定性等方面綜合分析,看看師生關係的類型。(1)師生之間存在代際角色關係;(2)師生之間存在政治角色關係;(3)師生之間存在文化的授受關係;(4)師生之間存在道德關係;
  • 怎樣的師生關係才叫良好師生關係?
    在一些人員比較多的地方,比如學校,都推遲開學,在疫情緩解後,部分校園開學了,但一些問題依然存在,又再次休息,現在又過上了暑假,教師與學生的溝通交流幾乎少之又少,那在這種情況下,教師與學生還能建立良好的師生關係麼?
  • 美海軍良師益友制度流於形式 漸成不公正同義詞
    良師益友計劃的癥結良師益友關係是一種動態發展的關係。其中一個好處就是良師益友有利於被指導者職業發展的提升和進步,通常還可以提供實質性的幫助,例如討論、挑戰和支持。良師益友關係經常可以形成長久的友誼,甚至在這種關係階段性結束後也是如此。對於成功人士而言,良師益友到底有怎樣的重要性?
  • 姬他和張嘉譯的關係是什麼?為什麼說張嘉譯是他的良師益友?
    姬他與張嘉譯的關係是什麼?首先他們兩人是合作飾演過影視劇的,而且兩人還不止合作拍過一部電視,而是經常一起出演各類電視劇。姬他與張嘉譯的關係也是現在很多人津津樂道的事情,所以他們到底除了合作,生活中還有什麼關係呢?
  • 師生關係也是教學成果(組圖)
    江蘇省新沂市時集中學 周奎英  有這樣兩個平行班,一個班級學習成績很好,但師生關係很緊張,在學生評教的時候反映教師教學方法簡單武斷,學生負荷沉重;而另一個班級雖說學習成績次了一點,但師生之間溫馨融洽,學生熱情高漲,大家充分感受到了做「人」的幸福。
  • 新型師生關係的倫理向度與價值追求
    作者:王宏(長沙理工大學教授)  教育共同體是師生在共同願景與共識價值的團體情境中,通過有效交往而促進共同成長的學習組織。它是一個倫理實體,體現了集體教育原則與共生文化,反映了師生之間互尊、平等、交融、協作的主體間性關係。踐履立德樹人職責使命,就應充分優化並發揮其價值功能,推動構建師生教育共同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