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農村所流傳的俗語老話中,有不少聽起來確實讓人感到很粗俗,甚至還會有一種誇張過分的感覺。但是,如果當你弄清楚它們的含義,和其中包容的道理後,就會體會到勞動人民的純樸和智慧的。那麼,為什麼會有「豆腐下酒,不如餵狗」這樣貌似粗話的俗語的呢?究竟是啥意思?其實是話俗理不俗,言糙理不糙。
酒文化在我國有著非常悠久的歷史,而且博大精深,特別是農村裡出重體力幹累農活的農民兄弟,更是對酒情有獨鍾,幹了一天的活非常的疲勞,到了晚上,如果能夠喝上二兩小酒解解乏,舒筋活血睡個好覺,解除勞累,確實是件美事。重要的是,中國的傳統文化中,歷來就有「離酒不成席」的美好待客之道,中華民族的善良熱情,純真樸實無不彰顯其中。而喝酒就必然會有下酒菜,樸素的老百姓雖然過去很貧困,但是都會拿出家中最好的菜餚來招待客人的,甚至還會跑上很遠的路去集市上買菜回來,才會心安理得。
豆腐從古到今都是人們經常食用的美食之一,且歷史悠久,深受大家的喜歡,所以,用豆腐作為下酒菜,當然也不失為一種比較好的菜,甚至有時候都不用下鍋煮,拿過一大塊,來個小蔥拌豆腐,清清白白,滑嫩爽口,且價廉物美。然而,如果單純只用幾塊不值錢的豆腐來下酒,而沒有什麼其它的菜的話,作為親朋好友的客人,就會感覺到主人實在太小氣了,人情人面上有點過不去,也不是待客之道啊。人窮了不要緊,但還是不能太寒酸了,如果單用豆腐來招待客人,就可能會被人們粗俗地開玩笑說「豆腐下酒,不如餵狗」了。
過去的農村裡確實很窮,可是,家中來了客人,至少也應該炒上幾個自家的雞下的雞蛋,還可以來個黃豆粒或者花生米,再從菜園中摘上某個蔬菜,然後再加上豆腐,這樣「四個小菜一壺酒」,自然也就可以應付了。另外,根據農村的傳說,豆腐具有一定的解酒功能,是說豆腐中的成分和酒精中的某些成分相結合,會產生使酒精濃度降低的物質,並能夠比較快地把體內的酒精排出到體外。所以,人們才會說「豆腐下酒,不如餵狗」。儘管如此,豆腐作為菜餚,做法花樣很多,男女老少適宜,因此,在現在的下酒菜中仍然還是經常可以看到的。
值得一提的是,我們對這句俗語千萬別誤會了,因為它根本不是什麼罵人的話,只是說得比較粗俗了一點而已,但還是有一定道理的。您說呢?
個人觀點,歡迎評論,敬請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