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第21個世界讀書日。
古人云,「興於詩,立於禮,成於樂。」千百年來,詩書傳家是國人的驕傲與圖騰。古卷青燈也好,魚傳尺素也罷,書文不僅寄寓人生旨趣,更傳遞著萬千風情。不過,世易時移,中國人從「愛讀書」似乎走向了「不讀書」。數年前,印度工程師孟莎美一篇名為《不閱讀的中國人》的文章在微博走紅。即便眼下,「提筆忘字」、「捧書犯困」、「圖書論斤賣」、「書店關張潮」……凡此種種,足以佐證紙質書閱讀是件多麼尷尬而落寞的事。
毫無疑問,這是一個讀屏的時代。數字閱讀風起雲湧,比如光是亞馬遜推出的Kindle電子閱讀器就已經在全球收穫超過2800萬名擁躉。在線閱讀、手機閱讀、光碟閱讀、平板閱讀,數位化浪潮來襲,閱讀方式似乎在悄然轉身。日前發布的《2015年度數字閱讀白皮書》顯示,中國數字閱讀用戶規模正向3億邁進,已創新高。
電子閱讀當然不是洪水猛獸,但有兩個問題不能不追問一下:第一,少讀的紙質書,都用電子書「補」回來了嗎?第二,刪存便捷的電子書帶來的「淺閱讀」與「碎片化閱讀」,果真能代償紙質書閱讀的繁複功能嗎?
很顯然,這兩個問題並不是那麼使人心安。
若說電子書能代償紙質書,那麼,信息技術發達的歐美國家,為何連時髦的年輕人都習慣於在地鐵裡捧一本紙質書?若說淺閱讀便是未來讀書的「新常態」,為什麼更多人在反思並反感微信公號裡的批量「雞湯」?
今年4月19日,中國新聞出版研究院公布了第十三次全國國民閱讀調查報告,結果顯示,2015年我國成年國民圖書閱讀率為58.4%,較2014年上升了0.4個百分點,數位化閱讀方式的接觸率為64%,較2014年上升了5.9個百分點,各媒介綜合閱讀率為79.6%,較2014年上升了1個百分點。在向好的變化裡,值得注意的是:2015年,超四成的成年國民認為自己的閱讀數量較少,近七成的成年國民希望當地有關部門舉辦閱讀活動。如果說群眾的眼鏡是雪亮的,那麼,這樣的感觸未必是「謙虛」,恐怕恰恰是自省與自知。
讀書少、讀書淺,這是很麻煩的一件事。於個人而言,「腹有詩書氣自華」,讀書是最基礎的充電方式。讀書改變氣質,更靠譜的說法,是儘管「讀書無用論」隔三差五蠱惑幾聲,在中國、在當下,讀書依然能在概率上改變窮困者的命運。於國家而言,讀書是最多元、最便宜的教育方式。小到淨化家庭的家風、大到推進社會的創新,離開間接經驗的積累,目標都難以達成。
不僅要讀書,還要讀好書,沉潛閱讀之心。深入閱讀,才能拒絕浮光掠影、拒絕一知半解、拒絕囫圇吞棗,在真知與真情中感受世界之美、體悟人生之道。只有深入閱讀,才能凝聚深入骨髓的文化軟實力,才能為創業創新集聚知識與智慧,才能滋養並傳承文明與力量。「重要的事情說了三遍」,倡導「全民閱讀」已連續三年寫入政府工作報告。《全民閱讀促進條例》也連續4年列入國務院立法工作計劃。今年全國兩會,新聞出版界全國政協委員呼籲,儘快為全民閱讀立法。書香中國,意在國人與書籍的親密接觸,而不只是擦肩而過。
當煩躁與焦灼在「刷屏」,當虛無與寂寥在奔突——安心讀幾本好書,也許是最好的「藥方」。一句話,快時代需要深閱讀,讀屏時代還得讀書。(鄧海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