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屏時代,還得讀書_評論頻道_中國青年網

2020-12-15 中國青年網

  今天是第21個世界讀書日。

  古人云,「興於詩,立於禮,成於樂。」千百年來,詩書傳家是國人的驕傲與圖騰。古卷青燈也好,魚傳尺素也罷,書文不僅寄寓人生旨趣,更傳遞著萬千風情。不過,世易時移,中國人從「愛讀書」似乎走向了「不讀書」。數年前,印度工程師孟莎美一篇名為《不閱讀的中國人》的文章在微博走紅。即便眼下,「提筆忘字」、「捧書犯困」、「圖書論斤賣」、「書店關張潮」……凡此種種,足以佐證紙質書閱讀是件多麼尷尬而落寞的事。

  毫無疑問,這是一個讀屏的時代。數字閱讀風起雲湧,比如光是亞馬遜推出的Kindle電子閱讀器就已經在全球收穫超過2800萬名擁躉。在線閱讀、手機閱讀、光碟閱讀、平板閱讀,數位化浪潮來襲,閱讀方式似乎在悄然轉身。日前發布的《2015年度數字閱讀白皮書》顯示,中國數字閱讀用戶規模正向3億邁進,已創新高。

  電子閱讀當然不是洪水猛獸,但有兩個問題不能不追問一下:第一,少讀的紙質書,都用電子書「補」回來了嗎?第二,刪存便捷的電子書帶來的「淺閱讀」與「碎片化閱讀」,果真能代償紙質書閱讀的繁複功能嗎?

  很顯然,這兩個問題並不是那麼使人心安。

  若說電子書能代償紙質書,那麼,信息技術發達的歐美國家,為何連時髦的年輕人都習慣於在地鐵裡捧一本紙質書?若說淺閱讀便是未來讀書的「新常態」,為什麼更多人在反思並反感微信公號裡的批量「雞湯」?

  今年4月19日,中國新聞出版研究院公布了第十三次全國國民閱讀調查報告,結果顯示,2015年我國成年國民圖書閱讀率為58.4%,較2014年上升了0.4個百分點,數位化閱讀方式的接觸率為64%,較2014年上升了5.9個百分點,各媒介綜合閱讀率為79.6%,較2014年上升了1個百分點。在向好的變化裡,值得注意的是:2015年,超四成的成年國民認為自己的閱讀數量較少,近七成的成年國民希望當地有關部門舉辦閱讀活動。如果說群眾的眼鏡是雪亮的,那麼,這樣的感觸未必是「謙虛」,恐怕恰恰是自省與自知。

  讀書少、讀書淺,這是很麻煩的一件事。於個人而言,「腹有詩書氣自華」,讀書是最基礎的充電方式。讀書改變氣質,更靠譜的說法,是儘管「讀書無用論」隔三差五蠱惑幾聲,在中國、在當下,讀書依然能在概率上改變窮困者的命運。於國家而言,讀書是最多元、最便宜的教育方式。小到淨化家庭的家風、大到推進社會的創新,離開間接經驗的積累,目標都難以達成。

  不僅要讀書,還要讀好書,沉潛閱讀之心。深入閱讀,才能拒絕浮光掠影、拒絕一知半解、拒絕囫圇吞棗,在真知與真情中感受世界之美、體悟人生之道。只有深入閱讀,才能凝聚深入骨髓的文化軟實力,才能為創業創新集聚知識與智慧,才能滋養並傳承文明與力量。「重要的事情說了三遍」,倡導「全民閱讀」已連續三年寫入政府工作報告。《全民閱讀促進條例》也連續4年列入國務院立法工作計劃。今年全國兩會,新聞出版界全國政協委員呼籲,儘快為全民閱讀立法。書香中國,意在國人與書籍的親密接觸,而不只是擦肩而過。

  當煩躁與焦灼在「刷屏」,當虛無與寂寥在奔突——安心讀幾本好書,也許是最好的「藥方」。一句話,快時代需要深閱讀,讀屏時代還得讀書。(鄧海建)

相關焦點

  • 讀屏本是「零食」 讀書才是「正餐」
    兩種閱讀生態讀屏與讀書有天壤之別毛玉西:在「掌媒」時代,只有碎片化的內容,沒有碎片的人,願大家都能成為自主「掌握」的人。各類調研的數據都表明,伴隨讀屏時代的到來,紙質書刊的銷售量、流行度、閱讀率日益呈現衰落之勢,很多人正在與書籍報刊漸行漸遠。
  • 讀屏時代年輕人如何專注讀書
    深圳書展期間,青年作者蔣方舟與黃燈分別以作者和教育者的視角來探討這一話題。新媒體內容衝擊傳統閱讀 「就普通高校的大學生而言,普遍的現狀是深度閱讀、經典閱讀比較匱乏,加上碎片化閱讀太多,就導致了在閱讀現實感很強的文本上與時代之間有了隔膜。」
  • 周作人讀書 - 中國青年網
    這麼說來,他也是很忙的人,並不像他文章裡表現得那麼悠遊閒適。那麼他何時讀書呢?晚上,節假日,一有空。那時對於知識人的一個好處,在於收入相對較高,養得起全職太太,還能聘一兩個傭人,家務活基本上不用過問。因此,「一有空」的「空」,還是很多的,「忙裡偷閒」,也才偷得到,閒得起來。
  • 青年創業中國強_重慶頻道_新華網
    ,為理想和信念開始新的奮鬥之時,中央電視臺經濟頻道將隆重推出大型青年創業主題活動——「青年創業中國強」。     這裡是中央電視臺經濟頻道「青年創業•中國強2009重慶創業課堂」的啟動儀式現場,再次歡迎大家。我是中央電視臺經濟頻道的主持人王凱,再次踏進高校還是上次在新疆烏魯木齊,是我們創業課堂的第一站,那一次確實給我們在座的所有的企業家、我們所有的中央電視臺的合作夥伴們都以強烈的震撼。為什麼呢?
  • 讀屏時代 拿什麼拯救呆滯「電腦肌」找膜法傳奇
    移動網際網路的迅猛發展,讓我們迎來了讀屏時代。如今,每人每天面對手機、IPAD、電腦的時間超過10個小時,各種肌膚問題油然而生,油光、痘痘,還有直面輻射讓肌膚水油嚴重失衡,妝容難以持久。膜法傳奇美膚專家為你分析讀屏時代對肌膚影響,並以安全、有效、舒適的護膚品拯救你的「電腦肌」。
  • 屏時代年輕人如何專注讀書
    深圳書展期間,青年作者蔣方舟與黃燈分別以作者和教育者的視角來探討這一話題。新媒體內容衝擊傳統閱讀 「就普通高校的大學生而言,普遍的現狀是深度閱讀、經典閱讀比較匱乏,加上碎片化閱讀太多,就導致了在閱讀現實感很強的文本上與時代之間有了隔膜。」
  • 讀屏時代年輕人如何專注讀書——來自第二屆深圳書展的聲音
    深圳書展期間,青年作者蔣方舟與黃燈分別以作者和教育者的視角來探討這一話題。  新媒體內容衝擊傳統閱讀  「就普通高校的大學生而言,普遍的現狀是深度閱讀、經典閱讀比較匱乏,加上碎片化閱讀太多,就導致了在閱讀現實感很強的文本上與時代之間有了隔膜。」
  • 中國青年眼中的毛澤東_新聞頻道_中國青年網
    在他逝世37年後,有許多中國青年仍然在通過不同方式紀念他,即便他們都出生在1978年之後改革開放的年代。  由於學生們都在緊張地準備期末考試,清華大學的學生社團並沒有舉行集體紀念活動的計劃。但一周前,該校學生馬克思主義學習研究協會會長徐名鶴和她的同學們組織了主題為「毛澤東思想及其當代價值」的論壇。  這個協會有會員5000餘人,是清華大學規模最大的學生社團。
  • 讀名著的青年
    兩者互為表裡,深化著我們對文藝創作時代使命的理解。  習近平總書記在文藝工作座談會發表重要講話兩年以來,文藝界乃至整個中國社會對文藝創作的關注和努力更加升溫。文藝如何對中國優秀傳統文化進行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如何更加有益於世道人心,怎樣以文化的方式塑造中國獨特的國家形象,以文化自信和中國精神助推民族復興的偉大事業……要扛起肩上的重任,中國文藝還需進行有闖勁、有韌性的不懈探索。
  • 好讀書 讀好書 讀書好
    長期以來我們一直以好讀書,讀好書,讀書好來教育學生,要求他們從小養成愛讀書的良好習慣,通過讀萬卷書,行萬裡路,奠定人生的基礎,走向成功的人生。好讀書,喜好讀書,做一個愛讀書的人,手不釋卷,愛不釋手;讀好書,讀適合自己的書,讀有益的書,開卷有益,獲益匪淺;讀書好,嘗到讀書的甜頭,讀書可以豐富知識,充實人生。在書這一良師益友的教導下,沿著書籍的階梯,攀登人生和事業的高峰。
  • 海外熱銷 一盞屏幕燈點亮讀屏時代
    讀屏時代ScreenBar屏幕掛燈在海外熱銷的背後一方面是疫情期間驟增的居家辦公需求,另一方面,則要歸因於電腦在人們工作、學業、生活中日趨核心的地位。辦公室上班族們每天8個小時對著屏幕,他們的手邊常備綠植、眼藥水和加熱眼罩。
  • 北京四中院舉辦「悅•讀」好書分享青年讀書沙龍
    北京四中院舉辦「悅•讀」好書分享青年讀書沙龍 2020-05-09 21:53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從亞馬遜的《2017全民閱讀報告》,來看看中國人都是怎麼讀書的
    你有多久沒讀書了?從能識字起,讀書就成為了我們最重要的日常活動之一。無論是上學時被迫去啃教科書、輔導書,還是因愛好而去主動閱讀,讀書都會相伴我們一生。近日,亞馬遜中國發布了《 2017 全民閱讀報告》,為我們解析了中國讀者的閱讀偏好和趨勢。
  • ScreenBar海外熱銷 一盞屏幕燈點亮讀屏時代
    讀屏時代ScreenBar屏幕掛燈在海外熱銷的背後一方面是疫情期間驟增的居家辦公需求,另一方面,則要歸因於電腦在人們工作、學業、生活中日趨核心的地位。辦公室上班族們每天8個小時對著屏幕,他們的手邊常備綠植、眼藥水和加熱眼罩。
  • 讀書的意義?這是我看過最好的答案!未讀 | 未來·電臺
    @未來網 官方頻道同步收聽<40多年前,中斷長達十年之久的高考恢復了。我們很多人都知道要努力讀書,要考上大學,但我們又總是聽到這樣的懷疑:你們真的懂得讀書的意義是什麼嗎?考上大學只不過是一場「戰役」的結果,而你追求的應該是整個人生的贏家。而除去考試內容之外,我們還有多少人在保持著閱讀呢?1如今,學生時代的讀書便是以考試為軸心的,針對智商的訓練和培養。
  • 2018,臺灣青年我想對你說(六): "華流時代"還缺一個"你"!
    圖片來源:華夏經緯評論頻道 再來2000年盛況空前的《流星花園》,當年為了追劇,全亞洲的「迷妹」開啟了深夜「舔屏」的瘋狂模式,F4成為「男性公敵」,憑此,「臺式偶像劇」開啟了最為鼎盛的黃金時代。    「華流」時代如今更是迎來了最關鍵的登頂時刻!隨著,中國(大陸)的快速發展,全世界對於中國文化越發關注,也越發認可!
  • [浦東]滬新中學:讀書 教師的一種生活-記學校青年教師讀書分享會
    [浦東]滬新中學:讀書 教師的一種生活-記學校青年教師讀書分享會時間:2020/10/29 0:35:04 來源:上海市滬新中學        選稿:東方網教育頻道 陳樂 徐甦敏 讀書,是教師的一種生活;讀書
  • 從亞馬遜的《2017 全民閱讀報告》,來看看中國人都是怎麼讀書的
    越有錢越愛讀書,男女老少口味各異雖說現在已經進入了全民閱讀的時代,但不同的讀書人群還是呈現出了不同的特點。報告顯示,有 37% 的受訪者會安排固定的時間用來閱讀。一個有趣的現象是,閱讀的計劃性與受訪者的收入呈現出正相關,收入越高的人,對讀書的計劃性就越強,真正體現了什麼叫做 「書中自有黃金屋」。
  • 讀《給青年的十二封信》隨感
    讀《給青年的十二封信》隨感 ——學院「新時代新作為」紀念五四運動100周年徵文   歷史告訴我們,1919年5月4日,北京的學生們通過上街遊行,抗議巴黎和會外交失敗。查看朱光潛先生的生平可以知道,他生於1897年,1986年去世,五四運動爆發時他22歲,他的《給青年的十二封信》是百年前在五四運動等愛國運動影響下的一代人的思想結晶。   一、時代與個人   朱光潛先生的十二封信和編入書中附錄的小文章,每一封都反映了時代與個人的關係。其中,《一番語重心長的話——給現代中國青年》一篇讀來令人深省。
  • 平女:假如我不讀中文系_為人子女_中國青年網
    中間休息的時候,我打開網絡讓阿焯看我最近發表在《中國青年網》「為人子女」欄目裡的文章——《寫信尋找幸福》,教他寫文章如何切題和選材,如何寫出真情實感,並告訴他要從小學會積累有價值的東西。  中午,阿焯說明天(星期天)要全校上課,所以要先完成要交的作業,為了支持他的勤奮,我決定不上床午睡了,先寫今天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