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布快20年,才發現「人類基因組圖譜」漏掉了10%的遺傳信息?!

2020-12-11 造就

2001年,人類基因組圖譜及初步分析結果首次公布。最新版的人類基因組圖譜名為GRCh38,包含3.1兆億鹼基對的信息。

然而,這個被譽為生命科學「登月計劃」的研究項目漏掉了一些重要信息。近日發表於《自然遺傳學》雜誌的一篇文章指出,參考基因組缺失了多達10%的遺傳信息。這些缺失的信息被發現存在於許多非洲人後裔,以及其他人類群體身上。

存放於倫敦韋爾科姆收藏館Medicine Now

參考基因組

「人類基因組」實際上只包含了少數人的基因組。GRCh38的大部分信息只來自於同一個人。與其說這是人類DNA的快照,不如說是一種模板和路線圖,可以讓人們有一個大致的概念,並在個人基因組與「參考基因組」之間進行比較。

我們知道,參考基因組有其局限性,科學家也一直在對其加以補充完善,以便更好地體現當今人類身上發生的大量變異。然而,上述文章的作者們指出,由於來源有限,參考基因組的用處其實也是有限的。「近些年,越來越多的研究人員開始強調獲取和體現不同人群測序數據的重要性。」

上述文章的作者們認為,在目前的情況下,要分析那些血統大大不同於參考基因組血統的人,是一個十分棘手的難題。雖然有些方法可以讓研究人員獲得數量有限的遺傳多樣性數據,但更加全面、日益流行的一個方案,是建立面向特定人群的參考基因組。這一項目已經在進行當中,對象包括中國人和德系猶太人。

全人類基因組

上述文章的第一作者蕾切爾·舍曼(Rachel Sherman)表示,目前沒有「泛基因組」,也就是說,沒有「體現(某)種群所有DNA的基因組圖譜」。細菌有,但人類還沒有。所以,他們打算利用910名非洲後裔的DNA,建立非洲人的泛基因組。這些非洲後裔包括加勒比海人和美國人,他們身上保留了一部分的非洲遺傳多樣性,也擁有各自不同的遺傳歷史。

研究人員將這些人的DNA與參考基因組進行比較,尋找不匹配的長序列。DNA的基本單位是鹼基對,也就是雙螺旋梯子上的一級階梯。舍曼和同事試圖尋找長度超過1000個鹼基對、與參考基因組不匹配的序列,結果發現了近3億個鹼基對,大約相當於整個參考基因組的10%。

這並不是說,那些信息為非洲人所獨有(其中大約40%的數據與韓國人或中國人的基因組相符),而是說,它們也是重要的遺傳信息,雖然在人類身上廣泛出現,但沒有涵蓋在人類參考基因組裡,因為後者只根據少數人的DNA編纂而成。因此,在人類參考基因組裡,人類的很多遺傳信息其實並沒有得到反映。

醫學意義及警示

任何研究,如果依靠參考基因組來分析人類基因變異的話,無疑都會錯過這些重要數據。

舍曼及其同事表示:「現在,幾乎所有研究都是根據參考基因組來分析基因變異。就基於人群的人類遺傳學研究而言,單一的參考基因組是不夠的。」他們還指出,解決辦法之一是,為不同人群建立參考基因組。隨著時間的推移,「包含人類所有DNA」的泛基因組最終將會產生。

這對醫學具有重大意義。舍曼稱,「如果你是科學家,你尋找的基因變異與某一人群更容易患的某種疾病有關,那麼,你會想要將他們的基因組與更能代表那個人群的參考基因組進行對比。」

不過,即便掌握了非洲人的這些遺傳信息,我們目前也並不清楚,研究特定疾病的科學家可以用這些信息來做些什麼。而對於參考基因組未包含的DNA的作用,以及它們在健康或其他基因變異方面扮演的角色,舍曼團隊並沒有進行研究。

面向特定人群的參考基因組也許有助於研究人類的基因變異,但在實驗室之外的現實世界,則可能遇到另外一些困難。非洲人的遺傳信息中,有很多也出現在韓國人身上,這說明不同人群之間並沒有清晰的界線,尤其是在DNA層面上。事實上,界線是非常模糊的;個體能同時擁有多個人群的遺傳特徵,一個人的外表並不是其DNA的可靠體現。

讓情況更複雜的是,非洲內部有多個人群,這些人群擁有不同的遺傳歷史,而我們對此只是略知皮毛而已。擁有泛非洲基因組,未必能讓我們對非洲人個體之間的差異有更加深入的了解。

雖然遺傳學研究人員都清楚這一點,但如果大眾對此缺乏良好的溝通和了解,那麼,面向特定人群的參考基因組在醫學等領域的應用,也可能面臨一系列新的問題。

翻譯:于波

審校:李莉

編輯:漫倩

來源:Arstechnica

相關焦點

  • 首個全解析度的人類基因組遺傳圖譜發布
    在一項新的研究中,來自冰島基因解碼公司(deCODE genetics)、冰島大學和雷克雅未克大學的研究人員發布了首個使用全基因組序列數據開發出來的全解析度人類基因組遺傳圖譜。該圖譜提供了迄今為止關於人類進化的兩個關鍵驅動因素之間的位置、速率和關聯性的最詳細觀察:重組(recombination)---在卵子和精子形成中發生的基因組重組;並且新發突變(de novo mutation)---在我們的每個基因組中出現了幾十個通常很小的變異,而且我們沒有從父母那裡遺傳這些變異。
  • Science:發布首個全解析度的人類基因組遺傳圖譜
    2019年1月27日/生物谷BIOON/---在一項新的研究中,來自冰島基因解碼公司(deCODE genetics)、冰島大學和雷克雅未克大學的研究人員發布了首個使用全基因組序列數據開發出來的全解析度人類基因組遺傳圖譜。
  • 科學家今天聯合公布「正式版」人類基因圖譜
    中新網北京2月12日消息:被譽為繼人類登陸月球之後最偉大的科學成就──「人類基因圖譜」終於繪製完成,科學家今天將正式在華盛頓、倫敦、巴黎、柏林及東京等地同時公布有關資料,並在網際網路免費供人查閱。  科學家去年六月已完成人類基因圖譜草圖,並知道了九成以上鹼基對的位置信息,精確度達百分之九十九點九。
  • 人類基因組指導手冊發布:生成了詳細基因組圖譜
    基因多樣性是生物多樣性的重要層次,不光是野生動植物物種如此,人類也是如此。近日,中國綠髮會國際工作顧問Fred Dubee先生分享了一則來自人類基因組的全球前沿進展。據美國能源部勞倫斯伯克利國家實驗室在2020年8月15日發布的消息:一項歷時17年的研究計劃,如今已經成功的繪製出了一份詳細的基因組圖譜,揭示了數十萬個潛在調控區域的位置,這一資源將有助於所有人類生物學研究向前發展。在人類基因組的30億個鹼基對中,只有2%編碼構建和維持我們身體的蛋白質。
  • 科學家公布第一階段人類基因組「差異圖」
    由美國、中國、日本等國200多位科學家參加的「國際人類基因組單體型圖計劃(HapMap)」日前取得階段成果,科學家於26日公布了第一階段人類基因組單體型圖。科學家說,這份描述人類基因組中最常見差異的圖譜,將大大促進疾病和人類進化的研究。    人類基因組擁有大約32億對鹼基。
  • 科學家繪製出最詳細遺傳圖譜
    這一研究成果公布在《自然》(Nature)雜誌上,另外一組研究成果也公布在了《自然—遺傳學》(Nature Genetics)雜誌上。 文章的通訊作者是哈佛醫學院遺傳學家David Reich博士,他認為這一研究成果繪製了「世界上最精確的遺傳圖譜」。
  • 人類代代繁衍,靠什麼實現遺傳?遺傳信息儲存在哪裡?
    若論近30年人類生物醫學基礎研究,遺傳密碼的測量必定是最耀眼的成果之一。人類代代繁衍,靠什麼實現遺傳?遺傳信息儲存在哪裡?它們是什麼樣子?我們知道,遺傳信息儲存在DNA(脫氧核糖核酸)裡,長長的DNA序列由四種鹼基A、G、C、T排列組成,不同的序列段記載不同的信息。
  • 科學網—小葉茶染色體級別基因組圖譜首次完成
    染色體級別的「碧雲」茶樹參考基因組圖譜 高立志供圖 本報訊 近日,生物學預印本伺服器(www.biorxiv.org)在線發表了中美科學家聯合研究團隊的最新成果,該團隊採用單分子實時測序(SMRT)和 Hi-C技術,在20多個代表性小葉茶品種中選用雜合度較低的小葉茶良種「碧雲」,將組裝獲得的約2.85Gb 的基因組序列掛載到了15 條假染色體上,在國際上首次獲得了達到染色體級別的茶樹中國茶變種的參考基因組序列。
  • 揭示馴化歷史及遺傳分子機制 世界首個甜瓜全基因組變異圖譜構建
    日前,《自然—遺傳學》(Nature Genetics)以兩篇長文(Research Article)形式在線發表了兩項由中國農業科學院領銜開展的瓜類作物基因組研究成果。兩項研究分別構建了甜瓜和西瓜的全基因組變異圖譜,揭示了兩種水果的馴化歷史及果實品質的遺傳分子機制。
  • 首發┃河南農大孫治強團隊公布絲瓜高質量基因組圖譜
    近日,河南農業大學園藝學院孫治強教授團隊聯合中國農大等單位以封面文章的形式發布了絲瓜的高質量基因組圖譜,在絲瓜基因組學研究領域取得了重要研究進展。Roem. genome」,文中對這一成果進行了詳細報導,這是全球首次發布栽培絲瓜染色體級別的高質量基因組序列。絲瓜(Luffa cylindrica(L.)Roem.;2n=26)是原產於印度的一種葫蘆科植物,廣泛栽分布於世界溫帶及熱帶地區,我國各地均有栽培,是華中、華南等地的大眾蔬菜。
  • 河南農大孫治強團隊公布絲瓜高質量基因組圖譜
    近日,河南農業大學園藝學院孫治強教授團隊聯合中國農大等單位發布了絲瓜的高質量基因組圖譜這是全球首個栽培絲瓜染色體級別的高質量基因組序列。絲瓜(Luffa cylindrica(L.)Roem.;2n=26)是原產於印度的一種葫蘆科植物,廣泛栽分布於世界溫帶及熱帶地區,我國各地均有栽培,是華中、華南等地的大眾蔬菜。
  • 科學家繪製出迄今為止最全面的人類基因組中非編碼DNA圖譜 揭示了3萬個人類疾病區域的特殊迴路!
    20年前,人類基因組的第一份草案公開發布,該項目的主要驚喜之一就是科學家們發現人類基因組中僅有1.5%是由蛋白質編碼基因組組成的。在過去20年裡,科學家們最初認為是垃圾DNA的非編碼DNA片段在機體發育和基因調節中都扮演著關鍵角色,這項研究中,研究人員發布了迄今為止最全面的非編碼DNA圖譜。
  • 基因組圖譜全面揭秘鳥類演化「大爆炸」歷程
    主導這項研究的國際鳥類基因組研究聯盟不久前以專刊形式集中公布了28篇首期研究成果,其中8篇刊登在《科學》雜誌鳥類專刊上,其餘20篇陸續刊登於《基因組生物學》《大數據科學》等雜誌,這些揭開了生物演化史上又一重要的篇章。   鳥綱基因組和演化生物學研究   以往的研究顯示,在白堊紀物種大滅絕事件中倖存的鳥類,經歷了一次快速的演化。
  • Cell:構建出人類免疫細胞圖譜,可確定遺傳變異對基因表達的影響
    2018年11月18日/生物谷BIOON/---比較任何兩個人的DNA,你會發現他們的遺傳密碼中的數百萬個位點存在著不同。如今,在一項新的研究中,來自美國拉霍亞免疫學研究所(LJI)的研究人員分享了大量數據,這些數據對於破譯這種自然遺傳變異如何影響免疫系統保護我們健康的能力至關重要。
  • 我國繪製完成世界首個蒙古族人全基因組序列圖譜
    新華社呼和浩特12月18日電(記者 於嘉、張雲龍)我國科學家繪製完成了全世界首個蒙古族人全基因組序列圖譜。這是記者18日在內蒙古自治區呼和浩特市召開的「世界首例蒙古族人全基因組序列圖譜繪製完成成果發布會」上獲得的消息。
  • /喬傑/高歌等繪製人類中期妊娠胎兒組織細胞的基因組結構圖譜
    然而,儘管單細胞RNA-seq技術人們已經獲得了包括人類在內的不同生物的細胞圖譜()【1,2】,但由於單細胞RNA-seq的RNA檢測能力較低,限制了單個細胞中能夠檢測到的基因數量,現有方法幾乎無法提供有關基因-基因相互作用和調控網絡的信息【3】。單細胞ATAC-seq也已廣泛用於細胞分型,科學家創建了果蠅和小鼠等整個生物體的順式調控圖譜【4,5】。
  • 海洋所科研人員繪製完成牡蠣全基因組序列圖譜
    隨著科學技術的高速發展以及DNA內部結構和遺傳機制的秘密一點一點呈現在人們眼前,生物學家不再僅僅滿足於探索、揭示生物遺傳的秘密,而是開始躍躍欲試,設想在分子的水平上去幹預生物的遺傳特性。以上種種又與基因組計劃密不可分。一個物種基因組的完成就意味著對這一物種生命密碼天書進行人工編輯時代的到來。在現代分子生物學的定義中,基因組是生物體所攜帶的遺傳信息總和。
  • 從最新報告看可遺傳人類基因組編輯技術應用前景
    新聞分析:一條極窄路——從最新報告看可遺傳人類基因組編輯技術應用前景新華社北京9月7日電 新聞分析:一條極窄路——從最新報告看可遺傳人類基因組編輯技術應用前景新華社記者黃堃多國科學家組成的一個國際委員會近日發布報告說,人類基因組編輯相關技術還沒有達到能安全
  • 科學家合作繪製人類幹細胞多譜系分化和重編程的多維表觀遺傳圖譜
    2020年7月7日,中國科學院動物研究所劉光慧研究組和曲靜研究組、清華大學孫前文研究組、中國科學院北京基因組研究所張維綺研究組合作在Cell Reports雜誌在線發表題為「Genome-wide該研究系統繪製了人類胚胎幹細胞多譜系分化和細胞重編程過程的全基因組R-loop圖譜、轉錄圖譜及多維表觀遺傳修飾圖譜,首次揭示了R-loop在人類細胞命運決定過程中的作用,並提出R-loop可作為一種新型的表觀遺傳記憶發揮功能。
  • 一種大型腸蛔蟲遺傳圖譜繪製完成
    來自澳大利亞墨爾本大學、華大基因等處的研究人員完成了一種大型腸蛔蟲:Ascaris suum的遺傳圖譜繪製,從中發現了有助於防治長時間破壞性寄生蟲疾病的新靶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