總有朋友問我:這是什麼植物?怎麼認識的?
老實說,我純粹靠感覺,但這種感覺並不是亂來的,可能是通過日積月累的觀察,形成在腦海中的永久記憶吧。
我只相信1萬小時定律。
這一次就跟大家一起探討,該如何去認識植物。
先從一個案例出發:
這是之前微博上一位朋友問我的。看到這張圖,我心裡已經有了答案,不過我先用目前大家普遍都會用的一系列識花app/小程序來測試一下。
通過上面這些圖片,即使識別出來的答案五花八門,但基本上可以判斷是決明一類的植物。
為了進一步識別出正確的答案,我嘗試用我的方法:
1.靠感覺。
答案是「雙莢決明」;
2.靠事實。(我的腦迴路,請往下看)
2.1 從這幅圖可以發現,在小葉間有1枚黑褐色的腺體,於是排除「翅莢決明」、「美麗決明」、「鐵刀木」、「長穗決明」;
2.2 這個腺體並不是存在於葉柄之上的,於是排除「豆茶決明」、「毛莢決明」、「望江南」、「槐葉決明」;
2.3 小葉有4對,於是排除「大葉決明」、「密葉決明」;
2.4 有7個可育雄蕊,於是排除「粉葉決明」、「黃槐決明」;
2.5 前面說的這1枚腺體是位於最下方的一對小葉之間的,於是排除「光葉決明」、「決明」。
2.6 答案是「雙莢決明」。
以上只是以一枚腺體為起點,不斷排出障礙,最後得到答案的過程。其實在識別植物的時候,可以以任何一個特徵作為切入點,進行甄別篩選。
再次印證了那句話:知道的越多,不知道的也越多。
鵝腸菜回到正題,我們到底要怎麼去識別植物呢?
首先,我更願意把學習識別植物說成是學習「植物博物學」,而非學習「植物學」。因為比起植物學,我這種連皮毛都不算,他們研究得可比我這個植物愛好者深入太多了,比如植物形態解剖、生長發育、生理生化、系統進化等等。「植物分類學」也並不妥當,因為植物分類現在已經發展到APG4系統,研究對象奔著基因、理化物質去了……
而植物博物學,則是一門「不合時宜」的,「沒有任何用處」的學問。身邊許多朋友問我,懂這個有什麼用?我常常都是笑著說:嗯,至少我知道我不會蠢到亂吃植物然後把自己給毒死……
確實,對於很多人來說,認識點花花草草有啥實際意義嗎?真的沒有。
但對我而言,我覺得植物博物學的現實價值在於:這是一門教人如何觀察、以及描述身邊萬物的學問。
小葉冷水花
人的悲哀就在於只關心自己。大部分人知道幾種野生花卉?幾種野生鳥類?見了開黃花的就叫菊花,所有的雀類都叫成麻雀,這就是我們的生存現狀。我們對自己特別有良心,特別對得起自己,但是對自然的花草樹木、鳥獸蟲魚,特別冷漠與殘忍!一句話,人的定義應該是「不是好人」。
我想說,並不是所有的學習都必須有直接的意義。喜歡了自然會去了解,意義講多了反而會失去樂趣。
無用的技藝才是生活的質量。拋卻一天的"正事",在傍晚或者清晨,總會看一些無用的技能之類的書籍、文字,飼弄幾個多肉植物。太追求有用,甚於近似功利是我所不喜歡的生活方式,由此也許可以衍生出關於幸福的討論吧?
山中無甲子,寒盡不知年。也很好,文明的最大表現應該是允許你我以最舒服的姿勢活著吧。
保留純粹的一點好奇,一點喜愛,無關專業,無關生計。
巴西鳶尾
其次,我更覺得,認識植物就像認識朋友,每次去野外,拍到不認識的植物時,甚至會心跳加速。一出門,與植物彼此認識,就算一個人也不會孤單,莫名有一種依靠感。他們的世界有時比我們還要精彩。
不管是認識植物還是養花,我都把它們當成朋友,一個認識了就可以時不時回憶的,有時間還可以再見的朋友。不像人世間,大多數「朋友」,一旦再見就不會再見。
誒,隱約有種我知萬物喜悲,料萬物見我應如是的感覺,站在風中,雨中,樹下,花間,便漸漸物我合一,生出一種慈悲感來。
而在這個認識植物的過程中,也能夠讓我對自然的感情生成和生命意識的生成有一種新的感悟。大千世界,演化萬代,物種豐富,自然是那麼的奇妙美麗!有博物精神的人多少都是有自然情懷的吧。
龍葵
我真的,想知道這世上每一棵植物的名字。仰觀宇宙之大,俯察品類之盛,所以遊目騁懷,足以極視聽之娛,信可樂也。
因此,要提升自己的植物認知水平,我們要學會觀察、描述。
通過學習如何觀察、描述,我們可以了解到各種各樣的概念的區別。
結合觀察,我們可以發現「雙莢決明」和「槐葉決明」葉子的差異;可以發現「雙莢決明」和「光葉決明」腺體的差異;可以發現「雙莢決明」和「黃槐決明」雄蕊的差異……
那麼如何學習描述植物呢?我們需要學習植物形態學的相關名詞,類似下面的這些:
大致看看即可,然後我們就可以知道觀察植物時應當著重看什麼了:
葉子是對生還是互生?
葉子是單葉還是複葉?
花瓣有幾瓣?是什麼形狀?
雌雄蕊分別有幾個?
花朵是單花?還是一群花聚集在一起組成花序?
花生長在枝頂還是葉腋?
果實是漿果還是莢果?
……
我相信這樣「有條理」地觀察植物,也是一件頗有樂趣的事。
比如繡球,它的花朵的顏色會隨時間推移而改變,當我知道這其中是由一種屬於花青素類的花色素苷在作祟時,我興奮了好久。
科普:繡球花初開時白色,後為黃綠色,漸轉藍色或粉紅色,最後變為藍色或紅色。為什麼會這樣呢?其實繡球的花色是由一種屬於花青素類的花色素苷引起的,這種色素苷與鋁離子結合後會生成藍色色素。所以,當繡球種植在酸性土壤條件下時,土壤中的鋁離子容易游離出來並被繡球花所吸收,進而開出藍色花。而鹼性條件下,土壤中的鋁離子處於結合態不能被繡球花吸收,因而開出紅色花。這就是繡球花「酸藍鹼紅」的原因。
又比如,當發現大戟科、夾竹桃科等的植物,被掰斷枝葉後會有白色的乳汁流出時,我也興奮了半天。
科普:植物的乳汁就是植物保護自己,防止敵人侵害的化學武器,很多含有毒素。植物看上去是靜止的、沒有知覺的,只能任憑它的敵人侵害和蠶食,絲毫沒有抵抗能力。其實不然,植物在進化長河中築起了一道道令人嘆服的防禦系統。因此,儘管面臨著昆蟲、脊椎動物和人類的巨大破壞力,而地球上的植物仍然生機勃勃。植物乳汁使自己變得不適合食用,是植物逃避被動物吃掉的一個絕招。不過也不是所有流白色乳汁的植物都有毒,只要好好地認識它們,自然就可以趨吉避兇了。
左圖為「虞美人」,右圖為「罌粟」
認識植物時,還應當順便再查查這棵植物所屬的科和屬裡面到底有哪些植物,比如「罌粟」——「罌粟屬」——「虞美人」。這樣,就怪不得罌粟和虞美人長這麼像,果然是同屬親戚。
懂點科屬分類,是提高自己植物認知水平的必經之路。但科屬特徵不用刻意去背的,死背也背不下來,還枯燥。這可能也是植物博物學的特點吧——這是一門非得結合實際觀察不可的學問。在認識的植物到達一定數量之後,科屬觀念就會自然的建立起來。
至於教材、參考書,需要嗎?可以不需要的,他們就在房子外面活生生地長著呢。
當然,相關的植物圖鑑還是非常有用的,有需要可以在本公眾號主頁-拾花資源-植物圖鑑,按需領取。
「我能知道你的名字嗎?」
這就像是人與人之間的交往,了解植物的名字是故事的開始,畢竟這只是第一步嘛。
活了這麼多年,至今還會說:「啊,海棠開了,可以把棉衣曬曬收起來了。」「喲,臘梅的香氣呀,過了這幾日就要暖了。」「咦,合歡的季節了,要梅雨了。」
……
最後,一葉而知秋,可以算它的意義嗎?
講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