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島萊西:200多個合作社依靠種植胡蘿蔔帶領菜農奔小康

2020-12-12 魅力萊西

「合作社有固定的合作客戶,銷售方面不愁,今年價格不錯,這一茬就淨賺了100多萬元。」12月9日,說起基地今年的發展情況,位於萊西店埠鎮的青島前後屯胡蘿蔔專業合作社理事長張娜神採飛揚。冬暖大棚內,一壟一壟的胡蘿蔔秧筆直地向遠處延伸,綠油油、毛茸茸的甚是喜人。自2008年開始,前後屯胡蘿蔔合作社陸續流轉周邊農戶土地500多畝,先後建設了110多個大棚種植胡蘿蔔。站在地頭,一排排整齊的白色塑料大棚分立田間,在燦爛的陽光下反射出耀眼的光芒。而前後屯胡蘿蔔專業合作社只是萊西市店埠鎮發展胡蘿蔔產業的一個縮影,在店埠鎮像這樣的合作社有近200家。

青島萊西市店埠鎮胡蘿蔔種植大棚

抱團發展「打天下」

在萊西,提起胡蘿蔔,當地人首先就會想到店埠,在店埠鎮幾乎家家戶戶種胡蘿蔔。驅車奔馳在店埠鎮境內,寬廣油亮的柏油馬路兩旁,成片的胡蘿蔔大棚一片挨著一片,齊齊向遠方延伸而去。

據了解,店埠鎮種植胡蘿蔔已有近30年的歷史,該鎮地處沽河、小沽河、五沽河「三沽匯流」之地,土壤以黑粘土為主,這裡氣候宜人,水資源豐富,為種植胡蘿蔔提供了得天獨厚的條件。店埠鎮胡蘿蔔也因其外形美觀,根型整齊均勻,皮紅、肉紅、芯紅,口感清脆、甘甜等,深受國內外消費者喜愛。

早在二十世紀九十年代,常年在東莊頭批發市場收購胡蘿蔔的幾個客商就發現店埠後屯村產出的胡蘿蔔較周邊省份產出的胡蘿蔔品質、口感都好的多,從那時店埠胡蘿蔔就格外受外地客商歡迎,價格也比其他地區的高。相較於種植糧食畝均五六百的收入,胡蘿蔔每畝兩三千的收益在當時對農民產生了巨大的吸引力,漸漸的周邊種植胡蘿蔔的村民越來越多,胡蘿蔔種植區域化、規模化效應逐漸顯現,許多胡蘿蔔加工商、收購商也慕名而來。

現如今,胡蘿蔔已經成為店埠人引以為傲的一張靚麗名片,以農業產業化發展為目標,店埠鎮不斷創新產業發展模式,圍繞將一家一戶分散種植的農民組織起來,探索「合作社+基地+農戶」的產業發展模式,引領小農戶通過資源共享,優勢互補,「抱團」發展。農民種植專業合作社、家庭農場等新型經營主體蓬勃發展,周邊許多農戶成為僱傭工人、產業工人,也催生了冷鏈物流、農產品經紀人、電商交易等多個新產業、新業態。截至目前,全鎮有30餘個村莊種植胡蘿蔔,種植面積6萬餘畝,年產值達8億元。2020年4月,店埠胡蘿蔔被認定為山東省第五批知名農產品區域公用品牌。

產業升級「有錢景」

從前後屯胡蘿蔔專業合作社北行不到10公裡,便是青島有田農業發展有限公司。隨著全鎮種植規模的擴大,胡蘿蔔收穫、清洗、分揀等環節傭工需求大量增多,用工成本大幅增加。從2010年開始,部分蘿蔔加工企業開始與高校院所合作,研究如何通過智能化改造,提高蘿蔔收穫、清洗和分揀效率。在萊西市店埠鎮的青島有田農業發展有限公司,就有這樣一臺智能化分揀機器人。「機器人能通過鏡面掃描,快速按照國際標準對蘿蔔進行自動品質分級,一些果形、顏色等有缺陷的蘿蔔會自動被分揀出來。」青島有田農業發展有限公司總經理耿琪超介紹。「平均一個人每天能分揀兩噸蘿蔔,而智慧機器人1小時就能處理6噸。」耿琪超說道,該鎮大量的胡蘿蔔就是在這裡經過加工後走出了國門。

在車間裡,胡蘿蔔要經過清洗、篩選、分級、裝箱和預冷五個步驟的處理。其中清洗環節會使用7臺機器,包括1臺衝沙機和6臺磨光機。我們看到,經過7臺機器的胡蘿蔔幾乎等於洗了7遍澡,在「洗澡」環節中,大沽河水被用來衝洗胡蘿蔔表面的泥巴,而「預冷池」裡使用的則是冰水。該公司總經理耿文善介紹,冰水的作用主要是給胡蘿蔔降溫,為後面的冷庫儲藏環節做準備,同時還能夠保證胡蘿蔔的品質。

2014年,店埠鎮爭取上級1.3億元扶持資金,打造2萬畝的國家農業綜合開發現代農業園區,通過規模化種植、標準化管理、園林化建設、信息化聯動、品牌化銷售,不斷完善園區內基礎設施條件,打造集種子研發、種苗繁育、蔬菜種植、質量檢測、內銷出口等為一體的農業「全產業鏈」發展模式。「棚內的溫度、溼度、光照等都是實時監測,技術人員通過反饋的數據調節棚內各種環境參數達到最利於作物生長的數值。」行走在園區處處可以感受到農業現代化帶來的體驗。

依託國家產業興村強縣項目建設,2019年,建設了胡蘿蔔速凍精深加工中心,新上農產品冷軋精深加工生產線,補上了該鎮胡蘿蔔產業鏈深加工的短板,農產品精深加工也開闢了老百姓增值新路,年可購銷店埠鎮及周邊鎮辦出產的胡蘿蔔約2000噸,進一步延伸了產業鏈條,提升了胡蘿蔔產品的附加值。店埠鎮也大踏步地從蔬菜大鎮向蔬菜強鎮邁進,傳統種植產業實現了華麗轉身。

胡蘿蔔遠銷國外

剛步入鮮多多農場,園區工作人員迎面端來幾杯鮮榨胡蘿蔔汁,入口香甜,唇齒留香。「我們的胡蘿蔔汁不加一滴水、只加幾滴橄欖油榨出的,純天然有營養,大人孩子都能喝。」在店埠鎮的種植園區抑或是普通的飯店中,店家通常會向客人們推介鮮榨的胡蘿蔔汁,時下,這也成為了店埠的一大特色。

當地農民收穫胡蘿蔔

以胡蘿蔔為主,蘿蔔種植業的蓬勃發展帶動了當地二產發展,繁榮了村莊三產的發展,全鎮農產品批發、物流、村莊餐飲、農資供應、休閒農業等產業快速發展,將越來越多的小農戶納入現代農業發展軌道。

來到店埠鎮一處冷庫,一箱箱新鮮的胡蘿蔔已打包裝好,箱子上印有英文「鮮鮮蘿蔔」字樣,它們將漂洋過海去往另一個國家。據悉,每年全鎮的胡蘿蔔產品有60%的產品出口到日本、韓國、東南亞以及中東等國家和地區,店埠胡蘿蔔已經跨出國門走向了世界。依靠東莊頭村建立的全國最大的村級蔬菜批發市場,胡蘿蔔產業的發展也帶動了該鎮其他蔬菜在全國的知名度,以孫洲莊村為中心,沿大沽河一帶發展了萬畝青蘿蔔,「孫洲莊青蘿蔔」「奧格瑞青蘿蔔」遠近聞名,是北方生食青蘿蔔的重要產地。前樸木村一帶發展了萬畝大蒜,萬米葡萄長廊也已經形成,目前店埠在蔬菜加工、銷售、物流等環節日趨完善,一條現代農業全產業鏈正逐步形成。

在做好產業發展的同時,店埠鎮還注重產業文化和品牌文化的培育,著力延伸胡蘿蔔產業鏈。自2014年,每年五月份店埠鎮都會舉辦胡蘿蔔文化節,全鎮父老鄉親相聚在一起共同分享豐收的喜悅。打造「店埠胡蘿蔔」品牌作為區域公用品牌與店埠鎮老百姓共用共享,「店埠胡蘿蔔」先後通過國家級綠色食品、無公害食品、地理標誌保護認證,三次被評為全國名特優新農產品,帶動當地發展農產品出口內銷、加工企業與合作社200餘家。店埠鎮也被評為中國蔬菜之鄉、全國「一村一品」示範鎮。

近年來結合美麗鄉村標準化建設,店埠鎮先後投入500多萬元,著手打造「青磚黛瓦、紅燈籠、中國結」的中式特色村莊,走在店埠的大街上仿佛進入了南方小鎮,「這裡和蘇州很像,經過改造,有一種古色古香的韻味,讓人感覺特別舒服。」隨著胡蘿蔔產業在店埠鎮風生水起,全鎮老百姓的生活都發生了翻天覆地的巨變。

來源:觀海新聞客戶端

相關焦點

  • 萊西胡蘿蔔產業「一個蘿蔔三個坑」
    說起基地今年的發展情況,山東青島萊西市前後屯胡蘿蔔專業合作社理事長張娜神採飛揚。 大棚...   「我們合作社有固定的合作客戶,銷售方面不愁,今年價格不錯,光春季一茬就淨賺了100多萬元。」
  • 我在廣東奔小康│「蒸籠姑娘」帶領村民致富奔康
    沈美娟的家鄉位於羅定市西部的雲開大山,當地人們多有種植羅竹和蒸籠加工的傳統。在這位「蒸籠姑娘」的帶領下,當地村民通過加入她成立的合作社,重新拾起竹編非遺技藝,靠著這項傳統技藝走上了致富的道路。
  • 李樹祥:德馬社區帶領群眾奔小康的「千裡馬」
    圖為李樹祥在群眾家中,左一為李樹祥據了解,李樹祥今年53歲,這位有著21年黨齡的「老黨員」,從2006年至今,已連續四屆擔任德馬社區黨總支書記兼主任,他始終把人民群眾的利益放在心上,一心一意謀發展,當地老百姓都稱讚他是帶領德馬社區群眾奔跑在全民小康大道上的「千裡馬」。
  • 湖南桃源:合作社、小車間助力脫貧奔小康
    新華社長沙11月27日電 題:湖南桃源:合作社、小車間助力脫貧奔小康新華社記者阮周圍湖南省常德市桃源縣烏雲界國家級自然保護區。今年,當地獼猴桃專業合作社迎來大豐收,滿滿5萬多斤果子源源不斷地發往全國各地,農戶們正為宣傳、銷售、發貨忙前忙後。「這份工作很靈活,就家門口上班,工作比較輕鬆。」劉興樹在地裡幹活,妻子黃興雲在屋內負責選果。合作社大門對著層層青山,風穿過山間茂林修竹,吹向山谷間200畝獼猴桃林。
  • 萊西:「一根胡蘿蔔」闖天下
    在青島萊西市,提起胡蘿蔔,當地人首先就會想到店埠,在店埠鎮幾乎家家戶戶種胡蘿蔔。驅車奔馳在店埠鎮境內,寬廣油亮的柏油馬路旁,胡蘿蔔大棚一片挨著一片,齊齊向遠方延伸而去。 大棚內,一壟壟的胡蘿蔔秧筆直向遠處延伸,綠油油、毛茸茸的甚是喜人,不遠處兩名村民正彎腰除草。
  • 【決戰決勝脫貧攻堅】周樹林:退役不褪色帶領村民奔小康
    【決戰決勝脫貧攻堅】周樹林:退役不褪色帶領村民奔小康 2020-12-14 16:22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胡蘿蔔滯銷 大家一起幫幫菜農朋友
    不過最近,不少種植胡蘿蔔的菜農,卻是一臉愁容:今年的銷售情況不理想,胡蘿蔔的價格一跌再跌,甚至已經低於成本價,不僅這半年的付出基本白費,而且還要賠錢。  現狀:價格大跳水賠錢也得賣  走進深滬鎮運夥村,路兩邊都是成片的胡蘿蔔田,一片綠油油的景象,大片大片的胡蘿蔔長勢喜人。有的地塊,農戶已把蘿蔔拔出一部分,在田埂上堆著。
  • 村支書墊支百萬家產助修路 帶領村民致富奔小康
    原標題:村支書墊支百萬家產助修路 帶領村民致富奔小康---中國文明網 51歲的伍錫品任支書6年,為改變村裡的落後面貌,他跑項目、搶機遇,組織修建村屯道路,先後賣掉自己的卡車、挖掘機,自辦的加工廠也無暇顧及,墊付各項資金200多萬元用於村屯道路硬化建設。
  • 不辱使命 帶領農民共同奔小康——遼寧省鐵嶺市鐵嶺縣鎮西堡鎮木廠...
    不辱使命 帶領農民共同奔小康——遼寧省鐵嶺市鐵嶺縣鎮西堡鎮木廠村黨總支部書記張浩發布時間: 2017-03-30 19:17:04   |  來源: 中國網——健康中國   |  責任編輯: 李曉憲  中國網健康訊 (李集保 代淑芳 文正吉)木廠村位於遼寧省鐵嶺市鐵嶺縣鎮西堡鎮政府南2公裡處,全村1300口人,7個居民小組,耕地5000畝,黨員40名。
  • 平頂山石龍區龍興街道:發展艾草種植帶領村民奔小康
    映象網訊(記者 李學義 通訊員 閆增旗 馬鵬飛)9月18日,由平頂山石龍區龍興街道軍營村艾尚園農民合作社和平煤集團大莊礦聯合打造的大莊實業·艾尚園艾製品產業園正式投入運營。石龍區龍興街道軍營村以「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鄉村振興戰略方針為出發點,咬定產業發展目標不放鬆,高歌猛進發展艾產業,「艾尚園」就是在「輻射效應」中新建起的農民合作社,經過多年實踐,摸爬滾打,最終實現了政府、企業、群眾三方共贏。
  • 決勝小康、奮鬥有我——黃瑞蘭:趕著牛兒奔小康
    她帶領一家人在致富奔小康的大道上越走越寬,越走越穩。千裡之行,始於足下。黃瑞蘭家在2013年被評為了貧困戶,老實巴交的兩口子耕種著20多畝地,主要靠種植藥材、玉米、洋芋、豌豆等農作物作為家裡的主要收入來源,但癱瘓在床的婆婆,常年需要吃藥,還有兩個讀小學的孫子,然而家裡的重擔並沒有壓垮這個勤勞的女人,反倒讓她越挫越勇,在2014年摘掉了貧困戶的帽子。
  • 攻略 玩轉青島之萊西 萊西四寶膠東一絕
    還有萊西日莊五子埠後村獨有割五瓣形如梅花的日莊火燒、20餘味中草藥醃製、香果木燒炭烤制的院上烤雞等萊西特色小吃。有萊西大板慄、萊西大花生、店埠胡蘿蔔、王家莊油桃、馬連莊甜瓜、姜格莊草莓、萊西湖大銀魚等地理標誌產品。萊西的民間藝術活躍,被稱為木偶之鄉,獨特的木偶、葫蘆、剪紙、泥塑非常有名,被譽為「萊西四寶」。
  • 50畝採摘園,40多個葡萄品種!萊西望城的這個葡萄園迎來豐收季
    豐收節來了,萊西望城街道張家莊村村民張俊浩的葡萄園也熱鬧起來了,來自各地的遊客邊觀看農村豐收的景象,感受秋收農村田間的氣息,邊品嘗各種色澤各異、形狀不一的特色葡萄。據了解,51歲的張俊浩種植了50畝葡萄採摘園,葡萄新品種多達40多個,採摘期將一直持續到11月中旬。
  • 奮鬥的我 最美的國|90後雞老闆帶領鄉親們奔小康
    奮鬥的我 最美的國|90後雞老闆帶領鄉親們奔小康 2020-12-04 12:03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萊西菜農自學種出"貴族"紫白菜
    種植戶剛從地裡挖出的紫白菜。  文/圖 半島記者 孫桂東  到了冬天,大白菜是市民餐桌上的常客。在萊西市店埠鎮的李仙莊村,有一位村民卻種植了上百畝的紫白菜。近日,記者到青島鑫滿田蔬菜專業合作社,實地探訪了這種紫白菜。  網上自學教程試種百畝  萊西市店埠鎮是著名的蔬菜小鎮,家家戶戶幾乎都種植蔬菜大棚。不過,在這裡最出名的是胡蘿蔔,遠銷世界各地。今年冬天,村民在種菜大戶孫女士的地裡卻看見了一種不知名的蔬菜。  外表長得像白菜,但菜葉卻是紫色,讓很多村民都摸不著頭腦。
  • 帶領全縣上萬養殖戶一起奔小康——記黨的十九大代表、遼寧彰武縣...
    原標題:帶領全縣上萬養殖戶一起奔小康 「一戶一群牛,致富不用愁」,說起黨的十九大代表、彰武縣興隆山鎮老虎村養牛大戶張旭,當地村民無不豎起大拇指。在他們心中,張旭創建的遼寧偉佳肉牛養殖專業合作社就是「財富基地」,演繹出眾多佳話。 1990年,憑著年輕人一股不服輸的幹勁,張旭把家裡全部積蓄投入到綿羊養殖上。
  • 祁陽:詩詞之鄉人文明 產業興旺奔小康
    新型職業農民蔣輝光、鄧海雲夫婦在合興村租地1100畝,投資500餘萬元,帶領貧困群眾,種植有機蔬菜、優質水果、七彩稻米,通過依山種果、傍水養魚、沿路栽花、特色種養,打造集觀光旅遊、休閒垂釣、餐飲住宿、採摘休閒於一體的新型生態農莊,莊園裡四季瓜果飄香、遊客如織。
  • 金秋十月的萊西竟這般美!
    店埠胡蘿蔔  店埠鎮胡蘿蔔1995年左右開始種植,目前種植面積5萬畝,主要分布在店埠南部,涉及前屯、後屯、狼埠、李仙莊、徐林莊、雙河、包莊、程家、前樸等20餘個村莊。依靠黑粘土種植優勢,出產的胡蘿蔔以紅皮、紅肉、紅芯「三紅」聞名,具有色澤好、光滑度高,條形好、不分叉、外形美觀,甜度高等優點。  東大寨蘋果  東大寨蘋果不但果大形正,外表光滑細膩,色澤鮮豔紅潤,而且口味酸甜適口,咬一口細脆津純,清香蜜味,果肉硬度大,經常食用可起到幫助消化、養顏潤膚的獨特作用。
  • 「閃耀在沃野中的青春」李會平:紮根家鄉搞種養 帶領鄉鄰奔小康
    這一年11月,李會平在棗市成立了株洲海潭生態種養專業合作社,正式從白領變成了農民。一個企業管理人員去種田,種什麼?怎麼種?這些都要從零開始,李會平一邊學一邊試,花了不少時間,也栽了不少跟頭,但是他的決心從來沒有改變,四處拜師、八方學藝,他的農業種植技術越來越成熟。
  • 扔掉「金飯碗」變身「梨博士」 大學講師夫妻助農奔小康
    告別繁華都市,回到田野鄉村,從大學講師到黃金梨種植帶頭人,何永健、張豔作出親友無法理解的選擇。畢業後留在西安外事學院任教的何永健、張豔小兩口,舒適安逸的生活讓親朋好友羨慕不已。然而,2013年暑假期間,回家探親的何永健夫妻發現村裡種植的黃金梨由於技術不過關,管理跟不上,收益很低。他們下定決心回鄉種植黃金梨,帶領鄉鄰們共同致富奔小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