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不會日文,但我在日本工作──原來溝通的關鍵,並不在語言

2020-12-11 VV影視剪輯

決定到日本工作時,距離我上次來日本,已經相隔了六年。雖然從籤約到搬家中間有整整半年的時間做心理準備,也數次提醒自己可能會碰到的文化衝擊,但第一次切身體會到溝通困難,仍讓我有晴天霹靂之感 。

「震撼」教育:原來,買東西不是付了錢就好

最早發現語言障礙超乎想像,是搬家前來東京找房子的五日快閃。

下飛機後突然下起傾盆大雨,眼看所有路人都閃進便利商店買傘,我也依樣畫葫蘆的擠進了最近的便利商店。雖然一句日語都不會說也看不懂,分不清平假名與片假名,但看著傘上表明的價碼,心中預想了一次一般購買流程後(放上物品──店員掃條碼──顯示金額──付費),安心的覺得不用開口也能順利買傘。

然而,當我將雨傘交給店員時,店員卻開口說了一大串日文,讓我措手不及。比手劃腳了半天才發現,原來細心的她問我是否現在就要使用、可不可以幫我拆開並且由店家處理垃圾。原本簡單的交易,因為許多沒有設想到的情境而亂了陣腳。

從那一天開始,在東京的日子,無論是看房子、吃飯還是買東西,許多原本只需要簡單示意的互動,卻總是讓我覺得困難重重。日本服務業文化中的多禮、細心及繁瑣,導致所有日常事務的發展走向和處理順序都超乎了我以往的經驗值。

生活中原來習以為常的事情,變得不可預期,平凡的每一刻都因此變得緊張又刺激。五天快閃結束,我順利找到房子,但心中隱隱感覺,搬家後,將會有一段很漫長很漫長的調適期。

先發制人,逢人先說「我不會日文!」

果不其然!實際搬到日本後,在日復一日的日常生活中,展開了充滿挫折的探索期。

在日本,除了服務業,其他公共機關如政府、郵局、銀行等運作模式也大大推翻了我過往的認知模式──抓不準所有「約定俗成」背後的邏輯,做起事來常常有事倍功半的沮喪。

那陣子,許多需要與人溝通的情景不外乎兩種結果:一個是對方稍微會一點英文,在開始溝通後看到我一臉茫然的表情時,會轉換成簡單英文單詞,雖然需要花很多時間和心力,但一般還算順利。另一種則比較乾脆,就是彼此乾瞪眼。有時,對方會放慢說話的速度,並且使用誇張的肢體語言,希望能勉強溝通。

有好一陣子,我變得非常想避開任何需要和人互動的場合,但又明白這樣下去不是辦法。從小嘰裡呱啦總愛說個不停的我,生平第一次覺得如此吃鱉,什麼都說不出來,下班後就開始沒日沒夜的看有中文字幕的日劇。

比起以往看劇首先聚焦劇情,現在的重點都在反覆聽劇裡的對話,並觀察人們的日常互動,如:點菜是先點飲料還是主菜、路上行人如何讓路及打招呼,搞到有時候連做夢的語境都是日語(但還是聽不懂)。

一陣惡補後,終於漸漸摸清生活細瑣事項的節奏與流程,也比較能夠察言觀色,在對話開始的第一個頓點馬上補上「すみません、日本語が話せません。でも中國語、英語大丈夫。」(自己有一次在緊要關頭時拼湊出來的句子。大意是「我不會說日文,但是中文和英文沒問題。」)但依舊提心弔膽,出門眼觀四面、耳聽八方,希望能夠儘快熟悉日文環境,好減少尷尬的雞同鴨講。

和六十歲水電工爺爺對話的全新體悟

終於,一次偶然的契機,改變了我神經緊繃的日子。

由於浴室零件有些損壞,剛搬家時就預約了維修。維修當日,當看到一個 60 多歲的水電工爺爺按門鈴時,心中暗叫不妙。別說英文肯定連單詞都無法,語言不通再加代溝,還要討論維修細節,堪比不可能的任務。

結果卻大大的出乎意料。水電工爺爺一見面就用非常溫柔的態度和我打招呼、安放零件,在我比手劃腳指出需要維修的地方後,開始慢條斯理的摸摸弄弄。如同許多和藹的老人家,爺爺也開始有一搭沒一搭的和我閒聊,神奇的是,不會日文的我卻能聽懂他想表達的意思。

「不好意思,我不會說日文,但是英文和中文可以。」 我一開始就獻上了我唯一會說的一句日文。

「啊英文啊,我不行我不行。你是哪裡人?」

「臺灣人......我,日本,工作。」

爺爺敲敲打打,突然回頭問:「你會在日本工作多久?」

這句對我來說太艱深,一開始沒有聽懂。歪著頭想了一下:「工作,時間?」

「對!」爺爺點頭。

我想了很久,不知道要如何表達長期工作,只好將雙手撐得大大的。

「啊,這樣啊。」爺爺溫柔微笑,回頭繼續修。

那半個小時,我們就這樣利用單詞、肢體語言和默契互動。廁所修好後彼此道謝,祝對方有美好的一天。

溝通不良,其實是忘了「設身處地」

雖然我情願相信狂看電視惡補日劇,甚至是心電感應讓我日文突飛猛進,但自己心知並不是那麼一回事。我花了很久的時間思考和推敲,究竟那日,乃至後來許多的對話是如何順利進行的。

我想,自己仍舊聽不懂對話中九成的日文,但很多時候,我只是透過對方的表情、動作,以及對他們思維的揣摩,抓到幾個關鍵詞,猜想他們可能會說什麼。因為無法透過言語互動,因此全神貫注的將心思放在對方的肢體上,希望可以透過蛛絲馬跡理解對方心意。

這個認知帶給我一個不小的震撼。從大學到工作,因為學習及從事的內容一直都和法律相關,對用字遣詞的精準度、客觀度要求極高,因工作中常常聽聞由於起草文書時沒有發現語句漏洞,導致後來的嚴重失誤等情事。常年在說中文或英文的地方生活,沒有太大的語言障礙,不曾有機會思考語言的精準度究竟如何影響溝通。

誠然,嚴謹的法律內容對應的是非常細緻的權利義務關係,與日常生活中的交談和對話並沒有絕對共通性或者借鑑意義。但如果在連詞語都不能掌握,外加年齡代溝的情況下都能過跨越並且順利溝通,那之前生活中,我所經歷無論是中文也好、英文也罷的溝通不良,究竟是真的雞同鴨講,還是我不曾認真想要了解對方想要傳達什麼?

我將溝通的重心放在許多詞語的挑選和語句的排列組合,卻忘記「從他人角度出發」這最基本的概念。比起對用字遣詞的斟酌,認認真真的從對方的角度考慮事情,實在多了。

水電工爺爺來訪之後,我的日語依舊在一個有聽沒有懂的狀態。但有了那次成功的互動,似乎讓我比較不再排斥或恐懼與周圍的人互動。越來越習慣將目光關注在對方上,慢慢忘記自己心中許多莫名的小障礙,依舊期待有一天能夠和他人流利的對話,但現在出門已經不再心情緊張。

相關焦點

  • 我為我的選擇而驕傲,我會努力並且堅持下去——日文班新生講座
    隨著日本的人口數量明顯呈現下降趨勢,人口老齡化狀況日趨嚴峻,日本社會對護士、職業護工以及其他的衛生保健人員的需求逐年增加。新幹線就業中心主任李佳老師就日本護理行業現狀,日本護士與各國護士年齡、收入情況對比,亞洲其他國家護士在日本的就業情況及外籍護士在日本享受的待遇等內容一一進行闡述。
  • 【日本求職】不會日文也能寫日文簡歷,日文簡歷速成法
    不會日文,或只會基礎日文,要怎麼寫日文簡歷呢?
  • ──從芬蘭和臺灣的語言學習談起
    ──從芬蘭和臺灣的語言學習談起 對你而言,教育的目標是什麼?是學歷嗎?是薪水嗎?是頭銜嗎?還是幸福的人生?我們從小到大所受的教育又到底是什麼?這樣英文唸了 6 年,要進大學的時候我去了英語會話教室,發現我完全講不出英文。(當然本來就也是因為不會講英文才去會話教室的 XD)芬蘭的語言教育則形成一個很強烈的對比。
  • 日本教授稱日文起源於中國漢字,日本網友怒斥,真相讓他們心碎
    日本教授:日文起源於中國漢字不過對於日本的很多學者來說,他們並不認同這一說法,他們認為日文的演變從來都是獨立的,並沒有受到中國漢字的影響,因此他們也不會輕易承認日本就是起源於中國漢字,畢竟文字對於一個民族那麼重要,可以說是一個民族文化的象徵,如果承認了自己民族的文字是起源於其他的民族文字,那就相當於承認了自己民族的文化都是起源於其他民族,因此日本自然不會輕易承認的。
  • 日語不好/不會,在日本如何用英語找到一份工作或兼職?
    再加上到日本觀光的外國人增加,觀光業、飯店業、服務業等等,招募英文人才的需求也增加,許多日本企業都願意錄用會英文的外國人。想去日本工作/打工,但不會日文的朋友,可以尋找這類要求英文能力的日本工作,作為一個過渡。依照業種・職種的不同,所要求的英文能力也不同。工作內容:跟國外代理店、當地員工商談、拜訪國外企業、到國外參展。
  • 「草蜢」蔡一傑飛日本見粉絲 用日文跟大家溝通
    蔡一傑此行還專門跟日本粉絲見面,他透露這幫粉絲經常陪著他到處飛看他演出,還會組隊一起來香港看他演唱會,不離不棄很多年,讓他很感動。蔡一傑出道前曾參加日本偶像模仿比賽贏得冠軍,從小受日本的音樂、文化影響,這次在東京拍攝特輯和新歌MV 時,卻遇上熱浪侵襲,蔡一傑表示當地氣溫高達37度,站著不動都都爆汗,加上時間緊迫,每天只有4、5小時睡覺,不過雖然辛苦但很開心,拍了很多美景,試了很多第一次,第一次在日本坐直升機,風景壯觀,還到明年東京奧運會場館,第一次穿日本新郎和服、傳統浴衣,在表參道街頭行
  • 不會日語沒有朋友介紹,我是如何去日本工作的?
    但是呢,我的確是一個不甘於現狀的人,由於我從來沒有去過日本,我天生就對沒有去過的地方有一種嚮往,想去看看不同的地方都是什麼樣的,包括像非洲印度我沒有去過如果以後有機會我也想走走看看,所以這次獵頭和我溝通之後,我心裡的萌芽就開始生長,所以猶豫了兩天,我聯繫了獵頭,我決定試試這個機會。
  • 「我的青蛙怎麼還不回家?」──一隻旅行青蛙火遍全中國的朋友圈
    許多玩家提到,經過這款遊戲,才了解家鄉老爹娘的思維邏輯:小青蛙還會常常給家裡寄些東西,讓呱爸呱媽知道自己去了哪裡,反觀玩家自己可能離家兩、三年,平常也不會特別傳訊息跟父母說近況,爸媽打電話來還嫌煩。日本遊戲,中國爆紅──「低欲望社會」的共鳴感許多人開始反思:為什麼日本會做出這樣幾乎沒什麼遊戲性,卻十分療愈、吸引人的遊戲?日本知名戰略家大前研一曾說,日本已經進入年輕人不婚、不生,沒有競爭動力的「低欲望社會」,而這種遊戲就是日本社會的縮影。
  • 看到這些偽日文,我感覺N1能考滿分
    看到上述句子,我們就可以發現你要寫出這樣的句子要具備以下的條件:❀ 有一定的日語語法基礎要寫出能讓其他人看懂的話,必須要有表示完整語法或意思的單詞在裡面,比如上面的と思います(我認為,我想)、きっと(一定)等。
  • 日本留學讀語言學校 這五大理由很中肯
    二、語言學校是適應異國文化的理想場所進入語言學校的第一要務當然就是學日文,而在日本會日文的話,對找工作絕對是大大的加分。很多人可能覺得來日本,到處都是日本人,有環境自然就會進步,不需要再去上課。除非是原本就在日本有認識的朋友,不然來到這邊要融入當地,交到一些朋友是沒有那麼快的,所以一開始來日本去語言學校未嘗不是一個好選擇,可以學日文又可以快速融入日本環境。尤其是對於日文基礎沒有很深的同學來說,學校的學習方式還是比較有系統的(相對於語言交換之類的方式),像現在,很多時候同學們自己講日文都不知道自己用的文法對不對,進步相對就比較慢。
  • 中國人,你以為認識日文裡的漢字,去日本旅行就很簡單?那可未必
    最近我因為工作的關係,在日本大阪旅行,幾乎在全世界近百個國家旅行過的我,這其實算是第一次來到日本。原以為日本對於我來說,應該是一個沒什麼難度的國家,然而誰知道,我的想法原來錯了!日文裡有很多漢字,意思跟中文差不多,對於很多中國人來說,就算你完全不懂日文,猜也能猜出個八九不離十。
  • 一次關於語言學習的主題研究:英文、日文學習方法對比
    一個成年人究竟能不能學好一門新語言?語言學習究竟有沒有底層的共通的東西?如何才能學好日語?能不能把英語學習的經驗遷移到日語中去?在學習之前,我開展了一次嚴肅的學習研究,把我自己學習英語和牛人學習英語、日語的經驗遷移到我自己的學習經驗中來。
  • 這些單字居然都是日文來的!
    ──這句話裡面有3個詞是來自日文!你知道是哪3個嗎?日常生活中其實還有各種我們習以為常的詞彙、用法,不說還真不知道都是由日文來的「日語借詞」,中文和日文真的有許多神奇的連結性,快來看看還有哪些中文詞是日文來的!
  • 30多歲我學好了英語,41歲我開始學習日語,這輩子我能學會很多語言.你也可以.
    25、26歲的時候,我在北京,我還遇到過兩次老外問路,我都用我蹩腳的英文能力解決了。有一次是我走在南池子大街(天安門東邊的一條小街,我當時在那附近工作),一個出租司機停車下來讓我幫忙,他說車上有幾個老外要去天安門,但是天安門那邊不能停計程車,但是他不會英語,不知道怎麼跟老外說,這裡已經是最近的可以停車的地方,走兩分鐘就到了。我說我來幫你。
  • 雙語寫作是如何影響我的思維的 - 人民網日本版--主頁
    於是,十分生硬地把中文的意思用日文表達成「雞的毛和蒜的皮」,結果還引來日本業界的好評。莫言是著名的作家,我的好朋友,他的小說我基本上都用中文和日語同時閱讀。語言的積累愈豐厚,散在的雙語用詞愈容易聯結成相互溝通的網絡,使原本模糊的印象明朗化,從而有了清晰的表達。    我回北京坐計程車,一坐上就出神兒。原來,計程車上的計價器是帶聲音的。司機見乘客上來,問清去處,並答應說:「知道了」以後,他立即會放倒計價器的頭,動作之快幾乎讓你感覺不到他的手的擺動,坐在駕駛位子旁邊的我似乎感到了一絲風的吹過。
  • 日文翻譯第一人文潔若:我為翻譯而生
    她說:「生活中我沒有別的興趣,就喜歡翻譯、寫作,我就是為翻譯而生的;沒有人誇過我漂亮,也沒有人誇過我聰明,我取得的這一點成就,全靠我的勤奮。」 早年,因父親在駐日使館做文官,文先生隨父在日本讀了七年小學,抗戰爆發後才回到國內,後畢業於清華大學英語文學專業,有著紮實的日文和英文基礎。
  • 不會日語怎麼去日本工作?
    「我想去日本工作,但我不會日語」,很多有統招大專學歷的諮詢者都是這樣的問題,網上也有人說過自己不會日語,但也在日本呆了四五年,也有人呆的時間更長,但也是不會說,這就給了很多人一種希望,不會日語也能去日本工作。
  • 日文能,中文何時能?
    我向一旁的日本學者分享我的發現,他們看似瞭然於胸,卻以日本人一貫的客套,對我的觀察露出略感驚訝之色。我跟他們說,數百年來日文詞彙對英文的貢獻顯著,近年來依舊持續不斷,不只日本飲食如此,連社會現象和流行文化都是。我問他們,日本文化裡到底有什麼神奇的元素,讓英語人士這麼著迷,讓英文這麼樂於吸收?他們只點頭微笑,卻靜默不答。我說,我研究英文裡的中文詞彙多年,發現英文權威詞典收錄、有案可考的,再怎麼算都不超過500個。
  • 日語:找不到語系歸屬的語言,我好南啊!
    日語( 日本語/にほんご Nihongo ),又稱為日本語,是一種主要為日本列島上大和民族之間所使用的語言
  • 日文可以,中文為什麼不行
    菌菇白果雞湯裡的香菇(shiitake)來自日文的「椎茸」,金針菇(enokitake)來自日文的「榎茸」,白果(ginkgo)則來自早期日文的「銀果」(ginkyō,現作ginnan)。蟹粉海鮮豆腐煲的豆腐(tofu)直接借自日文,就連一旁調味的醬油(soysauce),也是日文shōyu轉變而來。當然,這大根、銀果、豆腐、醬油的日文,最終都來自中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