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學研究表明,語言是能影響到思維的,不同族群的語言以及語言使用,會影響這群人的思維習慣。
而中文可能是世界上唯一一個把「毒品」稱作「毒」的語言。
英語中的「毒品」被稱作「drug」或「narcotics」,詞的本意是「藥品」和「麻醉劑」。毒的英文單詞是poison,與毒品表述不同。
「吸毒」的英語是「drug taking」,於是英語的世界裡,人們對於「吸毒」的普遍概念是「嗑藥」、「服藥過量」或者「對藥物依賴」。
其他語言呢?
此外,德國拜耳公司還曾因為發明了海洛因成為藥業巨頭——
1897年,德國拜耳(Bayer)旗下的化學家霍夫曼獨立合成出了二乙酸嗎啡,並對其進行了深入的藥理研究和臨床試驗。研究結果表明,其止痛效力遠高於嗎啡,可明顯抑制劇咳、哮喘和胸痛,安定患者情緒。拜耳開始大規模生產這種包治百病的特效藥,並正式註冊商品名為「海洛因」(Heroin),該名稱源自德文heroisch一詞,意為「女英雄」。此後,海洛因的臨床應用領域飛速拓展,到1902年,海洛因一個品種的銷售利潤已經佔到整個歐洲製藥行業的一成,達到了古往今來任何藥物難以企及的高度。然而,問題很快就被發現,海洛因比嗎啡的水溶性更大,脂溶性更強,更容易進入神經中樞發揮作用,成癮性更強烈。從1910年開始,歐洲陸續推出法案全面禁止海洛因。
可以看出,除了中文外,世界各國對「毒品」的稱呼都比較中性,不像中文這麼負面,「藥」是「藥」,「毒」是「毒」, 「毒品」一聽就不能碰,「吸毒」一聽就是作死,販毒更得拉出去槍斃!
哪個國家對毒品的危害,都不會有中國了解的深刻。
一想到毒品,湧入我們腦海的是這些字眼……
鴉片泛濫,煙館,萎靡不振,鴉片戰爭,割地賠款,第二次鴉片戰爭,火燒圓明園,喪權辱國,租界, 國中之國,華人與狗不得入內……
當年林則徐說,如果任憑鴉片泛濫,二十年後「幾無可以禦敵之兵,且無可以衝餉之銀」,絕不是危言聳聽。
從1840年到新中國成立,中國近代史就是一部異常慘烈的禁毒史,對於「毒品」根深蒂固的認識與痛恨,是這段歷史留給中華民族的寶貴財富。我們是中華民族的兒女,我們永遠不能忘記毒品給我們國家和民族帶來的傷害。
讓我們一同倡議:
堅決與毒魔作鬥爭,珍愛生命,拒絕毒品,終身不吸毒、不販毒、不製毒、不種毒,積極檢舉吸販毒行為,自覺抵禦毒品的侵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