寶寶們開始呀呀學語,父母如何利用好這段時間,與孩子更好的交流,幫助孩子們打開智慧的任督二脈,聽完《父母的語言》這本書後,乾貨➕實例與你一起分享。
媽媽給1歲的辰辰講繪本,辰辰只聽了兩句,就指著沙發的線頭,哼哼唧唧,注意力已不在繪本了,媽媽叫道:辰辰,注意聽,不能這樣三心二意。於是又繼續開始講,辰辰仍然東張西望,媽媽有點生氣,寶寶現在聽故事都注意力不集中,以後上學聽課還不更嚴重。
其實對於辰辰這個年齡的孩子來說,原本注意力就容易分散(關於孩子注意力後期我們再專項分享),和孩子交流,共情關注很重要。我們不需要硬把他拉回來,跟著他的思路走就可以。如果我們是辰辰媽媽,可以停下繪本,問辰辰:你又發現什麼了啊?發現沙發的線頭了?這個線頭顏色好像不太一樣啊。
前兩天我家安安在拉粑粑,他手抱手的玩耍,忽然用一隻手點著另一隻手的手背,我就和他說:寶寶看到自己胖手手上的窩窩啦?他特別開心的衝我笑了笑,我共情到了他當時的想法。晚上安安因為不讓他玩洗手池裡的水,他坐在沙發上使勁哭,我說:寶寶現在是不是很生氣,媽媽不讓寶寶玩水?當我說到這句話時,他的哭泣立刻就有所緩解,我共情到了他的情緒。
別看我們寶寶小,也是需要懂我們的人。當我們的寶寶被共情關注到後,以後才可以更好的感受到別人的感受。
好多家長認為寶寶現在學習說話,一定要少說疊詞,要用成人的言語進行交流。其實這並不重要,和寶寶說疊詞反而有助於增加親切感。真正重要的是如何進行充分的交流,來引導孩子語言能力和空間想像能力等各方面的提升。
這裡給大家分享四點具體的方法:
父母們經常會說:寶寶,把那個拿過來,或者這個不能放嘴裡。這個那個到底是什麼,我們一定要試著把事物描述清楚,把一句話講述的越具體生動越好,比如:繫著圍裙的紅色的小熊睡到地上啦,你幫媽媽把它抱過來好嗎?你描述的語言不但幫助孩子積累詞彙量,還可以幫助孩子學會觀察不同的事物。
寶寶搖搖晃晃走著走著忽然不走了,伸手撲向爸爸,我們就可以說:寶寶是不是走累了?想讓爸爸抱抱?寶寶知不知道家在哪裡?你給爸爸指一指?這裡既反饋了孩子的想法,又引導了孩子方向感的認知。
比如孩子還沒出門之前,我們就可以問問他,假如碰見小妹妹小弟弟了,我們該怎麼辦啊?和他們握握手,把玩具給他們玩好不好?再或者爸爸準備上班了,我們可以告訴他,爸爸要去上班了,下午就回來啦。這個方法真的很好,不但鍛鍊孩子的想像力,還可以有效的幫助孩子們緩解分離焦慮。
我們會經常聽到父母們說:不許再吃了!不要再跑啦!不能玩了!命令式語言簡潔又省事。但是你們知道嗎,長期在命令式語言環境長大的孩子,成年後自制力特別差。所以有時候我們可以刻意地換一換,比如天黑了,孩子非要繼續玩耍,我們可以說:寶寶玩的很開心,還想再玩是不是?天黑了其他小朋友都回家了,回家爸爸媽媽陪寶寶玩,明天我們再找小朋友好不好?當然這不是標準,只要是開放式的交流都可以。
最後希望大家在陪伴孩子的時候,能關掉電子產品,畢竟機器是沒有情感的,不如用我們的語言讓愛流動起來,同時運用很好的交流方式,引導孩子們探索世界,感受人情世故,開啟孩子們智慧之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