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禮輝:個人信息保護需要解決具體定義不明確問題

2021-01-11 新浪財經

原標題:李禮輝:個人信息保護需要解決具體定義不明確問題 來源:新京報

中國網際網路金融協會區塊鏈工作組組長李禮輝

新京報訊(記者 張思源)12月7日,中國網際網路金融協會區塊鏈工作組組長李禮輝出席三亞財經國際論壇並發表主題演講。李禮輝表示,目前解決個人信息、公共信息的明確定義、需要遵循的規則,才有可能解決目前面臨的隱私保護如何做得更好、更到位的問題。

李禮輝介紹,近年來,中國在關於個人信息保護方面取得了一定進展,《電子商務法》,《民法通則》的修訂都對個人信息的保護做了比較嚴格的規定。但這些法規規定要落實到位仍需一個過程,且重要的問題在於,目前的法律法規一些具體的定義並不明確。

「比如說關於數據信息,哪些屬於公共信息,是沒有明確定義的,還有關於個人信息,哪些個人信息是需要特別保護的,商業機構出於商業目的在利用這些個人信息的時候要遵循哪些規則,我覺得這個在法律上我們應該做得更好一點」,李禮輝指出。

李禮輝認為,解決了這些問題,才有可能解決數據孤島的問題,也才有可能解決現在面臨的隱私保護如何做得更好、更到位的問題。

而在怎樣平衡商業應用、需求與個人信息保護兩者之間關係上,李禮輝認為,首先在原則上,是商業機構要使用個人的信息時,信息數據所有權需要得到個人的授權。

此外,李禮輝呼籲建立一個由政府主導的信息共享的系統。

據悉,目前我國現有的數據系統、信息統計體系,還是一種叫「以表格為中心」的統計體系。區域不同,部門不同,行業不同,領域不同,它的數據標準規定完全一致。

「我覺得解決數據的一致化和統一性的問題同樣特別重要」,李禮輝說,「如果我們能夠建立一個全國統一的數據管理系統,實現數據的共享,那麼對於商業應用、需求與個人信息保護兩者之間的平衡問題就很容易解決。

此外,李禮輝指出,對於個人隱私的保護還存在全民的意識提高和社會容忍度的問題。中國與西方國家相比,公民個人對於自己隱私保護這方面的觀念比較淡薄,訴求不那麼強烈。「我覺得這應該是一個互進的過程,希望公民的隱私保護意識逐步提高」,李禮輝稱,同時,企業在使用個人信息的時候,在法律意識、全球化意識、全球化標準規範意識、遵循全球行業慣例的意識上,應當做得更好,「我覺得這可能是個過程,我們希望這個過程能夠加快,能夠達到各個方面的要求」。

新京報記者 張思源 編輯 任婉晴 校對 李世輝

相關焦點

  • 李禮輝:數位化金融跟傳統金融相比具有兩個重要的特徵
    中國銀行原行長李禮輝在論壇上發表演講。李禮輝李禮輝表示,工業數位化金融各位專家學者都有自己的一些認識,有很多非常專業的看法足以引起大家的重視,這裡我不再一一引用。「我個人認為數位化金融跟傳統金融相比具有兩個重要的特徵,第一,依託數據要素廣泛應用數據,深度依賴數據,因此我們很需要可以監督,又可以信賴的數據管理。
  • 中國銀行原行長李禮輝:數位化金融的監管重點 | 2020上海金融論壇
    隨著網際網路經濟和大數據技術應用的發展,越來越多的信息被納入電商、通訊運營商、金融科技公司的資料庫。這一方面給金融業帶來了寶貴的數據資源,另一方面也產生了數據孤島的問題。萬物互聯意味著數據的集合,但集合併不能自動解決數據孤島的問題,甚至會形成數據壟斷。數據壟斷當然可以成為數據佔有者的資源優勢和競爭優勢,但也有可能因商業利益驅動或安全管理疏漏發生侵犯個人隱私的問題。
  • 李禮輝:數位化金融與傳統金融相比有兩個重要特徵
    隨著網際網路經濟和大數據技術應用的發展,越來越多的信息被納入電商、通訊運營商、金融科技公司的資料庫。這一方面給金融業帶來了寶貴的數據資源,另一方面也產生了數據孤島的問題。萬物互聯意味著數據的集合,但集合併不能自動解決數據孤島的問題,甚至會形成數據壟斷。數據壟斷當然可以成為數據佔有者的資源優勢和競爭優勢,但也有可能因商業利益驅動或安全管理疏漏發生侵犯個人隱私的問題。
  • 李禮輝談數字金融估值:更注重數據資源、算力和監管政策環境
    在12月14日第六屆金融年會上,中國銀行原行長李禮輝在談及數字金融估值時表示,「與傳統金融相比,數字金融估值更加注重數據資源、算力和監管政策環境。」2020年4月,中共中央、國務院頒發《關於構建更加完善的要素市場化配置體制機制的意見》,首次明確將數據納入生產要素,強調推進政府數據開放共享,提升社會數據資源價值,加強數據資源整合和安全保護。
  • 「金融年會」李禮輝談數字金融估值:更注重數據資源、算力和監管...
    在12月14日第六屆金融年會上,中國銀行原行長李禮輝在談及數字金融估值時表示,「與傳統金融相比,數字金融估值更加注重數據資源、算力和監管政策環境。」2020年4月,中共中央、國務院頒發《關於構建更加完善的要素市場化配置體制機制的意見》,首次明確將數據納入生產要素,強調推進政府數據開放共享,提升社會數據資源價值,加強數據資源整合和安全保護。
  • 李禮輝:與傳統金融比數位化金融具有兩個重要特徵
    李禮輝表示,與傳統金融比,數位化金融具有兩個重要特徵。第一個特徵,依託數據要素,廣泛應用數據,深度依賴數據。所以,我們特別需要可以監督又可以信賴的數據管理。第二個特徵,依託數字連結,廣泛應用立體交互架構,深度發覺客戶的價值。因此,我們需要可穿透、可觸達的金融監管。我就這兩個問題談談自己的粗淺認識。
  • 《民法典》視角下隱私權與個人信息保護
    因此,《民法典》還制定了對個人信息與隱私保護的銜接規則,明確個人信息中的私密信息,適用有關隱私權的規定;沒有規定的,則適用有關個人信息保護的規定。不過這一解決思路本質上仍然依賴於對二者範圍,特別是對隱私,的有效識別和界定。
  • 個人信息保護丨德恆研究
    我們這裡有各種優惠的金融產品,總有一款適合你」 「××女士,你家小孩需要一對一的輔導嗎?我們這裡有各大名校的任教老師,一定可以解決你家孩子的學習問題」 「××先生,你在某小區新購房屋需要裝修嗎?
  • 申衛星詳解:民法典和個人信息保護法草案如何銜接協調?
    由此,申衛星提出了兩個基礎問題:「目前的草案與《民法典》之間在具體規範上如何銜接與協調?在規範協調的情況下,又如何進行個人信息保護的周密體系設計?」此外,兩部法律對不完全行為能力人同意問題的定義與規定也存在差異。《民法典》中要求行為能力不健全的自然人,不論成年與否均只能由其監護人同意。在草案中,上述主體則被具體化為「不滿十四周歲的未成年人」,並不包括行為能力不健全的成年人。
  • 進一步完善「個人信息」定義
    法制日報訊 記者朱寧寧 備受關注的個人信息保護法草案首次提請審議。其中,草案第四條對「個人信息」進行了界定,明確「個人信息是以電子或者其他方式記錄的與已識別或者可識別的自然人有關的各種信息,不包括匿名化處理後的信息」「個人信息的處理包括個人信息的收集、存儲、使用、加工、傳輸、提供、公開等活動」。分組審議時,多位委員建議對這一條款進一步進行明確完善。
  • 精華帖|網際網路時代的個人信息保護有哪些前沿問題?來看大咖們怎麼說
    她認為,定義個人信息應從主體和對象的角度出發,即在具體的場景中理解個人信息。「主體」是信息對誰而言,是可識別的,「對象」是指識別的是特定個人還是其他。個人信息是相對概念,呈現光譜式分布,比如,我的某個信息對熟悉我的人來說是可識別的,但對於不熟悉我的人則不能識別。
  • 民法典對隱私權與個人信息的保護
    一、時代轉型需要民法典加強隱私權和個人信息保護信息技術的高速發展促使我們向數字經濟社會轉型,而數字社會的運轉需要大規模的個人信息來支撐,也帶來了新的社會治理問題,即大範圍自動化處理個人信息所引發的隱私和個人信息侵權行為,如計算機自動化處理技術導致的「算法」歧視、各種隱蔽攝像頭、大量精準詐騙和騷擾電話、無處不在的定向推送廣告騷擾等。
  • 聚焦個人信息保護突出問題 落實個人信息保護責任 個人信息保護法草案首次亮相
    全國人大常委會法工委副主任劉俊臣表示,制定個人信息保護法是進一步加強個人信息保護法制保障的客觀要求,是維護網絡空間良好生態的現實需要,也是促進數字經濟健康發展的重要舉措。為此,草案將應對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或者緊急情況下保護自然人的生命健康,作為處理個人信息的合法情形之一。「需要強調的是,在上述情形下處理個人信息,也必須嚴格遵守本法規定的處理規則,履行個人信息保護義務。」劉俊臣說。
  • 李禮輝:數字信任可以解決我是誰、你是誰、所有權屬於誰的問題
    中國銀行原行長、第十二屆全國人大財經委委員李禮輝在「2020鳳凰網財經峰會」上表示,有越來越多科技平臺、金融機構推出基於大數據技術的信用服務,解決長尾客戶的金融需求,發展普惠金融。李禮輝認為,區塊鏈可以建立技術背書的信任機制,通過數學方法解決信任問題,以算法程序來表達規則,信任共同的算法程序就可以建立互信。
  • 電子郵箱地址明確為個人信息
    相比草案一審稿和二審稿,草案三審稿新增多個內容,包括:明確人格權範圍;重新定義隱私權,突出「不願意為他人知曉」這一特點;完善了個人信息保護的規定,將個人的電子郵箱地址和行蹤信息也納入保護範圍。值得關注的是,對近期媒體曝光引起社會普遍關注的酒店賓館偷拍、個人行蹤信息洩露等熱點問題,草案三審稿作出有針對性的回應。
  • 個人信息保護法草案亮相,你的個人信息將被這樣保護
    草案共八章七十條,聚焦目前個人信息保護的突出問題,落實個人信息保護責任,加大違法行為懲處力度。那麼,這部關乎每個網際網路網民個人信息安全問題的法律都有哪些內容?重點1:明確個人信息定義草案明確,個人信息是以電子或者其他方式記錄的與已識別或者可識別的自然人有關的各種信息,不包括匿名化處理後的信息。
  • 加快搭建個人信息保護的法律框架
    (相關報導見03版)隨著信息化與經濟社會持續深入融合,個人信息的收集、使用更為廣泛。雖然近年來我國個人信息保護力度不斷加大,但在現實生活中,隨意收集、違法獲取、過度使用、非法買賣個人信息,利用個人信息侵擾人民群眾生活安寧、危害人民群眾生命健康和財產安全等問題仍十分突出。在信息化時代,個人信息保護已成為廣大人民群眾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之一。
  • 個人信息保護立法應體現利益平衡原則
    除此之外,專門性立法《個人信息保護法》和《數據安全法》都已被列入十三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立法規劃。這些都充分表明了國家對於個人信息保護的高度重視。但與此同時,我國個人信息保護立法在實務界和理論界仍然存在較大的爭議,尚未形成較具共識的具體方案。
  • 大數據時代下個人信息保護的民法基礎
    鑑於新冠肺炎疫情等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的影響,《民法典》採取了列舉的方式,除了《網絡安全法》列舉的信息科目(自然人的姓名、出生日期、身份證件號碼、生物識別信息、住址、電話號碼)之外,還將電子郵箱、行蹤信息乃至健康信息納入個人信息範圍中。這也與《個人信息規範》第3.1條、第3.2條的內容相一致。二、科學定義隱私,具體規制侵犯隱私權行為。
  • 民法典如何保護個人信息
    民法典涉及個人信息的規定可以歸納為以下特徵:一是對個人信息的回應具有零散性的特點,選擇性地回應了超前發展的網絡社會實踐。二是對個人信息的規定帶有階段性、宣誓性的特點,具體操作有待後續立法完善。三是對個人信息還未進行屬性判斷和定位。四是僅是對私法領域的個人信息問題進行了回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