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化,中國是唯一的特優生

2020-10-18 唐大板

冷戰結束後,美國全球化概念

20年過去,中國成為全球化的唯一特優生。

一、為何會有「全球化」

在處理自身與世界的關係上,自1500年前後開啟所謂地理大發現以來,至1991年蘇聯解體、冷戰結束,歐美系發達國家都是戰爭熱戰冷戰)和殖民擴張(帆船戰列艦航母等遠洋艦隊)為主導的。

今日最發達之美國,也不過是當年一群白人殖民美洲、驅趕消滅印第安原住民的「碩果」。

冷戰結束之後,歐美系世界才開始真正以和平為主導,力推全球化。並非其善心發現,而是基於以下3點考量:

1、福山所謂「歷史終結」論,以為新教資本主義的民主政治是人類文明的最高成就和最終模式;

2、北美所謂「應許之地」論,網際網路、金融、軍工、貿易、新技術研發等,美國全面領先,並且相信其經濟、技術會永久領先;

3、西方所謂「自由競爭」至上論,認為自由競爭不僅是一國之真理,也是全球真理,且有一個公平的外衣來包裹。

因此,全球化」表面上是歐美首次對全球和平秩序的構想和描繪,但實質上仍是為了保障和維護歐美的經濟利益市場擴張

在此以前500年的模式,都是殖民擴張勢力均衡離岸平衡手應對紅色威脅等分治模式,相比全球化而言,以前的模式效率低下。

所以細察後冷戰階段全球化模式,以美國為首的發達國家,企圖通過控制資本技術貿易以及相關的制度設計(WTO、World Bank、IMF等),實現對產業鏈高端部分的壟斷和控制,讓歐美之外的發展中國家去承擔產業鏈的低端部分。

產業分工自由貿易的名義下,通過這種不平等的產業鏈定位,歐美繼續對全球實施經濟奴役經濟控制,榨取超額利潤

概括而言,新教資本主義眼中的「全球化」,其實質是讓全球為歐美服務,其結構仍是一個二元結構

」和「盟友」是「」;

「敵」和「其他

全球化裡有一隻看不見的手,把世界經濟與政治版圖,自然而然地分出層級高低來。

二、為何現在「全球化」在倒退

中國工業化21世紀初獲得極大成功後,美國從全球化的鼓吹者急劇蛻變成一個全球化的反對者,各種退群、各種美國優先

究其原因在於,美國在全球產業鏈中高端位置永遠持續的設想落空了。

東方大國在美國所設計的全球化規則內,居然遠比美國

做的更好,

進步驚人,

不僅經濟總量迅速擴大,

而且資本技術也迅速積累,

從而在全球產業鏈的位置也迅速攀升,

甚至在某些領域已經超美國。

可如何是好?

西方世界遇到了500年未見的大難題

冷戰以來世界的全球化實踐證明,中國是最大的贏家,中國是最適應和平的全球化秩序和規則的國家,沒有之一。

作為全球化的權威和導師,美國實際上並不適應它自己提出的全球化規則。也可以說,在全球化上,美國自己欺騙了自己,或者美國高估了自己。

像曾經的大英帝國一樣,炮艦外交離岸平衡手才是美國最擅長的領域。

孤立主義也好,大西洋主義也罷,美國不打招呼的戰略回撤,使得他的盟友們一時間都措手不及。

三、為何中國最適應全球化

為何和平式的全球化中國最有優勢?

答案在於歷史文化

中國的歷史和文化與和平的全球化規則匹配

美國其他任何國家缺乏中國式的文化基因

以自由競爭和自由貿易為支撐的全球化的產業分工、產業協作,形成一個大鏈條,叫做全球供應鏈」。

如今,威脅要斷鏈的是美國,秉持開放和全球化的是中國。

仔細去看這根大鏈條,在全球化的產業分工產業協作中,不僅是作為經濟主體全球各地的自然人法人形成大鏈條的各個環節,而且國家產業基金」代表主權國家作為產業政策的協調者也日益參與其中

產業分工和協作,全球各地自然人和法人獨立判斷和選擇的結果,也是國家產業基金和產業政策導向、協調的結果。

在全球化中,分工和協作早已擺脫手工業時代的小作坊模式,成為數千萬、數億人參與的大工業協作。這種大協作,也同樣少不了「國家」這樣一類重要參與者。

支撐如此發達的分工和協作需要一種文化,這種文化鼓勵和維護每一個參與個體的獨立思考這裡所說的個體,包括個人、企業與國家。

而古老的中國文化正是這樣一種鼓勵獨立思考的文化,也是人類歷史中的唯一。

說到這,相信很多人會跳起來,反對唐大板。莫急,且聽我言。

四、中國歷史文化的獨特性何在

前文說到中國歷史文化的獨特性,是鼓勵和維護每一個個體獨立思考」的唯一性文化。原因如下:

1、心性道義中國傳統文化的核心,一體兩面、二位一體,每個人都是獨立思考主體。

中國人認識自然和一切外物,

出於」(人之思考活動的抽象總結),

落於」(人在思考判斷選擇時所依據的基本原則),

歸於道義」(原則體現在人的行為之中表現合理合宜合義

我心即宇宙」,中國人的世界觀相由心生,無須外掛。

心性合一言行合一是中國人的方法論。

由心辯義,很簡單就可推衍出仁義禮智信、天下大同、和而不同、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實事求是、因時而變、因勢而變、以德報德、以直報怨、和平共處、命運共同......

中國人的語言簡潔、現實、生動,由內而生,無須藉助馬列主義或資本主義的外殼,再複雜的道路也從來不會困擾住中國人。

美國之所以在和平全球化上玩不過中國,根源在於缺乏中國式支持普遍化獨立思考的文化,缺乏心性-道義文化。

國民主體性看,美國的文化基礎依然是中世紀基督教文化,是以宗教信仰為基礎的,而非以獨立思考為基礎的。

在歐美,擁有獨立思考能力的,只是少數精英,普通民眾的思維依然以信仰為中心,這些人是無法主動參與產業分工和協作的,而只能被動參與。

科學、自由、民主」只是新教資本主義的信仰再包裝,是宗教改革後替代「基督」的一些新名詞。

一個簡單的例子是,所謂科學教」,湯姆.克魯斯深陷其中。

另一個簡單的例子是,合一86的某些精英們,一朝入美,就成了「有信仰的人」,實際上是在不自知間主動蛻化,成了缺少思辨能力的人。

但是,獨立思考能力在中國是普遍化的,是紮根基層的,最基層的普通民眾,廣大的農民們,即使沒有接受正規教育,也會在傳統心性-道義文化的薰陶下,而普遍具備獨立思考能力。

因此,他們對產業分工和協作的參與,是主動的,都是分工和協作的主體。

當城鄉的藩籬被打破時,中國農民成了最勤勞和合格的城市人;

當國門的出入被打開,中國人成了全世界的基建、商業的積極參與者。

西方人的文化外輸的,一神教的基因。這種文化中的個體,在內,總要給自己立個權威,或曰「基督」,或曰「民主科學」;在外,總要給自己樹個敵人,指其為「異教徒」,缺了敵人,就會是一盤散沙。

中國人的文化內生的,無神有信的基因。中國文化中的個體,在內,信自己、信家人、信人與自然的和諧相處;在外,信修齊治平,內聖外王。

西方人或不了解學習、或以己度人,總有許多機械化、妖魔化中國人的語言,如重商主義實用主義......

但實際上,傳統中國的社會秩序從來不是以經濟、產業為中心,而是以道義為中心,同時也將這種道義秩序推廣之整個天下」。

目力所及,古之天下為九州」,今之天下為「全球」。

天下秩序是一個一體、一元的道義秩序,只有這種秩序才能實現和平的全球化

建立在單一宗教信仰基礎上的全球化,是虛假的全球化。

這種全球化,既無力解決全球不同信仰人群的和平共處,也無心應對世界各國人民不同的利益訴求,只能以文明衝突論」來重回孤立主義的老路。

2、「儒釋道馬」共修的政治體系,是以國家實體參與全球化的最佳主角;五千年傳承的中國行政體系,是大協同、大合作的優秀典範。

2019年7月6日,中國杭州良渚古城遺址申遺成功,實證在距今5300-4500年的新石器時代,高級稻作文明的社會(國家)形態存在於錢塘江流域太湖流域

自人類農業文明時代以來,中國是文明、文化、行政體系連續傳承的唯一國家,全球沒有第二個。

1949年,華夏大地按照工業文明的規則,轉換成一個現代國家「中國」,但同時仍具備獨特的歷史傳承,集中表現在4個方面:

1)一個堅韌的民族,數千年應對水災、邊患、各種內外部威脅;

2)一個儒釋道馬兼修的自主文明體系,儘管在進入工業文明政黨治理時代時借用了馬克思主義、在爭取民族獨立的鬥爭中借用了列寧主義,但中國特色」依然是核心;

3)一個運行1300年(605-1905)的「科舉-文官」行政體系,打破貴族特權、讓精英知識分子入朝主政,中國是全世界獨一的;繼續打破金錢貴族特權、讓精英知識分子入黨主政,是最近一百年(1921-2019)的成功實踐。

4)一個有效管理大規模協作的國家體系,從大禹治水算起,綿延不絕,國家層面尤其擅長組織大規模的分工與協作,擅長協調和處理個人利益與團體利益、短期利益與長期利益。

基於上述文化和歷史傳承,同時又作為一個現代工業國,中國在全球200多個國家和地區中是獨一無二的。

中國不是一個民族國家、宗教國家,而是一個文明國家。更進一步說,是一個獨具文明消化吸收能力的文明國家

甚至有西方人評論,基督教也或將部分溶於中國文化之中,為其所用。

歷史和實踐已證明,不同宗教信仰是可以和平融入華夏文明之中的。

反觀歐美文明,並不具備文明消化吸收的能力,歐洲對泛伊斯蘭化的擔憂、美國對拉丁化的拒絕,都說明了其文明缺乏融合力。

皈依異教徒之爭,是歐美文明永難克服的二元結構

展望工業化的發展,未來產業協作將是以億或十億數量級的。

國家作為一個主體,像個人企業一樣,參與到和平全球化時,中國文明的獨特性,使得中國具有無與倫比的優勢。

結語:

前工業文明階段,世界很大、很無序,殖民擴張、工業品輸出、標準輸出......意識形態至上的新教資本主義攜船堅炮利,佔據主導地位;

後工業文明階段,地球很小、很擁擠,基礎設施共建、貿易自由化共享......天下大同和而不同的中國思維,才會引導世界走向和平共處。

世界治理的未來在中國。

相關焦點

  • 《我是特優生》借於正「爭議」中出圈,B站綜藝向主流化進擊?
    不論如何,B站主流化之路上,又多了一員名為《我是特優生》的綜藝大將。配音圈沒有「唯粉」,聲優個個都是「怪物」哪怕不混跡二次元圈,也總逃不開電視劇、廣播劇中的配音演員的眾多作品。在《我是特優生》的彈幕上,多得是熟悉這些配音演員的觀眾,在配音演員未現真容的情況下,就積極猜中了對應配音演員。有忠實粉絲自我調侃,誰還不是個「海王」?「我是一個自稱二舅媽,動態裡發的多為翼之聲,光合,邊工,瞬心,生魚片,領聲,冠聲,藝海,北鬥,好傢夥,我還粉哪個公司或者社團來著?
  • 《我是特優生》借於正「爭議」中出圈,B站綜藝向「主流化」進擊?
    文 | 崔百珎 與小眾但口碑很好並成功「破圈」的《說唱新世代》不同,B站「一奶同胞」的綜藝《我是特優生》帶著話題和爭議,從小眾圈層廝殺上了主流熱搜榜。
  • 山東省實驗中學東校舉行2019屆特優生指導教師聘任儀式
    齊魯網訊10月9日上午,山東省實驗中學東校2019屆特優生指導教師聘任儀式在辦公樓三樓會議室召開。山東省實驗中學校長助理範海沛,教導處主任於永水,教導處副主任王飛和特優生指導教師參加了儀式。會議由教導處副主任王飛主持。
  • 海爾智家:當全球化成為唯一答案,中國家電巨頭如何海外求生?
    對絕大多數公司來說,面向海外市場尋求出路是唯一的答案。2018年以來,擺在中國白電的三巨頭面前的問題是,中國市場的雪依然夠厚,但是雪坡已經不夠長了。從2018年開始,中國家電市場的存量競爭特徵極為明顯。
  • 李曉| 拋棄經濟全球化幻想 警惕全球化的「去中國化」
    編者按:2020年8月15日,在主題為《全球經濟治理體系變革與中國全面深化改革開放新機遇》的中國世界經濟學會國際貿易論壇(2020)視頻會議上,中國世界經濟學會副會長、吉林大學經濟學院院長、珠海市橫琴智慧金融研究院/吉林大學橫琴智慧金融研究院院長李曉教授做了題為《拋棄經濟全球化幻想 警惕全球化的「去中國化」》的主旨演講。
  • 人文社會科學全球化與中國國際研討會在清華舉行
    人文社會科學全球化與中國國際研討會在清華舉行  清華新聞網5月19日電 由清華大學和歐洲科學院共同主辦的「人文社會科學,全球化與中國」國際研討會於5月15至17日在清華大學舉行。清華大學副校長袁駟出席了會議並致辭。
  • 「經濟全球化進程中的中國角色」教案
    教學重點:在「逆全球化」困境面前,理性判斷經濟全球化走向;分析中國在經濟全球化進程中的重要角色;分析經濟全球化進程中對中國角色的主要誤讀。教學難點:論證錯綜複雜的世界經濟形勢,需要對大量實例進行透徹的分析;準確把握國內國際經濟發展狀況,需要搜集整理大量的數據資料;擺事實講道理,分析批判對經濟全球化中中國角色的有關誤讀。
  • 全球化還是被全球化,讀《全球化的悖論》
    中國全球化真的成功嗎或許是為了此書在中國銷售得更好,最後一章取了一個最受中國讀者歡迎的標題:「中國會成為新的霸主嗎?」但實際上,羅德裡克對中國全球化的關注主要體現在第七章,「富世界裡的窮國家」。顯然,羅德裡克將日本、東亞和中國當成了正面案例。
  • 學術 後殖民與全球化時代的中國
    後殖民與全球化時代的中國金惠敏 (中國社會科學院)             (我的導師,國際著名學者金惠敏先生)如春教授書成囑我作序,我猶豫良久。進入21世紀,情況變了,全球化來了,中國崛起了,然而似乎兩種「主義」仍在作拉鋸戰,從不消停,也間或殺得天昏地暗、日月無光的。由於所有的後殖民理論都以「二元對立思維」為其特徵,即使其關於全球化的論述也充滿著這種根深蒂固的思維定式,如薩義德、霍米·巴巴、斯皮瓦克、查特吉等無不如此,所以我又稱其為「後殖民情結」,這是說,它已經深入到無意識的心理層面了。
  • 北青報:中國擴大開放有利全球化包容普惠發展
    疫情衝擊下,全球產業鏈、價值鏈出現中斷,世界經濟嚴重下滑,大國間由開放合作走向相對割裂甚至對立的風險上升,全球化面臨危機。作為世界經濟的穩定器,中國經濟的亮眼表現成為世界經濟復甦的新希望。國家統計局16日發布數據顯示,上半年國內生產總值(GDP)456614億元,同比下降1.6%,其中二季度同比增長3.2%,GDP轉負為正。
  • 「全球化向何處去」的中國解決方案
    赴中國北京出席「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之前,烏贊先生在巴黎接受中國青年報·中青在線記者專訪時表示:「在全球化倒退、世界經濟碎片化的背景下,『一帶一路』倡議為全球化可持續、更加包容地發展提供了中國解決方案。」    烏贊認為,在過去幾年,全球治理領域出現了許多新的變化。
  • 中國未來改革開放:將從全球化2.0轉向全球化3.0(深度)
    圖/ 新華社導 語我們今天的世界,最重要的一個大趨勢就是:世界有極大的可能,將從全球化2.0轉向全球化3.0;全球化3.0將以「三觀」重組群、再出發!「不審勢則寬嚴皆誤」,歷史進退、俯仰、轉換之間,唯「識時務者為俊傑」!中國未來的開放戰略首先要懂得、理解、擁抱以及應對這一巨變。
  • 劉遵義:疫情之下的全球化思考
    截至北京時間3月4日17時,中國境外共76個國家確診新冠肺炎12668例。截至北京時間3月4日17時,出現新冠肺炎確診病例的國家和地區。世界衛生組織官網 圖在全球經濟體高度融合的今天,各國團結合作,成為戰勝疫情的有力武器。但也讓人思考,如何讓全球化更完善?「貿易戰和流行病將促使各國重新思考不受約束的全球化的好處和代價。」
  • 第七屆中國企業全球化論壇:全球化逆風背景下,全球科技合作將走向...
    在當前國際疫情持續蔓延和全球經貿形勢異常嚴峻複雜的背景下,全球化智庫(CCG)與北京商務局將於2020年9月8日(2020年中國國際服務貿易交易會期間)聯合主辦服務業擴大開放暨企業全球化論壇。全球化智庫(CCG),北京市商務局 協辦 中國歐盟商會,中國美國商會,加中貿易理事會,英中貿易協會,中國瑞士商會,中國澳大利亞商會 圓桌研討會
  • 美國馬裡蘭大學史密斯商學院古普塔教授在華分享中國企業全球化
    美國馬裡蘭大學史密斯商學院古普塔教授在華分享中國企業全球化
  • 蒙牛大喊全球化,中國乳業走出去了嗎?
    從企業可持續發展而言,發展到有一定體量,全球化布局就會成為不可或缺的一道龍門。蒙牛作為業內率先喊出全球化並廣受關注的中國乳企,一直廣受爭議。近十多年來,蒙牛執著於國際化,經歷三代董事會主席和數不清的國內外收購,就是為了「中國牛」變身成「世界牛」,2020年步入尾聲,蒙牛如願了嗎?2009年底,蒙牛以「國際化」作為新形象的主打元素,邁出全球化的第一步。
  • 逆全球化,中國還有這些底牌
    中國則迎來國運轉折點,成功入世。在便宜就是王道的樸素理念下,中國製造開始攻城拔寨,並在之後不斷升級,成功進化為發達國家的粉碎機。歐美政府賺稅收,跨國資本賺利潤,中國工人賺工資,我們都有美好的未來。中國經濟在全球化的助力下開始騰飛,2003年到2007年,中國GDP增速年年超10%,迎來中國工業化的巔峰期。增量市場如此迷人,連銀行、保險、券商等順周期行業都爆發式增長,大象起舞,羨煞旁人。鋼鐵有色等周期股,更是熱得發燙。
  • 王文:中國不會眼睜睜地看著全球化死去
    從這個角度看,這個座談會像是來自中國的一劑甦醒針,打在已休克兩個多月的全球化身上,希望治癒病得不輕、因疫情病情加重的全球化。數據證明了中國的確是全球化穩定的正能量。根據世界貿易組織的報告預估,新冠肺炎疫情將使2020年全球貿易縮水13%至32%。這個縮水主要來自美國。
  • 全球化再遇「逆風」 中國開放續寫「進擊與超越」
    (兩會·世界觀)全球化再遇「逆風」 中國開放續寫「進擊與超越」  中新社北京5月24日電 (記者 王恩博)突如其來的新冠肺炎疫情,讓本就挑戰重重的經濟全球化再遇「逆風」。  受疫情影響,許多國家不得不「封城」乃至「封國」,大量經濟活動驟停,全球供應鏈、產業鏈遭遇空前的「斷鏈」風險。
  • 中國家電企業紛紛轉型國際化 海爾已經亮出6大全球化成果
    在去年黨的十九大期間,黨的報告累積出現16 次 " 全球 " 和 3 次 " 全球化 ",27 次 " 國際 "59 次 " 創新 "。這意味著對中國企業全球化、成為世界一流企業的厚望。做為世界第一家電品牌集群,海爾以「長子」身份肩負著中國家電2025高端製造的重任、肩負著用原創科技證明中國的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