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戰結束後,美國力推「全球化」概念。
20年過去,中國成為全球化的唯一特優生。
一、為何會有「全球化」
在處理自身與世界的關係上,自1500年前後開啟所謂「地理大發現」以來,至1991年蘇聯解體、冷戰結束,歐美系發達國家都是以戰爭(熱戰、冷戰)和殖民擴張(帆船、戰列艦、航母等遠洋艦隊)為主導的。
今日最發達之美國,也不過是當年一群白人殖民美洲、驅趕消滅印第安原住民的「碩果」。
冷戰結束之後,歐美系世界才開始真正以和平為主導,力推全球化。並非其善心發現,而是基於以下3點考量:
1、福山所謂「歷史終結」論,以為新教資本主義的民主政治是人類文明的最高成就和最終模式;
2、北美所謂「應許之地」論,網際網路、金融、軍工、貿易、新技術研發等,美國全面領先,並且相信其經濟、技術會永久領先;
3、西方所謂「自由競爭」至上論,認為自由競爭不僅是一國之真理,也是全球真理,且有一個「公平」的外衣來包裹。
因此,「全球化」表面上是歐美首次對全球和平秩序的構想和描繪,但實質上仍是為了保障和維護歐美的經濟利益和市場擴張。
在此以前500年的模式,都是殖民擴張、勢力均衡、離岸平衡手、應對紅色威脅等分治模式,相比全球化而言,以前的模式效率低下。
所以細察後冷戰階段的全球化模式,以美國為首的發達國家,企圖通過控制資本、技術、貿易以及相關的制度設計(WTO、World Bank、IMF等),實現對產業鏈高端部分的壟斷和控制,讓歐美之外的「發展中國家」去承擔產業鏈的低端部分。
在產業分工和自由貿易的名義下,通過這種不平等的產業鏈定位,歐美繼續對全球實施經濟奴役和經濟控制,榨取超額利潤。
概括而言,新教資本主義眼中的「全球化」,其實質是讓全球為歐美服務,其結構仍是一個二元結構:
「我」和「盟友」是「主」;
「敵」和「其他」是「僕」。
在全球化裡有一隻看不見的手,把世界經濟與政治版圖,自然而然地分出層級高低來。
二、為何現在「全球化」在倒退
中國工業化在21世紀初獲得極大成功後,美國從全球化的鼓吹者急劇蛻變成一個全球化的反對者,各種退群、各種美國優先。
究其原因在於,美國在全球產業鏈中的高端位置永遠持續的設想,落空了。
東方大國在美國所設計的全球化規則內,居然遠比美國:
做的更好,
進步更驚人,
不僅經濟總量迅速擴大,
而且資本和技術也迅速積累,
從而在全球產業鏈的位置也迅速攀升,
甚至在某些領域已經趕超美國。
這可如何是好?
西方世界遇到了500年未見的大難題。
冷戰以來世界的全球化實踐證明,中國是最大的贏家,中國是最適應和平的全球化秩序和規則的國家,沒有之一。
作為全球化的權威和導師,美國實際上並不適應它自己提出的全球化規則。也可以說,在全球化上,美國自己欺騙了自己,或者美國高估了自己。
像曾經的大英帝國一樣,炮艦外交和離岸平衡手才是美國最擅長的領域。
孤立主義也好,大西洋主義也罷,美國不打招呼的戰略回撤,使得他的盟友們一時間都措手不及。
三、為何中國最適應全球化
為何和平式的全球化,中國最有優勢?
答案在於歷史和文化。
中國的歷史和文化,與和平的全球化規則最匹配!
美國和其他任何國家,都缺乏中國式的文化基因。
以自由競爭和自由貿易為支撐的全球化的產業分工、產業協作,形成一個大鏈條,叫做「全球供應鏈」。
如今,威脅要斷鏈的是美國,秉持開放和全球化的是中國。
仔細去看這根大鏈條,在全球化的產業分工、產業協作中,不僅是作為經濟主體的全球各地的自然人和法人形成大鏈條的各個環節,而且「國家產業基金」代表主權國家作為產業政策的協調者也日益參與其中。
產業分工和協作,既是全球各地自然人和法人獨立判斷和選擇的結果,也是國家產業基金和產業政策導向、協調的結果。
在全球化中,分工和協作早已擺脫手工業時代的小作坊模式,成為數千萬、數億人參與的大工業的協作。這種大協作,也同樣少不了「國家」這樣一類重要參與者。
支撐如此發達的分工和協作需要一種文化,這種文化鼓勵和維護每一個參與個體的獨立思考。這裡所說的個體,包括個人、企業與國家。
而古老的中國文化正是這樣一種鼓勵獨立思考的文化,也是人類歷史中的唯一。
說到這,相信很多人會跳起來,反對唐大板。莫急,且聽我言。
四、中國歷史文化的獨特性何在
前文說到中國歷史文化的獨特性,是「鼓勵和維護每一個個體獨立思考」的唯一性文化。原因如下:
1、心性和道義是中國傳統文化的核心,一體兩面、二位一體,每個人都是獨立思考的主體。
中國人認識自然和一切外物,
出於「心」(人之思考活動的抽象總結),
落於「性」(人在思考、判斷、選擇時所依據的基本原則),
歸於「道義」(原則體現在人的行為之中,表現得合理、合宜、合義)。
「我心即宇宙」,中國人的世界觀相由心生,無須外掛。
心性合一、言行合一是中國人的方法論。
由心辯義,很簡單就可推衍出仁義禮智信、天下大同、和而不同、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實事求是、因時而變、因勢而變、以德報德、以直報怨、和平共處、命運共同......
中國人的語言簡潔、現實、生動,由內而生,無須藉助馬列主義或資本主義的外殼,再複雜的道路也從來不會困擾住中國人。
美國之所以在和平全球化上玩不過中國,根源在於缺乏中國式支持普遍化獨立思考的文化,缺乏「心性-道義」文化。
從國民主體性看,美國的文化基礎依然是中世紀基督教文化,是以宗教信仰為基礎的,而非以獨立思考為基礎的。
在歐美,擁有獨立思考能力的,只是少數精英,普通民眾的思維依然以信仰為中心,這些人是無法主動參與產業分工和協作的,而只能被動參與。
「科學、自由、民主」只是新教資本主義的信仰再包裝,是宗教改革後替代「基督」的一些新名詞。
一個簡單的例子是,所謂「科學教」,湯姆.克魯斯深陷其中。
另一個簡單的例子是,合一86的某些精英們,一朝入美,就成了「有信仰的人」,實際上是在不自知間主動蛻化,成了缺少思辨能力的人。
但是,獨立思考能力在中國是普遍化的,是紮根基層的,最基層的普通民眾,廣大的農民們,即使沒有接受正規教育,也會在傳統心性-道義文化的薰陶下,而普遍具備獨立的思考能力。
因此,他們對產業分工和協作的參與,是主動的,都是分工和協作的主體。
當城鄉的藩籬被打破時,中國農民成了最勤勞和合格的城市人;
當國門的出入被打開,中國人成了全世界的基建、商業的積極參與者。
西方人的文化是外輸的,一神教的基因。這種文化中的個體,在內,總要給自己立個權威,或曰「基督」,或曰「民主科學」;在外,總要給自己樹個敵人,指其為「異教徒」,缺了敵人,就會是一盤散沙。
中國人的文化是內生的,無神有信的基因。中國文化中的個體,在內,信自己、信家人、信人與自然的和諧相處;在外,信修齊治平,內聖外王。
西方人或不了解學習、或以己度人,總有許多機械化、妖魔化中國人的語言,如重商主義、實用主義......
但實際上,傳統中國的社會秩序從來不是以經濟、產業為中心,而是以道義為中心,同時也將這種道義秩序推廣之整個「天下」。
目力所及,古之天下為「九州」,今之天下為「全球」。
天下秩序是一個一體、一元的道義秩序,只有這種秩序才能實現和平的全球化。
建立在單一宗教信仰基礎上的全球化,是虛假的全球化。
這種全球化,既無力解決全球不同信仰人群的和平共處,也無心應對世界各國人民不同的利益訴求,只能以「文明衝突論」來重回孤立主義的老路。
2、「儒釋道馬」共修的政治體系,是以國家實體參與全球化的最佳主角;五千年傳承的中國行政體系,是大協同、大合作的優秀典範。
2019年7月6日,中國杭州良渚古城遺址申遺成功,實證在距今5300-4500年的新石器時代,高級稻作文明的社會(國家)形態存在於錢塘江流域和太湖流域。
自人類農業文明時代以來,中國是文明、文化、行政體系連續傳承的唯一國家,全球沒有第二個。
1949年,華夏大地按照工業文明的規則,轉換成一個現代國家「中國」,但同時仍具備獨特的歷史傳承,集中表現在4個方面:
(1)一個堅韌的民族,數千年應對水災、邊患、各種內外部威脅;
(2)一個儒釋道馬兼修的自主文明體系,儘管在進入工業文明政黨治理時代時借用了馬克思主義、在爭取民族獨立的鬥爭中借用了列寧主義,但「中國特色」依然是核心;
(3)一個運行1300年(605-1905)的「科舉-文官」行政體系,打破貴族特權、讓精英知識分子入朝主政,中國是全世界獨一的;繼續打破金錢貴族特權、讓精英知識分子入黨主政,是最近一百年(1921-2019)的成功實踐。
(4)一個有效管理大規模協作的國家體系,從大禹治水算起,綿延不絕,國家層面尤其擅長組織大規模的分工與協作,擅長協調和處理個人利益與團體利益、短期利益與長期利益。
基於上述文化和歷史傳承,同時又作為一個現代工業國,中國在全球200多個國家和地區中是獨一無二的。
中國不是一個民族國家、宗教國家,而是一個文明國家。更進一步說,是一個獨具文明消化吸收能力的文明國家。
甚至有西方人評論,基督教也或將部分溶於中國文化之中,為其所用。
歷史和實踐已證明,不同宗教信仰是可以和平融入華夏文明之中的。
反觀歐美文明,並不具備文明消化吸收的能力,歐洲對泛伊斯蘭化的擔憂、美國對拉丁化的拒絕,都說明了其文明缺乏融合力。
皈依和異教徒之爭,是歐美文明永難克服的二元結構。
展望工業化的發展,未來產業協作將是以億或十億為數量級的。
當國家作為一個主體,像個人和企業一樣,參與到和平全球化時,中國文明的獨特性,使得中國具有無與倫比的優勢。
結語:
在前工業文明階段,世界很大、很無序,殖民擴張、工業品輸出、標準輸出......意識形態至上的新教資本主義攜船堅炮利,佔據主導地位;
在後工業文明階段,地球很小、很擁擠,基礎設施共建、貿易自由化共享......天下大同、和而不同的中國思維,才會引導世界走向和平共處。
世界治理的未來在中國。